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璋本以为自己一口喊出益州,再加上这么一番分析,老爹怎么也得拍案叫好,大大的褒赞自己一番。哪知老头儿压根不接腔,却只顾盯着自己看。
被刘焉看的心中着实有些发毛了,勉力咽了口唾沫,刚想出言探问一番,却见刘焉轻轻的摇头。
“当真是异想天开!这话儿今日便在这里说说也就罢了,万万不可在外稍露半句,否则,必是一番大祸!尔当谨记!”刘焉满面沉凝,缓缓的说道。
刘璋一呆,完全搞不明白这怎么就成了大祸了。话说自己这可是有先知先觉,只不过将未来之事提前说出来罢了。
看着刘璋一脸的迷茫,刘焉轻轻一叹,摇头道:“益州险塞,乃我大汉十三州郡中的上州,高祖更是因之而成大业。当今天子虽暗昧,但对皇权向来极为重视。你可曾见有任何宗室藩王,在益州就藩的?”
刘璋听的心中一动,若有所思。刘焉没理会他,顿了一顿,又自接着道:“益州一地,不惟形格势禁,对我大汉皇室,更是有着莫大的意义。其地,向来由天子亲派外臣巡视。如今的刺史郄检,更是陛下龙潜时的亲信。为父若是明言求牧此地,岂不是自掘坟墓?如今天下虽有动荡,但大势晦暗难明,汝当谨言慎行,切莫自作聪明,否则,一旦祸至,悔之晚矣。”说罢,深深的看了他一眼,自顾端起案几上茶盏轻啜着。
刘璋听的心中怦怦直跳。自家老头这番话不但是给他解说益州不能去的原因,更是隐隐似明了他的心思,隐晦的提醒他大势未明,不要轻举妄动呢。
小心翼翼的偷眼觑着刘焉,刘璋不由的咽了口唾沫。自家这位老爷子可真不是盖得,都老的成精了。
他本以为自己掩藏的够深了,哪知不过提个请调益州,便被老头儿敏锐的捕捉到了其中的关窍。如刘焉这样的人物,现今大汉朝中可不知有多少,便说是车载斗量怕也并不为过。以后自己说话行事,可要加倍的小心才是。
刘璋暗暗告诫自己,将先前一番轻视之心收起,蹙眉苦苦思索。历史上明明是自家老爹去了西川,如今怎么说来竟是完全不可能之事呢?
看来这里面怕是有许多变化,是自己未能了解的。唉,当年上学时,他怎么就不好好读书,搞得现在这么迷糊呢?
某同学破天荒的,为当年的荒度时光而深深自责着。只不过这种自怨自艾最多持续了三秒钟,便被某同学随即将之抛诸脑后。
管他那么多呢,来了大汉这么久,虽然好多事儿都发生了变化,但总体大势却是从未偏离。历史,以其巨大的惯性,执拗的按照原定轨迹而动,所差的,只是时间早一点或者晚一点而已。大不了自己多折腾一阵,实在不行,提前启动那步暗棋,也不见得就成不了事!
刘章心中盘算已定,遂不再多言。自家老头究竟调往何处之事,便由老头自己决定好了。以自家老头的狡猾,怎么也吃不了亏,拿下一地是一地儿,反正都是白赚的。
当下父子二人又再就琐事计议一番,各自归房休息。其中涉及到刘璋与吴苋的婚事,看来只能明年往京师中走一遭完成了。
毕竟,刘璋做为当朝太常的儿子,自己更是一方诸侯的身份,成人礼可不能太将就了。到时候,在京师之地举办,更符合刘家的利益。
刘焉当日与刘璋商议完了,便在数日后启程返回京师。这次分别,因刘璋已然有了府邸封地,熏儿与安琪儿便都留了下来。
只是母亲柳氏刚刚经历三子之死,如今却又要与幼子分离,神伤之下,情况更是堪忧。刘璋也只得在老爹临走之前,尽量抽时间多陪了母亲几日,尽些孝心。
送走父母后,刘璋安心坐镇大营,催促士卒操练,为了南下参战做准备。
对于涿郡太守一职,刘璋尚未搞清楚状况,又临近出兵,便拖延着没去赴任,自也没人来指责他什么。只是这事儿一日没搞明白,心头始终不实落,却让刘璋极是不爽。
直到半月后,朝廷忽然传喻天下,改刺史为州牧,并颁布了几个人事任命,刘璋看到其中几个名字,猛然省悟过来,想起了汉末一件极隐秘的大事!
第248章 :被历史湮没的谋逆(1)()
第101章:被历史湮没的谋逆
“公与先生,你对此次调整的冀、幽二州的州牧人选,可有什么想法没?”
蓟县大营中,刘璋似是漫不经心的,向沮授问起本次州牧人选的问题。
沮授蹙了蹙眉头,沉吟道:“这冀州牧王芬,我实在不太了解。只听说其人原本乃是朝中议郎,向来耿直,喜交豪杰之士。与南阳名士许攸许子远、沛国周旌周子羽等人为友。其他的,便无所知之了。不过,那幽州牧刘虞嘛………”
说到这儿,沮授微微一顿,刘璋眼中却划过一道锐利的光芒,随即敛去,仍是静坐不语。
“此人乃东海郯人,字伯安。东海恭王之后,亦为汉之宗室。自先帝时,由博平令、甘陵相直到今日的尚书令之职,掌宗正之责。宽仁爱士,清名素著。此次,朝廷以此公为幽州牧,估计多半是要借助其人之名,以安抚乌桓。
前阵子太平道刚刚起事之初,乌桓曾有异动,幸亏有公孙瓒镇守才未出事。然公孙伯圭刚直暴戾,对付异族全是镇之以威,长此下去,只怕必起反复。此时调刘伯安来此,倒也算题中之意了。”沮授娓娓道来,说起刘虞,面上不由显出一丝敬慕。
刘璋微微点头,沉默半响,忽然道:“先生可还记得前时管亥所言?”
沮授听刘璋忽然提起管亥,先是一愕,随即面色微变,动容道:“主公之意,莫非………”说到此处,顿住话头,脸上却是一副震惊不信之色。
“当绝无可能!”看了一眼沉静如故的刘璋,沮授微微迟疑一下,又再接着说道。
“伯安公谦恭温良,便算想要出掌州郡,也定然不会与黄巾贼有所勾连。期间只怕多是巧合,主公毋须多虑。”沮授颇有些肯定的说道。
刘璋嘴角微微勾起,浮起一丝哂笑。抬眼看了看他,心中暗叹。沮授的谋略眼光不必怀疑,对刘虞的认识也丝毫不差。只可惜,这桩公案隐秘至极,便算他再高的智慧,若是不明其中缘由,也是想不到的。
刘璋之所以明白其中关窍,也是因为后世偶然从一段资料上了解到的。那段资料记载的也不多,又因为那事儿最终没能形成事实,故而并没在历史上引起人们的注意。
据历史记载,这是汉末首次酝酿的一次政变。发起人,便是现在这位荣任冀州牧的王芬王使君。而同谋者,正是那位南阳名士许攸许子远,和沛国周旌周子羽。
至于其中所牵扯的豪杰之士,记载上并未留下具体姓名,但如今,刘璋已然知道,这所谓的豪杰,正是以管亥为首的广阳黄巾。
事件起因自是因为那位汉灵帝的昏聩。对于汉灵帝的治政,当时不满的人车载斗量。而王芬便谋划推翻他,并重新推举一位贤明的君主上位。
在他心目中,称得上贤明之君的,却是被封为合肥候的另一位汉室宗亲。
只是不知这位王使君是不是天生缺根筋,还是实在从没真正经历过大事。他想法是好的,处理的手段,却让人跌落一地的眼镜。
第249章 :被历史湮没的谋逆(2)()
他这边和许攸周旌嘀嘀咕咕好了,便甩开膀子开干。但是你老人家也好歹嘴严实点啊。古之谋逆之事,何其重大?那是要诛九族的。
但这位王使君,光知道好多人对灵帝的施政不满,却并未仔细的去考察。结果,最后想要起兵之际,却被朝中一位御史吹哨喊停了。一家伙直接给戳到灵帝那儿去了。
等到知道自己的事情败露了,王使君可没有张角那魄力,索性彻底反了。而是惊惶之余,直接一根白绫,自己了断了完事儿。
也正因为他这一死,这次有预谋、有组织的政变,便胎死腹中,并没在历史上引起大的关注。便如同大河中偶尔翻了浪花,随即湮没不见了。
结合这段史书记载,刘璋再联想管亥所说,前后一联系,自然是豁然贯通。
这个事儿,做为外臣小吏自然是完全不知道,即便有些个风声泄露,大多也只是猜测之言罢了。但刘璋知道,处于这次事件的中心人物,那些身在朝中的人物,绝不会茫然不知的。
这其中,不但包括了袁家,更是还有那个曹白脸!此次黄巾围攻蓟县失败,自己又被送上涿郡太守之位,难保没有袁家和曹操的运作。
将他刘璋按到那个位置上,除了牵制的意思外,只怕更多的还有想要找个时机,往自个儿身上载几个屎盆子的意思。
一旦东窗事发,自己身居其位,即便再清白,灵帝心中只怕也会留下疙瘩。这样一来,他刘家哪还有在朝中得到重用的机会?
刘璋想透了这些,自然是冷笑不已。若是按照常规来说,这种手法可谓是杀人不见血,阴损狠辣至极。但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谁又能知道灵帝的寿命有多长呢?
灵帝死时,不过才三十六岁。这个秘密,除了穿越而来的刘璋知道,当世再无人能准确的把握了。
既然灵帝没多长活头,后面又紧接着发生董卓入京,废立少帝、献帝一事,那么,对于自己的谋算,可不等于是白白的便宜了自个儿。
这些事儿,刘璋不会跟任何人说,只管自己躲起来偷乐就是。但是,对于自己身边的谋士,其中的弯弯绕绕却要让他明白,以便沮授把握局势,从而做出最有利的谋划。
“我也知道伯安公的为人当不至此。但是,假如连伯安公自己也不知道呢?”抬眼瞄了沮授一眼,刘璋淡淡的蹦出这么一句。
沮授听的一呆,瞠乎不知所对。半响才呐呐的道:“怎么可能?岂有如此匪夷所思之事?”
“先生可还记得管亥当日所言那许姓之人?”刘璋也不反驳,只是继续问道。
沮授点点头,却仍是不明所以。刘璋微微一笑道:“刚才先生言及,那位冀州牧王芬,有一位知交好友,貌似便是姓许的吧。”
沮授大吃一惊,脱口道:“主公可是说,此事跟王芬有关?那个许姓之人,便是南阳许攸?”
“嘿,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本来我也猜不到。只不过风部前些时日传来消息,那位许攸先生曾有段时日来过幽州,根据时间对应,正好与管亥口中许姓之人出现的时间吻合。而且,便从外貌上描述,也是基本符合,先生如何看?”没法解释自己早知这事儿,刘璋转念间,便用风部密探这个由头添上。
第250章 :被历史湮没的谋逆(3)()
沮授果然信了,蹙眉沉思半响,这才道:“如此说来,此事定然是王芬所为了。但他为何要这么做?又怎么与伯安公牵扯上了?”
“嘿,我料这事儿跟刘伯安压根就没关系。他想扶持之人,也必然不是伯安公。”刘璋站起身来,背着手踱了几步轻轻说道。
沮授一愣,刘璋淡淡的道:“我听闻这位王使君前阵子,跟合肥候那边往来甚是密切。”
沮授何等样人,刘璋轻飘飘这一句话出口,他先是一愣,随即霍然变色,脸上一片震惊之气。
“他…。他要谋反!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