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允:”启禀陛下,陛下的密诏已经由臣发了出去,兖州刺史刘岱,幽州刺史刘虞,北平太守公孙瓒皆以奉诏,一月之后便会带兵进入洛阳城内。“
“子师,你做的很好,若是此次能够真的助朕扫清寰宇,那你就是我大汉日后的司徒。”
灵帝的话音刚落,王允的脸上便露出了狂喜之色,司徒是什么官职,那可是三公之一,也是王允梦寐以求的官职。
“子师,刘焉的兵马到了何处了。”
“刘益州的兵马已经过了葭萌关,囤积汉中。”
“有多少兵马。“
“刘益州的书信中说有五万兵马,但是根据我们的探子来报,汉中兵马不下七万。”
“刘焉这几年在益州到是快活的紧啊。”灵帝的脸色一冷,即使在洛阳能够抽调的常备军也才只有十万,而刘焉在益州居然能够拿出七万的军力,这不能不使得灵帝不忌惮。
“陛下,关中之战还需要刘益州的帮助,此时万不能得罪他啊。”
“朕当然知道,不过七万大军,哼哼,若是刘焉不想在这次大战中获得什么好处,为何要隐瞒兵马的数量。”
刘焉的兵马是灵帝用来保卫关中的,安定现在岌岌可危,若是董卓一不留神让羌兵进入关中境内,那么刘焉的兵马便是救命的兵马。可是现在灵帝隐隐有些后悔让刘焉提兵入汉中,因为关中的兵马已经全数调入了前线,刘焉现在屯兵汉中,手上兵马七万,若是有不臣之心的话,关中危矣,而且长安乃是天子祖庙,刘焉若是进入了长安,未免不可能窃据正统之位。刘焉也是汉室的皇亲。
“命刘焉的兵马暂缓进入关中,命皇甫嵩放弃天水,残兵经安定进入长安,命弘农的杨彪为行军主簿辅助皇甫嵩管理关中军事,追上卢植让他过长安之时多留下一万兵马,长安告诉皇甫嵩,安定可以丢,关中不能弃,朕要他三月之内将关中打造成铁桶江山。“
听到灵帝的话,王允不由得长叹一声,灵帝就是那么的多疑,即使刘焉谎报了兵员的数目,可能也是为了避免灵帝的猜忌,毕竟刘焉身为汉室的宗亲大臣,要是手握重兵可比地方诸侯可怕得多。即使刘焉想要在此战中获得什么好处,那么就给他,七万大军也是一笔不俗的战力,在解决外患之后在做削藩之策岂不更好。
在王允的心中,刘焉不可能会造反,因为刘焉一旦造反,那么他就将成众矢之的,先不说刘焉有没有这个胆子,益州的百姓支不支持刘焉造反,单是在关中前线的兵马就够他喝上一壶的了。但是灵帝却是不信任这个汉室的宗亲。
现在大汉的敌人是凉州的羌人,而不是刘焉,但是灵帝却为了心中的那点猜忌不能全力对敌,这又如何不使人悲哀呢。
在送走了王允之后,灵帝的身前忽然出现了一个黑影。
“无良十二,将刘焉这几年的情报全部给朕拿来。”
那个被称之为无良十二的黑衣男子很快就捧着一大堆的书简放到了灵帝的面前,灵帝细细的端详着刘焉的情报,越想越觉得不安。
“巴蜀之地,天府之国,钱帛广盛,可屯集百万之兵,刘焉在此处实在是太危险了,朕要制衡,要平衡。”
灵帝看着关于刘焉的情报看了整整一夜也没有觉得困意,终于灵帝在情报上发现了一个人的名字,忽然就大笑了起来。
“终于有人可以制衡刘焉了。”
灵帝看到的那个名字叫做张鲁,是刘焉的部将,也是囤积在汉中的先行官,情报中说张鲁近年来对刘焉颇有微词,而刘焉在益州站稳了脚跟之后也渐渐的疏远张鲁。
“传命下去,任命张鲁为汉中太守,择日领兵进入关中听候皇甫中郎将调遣。”
灵帝没有让刘焉进入关中,而是选择了张鲁领兵入关中,对于张鲁来说这是一个无比的殊荣,汉中太守的位置也是仅次于益州牧的,而且让张鲁领兵进入关中他又能带走多少兵马呢,是本部兵马,还是刘焉的兵马,这也是需要值得商榷的,拉拢张鲁,来制衡刘焉这便是灵帝想出来的绝好法子。
天水方向,皇甫嵩在天水境内调集了守备的官军一万,再加上零零散散的败兵以及在天水境内征召的兵马兵力还剩下三万。皇甫嵩善守这是天下闻名的,一时间金城韩遂的兵马也无法攻入天水郡,可是今天,皇甫嵩却得到了一份诏书,让他放弃天水进入关中。
(本章完)
第138章 大局为重()
天水城中,皇甫嵩在接到了灵帝的诏书之后不由得握紧了拳头,金城大败已经过去了十几日的时间,这十几****收拢残兵,招募新兵,在极短的时间内稳住了天水的各方形式,期间也不知道牺牲了多少条性命才保住了天水城。而现在,就这么一份诏书居然让他带兵撤退。
“爹,诏书上写什么。”皇甫嵩无力的抬起了头,一张清秀的脸落入了皇甫嵩的脸庞眼中,此人正是皇甫嵩之子皇甫郦。
“郦儿,你自己看看吧。”皇甫嵩无力的将灵帝的诏书递给了皇甫郦,皇甫郦接过诏书,脸庞瞬间也变得苍白无比。
“昏君啊,昏君。”皇甫郦的手掌紧握诏书,指节因为过于用力而有些发白。
啪的一声,皇甫嵩的手掌打落,打在了皇甫郦的脸上,留下了一个可见的巴掌印。
“混账,我皇甫家三代忠良安可说此无君无父之言。”
听得皇甫嵩的这句话,皇甫郦的心瞬间就凉了下去,他知道他父亲的性格,对于汉室的忠贞在他心中远高于一切。
“父亲,整整十三日的时间,耗费了上万名兵士性命才构建好的天水郡就要那么放弃吗。”虽然早就知道结果,但是皇甫郦还是忍不住说道。
“他是陛下,我们是臣子。”皇甫嵩似乎用尽了全身力气才将这几个字迸出,一瞬间皇甫嵩好像老了十岁。
“郦儿,你写信去给子干,让他在安武布下一支兵马以作接应,准备撤军吧。”
。。。。。。
卢植此时已经领兵到了安定屯守高平,期间也与羌人叛军交战数次,虽然胜少败多,但是其手上的新兵卫士的战斗力却是在一点一点的提升起来,五万西园新兵加上两万河内新征发的兵马现在已经初具规模。
对于卢植的领兵手段,李休只能说一声佩服,领着一大批的新兵蛋子与如狼似虎的羌人大战,还能取得一些胜利,虽然新兵有些死伤,但是每一次开战都能使得他们的战力提升一分,这样的领兵手段已经不能称之为单纯的领兵了,而是一门艺术。
今日,卢植接到了灵帝的诏书,让他调一万兵马进入关中,尔后领兵接应从天水撤下来的皇甫嵩。
“陛下糊涂啊。”看着手上的诏书,卢植的神色瞬间也是大变,最终只能苦笑的说了一声陛下糊涂。
“老尚书,到底发生了何事。”
“陛下要。。。。。。。。”卢植将手中诏书的内容说了一遍,使得李休的脸上也是露出了惊容。
皇甫嵩虽然在金城大败,但是他也很快的在天水站稳了阵脚,凭借着城池的高大坚固,与韩遂马腾以及烧当老王的十万羌胡兵形成了对峙之势,可以这么说皇甫嵩只要能够拖住那十万羌人兵马就是获得了胜利,而现在灵帝的诏书却是让皇甫嵩撤退,撤到关中坐镇长安。
“老尚书,皇甫将军的兵马不能撤。”李休焦急的说道,有皇甫嵩在天水坐镇才能吸引羌兵的注意力,一旦皇甫嵩撤到了关中,那么十万羌人精锐将腾出手来攻打安定,虽然卢植和董卓在安定的兵马号称三十万,但是实际上却只有十八万上下,且卢植似乎很看不上董卓,到了安定郡之后并没有去见董卓,而是屯兵高平,独自与羌兵交战。
“重光,你现在立刻带上本部兵马再将军中所有的骑兵带上,连夜前往安武,以义真的性子,我想他的求助书信就会在这一两日内到,希望这一次撤退不要让我大军死伤惨重好。”
羌人多是骑兵,擅长野战,皇甫嵩守着天水凭借着天水的城池足以让那些羌人头痛,但是现在皇甫嵩却是要面对羌人的追兵,失去了天水城池的保护,皇甫嵩这支临时抽调起来的兵马哪能是羌兵的对手。
李休所带的禁军大多都是骑兵,装备精良,再加上卢植给的七千骑兵足足便有上万骑兵握于李休的手中,这是骑兵,而不是步兵,一万骑兵足以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
“尚书,一万兵马太多了些,我看五千足以。”李休知道卢植这里的艰难,同时他也相信凭借着自己的武艺断后不成问题,多留下一些老兵也能使得新兵多一些活路。
卢植的眼中露出赞许之色,他清楚李休的意思,尔后解释道:“重光,我估计皇甫义真在撤退之时必然会布下疑兵之计,但是那韩遂也绝不是易于之辈,一旦他反应过来必然会派兵星夜追杀,羌人多骑兵,我想追兵至少会有三万,以皇甫义真手上的老弱病残失去了城池的保护必然支持不了多久,不过同样的,星夜追杀的羌人骑兵到了安武也必然疲惫不堪,我此次要你做的不是救皇甫义真突围,而是要你将前来追杀的羌人士兵击溃,开战以来我们总是胜少败多,朝中想来已经颇有微词,我们需要一场胜利来挽回失去的士气与信任。“
“击溃三万追杀的羌人骑兵。”李休默念了一声,若是在平时以一万骑兵对战三万骑兵那是找死的行为,但是若是那三万骑兵已经是疲惫之师那就另当别论了。
“重光,或许一万骑兵太少了些,要不我去信给董卓让他支援你一些兵马。”一万打三万即使是卢植心中也是打鼓,虽然他不怎么待见董卓,但是为了能够取得胜利也只能拉下老脸去求董卓支援些兵马。
“老尚书,若是连这么一支疲惫之师我都战不过,安能做大军的先锋官。”卢植是一个要脸面的人,要不是此战真的太过要紧他也绝不会提出去求他一直看不上的董卓的,李休对卢植同样敬重,而且因为前世读过三国演义的关系,他也同样不喜欢那个残暴无比的董卓。李休不是逞一时之气,而是心中有了计较,他有信心能够击败羌人的追兵。
“重光,董卓此人左右逢源,为人奸滑无比,且数次大战之中为保存实力而弃百姓,但是为了此战之胜利,我的老脸恐怕还是要卖上一些。”卢植长叹一声,心中也有了计较,他是大汉的尚书令,也是大军的最高统帅,与身后的大军相比,自己个人的一时荣辱又算得了什么。
“一切以大局为重。”
(本章完)
第139章 冷酷的等待()
皇甫嵩在天水布下疑兵之计,企图拖住韩遂两日,但是韩遂却是比皇甫嵩想象的更加聪明,短短半日的光景就识破了皇甫嵩的计谋,在与烧当老王商议之后,三万骑兵由他的女婿阎行率领,星夜追杀皇甫嵩。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皇甫嵩会放弃天水,但是这实在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丢失了城池的皇甫嵩在韩遂看来就是地上的爬虫,冢中的枯骨。
虽然天水的兵马号称五万,但是实际上皇甫嵩却不能把每一个人都带走,此次弃城皇甫嵩只带了三万兵马,但是即使是放弃了一些老弱病残,这些兵马行军的速度也是比不上阎行的追兵的。
一场短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