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易过关。
函谷关以西是董卓控制的地界,显得更加有秩序,“难民”耿浩感觉到稍稍安心了。
这一路提心吊胆,总算到了个安全所在,耿浩决定在此休息两天,顺便瞻仰下老子的遗迹。
东城门内,一处殿宇式建筑——太初宫。
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正在此处游览,两人穿着讲究,边走边聊,点评着太初宫的建筑特色和殿脊墙檐上雕塑的珍禽异兽,听两位免费导游的讲解,耿浩知道了此处便是老子当年书写道德经的地方。
男子和少年注意到尾随的耿浩,停下脚步,警觉地上下打量耿浩,耿浩尴尬笑了笑,匆忙走开。
耿浩没有政治信仰,也没有宗教信仰,属于遇庙烧香、见神磕头的主。
太初宫大殿供奉着老子骑青牛塑像,耿浩捐了几个钱,烧上几柱香,虔诚地跪叩祷告:老子大人在上,啊,不、不,太上老君在上,弟子北京人耿浩诚惶诚恐,稽首顿首,祈祷以闻,求您保佑我三国之行平安无事,求您保佑早日找到队友们,求您保佑我们平安回家,如能如愿,弟子一定在家供奉您的金身,早晚烧香敬拜,老君爷爷您就成全了可怜的弟子吧
耿浩叨咕完站起身,见看护太初宫的信徒用怪异的眼光看着自己,暗想是不是自己祈求得太多了,索性又掏出些钱捐了功德,信徒见这个破衣烂衫的“难民”出手如此慷慨,认定耿浩是道友,便指点耿浩,可以去功德碑处留下名字。
耿浩顺着信徒的指引看去,见院子角落有好多石碑毛坯。
耿浩心念一动,我何不捐块整个的石碑,哈哈,日后我领着朋友们来此游览,就可以给他们介绍:看,这就是我当年在三国留下的石碑!
耿浩觉得自己这个想法实在神奇,问道:“我捐多少钱可以单独竖一块碑?”
“这个”信徒十分为难,“没有这样的先例啊。”
“就算是我买一块石碑,我留下字,你们找石匠刻好、竖起,需要多少钱?”
信徒盘数了半天,才给出一个价格。
这么便宜啊?!耿浩觉得三国时代的道士比二十一世纪的和尚道士们纯洁多了!
“好,等我一会。”
耿浩到僻静处,从竹杆内扣出一小块金子,返转回来递给信徒,那信徒接过金子,不住地上下打量耿浩,这个怪异慷慨的“道友”,究竟把金子藏在哪了?
耿浩让信徒取来纸墨笔砚,撸胳膊挽袖子拿起毛笔,却又呆楞在原地。
耿浩犯愁了,他不是犯愁用毛笔写字,来三国一年多了,毛笔用得已经很熟练了,加上原有的美术功底,耿浩对自己的书法还是有些自信的。
他犯愁的是自己该写点啥。
“紫气东来”、“道可道非常道”等被人写烂了,抄袭别人的诗词也不合适,耿浩决定写点自己独创的东西。
想了一会,耿浩提笔写下几个大字“天降神兵、三國雄風”。
耿浩兴之所至,几个字写得当真是笔力圆厚,庄严雄浑,甚有“颜筋柳骨”风范,耿浩又提笔在边上写下一列小字“漢…耿浩,某年某月某日”。
写罢,耿浩心想:哈哈,看来我搞艺术还是很有天分的嘛,哎?那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不会是临摹了我的拓本才练成一代宗师吧?!
耿浩这厢暗自得意,那信徒却被这不知所云的“题词”弄得瞠目结舌。
耿浩让那信徒提起纸张,自己退后两步欣赏。
“耗子!”身后有人喊道。
耿浩身子一颤,怎么会有人认识自己?!
耿浩激动地转过身去
第59章 耿浩 弘农杨氏()
“好字!”
原来是方才遇见的中年男子和少年,两人指点着耿浩的书法,夸赞道:“妙!好字!”
耿浩失望地叹了口气,原来人家说的是“好字”,带点地方口音,被他误听为“耗子”。
耿浩深知自己的书法功底难登大雅之堂,听人家如此夸赞,反倒有些不好意思。
“在下耿浩,胡乱写的,两位见笑了。”说完,浅浅施了一礼。
中年男子还礼道:“在下钟繇。”又指指身边少年,“这位是在下小友,弘农杨氏杨修公子。”
杨修上前和耿浩见礼。
凭耿浩的三国(演义)知识,他自然只是大概知晓钟繇之名,反正是个有些身份的人;杨修的名字,耿浩还是蛮熟悉的。
耿浩上下打量着杨修,心中暗道:原来这个孩子便是那整日与曹操猜字谜、玩脑筋急转弯,后来因“鸡肋事件”而丢了性命的杨修啊?(传说中的鸡肋事件:曹操兴兵,难以取胜,进退维谷,曹操定下夜间口令“鸡肋”,杨修以“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之意,让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曹操以扰乱军心定罪,杀了杨修)
钟繇道:“耿先生装束奇特,果然身怀异才,方才多有不敬,还请耿先生莫怪。”
“哈哈,不怪、不怪。我也是为了赶路方便,才特意打扮一下,嘿嘿。”
“哈哈,耿先生真是豪爽之人,难怪能写出如此奔放的字体。”
耿浩被钟繇夸得满脸通红,不住摆手:“随手乱写,钟先生不要取笑我了。”
“欸!”钟繇一本正经地说道:“钟某绝非无礼,耿先生的字笔法多变,因字赋形,此种写法,既融情于字,又会意于形,实在生动之极!敢问耿先生,此种字体是何称谓?何人所创啊?”
耿浩听钟繇说完这些,方才想起三国时代一直使用隶书(汉隶),难怪钟繇杨修看见楷体字如此惊讶。
耿浩再无不好意思,很是不要脸地说道:“此乃楷书,乃耿某随意创的。”
“噫!不可思议啊!”钟繇不住感叹,“楷书、楷书,不愧为是楷书啊!”钟繇扭头对杨修道,“孔子墓前,便有一子贡植下的楷树,树干挺直而不屈曲,耿先生的‘楷书’果有楷树之势啊!”
一旁的杨修道:“两位先生,学生有个提议,耿先生可否到舍下小住,钟先生与学生我也好向耿先生请教,不知耿先生意下如何?”
耿浩内心欢喜,却又有些犹豫:“只是我在长安有个约会”
钟繇打断耿浩的话:“不碍的,钟某近日正要赶赴长安,去杨府小住几日,我们可同车赴长安。”
能和钟繇这样有身份的人同行,耿浩欣然同意:“好吧,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钟繇杨修十分高兴,拉起耿浩便要走,耿浩道:“且慢、且慢,且容我换件衣服,这衣装实在是、那个、不雅。”
“哈哈,好,我们等耿先生更衣。”
换上干净衣帽,从竹竿内掏出金子,衣冠楚楚的耿浩竟然也让钟繇杨修眼前一亮,只是耿浩用来遮盖短发的“进贤冠”(帽子)因头发少,难以撑起,而显得十分滑稽。
三人坐上车子,出函谷关东门不远,便到了弘农。
一座大庄园,如果院墙高些,完全可以称为城池了。
庄园门额上四个大字“弘农杨府”。
哇?!这就是杨修的家?耿浩暗想,这气派绝对不是一般土财主能比拟的。
庄园里,人来人往,比一般的小城更加热闹。
隐隐地,还传来阵阵诵读声。
已到申时,三人来到杨修的宅院,杨修忙着吩咐下人预备酒菜,耿浩趁机询问钟繇这“弘农杨府”咋这么大的气派。
钟繇十分诧异:“耿先生竟然不知弘农杨氏?这可称得上咱大汉第一名门望族啊。”
“耿某孤陋寡闻,还请钟先生详细讲讲。”
钟繇告诉耿浩:弘农杨氏,第一世祖乃西汉昭帝(大约公元前80年)宰相杨敞,杨敞原是著名大将军霍光的属下,老丈人更是赫赫大名的司马迁,牛不?
杨敞玄孙杨震,汉安帝时任太尉。这杨震将弘农杨氏的名声抬到了极点,古代著名“反腐倡廉”的“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便是杨震留下的典故。(某人向杨震行贿,说:此事无人知晓。杨震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人知?”)
杨震官大、学问大,还广收门徒,方才听到的诵读声,便是杨府内学馆弟子们在阅读经典,杨震也因此被尊称为“关西孔子”!牛不?
杨震的儿子杨秉、孙子杨赐、重孙杨彪均官居太尉,现在杨府老爷杨彪,因反对董卓西迁长安,而被罢官,其它反对董卓之人,都被害了,董卓忌惮“弘农杨氏”的声望,只是罢了杨彪的官,却不敢下毒手。
“弘农杨氏”是正儿八经的“四世三公”,严格说是“四世太尉”!牛不?
牛!耿浩服了,来三国一年了,耿浩知道,这太尉可是位列三公之首啊,哪能不牛?
不过呢,钟繇对“弘农杨氏”的了解实在是太浅显了,远没有作者闹心了解得深入,闹哥只轻轻“百”了一下,“度”了一下,便把自己吓了大大一跳,如果把“百”和“度”的结果告诉耿浩,估计耿浩会被吓死。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知道不?
武则天知道不?武则天不姓杨,但她妈姓杨!
杨贵妃知道不?
杨万里知道不?不知道?那他写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总知道吧。
最后再说个猛的,一家子都非常生猛的——满门忠烈“杨家将”
上面这些人,都是“弘农杨氏”的后裔。
说钟繇浅显,实在是太委屈人家了,人家钟繇那时候没有互联网啊!重要的是,钟繇比这些人死的早
扯远了。
耿浩打心里佩服:“厉害!佩服!这‘弘农杨氏’确是不一般,比那袁绍、袁术的袁家还要强。”
“唉!”钟繇叹了口气,“袁氏也是望族啊,‘四世五三公’,可叹、可怜啊!”
“啊?怎么了?”
“因袁绍、袁术起兵,那太傅袁隗,日前已被满门抄斩”钟繇凄然泪下。
“啊,哦。可惜!”对袁氏兄弟没啥好感,也未见过满门抄斩惨状,耿浩没什么反应,只是礼貌性地跟着长吁短叹两声。
杨修准备了丰盛的酒菜,端起酒樽,耿浩才意识到,这是来三国后,第二次正式喝酒啊!上次是“山寨鸿门宴”杀了张咨(详见第0036章),也没正经喝酒,这一次,终于可以消消停停喝点了。
三人喝起来、聊起来、吹起牛来
钟繇和杨修这样的文人,每逢喝酒必要玩些高雅大气上档次的游戏,这次也不例外。
杨修提议玩字谜。
耿浩心道:唉,杨修你这孩子怎么不长点记性啊,总弄这些个“字谜”、“脑筋急转弯”的,早晚把自己玩死
仗着喝了几杯酒壮胆,耿浩忽略了自己的学问,不肯示弱地和两人玩了起来。
钟繇年长,先出题,钟繇笑着看看耿浩和杨修,不说话,也不写字,只是用手捋了捋自己的胡须,又指了指耿浩和杨修。
耿浩想了一下,叫到:“‘众’,三人为众。”钟繇疑惑地看着耿浩,手指沾酒在几案上写下一个“小弊郑⒑粕笛哿耍牧讼伦约旱哪源憾园。碧遄掷锬挠小爸凇卑
杨修眼睛一亮,伸手写下一个“奈”字。
“杨修小友果然聪颖,我认罚。”钟繇喝了罚酒。
耿浩一脸疑惑:“这个‘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