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是设有堡垒存在,而且还是有着粗经训练的青壮,但是还是有近千来不及撤入堡垒的百姓遇害。
虽然随后罗立便是带着一千留守血骑并归降蒙古骑兵二千,追击至怀仁以北十数里,一场激战下来,蒙古人大败,死伤近千人,弃尸数十里。但是这还是镇西军成立以来头一次吃这么大的亏,被人杀入境内,就凭这点,就足以引起易飞的森寒杀机了。
“察哈尔蒙古,喀尔喀蒙古么?”易飞冷笑了一声,如今建奴大败而去,没个两三年舔伤口是不会再出来作乱了,收拾蒙古人的时机也是正当其时。
这次清军入寇无果而终,更是损兵折将无数,满清肯定会有一番地震般的混乱,一番位置变动、人员清洗和秋后算帐是板上钉钉了。而这也是自己的机会,在这平静的两三年内,趁着清军无力他顾之时,尽快提升自己的实力,而且可以趁机瓦解满清与蒙古的联盟!
不求能够彻底的解决蒙古问题,只要让草原一片混乱,而不再是满清主宰之下的一片太平。那满清就再也不是一个可以随时随地对大明产生威胁的庞然大物,满清没了蒙古就好比象棋中少了两只车的一方,随便一个业余玩家就可以将一个国手逼的险象环生!自己能够打击和拉拢到三分之一的蒙古部落,那满清就会如同少了一只车,威胁虽然还在,但是却是已经不是如剑抵胸。
不过,现在还不是对蒙古人动手的时机,拼的多尔衮狼狈不堪,近乎逃窜而离开大明。自己的损失也是十分沉重,数场大仗下来,镇西军的损失也是极为重大,全军减员人数已经超过两成!尤其是血骑,因为一直担当的都是主攻手,损失更为巨大,带出来的七千血骑,如今人数也只剩下三千出头,可谓伤筋动骨了。没个一年时间的休养补充,根本形成不了对蒙古人压倒性的优势。
易飞一份份的查看着公文,心中对于镇西军如今的状态也是渐渐清晰了起来。也是幸亏在镇西军中留下了罗立与苟华这一文一武两个镇西军中最出类拨萃的人物坐镇,虽然他离开日子不短,但是镇西军的各项进展却是丝毫没有停滞。
而且随着战乱的不断扩大,每日投奔而来的百姓也是越来越多,而且其中的文人数量也开始多了起来。而且开垦荒地的人数也是每日增多,如今治下的土地已经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人的需要,如同代州一般向着东方蚕食的状况也不是个例!
以流民数千建一堡为例,这短短的数月间,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已经树立起二十余个全新的堡垒,虽然只是建立最基本的围墙,这些围墙甚至连撞木的攻击也是防御不住。但是对于防范已经完全退化至游牧民族的蒙古来说,却也是已经足够了。
毕竟蒙古人的攻城能力实在弱的不可思议,在大明二百余年来持之不懈的打击和封锁下,他们早已经将祖先留下的铁质武器近乎消耗一空,许多部落如今用的还是磨的锋利的骨箭,靠着这样的武器,想要攻下一座因为对生活有了期盼而同仇敌忾的守军所守卫着的城池谈何容易,更别说镇西军还有着敢于野战的骑兵存在,只要在任何一座城堡之下消耗的时间太多,他们就会发现,来到镇西军治下是多么错误的一项决定。
苟华的政务司也是在吸收了众多的破落文人后,也是迅速的膨胀着,如今镇西军治下的吏员人数已经是达到了空前的近二千人。几乎每个堡垒之中都是有不下十人的吏员,他们分工明确,各付其职,形成一个严密而有效率的团体,共同推动着镇西军不断的良性扩展。
而随着政务司以及各司不同程度的扩张,另一个部门的扩张也是分外引人注目。那就是镇抚司,这个李天斗接手时仅有数十人的团队,在数年之后却是发展成了人数三千七百余人的庞然大物!他们的人员遍布军队的每个角落和镇西军治下的各个角落,负责着记录战功以及监察各司的工作。他们自成一体,无需听从各司的命令,直接对易飞负责。
这也是在易飞推动之下才出现的情况,因为易飞十分明白,绝对的权力会产生绝对的腐败,而镇西军刚刚成型之时,更是有着许多蛀虫掺混其中。律法的存在不是为了无人犯罪,而是必须让犯罪之人得到他应得的下场,镇抚司的存在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如今的镇抚司可谓集检查权与审判权于一身,本身的权力就过于庞大。但是这也只是暂时性的举措,若不是还顾忌着朝廷的脸面,易飞可能会成立类似于最高法院的机构,制约和分割职权过大的镇抚司,但是在如今的情形下却是无法诉诸于行动,只能留待将来。不过,还好如今的易飞还年轻,他还震的住眼前局面,因而也不是太需要解决的事情。
在军备方面,罗立也是做出了相当的成绩。在易飞不在的这些日子里,在各项经费和钱粮都不是太充足的情况下,罗立却是靠着一千留守血骑,另行建立起近四千的血骑新兵,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完全的压服和整编了崇祯九年投降的数千蒙古骑兵。而能够用他们对付这次入寇的蒙古骑兵,也是显示出了他已经将这些蒙古人清洗的差不多了,可以随心所欲的进行指挥和调遣。
而且不得不说的是,正是有这些蒙古的存在,入寇的蒙古骑兵才在镇西军骑兵的追击之下吃了大亏!这些投降过来的蒙古人,拿着汉人所制造出来的强弓硬弩,使用着铁质箭头,在追击时给予蒙古人的打击要远强于血骑新军。几乎一路上的遗尸都是出于他们之手,这也是让易飞改变了对蒙古人的策略,甚至易飞还动起了一个十分有震憾性的念头!
不过,一切快速发展的背后,却是钱粮近乎于流水一般的流淌而出,这也是让财务司的周鸿泊也是操碎了心。恨不得将一个铜板掰成两半用,每日里新军训练所需要就至少得数百石粮食,以及数百两银子的开销。而另一个耗钱粮大户便是匠坊,一直以来,匠坊都是以每年三成以上的扩张速度在发展着,虽然耗去的粮食并不多,但是对于其他的物资,特别是银子却是需求极大!这两方面一个需要大量粮食,一个需要大量的银子,两相夹攻之下,周鸿泊每日都是心疼如绞。毕竟对于任何一个负责之人,看着自己所管辖的东西不断的消失,都不会好受。数月下来,也是将易飞之前所派四路大军扫荡而来的钱粮耗去大半,各地库房已经是减去大半。
幸好,这次,易飞带回近百万两银子,和数十万石的粮食。虽然易飞临行时拿出近四千的银子赏赐,但是更多的镇西军将士们却是宁可选择体积小,却是通用于镇西军治下的粮票,这也是让钱粮几乎全部都堆回了库房,一下子将库房堆的装也装不下。
一天的忙碌下来,公文也是大部处理完毕。易飞站起身来,挥舞一下身体缓解一下全身酸痛,正准备回去休息,虎子却是走了进来,告之董卫国来了。对于董卫国的突然出现,易飞也是有些讶然,毕竟这个老丈人已经许久不曾出来理事了。他十分明白自己的尴尬身份,也知道只要董月茹不倒,董家就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因此也不为难易飞,不再抛头露面,基本上都是在家安养。这会儿突然到来,肯定是有事,而且还不是小事。想到这里,易飞也是振奋一下精神,沉声道,“随我去前去相迎!”
???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350章 处置(上)()
最快更新裂明最新章节!
临近年关,喜迎新初,更兼第一次这般强势逐走了入寇而来的东奴,但是皇城之中的新年喜庆气氛却是没有多少。相反,在崇祯的上书房中,却是时不时传出一两声压抑的咆哮声。
“放肆!实在是太跋扈了!”崇祯皇帝一把将眼前的桌案掀翻,充血的眼睛死死的盯着眼前白胖的太监,森寒的话语几乎是从牙缝中一字一句的挤出来,“说!那易飞还说了什么?”
“回圣上,奋武关说,说镇西军损失惨重,急需要休养。而且,还说四正六隅剿匪计划,根本就是一个笑话。”虽然吓的浑身哆嗦,但是这个太监还是将易飞临行时所说的话原封不动的说了出来。
“武人干政?”
崇祯的脑海自然而然的冒出了这个想法,虽然理论上说,易飞如今身为五军大都督,统帅天下兵马,是有资格对国家政策发言权。但是大明近三百年来,却是根本不可能出现刀子有思想的情况,而且历任大都督都是摆设而已。如今这个最锋利的刀子,不仅有了想法,甚至还想妄图影响国策,这也是让他心中的警惕更甚。
听到这里,崇祯再也控制不住怒火,几乎想直接下旨擒拿易飞回京。但是脑海中那一丝清明还是制止了他的蠢蠢欲动,如今的镇西军已经完全展现出了它的爪牙,这一战,甚至连一直压着大明打的建奴在其面前都是不堪一击。要是逼反了易飞,以山西京城如此近的距离下,他还真怕易飞铤而走险,直接挥军京师之下!
而在如今宣大军消失,京城以西没有可抵抗镇西军的大军存在,他更加不敢冒这个险。否则会给原本就已经危机重重的大明再惹来一个无法抗拒的强敌,对于建奴出现在京城之下,崇祯心中还多少有点底。但是一支汉人的敌对军队出现在城下,即使攻不下京师,也会是让本就狼烟四起的大明,彻底的进入沸腾状态,万劫不复!
“陛下,易飞这厮果然贼性难驯,须容他不得!”一旁的杨嗣昌顿时怒了,对于易飞如此看不起他呕心沥血制定而出的四正六隅剿匪策略如此不屑一顾,他也是怒火直烧九重天!
杨嗣昌火上浇油的话,非便没把崇祯给彻底点燃,反而让他冷静了下来,缓缓的坐回龙椅,冷冷的道,“依杨卿之见,朕当如何处置这厮?”
“这……”
崇祯的这句话也是一下子将杨嗣昌问愣住了,对于一个比东奴还要强势的易飞,如何处置他根本不是这个连解决东奴的办法都无之人能够回答的上的。
“看看这个吧!”崇祯从身边拿过刚刚令他大发雷霆的奏章,一把扔给了杨嗣昌。
杨嗣昌有些疑惑的接了过来,才看了几句,脊背上的冷汗便是不断的滚落而下,“……臣闻圣人扬忠而远佞,今宣大官军近万,孤军奋战于唐水河畔。数日间,十万东奴不得寸进。臣救援不及,卢督臣殡国!马革裹尸,战死沙场本为我辈武人之本份。但微臣却是不明,为何宣大军绝粮数日,而各城却并不予以供给,三分其兵于前,断其援于中,绝其粮于后。致使英灵奋战不敌身死战场,却是无人前往抚慰以安其忠魂。南仲于内,宗泽无功,桧之在位,武穆唯死!……唯知自负乾坤志,何令忠魂长悲恸!……微臣不才,却不屑与此等殃民之辈共行庆宴,徒污英烈之灵哉!臣奋武伯、山西总兵易飞敬上!”
越是往下读,杨嗣昌的脸色就越难看,虽然易飞只字未提于他,但是字里行间都是对他攘外先安内,安内先害政见不同者的鞑伐。抬起头来,却是见到崇祯皇帝那森寒的目光正在紧紧的注视于他,也是突然间无比的惊恐。
好在,时间不长,崇祯的目光中的寒意也是渐渐敛去。崇祯心中自然明白,这些事情也不能全怪于杨嗣昌头上,至少他对这事的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