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整个曹氏临战之时,廊檐间夜雨寒透骨髓的曹操却举目望向北面……要他去思虑的事情太多了,燕北此时在做什么,是他指派张辽向南进兵,还是说善于捕捉战机的张辽自作主张面南开战呢?
甚至对于张辽的南下,曹操心中也有诸般疑虑,张辽的机智狡猾、勇猛无匹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如果曹操没有估计错误的话,陈梁之地的雨应该停了,张辽在此时进兵,究竟是急不可耐的巧合,还是另有计谋呢?
张辽,究竟在成父城,还是仍旧留在汝南之北,等待他们调兵遣将?8)
第二百三十七章 汝南之战【五】()
张辽当然不会在成父城,他更不会按兵不动地等在陈国。
就在高顺大张旗鼓地由梁国向南发兵的过程中,陈国之内调兵遣将同样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只不过动作要更加隐秘,许多校尉部得到的军令都并非南下作战,而是平日里极为正常的操练兵马罢了,但驻守各处的诸多兵马却近乎同时地得到向南调动的军令。
有些校尉部是整个调动,有些则是一个校尉部里抽调两个曲由军司马率领,更有些只不过调了校尉与一个曲部,这些凌乱的调动单一放在哪里都不会显眼,但汇总在张辽眼中……他用极快的速度得到一支兵力数万的军队。
调兵遣将是那些精于算计的幕僚仔细筹划之后的结果,当这些军队聚在一处,只是短暂地整军便成为十二个整整齐齐的校尉部,其中甚至有三个校尉部超编带着五个曲的兵力。
自古以来两军交战粮草先行的古话令人熟记于心,但同样还有一句话则流传不广——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说这话的人是孙武。以此引出其用间篇的兵论,说到用间,曹氏远比燕氏要运用的早。早在燕北还不识字的时候,曹操就在谯县乡野隐居的别院中校注孙子兵法,其新书更是集兵法大成之作,自不必说其对兵法的理解。
间使是间,燕氏的寺众郎也是间,只不过燕北更愿意将寺众郎的职责放在治政而非兵事,故而燕氏的兵事用间大多还要依赖于斥候,故而双方过去在争夺兖州的过程中燕氏间使稍稍占据上风,到了最后的汝南之地,燕氏间使便显得有力不逮,反而曹氏的间使大放异彩,让张辽连调兵遣将都显得没那么果断。
东汉走到天下大乱这一步,不论对百姓还是对诸侯而言都是非常悲哀的。百姓流离失所,脑袋在树上、肠子在地下,自然不必多言;但对存活至今的诸侯又哪里不是这个道理?士人原本就是天下楷模,绝大多数都是世勋世禄的贵族,大将军何进开府,广招天下能人志士,各州最杰出的年轻人——那些衣食无忧,自幼饱学经义、勤练弓马、恪守道德的士人为政治理想而奔赴朝廷,跻身幕府。
他们的下场并不好,绝大多数没能躲过长久的宫廷政变,仅有寥寥几人、最终活下来的寥寥几人名留青史,更多的人死在政变当中。
他们当中很多人像曹操一样有着富有千万直抵宫廷的良好家世,所谓的政治理想也是希望能出任一方教化百姓或远征西域立下不世功勋,短短几年的天下裂变却成了现今这副模样。
曹操为什么会校注孙子兵法?是因为今古文学之争。后人哪里会记得今古文学的争辩,而仅仅将年轻的曹操当作益慕兵法的军事家。
但这也提升了曹操对兵法的理解,为新书做下奠基。
兵法讲究五事七计,张辽很清楚他们在间使这方面与曹军有些差距,故而扬长避短,甚至要让敌军间使为他所用,驱使敌军间使需要契机,这个契机便是暴雨带给张辽的时间。
用调兵操练来欺骗敌军埋伏在陈梁之地的间使,至多能为他拖延不数日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便已经足够让张辽部下兵马抵达预计的南向进攻之地。紧随其后的,便是封锁各处关防要地,这才开始运送辎重。
张辽在西面,汝南的西面,他的目标是汝南西北中段的汝阳,这是距离陈县最近的城池,也是汝南西面交通最便利的地带,拿下汝阳便能扼守住汝南西面十余座城池中间的交通要道,战略位置不必多说,但另一方面,这里也是曹氏重镇,布放着四千余精兵的防备,更有其宗族大将曹洪、猛将乐进镇守。
汝阳四通八达的道路决定了其能在遭遇敌情时最快的速度得到周围各县的支援,与汝南东部的道路情况不同,汝南西面集中了郡中七成田地,道路易行至极,倘一地示警,至多一日便可调派援军,可呼喝方圆百里近十座城池,转眼就可调集上万兵力。
但张辽必须通过这里,只有通过这里,才能带兵一路南下直至隔着颍水与汝阴城相望。
当然陈县南面的项县也能直抵汝阴,但那对张辽来说不是一个好的选择,那里扼守着颍水,拥有完备护城河的水城往往能最大程度上削减石砲的战力,所以张辽选择汝阳,再上演一次炮轰城池的战局!
“汝阴的兵,曹孟德可调了?”消息传到张辽这里时已经过去两日,派出上百个斥候担当死士进入汝南向汝阴刺探军情,能活着回来的不足十人,这些斥候沿河而走,星夜疾奔,这才带给张辽最想要的情报,“回报将军,高将军在成父的战事令汝阴震动,两日前的夜里曹军秘派三千兵马东走驰援,领军的是年轻将领,打着曹氏的旗帜,应是宗室。”
“如此一来,汝阴便稍显空虚了。”张辽沉吟片刻,突然想到一事,便对斥候问道:“你们是怎么回来的?”
“曹军在派出援军当晚派人传信各地,城中跑出数百探马,随后各地百姓便向城郭汇聚,我们夹裹在人群中一路向北,遇到阻碍便只说是就近项县百姓,慌乱中遗落了籍牌,便得以回还。”
坚壁清野,张辽又在心里暗暗道了一句,接着便派人招来成廉,将汝南事宜说罢,道:“明日,你带兵袭扰项县,汝阴还不够空虚,最好能找机会引他们的守军出城战上一场,好让汝阴知晓项县的战事……战事之后,将敌军的尸首顺颍水漂下去,接着一路南下,斥候放远一些,只要汝阴调派援军,遇到了你便向北撤。”
“传令各部大军,两日之后,进围汝阳!”8)
第二百三十八章 汝南之战【六】()
张辽下令进围汝阳时,高顺已在汝南东面接连攻下两座城砦,眼看着成父仅剩最后一座城砦便近在眼前,这时来自山那边的援军才姗姗来迟,来者并非曹昂,而是山那边思善城夏侯惇部下偏将韩浩所率四千步军。
韩浩初来乍到,立在城上远观敌阵,粗略一看便知道山谷对曹氏而言是地利,限制着‘张辽’无法用大军来铺开了强攻城砦。问了问李典临阵情况,心下里更为激动……一连数日,燕军攻城已成定势,似乎料定了他们不敢出城袭击,故而大张旗鼓满不在乎。
“曼成兄,如今我部有六千余兵,敌军前阵亦不过数千人马,倘若夜间疾出,袭其攻城利器,可有斩获啊!”韩浩这么说着,眼神发亮。
人能做出什么成就,一方面在于其人有什么样的才能,但更重要的也是看他处在什么位置。韩浩是河内人,早年因其居住乡里地多山泽,贼寇也最多,赶上天下大乱四方蜂起,因其有勇力声望,便聚合乡野游侠、青壮百姓以护县,因此入了河内太守王匡的眼,任为郡中从事。后来至讨董时期,关东诸侯举兵西战,他和王匡一道领兵会盟,统帅王匡部下泰山强弩。董卓抓住了他的舅舅杜阳,要挟韩浩投降倒戈,韩浩不从,因此知名。
袁术表他为骑都尉,曹操部下的夏侯惇也其刚烈而亲自拜访,请他作为自己的部将随同征战。
后来兖州陈宫倒戈时,夏侯惇被叛变将领擒下,韩浩说出那句‘我会因为一个将军而放任你们为所欲为吗?’尽显其刚烈。从那之后,夏侯惇主官诸地,韩浩便同管政事,与枣祗一同建议曹操发起屯田,这是他在兖州最大的成就。
韩浩的才学极高、性情至烈,此次夏侯惇派他来驰援成父,为的便是要他一定守住成父城,城在人在!
他看到出动出击的机会,便与李典协商,一同出城战上一场。李典问道:“元嗣将军以为何时出击?”
“今夜!”
尽管韩浩的大队兵马三日疾奔,入城也不过才堪堪歇息半日,但韩浩知道战机就在此时,道:“若拖延时间,被敌军看出援军已到,恐生变故。”
二人方才按下夜袭的方略,城砦上便有军卒高喊:“将军,敌军攻城了!”
其实已不需通报,伴着望楼上军卒高呼,石弹飞曳带出可怖的尖啸声已在耳边,接着便是轰然之音。
三颗石弹砸在城砦墙上,带给厚实木土垒墙巨大震动,其中一颗砸在垒墙最上端直接让墙面巨木应声折断,木片激射便在城头造出一片惨呼。余下数颗石弹落在城砦之内,转眼屋舍瓦片翻飞,营房轰塌,处处人仰马翻。
不曾经受过这样作战的韩浩几乎愣在当场,转眼周遭便成此般情况,更令其坚定夜袭破坏燕军石砲的心思。
反倒李典已对此习以为常,冒着石砲轰击的风险让开寨墙对望楼军卒高喝道:“敌军还有多远!”
望楼上军卒高声回应:“四百步!”
李典猛然挥手,寨墙下因习惯而不再畏惧石砲的弓手快速列队而出,将箭矢插于脚下,拉弓开弦。
“三百步,放!”
望楼军卒挥动令旗,步弓手齐齐发箭,尽管他们看不见寨墙外的敌军却也能听见不远处庞大军阵带来的脚步声轰踏而至,越来越近。成百上千的羽箭在空中带着曳音,几乎一刻不停,这些弓手快速自地上抓起羽箭再度上弦,随着号令又一次齐射。
整整三轮箭雨,城砦中弓手这才偃旗息鼓。快速拉弓疾射,尤其是战时所用重弓,对人的力量消耗极大,哪怕弓手普遍装备扣在拇指上的骨韘、铁韘,同样会使手臂酸麻无以为继。
而三箭之间,最前头的敌军也早已冲过三百步所能射达之地,再留在这里射箭非但没有好处,反倒很可能被敌军的羽箭射伤……城砦的墙并不高。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打仗也是一样,在弓弩没有太大差别的而城墙又不太高,曹军能射中燕军,便往往意味着燕军同样能射中曹军。
趁着飞石稀疏的当口上,李典跃上寨墙向城外看去,不禁大失所望。
有了先前的教训,燕军在试探攻城时便早已将陷坑除去,不是铺设木板就是搭上架子,又在攻城军队中配备许多木盾,三轮箭雨根本没对敌军冲锋阵形造成显而易见的伤亡。
甚至有燕军军卒直接将云梯铺在地上,踩着云梯冲向城池,陷坑失效,短兵相接无可避免。
李典高呼一声,对兵马夏令道:“弓弩手上城,迎击敌军!”
说罢,他还远远地回头望了韩浩一眼。韩浩明白李典这个眼神的意思,是让他把自己营寨里的军士召回去……今天夜里才是他们作战的机会,这场攻城战仍旧要依他们这些成父守军自己去守卫。现在韩浩部兵马如若出战,虽说能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