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恶奴-第3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郝惟讷也附和道:“王国泰素有干才,且资历已到,臣也以为可用。”

    康熙听后,点头示意,扬声对百官说道:“从来君臣一心图治,天下不患不台,治人难,用人不易。有治人始有治法,行实政必有实心,政在得人,不在官多。”寻思片刻,吩咐郝惟讷:“朕,就让王国泰补了福建按察使的缺,他省再有出缺,则由张所志补,不必再奏。”

    “是,皇!”

    郝惟讷和科尔坤同时答应一声,退回班。

    康熙扫视一眼百官,问道:“还有事要奏的吗?都一并奏了,朕出京多日,各部积欠的事情想必也多,今儿视朝,你们就都奏了,省得朕回到南房还要一本本的批你们的折子。”

    听康熙这么说,河南道御史崔太元当即出列奏道:“臣崔太元有本要奏!”

    “说,朕听着呢。”

    “京城之内时有恶棍匪徒,招摇撞骗,恫吓欺诈,臣巡视后深知其害,请皇下旨责成司坊官挨门逐户稽查,设立循环薄,初一、十五由五城御史及步军统领衙门查验。如此才能杜绝恶棍欺民,使京城治安得到改善。”

    康熙听后,眉头微皱,厌恶道:“恶棍欺诈官民,扰乱京城治安,实在可恶,查实后,若系光棍,一律定罪。”

    崔太元知道皇说的这光棍不是单身未成家男子,而是指横行霸道于城乡之间的地痞赖,当下领旨退到班列,寻思如何落实这事。

    刑部汉尚葛方也出列奏道:“原来京城附近,直隶各省,民有冤屈,允许到原属衙门及各部院处控告,如果各部不受理,民可叩阍告御状。但现在有恶棍不经原属衙门就告御状,或已经告状不经审理复告,还有觅人代告者,贻害于民。奸狡棍徒,并冤枉,谎捏事端,诬告者多,实情者少,以使辜之人受害。另有赖之徒,以告御状为名,在各地方肆忌惮,大胆妄为,进行讹诈,拢害良民。此举与朝廷恤民初衷大相径停,徒使奸恶匪徒得利。臣奏请今后禁止告御状一事,以杜绝此祸。”

    康熙听后,没有马答复,沉思片刻才道:“今后不许叩阍之事发生,内外官民,如果真有冤屈事情,可到通政使司登闻鼓衙门告理,非此不受。有仍从前告枉告者,按律治罪。”

    “臣领旨”

    葛方退下之后,又有几个各部官员奏了些小事,之后便没有官员再奏,康熙见状,便对内侍挥手示意。内侍忙一吊嗓子,清喊一声:“退朝!”

    百官正要退朝时,又听康熙叫住吏部满尚科尔坤和郝惟讷,对他们道:“让于成龙到南房见朕,余人按单,朕会一一召见。”

    “喳,奴才这就去传于成龙!”

    科尔刊和郝惟讷二人应声而下,退下时,郝惟讷偷偷了一眼不远处的索额图,露出会心的笑容。

    明珠没有下去,他要留下来向皇奏报关外最新情况,并请示兵部该如何调兵,一应钱粮所需又要从何处调拨。

    康熙心其实十分牵挂关外的战事,但回京的路,他已于福全、岳乐他们详细谋划过,只待回京便要着手关外战事,故而没有在朝会与百官提及,一来和他们说只会七嘴八舌,没个准见,就和当年撤藩时一样,最后还得自己拿主意。二来,百官们大多是臣,与他们说战事,有些对牛谈琴,不如不提。

    见明珠站在那等自己发话,康熙冷哼一声,没有理会他。出了这么大篓子,兵部竟然事先一点消息都不知道,这让康熙不能不恼火。

第四十七章 朕只要粮食() 
南房内,于成龙小心翼翼的跪在地,心里又是激动,又是惶恐。【】说来,这也不是他头次面见天颜,算起来是第三次了。第一次是出任江宁知府时按例觐见皇,第二次便是皇南巡驻跸在江宁的时候。但不知为何,他这心里就是激动不已,就好像当年在举榜见到自己名字时一样激动。

    皇恩浩荡,皇皇浩荡…

    于成龙低头趴在那,心里所想的只有“皇恩浩荡”四字,除此之外,别他念。

    于成龙进来的时候,康熙正在兵部送过来的一份最新战报,是巴海昨天刚派人百里加急送过来的,巴海在奏报说他已经亲率五千八百名八旗劲旅出击贼军主力,欲将贼兵尽数全歼于格尔格萨河。

    巴海虽然有过,但若是能替朕平了这吴逆贼军,也算将功补过了,但愿他莫让朕失望。康熙盘算了一下,巴海所带的是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三旗的精锐八旗兵,单这兵力,可顶昔年吴三桂数万大军,现在巴海一股脑带了去痛击贼军主力,虽兵力处于劣势,但料想应该能予敌重创,至不济也可以将贼兵阻于格尔格萨河。康亲王杰带了两千多前锋、骁骑的精锐出关,盛京也有数千兵力,派一军援救乌拉,解吉林之围是绰绰有余的,待巴海出战战报过来,再决定是否从盛京抽军调往宁古塔。

    高士奇在回京路曾向康熙提议让朝鲜国派兵相助吉林将军新柱剿灭贼军,但却被康熙否了,朝鲜虽是属国,有出兵相助主国的义务,但康熙认为让朝鲜国派兵帮助平叛,有些丢大清的颜面,三藩闹得那么凶时,都未曾让朝鲜出兵平叛,现在不过是些吴三桂的残部勾结罗刹人造反,更须让属国出兵了。传了出去,倒让人以为堂堂大清兵可战了呢。再说不是已经传谕给科尔沁亲王沙津让他率部赶赴盛京了嘛,有科尔沁蒙古兵在,更须属国之兵出战了。

    最初的慌乱之后,康熙现在对平乱信心很大,也不似在木兰时那么失态。抬头见于成龙还跪在那,不由笑道:“于成龙,你怎么还在跪着,快起来,来人啊,给于大人赐座、赐茶。”

    “臣磕谢圣恩!”

    一听皇给自己赐座赐茶,于成龙心里翻江倒海,感慨不已。有些兴奋的叩头谢恩后,欠身坐下,屁股只挨了半边那锦凳,不敢全落在面。

    “于成龙,朕知道你,也信得过你。你在江宁知府任做得不错,吏部把你列为京察首名,这是在替朕夸你呢。”康熙的脸笑容灿烂,语气也是十分和睦,听得于成龙是感恩涕零。

    “臣只知忠于王事,兢兢业业,不敢居功。”

    “今天朕见你,一是想你,说来也有三年没见到你了,朕心里也是挂念着你的。二来是想让你做江苏巡抚,这个差使你如何呀?”

    于成龙连忙起身跪下:“臣谢恩,但皇这样抬举臣,臣亦喜亦优,恐怕办砸了,有负圣重托。”

    “哈哈…你说得不错,正是要有重托,朕才想到了你。”康熙话锋一转,正色说道:“你到任之后,即要为朕筹措三百万石粮食,并且明年、后年还要多,朕问你,你能办到吗?”

    三百万石军粮?!于成龙一惊,连忙说道:“皇明鉴,全国税收,江浙占了三分之二,百姓们苦于赋税过重,已是怨声载道。如今三藩平定,台湾收复,内忧外患俱已消除,正该减税轻赋,与民休养。圣却让臣加税加赋,臣万万不敢奉诏!”

    康熙没有不快,了于成龙一眼说:“你着什么急呢,朕不是和你商量嘛。要不是这件事难办,朕还不叫你去?朕明白告诉你,朕的北征大军惨败,尚阳堡重地失陷,关外现在是贼军四起,西北葛尔丹又起铁骑侵犯漠北诸部,罗刹人也大举南下了,所以朕现在不仅要在关外用兵,还要在西北用兵,没有几千万石粮食,这个仗叫朕怎么去打呀?”

    同时用兵于关外和西北?于成龙一怔,失声问道:“臣斗胆敢问圣,西北用兵是圣躬独断呢,还是听了明珠的主意?”

    一听这话,康熙的脸色“刷”的变了:“于成龙,你应该知道,在这些大事,朕从来不听别人的话,臣子岂能左右了朕。”

    于成龙并没有被吓住,沉声说道:“圣,臣以为,关外用兵乃不得已,吴逆贼军与罗刹勾结,若不早剿,必有大祸,所以臣话可说。然西北用兵准葛尔却是断然不可,皇要知道,我大清这几年连年用兵,国库空虚,现在用兵关外已经吃力,再用兵西北,国库如何承担得起。皇要打仗,做臣子的自然要想法子为皇筹备军粮,然而这最后还不是要摊到百姓头,民徭一旦加重,让百姓怎么活下去?如果因此而引起全国不宁,又将何以善后?”

    “哼,你以为朕没想到这一点吗?”

    于成龙的话让康熙有些怒意,不快道:“如今吴三桂旧部在关外造朕的反,罗刹国又大举南下,西北葛尔丹又虎视眈眈。你知道吗?当朕听说贼军尽屠尚阳堡内我旗人子民时,朕的心有多痛吗?现在他们更是肆虐关外,杀我官民,朕贵为天子,难道能视而不见吗?若拖延下去,有朝一日,闹到朕的御辇、令旨都出不了山海关,那后世将如何朕这个皇帝?又怎样评价你们这班‘清官’呢?”

    这话问得突然,也问得很有分量,于成龙正不知如何回答,康熙又说话了:“为了不让关外旗人和各族百姓再受煎熬,朕才破格提升你,要你去担此重任。因为你是清官,加赋加税,百姓虽有怨言,还不致于造反,换个贪官去,就不行。当然,朕也知道,你一任就增加赋税,百姓们也会骂你的。可是,你身为朝廷大臣,不能只到自己治下的百姓,还要考虑到朕的难处!考虑到大清的难处!”

    听到这里,干成龙出了一身冷汗:“皇教训得对。臣目光短浅,不识大体,求圣宽恕。臣勉受圣命,尽力而为之。”

    “不,不能尽力而为,而是一定要办好。告诉你,忠臣、清官,朝里能选出不少来。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是古之明训嘛,能做到这点并不难。但朕需要的是‘明’臣,懂吗?‘明’臣,识大体、顾大局,为国分忧,为君父分忧,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不怕自己吃亏这才是明臣!”

    说到这里,康熙迈步走到于成龙面前,将他扶起:“朕重用你,你就得回报朕,朕现在需要粮食,没有粮食,难道叫朕的将士们空着肚子和贼兵厮杀吗?朕告诉你,你办得成也得办,办不成也要办,总之,朕要你在三个月之内将三百石粮食运到关外去,不然,朕吃不安睡不宁,你于成龙的日子也不好过,知道吗!”

    “臣明白!”

    康熙把话说到这个份了,于成龙还能说什么,神情凝重的重一点头:“皇放心,臣一定不负你所托,这三百万石军粮臣一定如期运到关外去!”

    “好,这才是朕的好臣工!”

    康熙知道于成龙答应下来的事情就一定能做到,当下轻松不少,前番为筹措北征大军粮食,关外各地已被搜刮一空,现在又要平乱,关外已粮食可用,只能从关内调粮。直隶、山东、河南等地去年刚遭了天灾,粮食欠收,不要朝廷救济就不错了,哪里能指望得,所以眼下只能从富庶的江苏调粮了。而军粮所需甚大,有相当一部分是康熙替日后出征葛尔丹的大军所备,因此由江苏一省摊派,百姓必然负担沉重,这也是为什么康熙要将于成龙提为江苏巡抚的缘故。他官声好,素有“清官”美名,由他去做这“恶事”,百姓纵有不满,也断然不会闹事。

    叮嘱于成龙一番征粮的事情后,康熙便准备让他退下,却见于成龙突然又跪了下去:“皇,臣还有事要奏!”

    “噢?”康熙见他神色肃然,不由问道:“何事?”

    于成龙将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