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宁军将来必定要挥师南下,为防满清也学明朝一般建一条宁锦防线,所以赵强必须知道接下来要走的这条辽西走廊有哪些地方值得自己重视与思考的。高士奇的心也是感慨万千,之所以对大凌河的废墟产生兴趣,倒不是想到故明之事,而是因为数月前康熙曾与他提起过孙承宗与袁崇焕的事,当时自己未能揣磨出意,又加之对这二人之事知之不多,所以答对时难免有些勉强了,现在既然到了这大凌河,不妨亲眼瞧一瞧,以免皇再问起时有个说辞。
当年孙承宗在辽东经略四年,以练兵、修城为己任,步步为营,渐渐进,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山、石屯及大小凌河各城。天启五年,袁崇焕自宁远又向前进二百里,从而形成了以宁远为心的宁锦防线。但是袁崇焕出宁远修锦州却是遭到孙承宗反对的,根据赵强到的史料,孙承宗反对修锦州、大凌河城的理由是耗资甚巨,不得实用。
时过境迁,赵强不敢肯定孙承宗和袁崇焕到底哪个是对的,但仅袁崇焕花了巨资两次修筑锦州,却最终只是把锦州修成一条“郑国渠”似的巨坑,而从未发挥作用,就不得不怀疑袁崇焕的战略眼光了。其后袁又擅杀毛龙导致后金侵明时后方没有牵制,可以远距离不用担心后方不稳大胆的作战,如此一来整个“关、宁、锦”就变成了一条“马其诺防线”,根本起不到抵御后金入侵的作用。更让人诟病的是,清军先后五次绕道蒙古大规模入关,掠地千里,横扫京畿,不管是来还是回,都不经宁锦防线,以致使宁锦防线成了空架子摆设。经常有人感慨说袁崇焕修筑的宁锦防线是“丰功伟绩”,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两代都没有突破,然仔细想一下,已经成为了“马其诺防线”的“宁锦”还需要人家去突破吗?应该说自从皇太极崇祯元年由蓟门入塞开始这条防线就报废了,之后这里不再是什么防线了,而是消耗明朝国力的巨坑,以及后金利用锦州地理缺陷聚歼明军主力的战场。当年后金曾占领锦州,但主动撤退了,根本就没有打算要那个地方。而且锦州也不是第一次被后金占领,宁远大战的时候,后金也占领过锦州,可那时候依然主动撤退。而且,后金连广宁都没有兴趣要,也就是说后金对辽西根本没有丝毫兴趣。
孙承宗出宁远,借助觉华岛接济东江,又出兵旅顺,已经在辽东周遍形成了几处牵制和接收流民的据点,并没有放弃朝鲜和东江,反而比以前仅仅退守山海关要高明许多,不想袁崇焕却非要固执己见,最终落得个悲惨下场,真是成也宁锦、败也宁锦。
“米东主在想什么?”见赵强盯着那几株枯树,高士奇好奇的问了一声。
赵强叹了口气道“家祖当年曾随太祖征战,便是死于这大凌河明军火炮之下,连尸首都不得留,所以在下每次路过这里,都要悼物思情,想起家祖不幸,心里着实难过得很。”
第十八章 魂兮归来()
太祖以“七大恨”、十三幅铠甲起兵攻明,连年征战之下为补八旗兵力不足,曾强征关外各族壮丁入旗为兵,率之伐明。【】从天命元年始至顺治元年八旗入关的这数十年间,明清双方便一直在辽东鏖战,打得不可开交。便是眼前这大凌河,也不知埋葬了双方多少将士的尸骨。所以一听赵强说道爷爷便是战死在这大凌河,高士奇不由肃然,敬意更甚,毫不怀疑他的突然举动,只道这索伦汉子至诚至孝,方在这祖战没之地驻足不前。
二人并肩齐行,在那几株槐树周围漫目的的走着,后面陈公公和葛飞虎一众人牵着马紧紧的跟着。众人也不知这二人为何对这废墟感兴趣停留不前,但主事之人不急,他们如何能急,只能老老实实的在后跟着。因连日来一路作伴的缘故,护卫们与步军营的人倒是也熟络了,但交谈的却多是葛飞虎和德丘等人,余者多是作旁听状,问及缘故,只说不通汉话。对此解释,万四和步军营的人自是也不会有疑心,倘若这些人索伦人人人都能说得一口流利汉话,那倒是真的叫人生疑了。
“古人曾道这大凌河为白狼水,今亲眼所见,古人诚不欺我呀。”见远处的大凌河水奔腾不息,如大江之流一般汹涌,高士奇情不自禁赞道了声。他出关之时虽也从锦州而过,但却不曾走这大凌河,而是走的锦州西北左卫穿盛京到的宁古塔,一路之又不曾见松花、嫩江、黑龙江等大江大流,所以见了这大凌河自然是惊奇得很。
“既为狼水,这水自然凶险得很。”赵强点点头,附和了一句,然后指着东南方向一座浮桥道:“还好有这座桥,不然我们便只能望河兴叹了。”
高士奇顺着赵强的手指去,只见一座百十丈长的木桥横亘于河,仔细去,却见桥面离那河面不过数尺,此等高度若是遇暴雨山洪,是极易垮桥的。但那桥身周围,却又不见丝毫补修痕迹,好像从修成至今从未被山洪冲垮。关内的名桥高士奇得多了,多少也知道些千年古桥长盛不衰的缘故,但在这关外到这等式样极其平常,像那浮桥一般的木桥却是头回见,当下好生敬佩那些工匠,也不知他们使得什么法子能保这桥不跨的。
做戏做全套,既对姓高的讲了家祖战没于这大凌河,他这后人自然是要祭奠一番的,但那香烛纸钱却是没地方找去,当下赵强便寻了个高坡,对着废墟磕了三个响头,嘴里念念有词,尔后才起身对站在不远处的高士奇道:
“天色不早,在下祭奠已毕,高掌柜,咱们这便走。”
“好。”
高士奇见赵强如此虔诚,却不知他嘴念叨的却不是劳什子索伦先祖,更不是为那野猪致奠,而是为死在大潜河的明军和数万民夫致奠。见赵强要走,高士奇也觉耽搁得是久了,再不赶路怕是就不能赶到锦州住宿了,当下应了一声,挥手示意步军营的人将马匹牵,翻身马后,甩手一鞭,喝了声:“驾!”当先往那木桥驶去,余人见状,纷纷打马赶,不一会,便过了木桥,消失在茫茫远方。赵强却是最后一个过桥的,在马蹄踏到河那侧的土地后,他突然朝后了一眼,数秒后一脸坚毅的扭转头去,大喝一声一提马缰奔向南方而去。
大凌河之战史载城粮储不过百石,马七千尽皆倒毙殆尽,尚余二百匹,其堪乘者止七十匹。夫役死者过半,其存者不过以马为食耳。柴薪已绝,乃劈马鞍为燃资。自八月旬,城内即已断炊。十月初十,大凌河有王世龙等逾城来降,据王世龙言:“城粮绝,夫役商贾悉讥死,现存者人相食,马匹仆毙殆尽,止余三十骑而已。”十月旬,粮绝薪尽的大凌河守军杀修城民夫及商贾、平民为食,折骸为炊,又执军士赢弱者而食之,然城内军民宁互食而不降,皆言“吾等生为大明之人,死为大明之鬼”,宁死身而不降异族,甚有兵民自解衣裳,请为同伴之食
十月二十八日,力再守的祖大寿率众出降。大凌河原有“骑、步兵及工役、商贾三万余人,因相继阵亡、饿死、互食,至投降,生还者止一千六百二十八人,不及死者之数一成。
祖大寿投降后又复归明,守锦州,然已力回天,崇祯十五年,被围一年的锦州已靠“掘鼠而食”,惶惶不可终日,在得知洪承畴在松山战败后,锦州已成弃地死地,朝廷再也不会有一兵一卒援救后,战守计穷的祖大寿再次率众投降,至此,尘埃落定。
大凌河之战,惨也,悲也!大凌河,大明的最后绝唱!晔晔其曜兮大明,慨慨其贞兮悼行。
乘于快马,风如刀割的赵强,在大凌河最后一眼的时候,在心底暗暗吟起后世《明行赋》的几句来:山河难移,志存高洁,故国虽破,赤心汤汤。明明在下,赫赫在。日月昭昭,唯吾大明!
从大凌河出发后,一路又过锦州、松山、广宁、义州等地,皆未多作停留,于正月二十七这天,赵强与高士奇一众终于到达离山海关还有三十多里地的后所。过山海关便为永平府,关内之地。想象天下第一雄关之姿,赵强心激动,恨不能快马加鞭直抵关下,亲眼见一见让数人为之魂牵,让数人为之抛洒热血的山海关。然而天色已晚,却不得不在这后所住留一夜。次日天刚放亮,众人便与众多商队一同向山海关进发。后所离山海关虽只三十多里地,但官道两侧多为山岭,加之商队众多,马速不能过快,所以行了半日还不及往日一个时辰所行之路。用过午饭后,众人又行,约摸离山海关还有十多里地时,一道奇异的风景却让赵强呆了眼。
第十九章 种族隔离的“长城”()
让赵强惊呆的是一条用数柳条扎成的“绿色长城”长度不可估量,高度约有三四米高的样子,样子似是从山海关那里绵延而来,一直向着西北方向伸去。【】放眼望去,近关那侧的山岭平地皆被此柳边隔为两断,最近的这段柳边距他所在之官道不过一里多地,但见那柳边两侧有一棵树木,所以视野之内毫遮挡,人物皆能视清。有瞧得仔细的甚至还可以见一些柳边还扎着些破碎的衣服,某些地段更是用笼子装着些不知是人头还是什么的吓人东西,黑乎乎得被风早吹得干了,着也是吓人得很。
突然见这样一条好像长城般的柳边,赵强有些惊讶,不过很快他就知道自己到的是什么了,心道来这就是满清政府为了防止关内汉人到关外而修建的“柳边”了。
高士奇见赵强盯着那段柳边,有些自豪的说道:“东主所到的便是当今圣称为绿色长城的柳边了,我曾听人说过,此柳边全长二千六百里,设边门二十座,边台一百六十余座,另有数百水口,横经六省之地,堪称我朝奇迹!也就是当今圣明君在世,宇内清平,百姓安居,国库充足,这才能在短短十年间便建成这绿色长城!若换成前朝,怕是早早的就夭折了。”说完又指着若隐若现于山岭的柳边道:“东主请,这柳边是不是如一条巨龙一般盘踞呢,让人一便觉之壮观非常呢。”
“壮观,十分的壮观!”赵强在马点了点头,却是故作糊涂的问高士奇:“不过在下不明白,朝廷用这柳边把关内关外隔开干什么”
“关外是我大清的龙兴之地,为防关内汉人歹恶之辈私入关外行不法之事,朝廷这才兴建此柳边。”答话的不是高士奇,而是陈公公,说这话的时候一脸我大清的自豪感,殊不知他不过是个被阉割的汉人奴才。
听了陈公公这话,赵强扭头了他一眼不解道:“既有长城各隘,朝廷何需多此一举建这柳边呢?方才高掌柜说这柳边有二千六百里之长,沿边设有若干边台边台,若是细较起来,恐怕所费不小,若单是为了防止汉人歹恶之辈私到关外来,这柳边修得也太华而不实了。”
“这个嘛…”陈公公只听过这柳边,但为了建这柳边朝廷到底花了多少银子,驻了多少兵马却是不知道的了,但琢磨着修得这么长,怕的确是耗费不少银子。别那柳条不值钱,可是却也不是长于一地,顺手就能用的,必是从他地调来,然后还要雇人扎,在各关口派兵守卫,真算起来,就那二百多边台的守军每年所耗银就是不小的数目。
柳边修建之时,高士奇正是刚到京城之时,不像现在可参得朝机要,所以对这柳边之事倒也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