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开拓队的构成是近卫队的两个小队士兵,余下的第二步兵联队一个大队兵力,新编汉军第一营六百兵力,,计兵力两千二百人,实际参与过战斗的只有那两个小队的近卫队士兵。
从各方面了解到,在雅斯克以北除了森林还是森林,俄国人没有在北面建立什么据点,所以俄军的威胁被排除,没有俄军的威胁,赵强相信北开拓队绝对可以完成使命。两月前,齐壮和胡旺只不过各带几百人就为首义城带来了几千人口,现在派了两千二百人,成果肯定更大。
开拓队的队长由赵强的亲兵队长即近卫队队长贺满川担任,另外,一直跟在赵强身边的魏小江也被任命为小队长,跟随贺满川一起北。
临行前,赵强特意与魏小江聊了聊,鼓励他在这次北开拓行动立下功劳。魏小江之前一直想到齐壮的骑兵联队当兵,因为他觉得那些骑兵们很威风,对于呆在师团长身边充任亲兵,他总感觉少了些什么。不过师团长一直不将他下放,他也只能可奈何。
“师团长,要是小江这次立了功,回来之后您能不能让我到齐千户手下去。”
“如果你表现不错,我可以让你去,而且还让你担任队军官。”
赵强笑咪咪的着魏小江,这个半大少年跟自己两个多月了,是可以放手去锻炼他了。
第一百五十章 定远作战(外篇 )()
就在定远作战第二阶段开始的时候,遥远的南方,同样发生了一场战事,与关宁军和俄军是以步兵交战不同的是,此场战事是以水师为主,双方进行的是一场大规模的海战。【】战争的结果是刘国轩统领的大明台湾水师全军覆没,此战标志着大明朝在华境内最后一缕香魂被彻底断送。而葬送它的就是千古汉奸施琅与姚启圣,二人都是汉人。
连日来关注各路兵马动向的赵强本来也没想起台湾来,但不知为什么,北开拓队出发后,他就有些困意,想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好好休息过了,便将一些事务交待下去,回到处处蒙头大睡。不过奇怪的是,明明有睡意,却怎么也睡不着,奈之下,赵强只好呆坐在床,寻思自己这是怎么了。许久,他才意识到,是南方的台湾牵动了自己的神经,虽然他一直不去想这场注定失败的战争,不去想这场让汉人为之魂牵的战事,但是这场让康熙所谓“统一”国的战事实在让赵强悲哀不已。
哀汉人不幸,哀郑家不争,哀己能为力,哀天道不公,亡我大汉!
赵强对郑家没什么好感,但论他们的政治集团出于何种目的扶保明室,毕竟在台湾,汉人化、衣冠得到了传承。郑家还是功大于过的,赵强暗叹一声,脑闪过一幅幅画面。,
康熙十九年,郑经和清朝的战争失利,放弃厦门、金门,退往台湾。福建总督姚启圣打算趁势进攻台湾,但遭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反对,加一些大臣支持万正色的法,康熙也顾虑在西南的吴世未解决,决定暂缓进攻。
康熙二十年,郑氏王朝发生政变,年仅12岁的郑克继任延平王,大权实际为冯锡范、刘国轩掌握,郑氏官员的向心力开始动摇,负责与清朝谈和的傅为霖甚至愿当内应。姚启圣认为是进攻台湾的好时机,但万正色仍反对出兵。姚启圣知道施琅仇视郑氏王朝,必能帮助他击败郑军,便向康熙帝施琅。康熙帝也不满万正色反战的态度,便同意施琅担任水师提督,万正色调任陆师提督。
按照康熙的规划,应由姚启圣、万正色、巡抚吴兴祚一起商讨作战,施琅却打算排除姚启圣等人的节制,以便能全权进攻台湾,不过康熙帝只同意吴兴祚负责后勤,仍然命令姚启圣和施琅共同出兵。
康熙二十一年五月初五,清军抵达铜山岛,姚启圣和施琅却在出兵的时机产生争执,姚启圣主张利用冬天的北风,施琅主张利用夏天的南风,导致清军法顺利出兵。最后康熙于十月初六裁定施琅负责前线作战,姚启圣改任后勤作业,才让施琅如愿取得统帅权。十一月初三施琅率领约21000人,军舰23艘前往兴化平海卫训练军队。
姚启圣军权旁落后,为避免施琅独得战功,转而和郑氏王朝谈判。但是施琅主战意志坚决,且负责谈判的刘国轩不接受剃发易服,谈判因此破裂。康熙二十二年五月廿三日,康熙下令施琅尽速进攻,因此爆发六月的澎湖海战。
永历三十三年台湾沿用永历年号起,满清实施迁界令,严重打击郑氏王朝的贸易,粮食补给也出现问题,郑经下令每户人家每个月必须多缴一斗米,将领也必须用自己的俸禄充军,仍没办法解除危机。当时英国商馆就如此待郑氏王朝:“台湾王之境况甚不安定,不易抵抗满清人,满清人常施恫赫,国王因其财富被消耗,故每日向人民横征暴敛,亦不能使军队满意。是以我国不惟受敌人清军之威胁,亦恐军队郑军因缺饷而叛变。”
永历三十四年郑经退守台湾后,澎湖成为前线要地,防守却很薄弱。直到十月,施琅抵达厦门以及傅为霖为清军内应事情爆发,刘国轩才前往澎湖强化守备。刘国轩抵达澎湖后,在娘妈宫、风柜尾、四角屿、鸡笼屿筑城;东莳、西莳、内堑、外堑、西屿头、牛心山设置炮台。同时在海边建造矮墙并配置火铳,阻止清军登陆。
永历三十七年,刘国轩得知施琅准备进攻,便从台湾本岛调度乡兵到澎湖,并将商船以及私人用船都改为军舰,准备决战。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从铜山岛出发,姚启圣也拨3000人同施琅出征。十五日郑军哨船发现清军已到花屿、猫屿一带,赶紧回报刘国轩,当晚清军在八罩岛过夜。
十六日施琅进攻娘妈宫,以速度快的鸟船当作先锋。刘国轩让林升、江胜指挥水军;邱辉为先锋,自己在娘妈宫港口督战。当时受风势阻扰,清军不敢前进,只有以蓝理为首的7只舰队突入郑军。
施琅再派出第二波鸟船部队,交战不久后开始涨潮,一些清军船只被海水冲向岸边,郑军趁势将舰队分成两翼包围清军。施琅见状赶紧突入郑军,想解救被围困的船只,却被林升率军包围。施琅在交战被火铳射伤右眼,不过没有失明;林升也被大炮打断左腿。林升负伤让郑军失去指挥,施琅借机撤离战场,到西屿附近的海休息。
施琅于十七日返回八罩岛,八罩岛地形险恶,船只遇暴风很容易撞岛边的暗礁,农历六月又是容易发生台风的时节,施琅却很幸运没碰到台风。刘国轩得知清军在八罩岛休息,亲自进攻却被施琅击退。施琅趁势于十八日占领虎井屿、桶盘屿。
二十二日,施琅决定发动总攻击,将舰队分成三路进攻,剩下约0艘当后援部队:路:共有56艘船,分成队,每队有7艘船。由施琅亲自指挥,作为主力进攻娘妈宫。右路:共有50艘船,从东莳攻入鸡笼屿、四角屿,之后会合央部队夹攻郑军。左路:共有50艘船,从内堑攻入牛心湾,让郑军误判清军要在此地登陆。
天亮前,开始刮起台风。辰时受台风影响,海吹起西北风,郑军顺着风势进攻,一时处于优势,清将朱天贵被炮击而死。到了午,台风受到赤道锋面带的影响,海开始吹起南风,风向转变成对清军有利。施琅命令全军反攻,顺着风势发射各种火器,并且以数船围攻郑军一船,郑军全面崩溃,江胜战死、邱辉。刘国轩眼见大势已去,率领残余部队从吼门退往台湾,澎湖各岛的郑军都向施琅投降。施琅战胜后,考虑台湾水道非常险恶,进军困难。施琅决定暂缓进攻,采取攻心战术,让郑氏王朝从内部崩溃。施琅派人医治受伤的投降郑军,并配给他们衣服、粮食,再将士兵送回台湾。还拉拢郑军将领为内应,防守淡水的何佑首先私通施琅,其他将领也跟进。
郑军战败的消息传到台湾,人心开始不安。为了延续政权的生存,有将领提出进攻菲律宾,得到冯锡范的同意。却传出远征军只想抢劫,还打算逃往海外,因此刘国轩阻止此计划。后来在刘国轩大力主张下,郑克于七月十五日向施琅投降,并于八月十八日剃发易服,正式宣告郑氏王朝的灭亡。
算来台湾已经失守了,可惜那十万汉民了,赵强心情有些沉重,曾几何时,他也动过将台湾的汉民迁移到远东来的念头,但是组建一支庞大的水师却让他只能望洋兴叹。
澎海之战郑军表现只能说一般,为国捐躯者有,不愿投降而自杀的也有,大将战死者更有,但惨烈程度远不及崖山之战来得那样惨烈,那样让人痛不欲绝。
赵强承认,他澎湖之战的心情与崖山之战的沉重完全不同,澎湖之战让他觉得遗憾,崖山之战却让他情不自禁落泪。
同样的异族入侵,同样的汉人最后一战!南宋与南明是何等相似,但在民族气节的最后一战,二者的相差却是天地之别。
南宋朝廷在临安虽然投降蒙元,但福建、两广大片地区仍处在流亡小朝廷的控制之下,李庭芝也在淮东、淮西地区进行着顽强抵抗。但淮东、淮西等地相继失陷,李庭芝战死。景炎元年十一月,元军逼近福州,此时福州有正规军17万,民兵30万,淮兵万人,足可一战,但由于主持朝政的陈宜胆小怕事,因此小朝廷立足未稳,就又开始了逃亡。离开福州之后,小朝廷只能四处流亡,辗转泉州、潮州、惠州等地。景炎三年春,来到雷州附近。逃亡途,宰相陈宜借口联络占城,一去不返。端宗在逃亡途患病,四月十五日病死,年仅11岁。端宗死后,群龙首,眼小朝廷就要分崩离析,陆秀夫慷慨激昂,振作士气:
“诸君为何散去?度宗一子还在,他怎么办呢?古人有靠一城一旅复兴的,何况如今还有万将士,只要老天不绝赵氏,难道不能靠此再造一个国家么?”众臣便又拥立年方7岁的赵为帝,改元祥兴。
元军步步为营,不久雷州失守,形势危急。张世杰数次率军反攻雷州,但都没有成功,于是将流亡政权迁至崖山。历史似乎注定了要选在这里翻开空前悲壮的一页,宋军到达崖山时,尚有正规军和民兵20万人,而进攻的元军只有数万,仅就兵力而言,双方相差悬殊,且元军不善水战,宋军疑占有优势。但张世杰此时指挥出现了严重失误,他判断蒙古人的优势是骑兵,不擅水战,必须依靠水军与之作战,因此放弃了对崖门入海口的控制,把千余艘战船背山面海,用大索连接,四面围起楼栅,结成水寨方阵,把木制战船两侧用衬垫覆盖,以防御元军的火箭和炮弩,赵的御船居于方阵之,打算在此死守。张世杰此举失误在于,一是放弃了对入海口的控制权,等于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交给了对方;二是把千余战船贯以大索,结成水寨,虽然集了力量,却丧失了机动性。此后张弘范率大批元军赶到,控制了崖山之南的入海口,又从北面和南面两个侧翼切断了宋军的所有退路。宋军陷入孤立援的境地,此后10多天的,宋军只能以干粮充饥,饮海水解渴,饮过海水的士兵呕吐不止,战斗力严重削弱。
当时,张世杰有个外甥在元军,张弘范一连三次派其至宋营对张世杰劝降,张世杰说:“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义不可移耳!”。
张弘范又叫囚禁的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