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万户侯-第3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严庄旁边还跟着太子安庆绪,安庆绪倒不象其父那样肥硕,长一脸大胡子,体格威猛,没太子应有的英姿颖发,反而有几分草莽英雄的气概。

    安禄山脸上没有表情,也没有象李隆基那样轻轻一抬手,说一声‘爱卿免礼平身!’而是大刺刺一屁股坐在崔乾佑的位子上,一挥手道:“大家都是自己人,不要这么客气,都给我找地方坐下。”

    崔乾佑暗暗一叹,‘既然摆不了皇帝的架子,那又何苦急着称帝呢?’

    几个人都各自找地方坐了,最后进来的大将孙孝哲甚至席地而坐,安禄山扫了一眼几个人,沉声道:“现在的形势大家心中都应该有数,现在我现在特地赶到陕州,来和大家商量对策。”

    崔乾佑见他居然跑到陕州来商量对策,不用说,他想商量的对策必然是如何攻下潼关,果然,安禄山看了一眼他,便道:“崔尚书,如果我将哥舒翰三十万大军诱出来,你需要多少军才能战胜他?”

    崔乾佑心中禀然,他低头想一想,便答道:“陛下,如果倚仗地利,臣最少也需要八万精兵。”

    安禄山沉默了片刻,方叹口气道:“如果史思明河东不败,那我倒能给你八万人,可是田承嗣已经带走五万人,洛阳一共也只剩下五万军,没有八万人了。”

    “若哥舒翰能中了我的计策,其实三万人也够了。”

    “崔尚书所言深合我意。”

    安禄山笑着点了点头,又对严庄道:“严相国,不妨给崔尚书讲一讲你的诱敌之计。”

    严庄笑呵呵站了起来,先向安禄山施了一礼,又对崔乾佑拱拱手道:“现在我方形势危急,唐廷焉能不知,陛下又派田承嗣率军赴相州,已经成功做出了一个欲撤军的姿态,这就给我的反间之计创造了条件,我刚刚得到最新消息,杨国忠与哥舒翰忽然交恶,这实在是天助陛下,我已经将密信送进潼关,命火拨归仁按计行事,相信过不了多久,哥舒翰便会主动出击。”

    他又瞥了一眼崔乾佑,微微笑道:“以后的事情便看崔尚书的了。”

    崔乾佑陡然明白过来,他立即上前向安禄山半跪行一军礼道:“请陛下放心,臣定会旗开得胜,一举攻下长安。”

    安禄山凝视着他,一言不发,最后他才一字一句道:“用人不疑,我便将洛阳五万军全部交付于你,连同我安禄山的后半生也一并交给你了。”

    二天后,一匹快马从潼关方向长安疾驰而来,趁天黑城门未关,快马奔进城门,很快便抵达杨国忠的府第,他翻身下马,冲上了台阶,对门房道:“快通报杨相国,我从潼关而来,有大事向他禀报!”

    涉及军情,门方不敢耽误,急向杨国忠禀报,此时杨国忠正在洗脚准备就寝,突闻有潼关消息,他心中一怔,诧异之极,他在潼关安插的亲信已经被哥舒翰清洗,半个月前便已回到长安,潼关那边怎还会有消息来。

    但诧异归诧异,他连忙对门房道:“快将此人带到外书房,我马上就来。”

    此时的杨国忠已经完全和哥舒翰反目,哥舒翰在信中一番语重心长的劝告,在杨国忠看来却是对他严厉的斥责,虽然哥舒翰表示愿意将右相之位让给他,可在杨国忠眼里,右相本来就是他的位子,哥舒翰这样说,反而证明他对右相之位怀有野心。

    政治或许就是这样,两个同床异梦的人为了共同的政敌走到一起,当政敌倒掉后,他们之间的矛盾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

    用句通俗的话来,就是一山不容二虎,如果哥舒翰一直在军方为将,或许杨国忠还能容忍他,可哥舒翰以西平郡王之爵入政,官拜左相、尚书右仆射,已经十分强势,若他再立大功,那取代他杨国忠已经不是一种可能,而是必然。

    杨国忠稍微整了整衣服,便快步走到外书房,那送信的人已经先一步被侍卫带来,正焦急地在书房里来回踱步。

    “恩!”杨国忠干咳一声,背着手慢慢地走了进来,缓缓问道:“你是何人派来,有什么大事要急着见我!”

    送信之人见杨国忠进屋,急忙过来施礼道:“小人姓马,是潼关副将火拨归仁的心腹,有大事要禀报相国。”

    “火拨归仁?” 杨国忠想了一下,猛然记起,他不就是哥舒翰的心腹之将吗?‘他居然有大事禀报自己?”

    杨国忠实在有些疑惑,他冷冷到望着信使,一言不发,信使急从怀中摸出一封信,双手递给了他,“我将将军说,相国一看便知。”

    杨国忠两三下便拆了信封,抖开信笺便粗粗读了一遍,渐渐地,他的眼中透出惊骇之意,确切地说这封信是一封告密信,说大将庞忠暗劝哥舒翰领军进京诛杀杨国忠,以掌朝权,但哥舒翰却说了一句:‘如此,我岂不成了安禄山第二了吗?’

    ‘安禄山第二!’,哥舒翰果然有此意,杨国忠越想越害怕,他急将信叠起来收入怀中,命家人带信使去休息,他自己却不顾天色已晚,上了马车便飞速向兴庆宫驰去。

    兴庆宫,李隆基已经准备就寝,这几日河东捷报频传,眼看攻克安禄山老巢已指日可待,平息安禄山之乱的日子已经快要到了,再加上今年关中小麦丰收,李清又从陇右送来数十万石粮食,京中粮价顿跌,一场粮食危机也被化解了,接连的喜事使李隆基心情大好。

    就在他刚要上龙床就寝之际,忽然有当值宦官来报,“杨相国有机密大事要禀报皇上。”

    李隆基愣了一下,这么晚来,他会有什么大事?若是往常,他必然一挥手,‘明日再说!’

    可最近这两个月,杨国忠在筹集军饷、平抑粮价方面表现得倒可圈可点,令李隆基满意,无形之中便对他重视起来。

    李隆基想了一想便道:“先带他到宫外等候!”他随即披了一件便袍,便慢慢走了出去。

    “陛下,大事不妙!哥舒翰有反意!” 杨国忠一见李隆基出来,便扑倒在地,急从怀中摸出告密信,颤抖着手递给李隆基道:“陛下请看此信!”

    杨国忠的话俨如一盆水当头泼来,正睡眼惺忪的李隆基顿时惊出一身冷汗,睡意全消,他一把夺过信,上上下下看了一遍,心中却慢慢放了下来,信中的要点就是‘安禄山第二’五个字,虽然说此话说得不妥,但一定要和杨国忠所说的反意联系起来,却有点牵强。

    他瞥了一眼杨国忠,见他脸色尽灰,心中不由冷笑一声,他恐怕是害怕哥舒翰带兵来杀他,才惊成这般模样,他轻轻摇了摇头道:“杨相国,哥舒翰不是拒绝了吗?你又何必紧张?”

    杨国忠见李隆基不为所动,急道:“陛下,我官兵在河东、河北大胜,安禄山又遣重军去守卫相州,北撤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现在洛阳空虚,崔乾佑手中只有数千人,哥舒翰手握三十万大军,却不肯主动进攻,他是何企图?”

    说到此,杨国忠连声冷笑,“我怀疑他是想拖延时间,将三十万军尽述掌握在自己手中,陛下,兵法云:安不忘危。现在长安仅不到二万御林军,一但他哥舒翰生出异心,我们拿什么抵挡?陛下!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李隆基沉默了,杨国忠确实说得有几分道理,现在正是进攻的大好良机,哥舒翰却按兵不动,确实有些让人奇怪。

    他沉吟一下便问道:“那依相国之意,该如何处置此事?”

    “陛下,臣认为若双管齐下,应该可控制住哥舒翰,第一,臣推荐右威将军杜乾运为兵马副帅,他可补充边令诚无军权的弊端;第二,命哥舒翰即刻出兵,进攻崔乾佑,一但唐军获胜就要解除他的兵权,不给他过多时间慢慢控制军队。”

    李隆基见杨国忠说得头头是道、条理清楚,不由欣慰地笑道:“相国今非昔比,说得不错,朕应该好好注意一下哥舒翰了。”

    

第三百五十七章 战争与阴谋(七)() 
第三百五十七章 战争与阴谋(七)

    天宝十二年五月,杨国忠在长安募兵一万人,交给心腹大将杜乾运,杜乾运随即驻兵华州,防止哥舒翰回兵长安,但杜乾运驻兵仅三天,便被哥舒翰以商议军务为由骗入潼关,将杜乾运斩首示众,杜乾运之兵也被哥舒翰收入囊中,此事传到长安,杨国忠恼怒异常,立刻向李隆基弹劾哥舒翰,言其握三十万大军在手,视敌弱而不进,分明就是有谋逆之心。

    哥舒翰同时上书,指崔乾佑以弱兵引诱,但精兵却藏于后,不可上当,但杨国忠却耻笑他是拿着大铁锤却被舞木棍的小孩吓坏了,三十万大军在握,彼纵有精兵在后,又何惧之有?

    李隆基然其说,命哥舒翰出关迎战 边令诚的密报也到了,指出哥舒翰在军中秘密安插心腹、排斥异己,这时,李隆基才感觉到了哥舒翰藏有野心,他终于下定决心,连下五道金牌,命其出关应敌,若敢违命,可见高、封二将的下场。

    “圣旨到!”

    十几名宦官大摇大摆冲进哥舒翰大营,将一杯金牌高高举起,喝道:“哥舒翰跪听圣喻!”

    哥舒翰在一众大将的簇拥下慌忙跑来,跪倒听圣喻。

    “命程振元为监军,督哥舒翰出关克敌,一月内若拿不下洛阳,就地正法!”

    “臣,遵旨!”

    哥舒翰长叹一声,这已经是第五面金牌了,若自己再抗旨不遵,恐怕将人头落地。

    “大帅,不能出兵啊!”王思礼急声道:“军士多年不练,军纪涣散,战力疲弱之极,没有一年的训练,哪能上阵作战。”

    旁边卫伯玉也大声劝道:““大帅,确实不能出战,潼关易守难攻,一万人可抵挡数十万人进攻,而潼关以东道路崎岖狭窄,根本摆不开数十万人作战的战场,我们纵有三十万人,真正打仗之时,却和三万人无异,我们岂能弃己之长而用己之短呢?

    这边大将在拼命劝阻哥舒翰,而为首的宦官程振元却一声声冷笑,他请出上方天子剑对哥舒翰道:“杨相国说你手下大将眼里只有大帅,而无皇上,咱家本来不信,但是现在眼见为实,陛下连下五道金牌,从未有过,可哥舒将军依然抗旨不尊,原来竟是拥兵自重、有持无恐啊!”

    他突然一声厉喝:“陛下有令,若哥舒翰在接金牌一刻钟内不点将出兵,就地正法!”

    “君命难违,你们就不要劝了。”哥舒翰回身一声大吼,“擂鼓点将!”

    天宝十二年六月初,哥舒翰在李隆基的逼迫下,率近三十万大军东征洛阳,临行前,他的心腹火拨归仁主动请缨愿守潼关,哥舒翰便留二万军守关,命大将王思礼率五万军为前军,又命大将庞忠率十万军为后军,他自己亲率十余万大军,浩浩荡荡向陕州方向杀去。

    其间,叛军主将崔乾佑派数千人占据有利地形拦截,均被唐军一一攻破,叛军死伤惨重,“先后斩首五千人!”

    这是哥舒翰向朝廷发去的第一道报捷,三日后,唐军攻下天宝渠仓禀重地,大败敌将田乾真,得粮数十万石,洛阳安禄山也发来求和信,表示愿退出洛阳,乞求官兵宽限时日,哥舒翰遂毁书斩使,命大军火速向陕州进发,自此唐军骄心日盛。

    。 就在哥舒翰大军出潼关的同一时刻,安西军二万余人却悄悄地向凤翔逼近,夜色深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