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素,刚才新军阵亡了二百多人,你替我去好好抚慰他们家属,要厚加抚恤,一定要保障他们后半生的生活无忧,还要将阵亡者的骨灰带回他们故乡安葬,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武行素感受到了李清凌厉的目光,他忽然醒悟,主公这样做,其实是给活着的人看,事情虽小,可意义却重大,他立刻行个军礼应道:“请主公放心,此事我一定办得妥妥贴贴。”
他刚说完,远方‘咚!咚!’的鼓声再次响起,大食人的第二次进攻开始了,李清立刻警惕起来,大食人的第一次进攻明显带有试探性,他们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却在短时间内进行第二次进攻,难道他们想到什么办法了吗?
他转身走上城墙最高处,打手帘向远方眺望,只见大食军俨如一幅巨大的青色麦田在波形前进,重骑兵也出动了,富有节奏的脚步声远远传来,气势震撼人心。
他忽然看见了,在大食军中央,有三个巨大的黑漆漆的东西在缓慢移动,被数十匹战马拉拽着前进, “是攻城槌!”
李清看清楚了,那是三个巨大的攻城槌,不过十分简陋,是用百年大树临时做成,没有架子,只将树木削尖,装上铁头,再固定在两架运送粮草的平板车上。
“我拓折城经营百年,墙体坚硬宽厚,城门都被巨石封堵,岂是能轻易被撞破的吗?” 不知何时,莫贺都出现在李清身边,他的眼神里带着一丝得意,刚才的一战使他看到了希望,只要唐军肯出兵,再加上拔汗那国的支援,阿拔斯的铁蹄未必能征服石国。
最担心的时刻已经过去,莫贺都指着三架简陋的攻城槌,意气风发地对李清笑道:“除非布杜将阿拔斯攻下大马士革的那个巨无霸带来,这三根木头,只能给我拓折城挠挠痒。”
尽管布杜眼前攻城乏术,但李清却笑不起来,这只是布杜没有料到石国会突然发生政变,所以没有任何准备,若是数万大军来攻城,不用任何进攻,仅围困断水就足以使拓折城在一个月内崩溃,更何况他亲眼看到了这支大食军的精悍,他不由有点替南霁云担心起来,如果伏击被识破,自己的三千豆卢军能否敌得过这五千精锐。
忽然,几匹马从远方奔驰而来,显得十分急促,一直冲进骑兵队,看来是去向布杜汇报什么,李清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上,从时间上算,这一定是豆卢军偷袭得手了,果然,只片刻之后,原本军容整齐的大食军竟大乱起来,布杜的亲兵队率先掉头向西奔逃,随后步兵冲进了骑兵队里,骑兵丢下了攻城槌,整个军队再没有任何队列,乱糟糟拧成一团,互相拥挤着向后逃窜,大呼小叫之声不断传到城墙上来,令所有的守军为之愕然。
“一定是侍郎的唐军得手了!” 莫贺都大喜,他双手一击拳,异常激动地说道:“现在敌军再无战意,此时不战,更等何时?传我的命令,搬开石头,大军杀出去!”
接到国王的命令,石国的军队开始向城下跑去。
“等一等!”
李清突然大吼一声,他一把拉住了莫贺都,猛地跳上高处,拔出剑大声吼道:“所有人都原地不准动,否则杀无赦!”
士兵们都惊呆了,不懂汉语的士兵也被他的气势所慑,皆停住了脚步,呆呆地看着他。
“侍郎,你这是干什么?”
莫贺都的脸阴沉下来,他才是石国的国王,在众目睽睽下被李清当众扫了脸,他的心中生出了一丝恼怒。
李清的眼睛眯缝成一条线,他盯着大食军异乎寻常的溃退,忽然回头冷冷道:“你若此时杀出去,拓折城就完了!”
莫贺都一愣,他忽然醒悟过来,不由倒吸一口冷气,结结巴巴地道:“你是说,这、这是假的?”
“不!”李清轻轻地摇了摇头,“唐军偷袭得手,这是真的,但大食军仓皇撤退却是假的,这么训练有素的精兵,身经百战的波斯总督,怎么可能会为一次偷袭后方慌乱成这样,殿下,你不觉得奇怪吗?”
“一切听侍郎的命令!”
莫贺都终于明白过来,他无力地摆了摆手,眼中闪过一抹羞惭,今天若不是李清,拓折城真的就完了。
李清回头盯着大食军,心中也不禁暗暗赞叹布杜这只老狐狸,手段和自己发动政变倒颇为相似,能迅速将劣势转化成机会,要不是大食军表现得太过火,说不定自己真的就杀出去了。
果然,过了一会儿,大食军见城上没有动静,刚刚率先逃跑的布杜亲兵队又折返回来,将一面黑旗挥了挥,凌乱不堪的大食军仿佛表演大型团体操似的,立刻又恢复了原样,骑兵在前,步兵在后,队伍方正整齐,一步一步向西开去,哪还有半点刚才的慌张模样,城上的石国士兵一个个面面相视,都暗暗捏了把冷汗。
“不过,我是要杀出去。”李清的眼中充满了忧虑,他望着莫贺都,恳求地说道:“请你借我五千军,胜败在此一博!”
第三百零六章 试探性的战斗()
第三百零六章 试探性的战斗
“侍郎,并非我不愿意,石国士兵战力低下,不禁大食军一击,此去不但不能助战,恐怕还会反拖累唐军,不如。。。。。”
听到李清要兵的请求,莫贺都顿时迟疑起来,在石国,实力是决定权力分配的基础,他若想坐稳石国国王之位,必须要拥有绝对的兵力,好容易车鼻施的士兵归了他,若再拖出去打大食人,无异于以卵击石,他知道,布杜此退便不会再来,他现在要做的是巩固已到手的王位,而绝不是和大食军血拼,在切身利益和国家利益面前,在权力与友谊的面前,莫贺都动摇了,但李清的要求他又无法拒绝,犹豫再三,他一咬牙道:“我送给侍郎个人一千精兵,黄金一万两,算是我对侍郎的酬谢。”
“酬谢?”
李清无语了,他默默地凝视着莫贺都,人心的黑暗和自私在此刻充分暴露出来,如果说大食军攻城时他对联合昭武九姓的计划只是动摇,但在一刻,他的计划则被彻底击得粉碎,胡人善变,他们只屈服于实力和强权,大唐实施了百年的仁义和尊重最后得到的,仅仅是天可汗的一个称号而已,安史之乱后,一切都随着远去的驼铃声烟消云散了,而大食人信奉的铁与血却最终将伊斯兰教传遍东方。
城墙上一片寂静,只听见风拍打旗帜的声音,这时,站在莫贺都身后的罗阑公主终于开口了,一边是他的父亲,而另一边是对她有恩、对石国有恩的大唐使者,她何尝不知道形势的严峻,不到万不得已李清绝不会开口恳求,良心使她无法保持沉默。
“父亲,如果唐军遭遇不幸,恐怕我们无法向朝廷交代,我建议还是出兵吧!”这句话的背后潜台词却是,如果危不见援,若大食再来之时,唐朝恐怕就会袖手旁观了,女儿的话莫贺都如何不懂,如果对手是拔汗那或是康国,那他会毫不犹豫出兵,但对手却是阿拔斯的精锐,出兵也只能是送死的份,再经一番权衡利弊后,他决定放弃,他回头瞥了女儿一眼; 冷漠地说道:“军国大事,你一个小孩子不要插嘴,去!到你该去的地方去。”
父亲的冷漠使罗阑公主的心被猛然刺了一下;她没想到父亲在权力面前竟如此短视;这会毁了石国;一向英明果断的父亲忽然变得陌生起来;罗阑公主长长地吸了口气;她不甘心!
这时;李清向她投去了一抹感激的目光,却抬手止住了她的再劝,既无心恋战,带去又何用!大唐将士未必就拼不过大食魔军,李清心里冷冷一笑;他随手指了指身后的六千奴隶军,对莫贺都呵呵笑道:“那就不为难殿下了;这些奴隶军今天立了功;以后他们和他们的家人,都就交给我吧!”
奴隶不是他莫贺都的,他不心痛,他关心的是自己实权和名份,既然李清已经讨价,他也不再掩饰,便赤果果还价道:“那朝廷那边,还需侍郎替我美言!”
“当然;我自会奏禀皇上,册封殿下为大宛都督、大石国国王。”
茫茫的草原上;大食军正逆风向西疾行;主帅布杜夹杂在骑兵队中间,此刻他一脸迷惑;低头思索着眼前的局势,虽然他得到的情报并不全,只听说有军队袭了他的大营,来源不详,但布杜立刻便猜到这是李清的护军,万里迢迢西来,仅三百人怎么行,况且昭武九国中敢偷袭他大营的军队还没出世呢!
问题不在这里,布杜此次出使石国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想试探唐朝对大食东扩的反应,若唐朝无动于衷,他就立刻灭掉石国,但唐朝的使者还是来了,由此可见他们是很敏感大食的东扩,看来东西两大帝国的碰撞是免不了。
必须要劝说哈里发停止对罗马的进攻,将战略中心暂时放到东方来,否则既要剿灭伍麦叶余孽,又要向罗马扩张,哪有兵力来对付强大的唐王朝。
“禀报埃米尔(即总督)殿下,我军是否就此渡河?”
前军的报信打断了布杜的思路,他一抬头,只见远方一条白亮的大河拦住了去路,这里距拓折城已有五十里,地势明显变得起伏不平,一条低矮丘陵地带向北延绵而去,仿佛一个极富曲线的女神侧卧在大地上,在丘陵的西面是一条大河,名叫药杀水,它的下游便是真珠河,
大片森林分布在河流两岸,石国为了收税,将所有的桥梁都拆除,只留一座窄窄的石桥横卧在河上,桥虽狭窄,却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收税的亭子在今天早晨被大食军焚毁,现在还微微冒着青烟。
布杜象一只多疑的老狐狸,在桥边来回徘徊,对面也是一条山冈,被密密的黑松林覆盖,这里是打伏击的绝佳位置,来时布杜并没有考虑埋伏,但现在河对岸就有一支唐军,让他怎么能不小心行事。
“派一队斥候去河对岸探察,十里范围内都要给我搜遍!”
很快,斥候回来报告,对面十里范围内都没有异况,布杜略略放心下来,一声令下,大食军开始渡河,骑兵在中间、步兵在前后两头,步调整齐,在狭窄的石桥上依然保持着队列,二千骑兵很快便过去了,剩下的步兵也走了一小半,布杜已经过了河,但他依然在站在桥头向两边张望,他一直有一种不安的感觉,这种不安来自于他丰富的作战经验,如果他是唐军,就一定会在此埋伏,可河流两岸他都派人搜过,并没有异常。
就在这时,河里漂过一些木筏,断断续续,有百十只之多,木筏撞击到桥墩,发出‘嘭!嘭’的沉闷之声,所有人的视线都被吸引过去,布杜异常困惑,就算唐军从水上攻来,坐这种筏子,只能是来送死。
忽然,他感觉到眼前似乎有东西晃了一下,揉了揉再仔细看去,只见对面的树林里又有一道亮光闪过,布杜的眼睛蓦得瞪大了,他看见树林里似乎有人影在迅速移动,他忽然明白过来,‘那是唐军盔甲的反光!’
布杜惊得头皮都要炸开,他失声大吼,“停止过河!”可是已经晚了,在大食军的背后,在那座被焚毁的亭子两侧,忽然万箭齐发,密集得象暴风雨般横扫过来,又准又狠,这和石国守军软弱的箭矢有天壤之别,一时惨叫之声大作,桥头准备过河的千名大食军措不及防,乱成了一团,纷纷中箭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