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坚来到了田头,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看着他。自从他发现了那种抛秧法,以及莲藕水田引植的成功,更让他树立了权威性。抛秧法就不要再说了,那些被石坚教导的移载莲藕的人家在过春节时可是获得一笔不小的收入,那些农民硬是家家户户都送了最好的莲藕到石家感谢。可又被老太太送给了那些贫寒人家,一时被乡里传诵。
石坚首先选择的是棉花,现在有了这几种旱粮,他也不怕误了宋朝粮食的收成,衣食住行,衣也是十分重要的。他叫佃农拿来猪粪、稻草灰以及泥巴和在一起,然后找了一个细毛竹筒锯成二十公分高的段,在那个泥巴混合物上一合,成了一个培养钵。然后用手将棉花籽种在上面。这样一来,他手上也沾满了泥巴。
红鸢和绿萼不顾手中的小毛毛,都心疼地阻止他说:“少爷!”
这个小毛毛大约和人类相处久了,知道这些人不害它,现在胆子也大了一分,加上昨夜两个少女用身体温暖它,现在抱着绿萼肩膀不放,还用两只小眼睛嘀溜溜地打量着众人,硬是将众人的目光从石坚身上分走一半。不过幸好它还没有成年,加上瘦了不少,只有十斤重,绿萼还承受得起,要是一个成年考拉,重二十多斤,时间长了,绿萼可吃不消。
一听绿萼这样说,这些农民才想起这个少年可是天上文奎星下凡,连皇帝和皇后念念不忘,将来是大宋的宰相,怎能让他亲自劳动。于是跪下请求石坚净手,有什么活让他们来干,他站在旁边指教就行了。
石坚望着这些跪下的农民,感概地想:无论什么时候,还是农民是最朴实的。他说道:“你们都快起来,连圣上还在宫里为天下做示范,亲自农耕,况且小子?这些新作物的种植方法不仅关系到你们,更是关系到天下百姓有更多人不为温饱发愁,小子不能不慎重。”
老太太在边上颇具威严地说道:“绿萼,你回来,小移做得是对的。”
在老太太和石坚两人的劝说下,这些农民才从地上爬起来。
石坚拿起这个营养钵说:“小子知道你们中也有人偷偷引进这种棉花。”
这些人中,特别是那些大户基本上听了石坚在孙家的话后,基本上都引进了,此时脸都红了起来。
石坚看向他们,说:“谁都想日子过好一点,小子能理解。况且穿衣也是天下一等一的大事。只是你们种植的方法不一样,就连雷州那些农户也是种错了。小子遍翻农书,寻找增产方法,才找到使这种植物真正取得高产量的办法。”
听到这里,众人包括华知州都肃然起敬,遍翻农书,那得要看多少农书,不但要看,而且要吸长补短,读懂其中的精髓。这少年为了天下农民有好日子过,还不知费了多少心血。
石坚其实心里笑翻了天,他又说道:“比如治理天下,以法治罪,以教化民,宽严得当。种植农作物亦是此理,也要疏密得当。植物的生长,不但要吸收地里的养份,也要吸收阳光。”
当然他不敢说还要吸收空气里二氧化碳。
这时他看到不远处不知是谁家的猪在路边吃野菜,打了一个比喻:“比如母猪,一窝养了十个猪崽,还有奶水供应,可养了三十头呢?”
大家听了轰然大笑。
石坚郑重地说:“那这些小猪就会因为奶水不足长得畸形,甚至会死去。当然,也不可能一块田就种一棵庄稼,那样就是这庄稼长成树一样,也收成不足。”
众人再次轰笑。
石坚又说:“因此小子苦心冥想到这条主意。移载棉花。第一这样一来,可以先让棉花在营养钵里生长,冬天棉花叶子落了,阳光透进地表,也可以种植冬季作物。别看了这一季,它们可以让你们多一分收成,整个大宋加起来将会多出多少?”
众人再一次肃然。这少年才是真正为国为民。
石坚又说道:“那为什么用营养钵?因为棉花和稻不同,稻是草本作物,根是须根,根长得快,所以小子叫你们大胆地使用抛秧办法。但棉花不同,它是小乔木作物,它的主干更大,支撑的重量更多,它的根系发达,比稻要粗上几十倍。”
听到这里,众人连连点头,他们都看过或种过棉花。
石坚说道:“所以它的根系生长慢,如果冒然用移苗的办法,会伤到它的根,也会延长它的生长时间。”
说到这里,他又打了几个营养钵,将它们放在一起,说:“你们看,为什么小子将营养钵打成圆形,这样它们挨在一起的地方小,根系不会互相联接,根总会寻找有水有土的地方,它们就被迫向下生长。这样一来,移载时一不会伤到它的根部,二它的根部因为已经向下了,以后移到大田里会吸收更多的养份,长势也会更好。并且这种营养钵营养充分,使的它幼苗和幼根更强壮。就是各位不在意收成,在大田里单株种植,一是根长得浮浅,二是并不是所有的根都在你们施肥的范围,有许多根长得不强壮。”
石坚知道这些农民文化不高,他尽量用浅显的语言将道理说出。这些人听了这才豁然开朗。可他们都是有经验的老农,道理虽然简单,可种植方法每迈出一步,得要多实践。就象这棉花在外国以及在大宋偏远地方出现了多少年,可谁想得出这种种植办法?
石坚前世也不是农民,但他经常出差,加上他细于观察,记忆力好,这才看到并记住那些农民种植方法,没有想到这时候却用上了。
他又说道:“小子也看到过你们种植的办法,还有一条原因影响了你们的收成。现在有人也知道了想要果树长得好,把果树的主干剪掉,让它侧枝繁盛,才能长出更多的果子。棉花也是一理。棉花有许多枝子其实不结果实的,小子姑且叫它公枝。这些棉枝白于白浪费了地里的营养,还使那些母枝处于弱势,自然也会影响到收成。所以这些公枝必须要打掉。你们还要记住我的选种法。这种作物毕竟刚引进,还不适合本地的气候变化。长期坚持下去,若干年后,亩产千斤毛棉并不是梦想。”
这句话才是大家最想听到的。
石坚又按照记忆告诉他们大约的株距、行距。然后教他们花生窝种、红薯剪藤钎种、土豆发芽剪果实种植、玉米移载。这才将这几船杂粮分配下去。他还一文钱没收。华知州不解问他原因。
石坚笑笑说:“钱够用就行了,要那么多钱放在家里还不放心。”
说到这里他傲然说道:“小子如果贪钱,我可以说不出大门两年之内会成为大宋首富。”
他这话说得一点不夸张,凭他手中掌握的领先近千年的技术,很容易做到这一点。经过前世芳的事,他对钱财也看得淡了,再多的钱能买到人心吗?
华知州和众人听了心服又心折。就不要以后,凭他画的那海图以及标上藏宝的位置,他不公开用出售的办法,也会成为大宋的首富。
那些少女们听了他这话,更是望着这个少年,如痴如醉。
转眼一个多月过去,花生是不需要移载的,土豆早载下去,可红薯、玉米、棉花全要移载,石坚基本上两天就跑到田头亲自教导。这一天他正在忙碌,这时候天气也热了起来,他满头汗水,加上泥巴,整张英俊的脸孔都成了一个大花脸。突然圣旨到了。
第44章 三拒()
这次来宣旨的除了一个公公还有范仲淹。对于范仲淹,这些人中也有人认识,当初他们还认为这个小官鲁莽,可没有想到现在名动天下,现在都成了四品的大官,穿着紫朱色的山水服,腰里挂着银鱼袋。只有华知州才知道今天朝庭用范侍郎作宣旨使的真正含义。以前到石家宣旨的可都只是宫里的公公,现在用了朝庭命官,一是重视,二也代表着正式,看来这个小神童呆在和州的时间不长了。
石坚也傻眼了,这可是在田间,到哪里找香烛迎接圣旨。那个公公来过一回石家,看到他一张俊俏的脸蛋变成了一个大花脸,直乐,说道:“我说石相公,你怎能变成这样子,如果让那些京里的姑娘知道还不心疼死。就不要再找香烛了,赶快跪下迎旨吧你。”
这次还是特赐进士进身。不然还怎么的,石坚到现在又没有赶考,还等到他解试、省试,然后再慢慢等到他参加殿试?如果万一哪天石坚在考场上犯了愣,没有考好,那不笑掉大牙,被人称为大宋第一才子,天才神童居然高考落第。那这个大宋考的是什么?其实每一年主考来临时,主考官也在犯疑惑,省怕石坚来赶考,不但要让石坚考上还要高居前列,才能向天下交待,一旦落第自己可会成为众矢之的。而且都知道石坚字写得好,但他不又不止写一种笔体,现在天下士子都在模仿,万一他们依靠字体来辨认认错了那更麻烦。他们才巴不得石坚马上进京,省得烦心。这回真宗给石坚官职是直龙图学士兼资善堂赞读,这个资善堂赞读等于是太子的半个老师。直龙图学士虽比不上龙图学士,可也是一个从四品的官员,与范仲淹相当了。
石坚也听了怦然心动,他倒不是看中直龙图,而是看中资善堂赞读,他可知道现在这位皇太子赵祯(原名为赵受益,立为皇太子改名)可是宋朝上最仁爱的皇帝,据传他死了的消息传开,全国上下为之泣哭。死时讣告送到敌对国家辽国,竟然“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连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也握着使者的手号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包拯说话把唾沫喷到他脸上,他只有苦笑用衣袖擦擦,还面带笑容地听。可惜他一生先皇受制于辽,自己受制于夏,为后人所诟。他想到,如果现在自己就乘机对他贯输一些自强的理念,让他从小就留下自强民族的络印,汉族会不会筑就汉武的辉煌,而不让后人说自宋以后就无汉了?
看到石坚两只黑溜溜的眼珠在一张泥巴脸上不停地转动,范仲淹和那个公公相视一笑,范仲淹可是知道这个少年的能耐,而那个公公则想:官家都给你下了三道圣旨,如果你还不满意,难道你还想以十岁年龄穿紫龙服(宋朝官服,一品二品图案为龙,三到五品为山水,余下为花鸟,一到三品着紫,五品四品着朱,九品以上着绿,元丰年间,就是在宋神宗手上改为六品以上着朱)。
这时这些老农也看出石坚正在考虑,他们跪下来说:“石相公,你可不能走啊。”
石坚一拍脑袋才回醒过来,不好意思地说:“这旨我还是不能接,这些新作物他们都不会种植,还要小子帮忙,请你们对圣上讲,等到小子将这种植物推广天下,就是圣上不要小子做官,小子也要来到圣上身边服侍圣上。”
这些老农一开口,范仲淹就知道今天又没戏了,那个太监望着这些老农连想杀了他们的心都有了。不过后来听到石坚说末了一句话,才将怒气消去,心想你看,这少年多会说话,听了就是让人暖洋洋的。
石坚又教了这些老农的一些注意事项,一边对范仲淹和那个公公说:“要不是圣上对小子恩情太重,小子真没有心思去京城。这些作物推广开来。原来这些等于荒废的旱地现在一亩地能收几百斤甚至几千的粮食,从此我大宋再也不怕灾害之年。”
那个公公说:“石相公和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