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此时,随着日军两个炮兵大队合计24门41式山炮发出怒吼,独立团三片防区同时腾起阵阵硝烟。
罗文裕第一次攻防战,正式开始。
铃木美通打着一鼓而下的主意,所以也没有再珍惜帝国宝贵的炮弹,无论是山炮还是旅团大队自带的步兵炮,整整向罗文裕关口、前杖子、山楂峪三处阵地倾泻了足足半个小时的炮火。
从望远镜中看,整片阵地都被掩盖在火光和硝烟中,曾经巍峨的古长城城墙在炮火中顿成一片瓦砾,只剩下几个残存的残垣断壁向所有人展示着日军75毫米山炮的威力。
看着这一幕的祁光远痛苦的闭上眼睛,日寇的炮火实在是太猛烈了,恐怕阵地上的独立团官兵此时伤亡惨重,依据他的经验,现在阵地上的官兵最少减员三分之一,再被6000日军凶残的步兵冲击,被疯狂炮火震的七荤八素的独立团士兵还能坚持半个时辰那都是奇迹。
就这,那个混蛋竟然还打着将对手全歼的异想天开的主意,真是死不足惜。
祁光远是这么想的,第4旅团的日军高层自然也这么想,己方猛烈的炮火对敌人那是残酷的死神之光,但对于他们,却美如一朵朵盛开樱花,绚烂多彩。
“哟西,传令下去,各大队根据刚才分配的攻击位置运动至敌阵地400尺前,等炮击一停,即发动全面进攻。”铃木美通对身边的旅团参谋长谷仪一吩咐道。
“旅团长阁下,支那方阵地并不宽阔,尤其还是山地,并不适合密集冲锋,为减少伤亡计,是不是应该命令各大队留下一半预备队?”谷仪一大佐还是尽了自己作为参谋长的本分,对即将发动的攻击提出了建议。
罗文裕所处山脉地势较险恶,除了山顶阵地所面临的一片山体比较开阔,其余位置悬崖峭壁比比皆是,别说提着枪全副武装的冲锋,就是给你专业的登山工具你都得爬上老半天。所以第一线的防线三个环形阵地纵向长不过800米而已。而两翼可供士兵行军的路线则更是少的可怜。
这样的宽度,你让近1000号步兵密集冲锋,那轻机枪子弹一梭子子弹扫下来,倒下的可不是一个两个。
这样的地形,让两个中队400步兵冲锋就已经很冒险了,每名士兵之间的距离才不过2米,谷仪一的想法没任何毛病。
“参谋长,令一个大队主攻正面,另一个大队攻支那军两翼,预备队各大队可留一个中队,师团长阁下在喜峰口打的很吃力,我们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每一个帝国士兵都急迫的等着为天皇陛下尽忠的那一天,包括你我。”铃木美通脸色冷了几分,杵着军刀看着900尺外的山岭淡淡的说道。
虽然给了自己参谋长几分面子,做出了更细致的布置也要求保留了预备队,但语气中的冷淡智商低于50的也听得出来。
换成是谁,正处于一鼓而下将敌军阵地攻克的亢奋中却被人怕以伤亡过大泼了这样一盆冷水,恐怕都是不爽的。日军等级森严,哪怕参谋长已经算是一支部队的二号人物,但也不代表你就可以在一个少将阁下面前指手画脚,尤其是在一个已经满脑子臆想着攻克阵地并解师团长阁下之忧的旅团长面前。
上赶着给上官分忧解难这事儿,向来不是中国人的专利,日本人更擅此道,而且卑颜屈膝跟喝白开水一样。
“嗨以,旅团长阁下。”谷仪一大佐面色苦涩而恭敬的接受了命令。
再说下去,铃木美通少将阁下可不就是语气冷淡而是脸色难看了,做为参谋长却依旧只能是个参谋的谷仪一还是很懂看人脸色的。
事实证明,在“希特勒电锯”面前,日军密集冲锋的后果就是…………大家伙儿集体向天皇陛下尽忠。
尽管他们并不是少将阁下所说的那样急迫,相反他们躲的都挺快,除了那些躲得慢的倒霉蛋。
第4旅团铃木美通少将的这道军令在战后,被牢牢的钉在日军军史的耻辱柱上,包括他本人。
第258章 犹如炼狱()
日军用的还是老方法,利用己方火炮打的热闹的间隙,开始向守方阵地运动。
只不过这次有威力更大的山炮,所以他们到了400尺以外就停下了脚步,英勇的大日本帝国士兵不怕死,但也怕被自己的炮炸死,死了还要被人说傻×,那是肯定的。
而山顶战壕里的独立团士兵在日军还没开始打炮之前就通过交通壕躲到了山背面的坑道里,只在表面阵地上留了四个观察哨躲在重机枪暗堡里,那里的防护强度连155榴弹炮都可以硬抗,山炮就更不用说了。
接到前方几处攻击点的佐官们汇报,所有预备攻击的士兵基本已经都到达预定作战位置,铃木美通这才下令;“命令所有炮兵停止炮击,各大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发动攻击,同时命令各大队炮兵中队将步兵炮抵近作战区域1500尺,随时对步兵提供火力支援。”
埋伏在暗堡里的四个观察哨等炮声一停,就吹响了挂在脖子上竹笛,这是秦岭山脉里一种特殊的竹子做成的,吹出的声音尖锐而响亮,足以传出数百米远,被刘浪拿来做为战场上的通讯工具,不光观察哨有,每个传令兵脖子上也挂着一个。
有这个材质和声音都独特的竹笛,在配以不同吹奏方法,比如一短一长,又或两短一长,在纷乱的战场上,独立团的士兵们就算没有现代化的单兵耳麦,也基本能知道各自指挥官的命令。
像观察哨这样狂吹,刺得一百米以外的人耳膜都生疼,那自然冲锋的命令,说明,敌人攻上来了。
反斜面坑道七八个口打开,一队队士兵提着枪朝山顶阵地狂奔,他们距离山顶阵地也足有六十米,必须得赶到日军之前进入阵地。
当然,已经发动进攻的日军可不敢像独立团的士兵那样直着腰狂奔,他们是猫着腰交替掩护着以均衡的速度朝要攻击的阵地运动,这样既可以保持体力等到最后100米再进行冲刺攻击,还可以在遇到阻击时立刻卧倒和守方对射。日军单兵训练有素拥有极为出色的射击技术,制式步枪三八大盖的射程远弹道精准,300尺以外就已经进入日军步兵射程,守方士兵稍不主意就被趴伏在地上的日军精准狙杀。
等到己方的步兵炮和掷弹兵将敌方的重火力点一一清除,并由己方的轻重火力将敌方的步兵火力进行有效压制,他们才会继续攻击。
而且日军特别讲究侧翼攻击,守方的注意力往往被正面不断攻击的日军吸引,当侧翼火力加入时,守方往往顾此失彼,继而引起全军崩溃。日军还会抽出小股部队进行迂回至守军撤退路线上,最终将守军最后一丝抵抗意志消灭殆尽。
曾经时空中以身殉国的张自忠将军,就是牺牲在日军这种狡猾而有效的战术中。
可以说,日军的这一攻坚战术在1942年以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来说都是先进而有效的。
只不过他们并不知道,他们遇到的这支厉兵秣马半年早憋足劲儿想干日本人的部队,和他们遇到的中国军队大不一样。
独立团不仅拥有第二道防线可以防备阵地的两翼,更重要的,他们的拥有的重火力,甚至比日军还要猛的多。
等到日军依照着标准攻坚战术行进到距离阵地三百尺,向前的一连160名官兵已经全体到位,重机枪手也已经在暗堡中拉开了机枪的保险,早已上好的黄橙橙的弹链即将奏响日本鬼子的悲歌。
日军在继续前进。
距离已经不足二百尺,对面的阵地却静悄悄的一声枪响也没有,这多少让负责罗文裕口正面阵地进攻的柳川一男有些发毛,根据以往攻击中国军队的经验,在这个距离,中国军队早就步枪机枪打成一锅粥,因为,再前进100尺,英勇的大日本帝国皇军只需要十几秒就能冲进阵地,没有那支中国军队敢轻易放任帝国皇军从容的走进那个距离。
而且自己的攻击阵型实在是太密集了,不足两米就有一名士兵,对方那四挺轻机枪在被己方步兵炮敲掉之前可也不是吃素的。可想着旅团长铃木少将阁下的军令,心里对即将到来的不小伤亡有些心痛的柳川一男也只能咬咬牙发出命令,命令已经进入最后攻击位置的两个步兵中队开始全力冲锋。
负责攻击两翼的赤木大队一见柳川大队都开始了,于是也下令冲锋,并都不约而同的预留出了供重机枪火力压制的通道,两个日军少佐都不希望自己的部队损失太大,寄希望于自己的机枪中队拥有的12挺重机枪能压制住中方的火力点。
150尺,100尺,80尺。。。。。。。日军腿短但因为营养不错人都长得很敦实,冲锋的速度也很快。
两名负责攻击正面和两翼的日军指挥官脸色都变得难看起来。在这样的距离中国军队竟然还没开枪?
做为优秀的步兵中级指挥官,他们当然不相信是中国军队弃阵地逃跑了或者是被己方大炮消灭殆尽,他们宁愿相信对手很有自信,自信敌军就算进入这个危险的距离也攻不进自己的阵地。
如果是这样,那可就遭了。
当两名少佐脑海里刚刚泛起这个念头。
只听“噗噗”如同电锯一般的声音响起。
步兵阵地前不过十米的五个暗堡喷出可怕的火舌。
如同电锯割草,正在全力冲刺的日军毫无反应,就被肉眼清晰可辨犹如五条火红的鞭子狠狠抽中。
后果自然是惨痛的,个人间隔不过2米的日军足足有五十多人一头栽倒在地,痛苦的哀嚎声响彻整个战场。
甚至由于一连的一个射手过于激动,扣着扳机足足两秒没松手,二十几发子弹全部击中一名冲在最前方的鬼子军曹的腰部,7。92MM子弹积攒的恐怖动能竟然将这名鬼子军曹拦腰打断,肝肾和肠子从巨大的伤口中滑落,红的白的绿的在地上流了一大滩。
而那名鬼子军曹竟然还未死,大声嚎叫着将自己落出体外的脏器拼命往自己半截身子里塞。。。。。。
还有个日本鬼子猝不及防下被几发子弹同时扫中头部,“嘭”的一声闷响,红白相间的脑组织瞬间来了个天女散花。
你见过一个人只有半张脸,还恍若未觉,朝前又冲了最少七八米的景象吗?
趴伏在各自单兵射击位上还没来得及扣动扳机的一连官兵们就看到了这样可怕的一幕。
犹如炼狱的场景。
至少有不下十名新兵们当场吐了出来。
第259章 机枪对射()
实战证明,真实的人体和靶子完全是两码事,“希特勒电锯”一瞬间在鬼子冲锋队伍里掀起的腥风血雨对仅仅只参加过几场小规模战斗甚至都说不上战斗剿匪行动的新兵们来说,对心理的确是一种巨大的考验。
不光是新兵们傻了,就是老兵们在那一瞬间也呆了一呆。MG42这种机枪,在出发的前一个月才正式进入独立团装备序列,夸张的射速他们也见识过,但见识的也只是打靶,谁也没料到第一次运用到战场,会产生如此惨烈的战果。
当然,这种夸张的残酷也是小鬼子自找的,如此紧密的阵型简直只能用愚蠢来形容。
还好,这种大杀器是自己的,老兵们寒毛直竖的同时满是庆幸,然后就开始大声吆喝新兵们:“狗日的,傻了吗?给老子开枪,打死狗娘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