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阿玛,儿臣还要去给额娘请安。”
听到这句话,康熙脸上已是绽出了笑容,当下捻须含笑道:“好,好,有你这分孝心,也不枉你额娘这几日天天在佛堂为你祈福。”
出了养心殿,胤祯感觉轻松不少,这年头,要争皇位,品德是排在第一位的,你就算有天大的本领,要是落下一个不孝的评语,那也基本上没你什么事了,康熙可是提倡以孝治天下的。
至于去额娘德妃娘娘那里请安,胤祯却是倍感轻松,德妃向来就最疼他。果然,德妃一见胤祯这个样子还赶来请安,心疼的不得了,眼圈登时就红了,拉着胤祯嘘寒问暖,絮絮叨叨个不停。
第4章 初露峥嵘()
奉旨在家休养了十余日,胤祯的身体已基本恢复,这一日,胤禩、胤禟、胤誐三人又来探望,胤祯闻报急忙迎了出去,这一段时间,他考虑了很多,虽然康熙最恨结党,但“八爷党”他是不可能退出了,一则,现在自身的根基太浅,以后很多事,都还需要他们呼应。二则,不能给人造成他胤祯是墙头草的印象,官场自有官场的规则,墙头草的结果就是四面不讨好。
更为主要的是康熙,康熙绝对不会喜欢一个摇摆不定的皇子,这是臣子的大忌,更是君王的大忌。
既是决定要在“八爷党”里面混,胤祯便打算露点锋芒,先把老二的位置占住,一旦老八胤禩失败,自己则顺理成章的成为“八爷党”的领军人物。
将老八等三人让进书房,稍事寒暄,四人便天南海北的闲侃一通。在聊到施琅的次子施不全(施世纶)时,胤祯顺势就将年羹尧盘出,年羹尧是胤禛争夺皇位的得力干将,而且在八爷党和老四胤禛之间总是摇摆,若是现在能把他彻底的拉过来,倒是一着好棋。
“八哥,年羹尧其人,你有何看法?”
“年羹尧?”胤禩微微一怔便轻笑道:“这小子可是我大清官场一大异类,从四十四年到现在,短短四年时间,就从一个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升到正二品的礼部侍郎兼内阁学士,连升五品十级,圣眷之浓,超乎想象,其父年遐龄,曾任湖北巡抚十二载,家资丰厚。总而言之,这人娴辞令,工墨翰,长于实务是个难得的人才。”
胤祯开门见山的问道:“既然八哥如此赏识,为何不将此人网入名下?”
颇为诧异的瞥了胤祯一眼,胤禩稍稍沉思,才以不容置疑的道:“不可能,虽然年羹尧的原配是明珠的孙女,继室是辅国公苏燕之次女,与你八哥、九哥、十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年家一族所属佐领在四十二年就拨在了四哥的名下,这年羹尧现在就是四哥的奴才,而且四哥对他们一家也极为笼络,把年羹尧的妹妹纳为侧福晋。”
晕,原来是这样,难怪年羹尧会予人留下摇摆的印象。胤祯大为失望,这胤禛的运气还真是好,分封个佐领居然就平空得了个难得的人才。
胤禟这时却是忍不住问道:“十四弟,你平日里很少留意大臣,这年羹尧虽说爬的快,但现在也不过是礼部侍郎兼内阁学士,虽是二品,却非要职,十四弟为何对他如此看重?”
胤祯心中暗自苦笑,总不能告诉他们,这年羹尧将来会成为四哥胤禛的左膀右臂吧,稍稍沉吟,他便道:“年羹尧极受皇阿玛的赏识,有消息说,他很快就会被外放四川巡抚,四川,天府之国,西北一旦有战事,其位置便极为显赫,飞黄腾达不过早晚而已。”
一番话将胤禩三人震的半天没反应过来,半晌,胤誐才怪怪的盯着胤祯道:“十四弟,你这说的也太玄了吧。”
胤禟却一脸不能置信的问道:“老十四,你哪里听到的消息,年羹尧要外放四川巡抚?”
见胤祯沉吟不语,胤禩沉声问道:“十四弟,你方才说西北一旦有战事,这是推断还是确有消息?”
“推断!”胤祯毫不犹豫的说道:“准噶尔部狼子野心,葛尔丹虽死,但策妄阿拉布坦却又是一条养不家的野狼,一旦恢复元气,必然再次祸乱西北,十年之内西北必有大战。”
“十年,是不是考虑的太远了。”胤禟幽幽的道。
“不远。”胤禩狠狠的盯了胤禟一眼,沉声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皇阿玛春秋正盛,别说十年,就是十五年也不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更何况我们。”胤禩说着话头一转,“十四弟,有关年羹尧的消息可准确?”
胤祯沉声道:“绝对可靠。”
出了宫,胤禟便挤上了老八胤禩的轿子,一落座他便说道:“八哥,十四弟可不简单呐,这些年来,咱们楞是没看出来,今儿可算是初露峥嵘啊。”
“岂止是不简单。”胤禩说着长叹了一声,“其心机之深,眼光之远,我看,众兄弟中,没人能比的上他。”
“八哥。。。。。。”
胤禩摆了摆手,沉声道:“真是没想到,他竟然在皇阿玛身边布下了暗子,这些年还真没看出来。奇怪的是他今儿怎么独独提起年羹尧,为什么?难道是提醒我们提防老四?”
“老四?他不过是胤礽的一条狗,防他做什么?”胤禟丝毫不以为意的道。
胤禩不以为然的摇了摇头,陷入了沉思之中。
胤禟见状笑道:“八哥,有什么好想的,老十四他用得着跟我们打哑迷?”
“那倒不是。”胤禩皱着眉道:“有些东西,只怕十四自己也没琢磨透,这才是我要琢磨的地方。”
胤禟嘀咕道:“有什么琢磨的,老四跟老二是一体,年羹尧既是老四的奴才,自然就是老二的人了。”
“不会这么简单。”胤禩缓缓摇着头道:“先走一步看一步吧,先看看这个年羹尧是否能巡抚四川?”
乾清宫西暖阁,康熙正在批阅奏折,四周一片安静。
突然,门外传来一句低低的问话声,“皇阿玛今天心情好不好?
康熙留神听了一下,是老十四的声音,应该是在问侍侯在门外的小太监,便对李德全道“叫他进来,鬼鬼祟祟的。”
等胤祯请过安之后,康熙才抬起头来,“什么事,要乘朕心情好的时候才说?”
“皇阿玛圣明烛照,儿臣一点小心思难逃圣鉴。”胤祯说着又是一个千儿。
康熙微笑道:“免礼,有什么事说吧,少给我巧言令色。”
胤祯含笑道:“是这样的,儿臣最近看了些杂书,有些不成熟的想法,请皇阿玛指正。”
康熙本身就学贯中西,博览群书,听了这话登时来了兴致,随口问道:“都看了些什么书?”
“回皇阿玛,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王桢的农桑通诀王象晋群芳谱,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第5章 投康熙所好()
康熙一生极为重视农业,认为无农不稳,无农不富,而且年年都要抽出时间来亲自躬耕,还在丰泽园搞了几块实验田培植稻种,并且大力推广双季稻的种植面积,可说是对农业重视到了极点。
一听胤祯说的都是些农业方面的著作,注意力马上就被吸引了过来,他放下手中的笔,饶有兴致的说道:“这些可不是杂书,你居然能有自己的想法,看来最近也没闲着,来,给朕说说有你的想法。”
“是,皇阿玛,这些想法是儿臣偶尔得之,不妥之处,还请皇阿玛指正。”胤祯谦虚一番之后便胸有成竹的朗声说道:“自古以来,就是民以食为天,我朝人口众多,且每年都在以三、五百万计的速度增加,而新垦之田地却极为有限,长此以往,则粮食与人口的矛盾必成为朝廷的一大心病。
再有,土地兼并历来就是历朝历代的一大顽症,我朝目前正是处于中兴之期,土地兼并还不是很严重,但是三、五十年之后呢?到时候一边是土地高度集中,一边是数量庞大的无地农民,一旦遇上天灾,后果无法想象。”
听到这个开头,康熙的神情已是肃穆起来,全神贯注的倾听着。
“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土地兼并到后期几乎是必然现象,历来也无有效的解决措施,而中原又无法推行‘减丁政策’,唯一的出路便是提高土地的产量。
要提高土地的产量,种子是关键,而种子的培育需要大量的农学人才长期不懈的研究,我朝现在最为缺乏的就是农学人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朝的读书人只读孔孟,不辨麦黍,而农民又不识字。
现有的农学著作大都是前人所著,而且都是一家之言,自然也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儿臣想,能不能仿国子监例,建农学院,专门培养农学人才。”
农学院?康熙眉头一扬,颇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心下不由暗赞,这想法不错,不失为治本之策。
见康熙脸上似有喜色,胤祯暗道有戏,继续说道,“我朝地域辽阔,气候复杂,但主要产粮区可分为南北两块,其中江南又是国家粮赋的根本之地,若是在江南建立一所农学院,招纳对农业有兴趣和有志于农学的读书人,以现有的农业著作为教科书,对他们进行教育。
如此,不出数年,定可培养出大批的农学人才,对于这些人,朝廷给予一定的官身,优异者或留院为师或集中起来进行农学研究,平庸者亦可分派各县宣传、推广、指导、普及当地的农学。
另外,朝廷对在农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者给予重奖,这样双管齐下,我朝定将掀起农学热,而农业,必将在我朝达到鼎盛,为后世子孙奠定万世基业。”
“好,眼光独到,想法新颖,思维开阔,堪称大手笔。”康熙满面潮红的脱口赞道。
胤祯可不敢大刺刺的领受这赞赏之语,忙一躬身,谦逊的道:“皇阿玛赞赏,儿臣不敢当,能入皇阿玛的法眼,也算是儿臣尽的一份孝心。”
康熙兴奋的站起身来,笑道:“十四不必谦逊,这是治国良策。”说着他四下了望了望,见没什么好赏赐的,便拿起书桌上的一柄玉如意,“这如意赏你。”
胤祯欣喜的趋前几步,跪接过玉如意,“谢皇阿玛赏赐。”
康熙含笑问道:“这农学院你有什么设想?”
“回皇阿玛,儿臣认为,初建规模不宜过大,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实验田,农学院进行分科,暂时先分成水稻,旱地农作物,经济作物,畜牧四科,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各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科目,每个人只能选一个科目。
其次,江南是国家粮食的根本之地,首批学员应以江南各省为主,其他行省兼顾即可,第一所农学院最好建在江南,学员的吸纳也不宜操之过急,每县每年最好限额一名。
另外,对于农学院,朝廷可直接下达研究课目,学员可给予八品或九品官身,分发各县宣传、推广、指导、普及农学。对于这些官员,朝廷可以规定,必须在职五年,然后可根据考评予以升降,日后朝廷即可多出一批知农、懂农的官员。
最后,各县分派农学官员一事,可先在江南试行,若在江南见效,再行全国推广不迟。”
康熙听的不住颌首,待胤祯说完,满面含笑的道:“治大国若烹小鲜,先试行再推广,不贪大,不务虚,以你这个年龄,也算难得。”走了几步,康熙又接着着道:“写个折子呈上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