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通史-第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搅得希乱。从越王贞、琅邪王冲起兵之后,他疑心唐朝的宗室,都要害他;就大杀唐宗室。从徐敬业起兵之后,更其“杯弓蛇影”。于是大开“告密”之门。任用周兴、来俊臣、索元礼等酷吏。滥用刑诛,贻累人民,实为不浅。又滥用爵禄,收拾人心,弄得政界上,全是一班“干进无耻”,喜欢兴风作浪的小人。中宗复位以后,直到睿宗禅位以前,政界上的空气,总不得清明,都是他一手造成的。颇像近时的袁世凯。

    既然一味注意对内,对外一方面,自然无暇顾及。于是突厥遗族骨咄禄,颉利的疏族。就强盛起来。骨咄禄死,弟默啜继之,复取漠北。回纥度碛,南徙甘凉间。恢复颉利时代的旧地。大举入攻河北,破州县数十。契丹李尽忠、孙万荣,也举兵背叛,攻破营、平二州,侵及冀州。参看第三篇上第三章第二节。朝廷发大兵数十万讨之,都不能定。还有吐蕃,当高宗时候,就破党项,灭吐谷浑;又取西域四镇龟兹、于阗,焉耆、疏勒。武后时,总管王孝杰,虽然把四镇恢复,然而吐谷浑故地,毕竟为吐蕃所据,中宗时,又把河西九曲的地方,赏给吐蕃。而且许其筑桥于河,以通往来。于是河洮之间,被寇无虚日。

    内政外交,当这个时代,都糟透了。玄宗出来了,总算是小小清明。玄宗任姚崇、宋璟为相。宋璟罢后,又任用韩休、张九龄,内政总算是整饬的。对外呢?突厥默啜死于七四三年,毗伽可汗立,用老臣暾欲谷的话,和中国讲和。毗伽死后,突厥内乱。七四四年,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出兵直抵其庭,把他灭掉。对于吐蕃,玄宗初年,就毁桥守河。吐蕃也请和好。后来兵衅复启,玄宗饬诸军进讨,到七五三年,就复取河西九曲之地。这要算唐朝国威最后的振起。到七五五年,安禄山反以后,情形就大变了。

    skbshge

第89章 官制() 
从魏晋到唐的制度,是相因的。唐朝的制度,只算集魏晋南北朝的大成。从三国以后,中国的政府,有四百年,在军阀和异族手里,上篇第四章,已经说过了。要看这时候的政治,在他的施政机关上,就最看得出。

    汉朝从武帝以后,宰相就渐渐失其实权,已见第二篇上第八章第一节。这种趋势,从魏晋以后,愈趋愈甚。魏朝建国之初,置了一个秘书省,受禅之后,改为中书省。于是中书亲而尚书疏。南北朝以后,因侍中常在禁近,时时参与机务,于是实权又渐移于门下省。总而言之,魏晋南北朝,机要是在中书、门下两省的,尚书不过执行政务罢了。中书、门下,像后世的内阁。尚书像后世的六部。到唐朝,就用三省的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但尚书令是太宗做过的,所以不以授人,就把次官仆射,改做长官。后采又不甚真除,但就他官加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目,便算做宰相。作为宰相。中书面受机务,门下省掌封驳,尚书承而行之。虽有此制,三省常合在一个政事堂内议事,并没有三个机关分立的样子。尚书省分六部,是吏,户,礼,兵,刑,工。这个制度,相沿到清朝,未曾改革。六部之分,是沿袭后周的制度。后周的制度,是苏绰定的。都以《周礼》为法(六郜就是仿的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这种制度,隋朝没有沿袭他。)中叶以后,所谓翰林学士,和天子十分亲近,又渐渐的握起实权来。学士之名,本是因弘文集贤两馆而起的(参看下节)。翰林院,本是艺能技术之流杂居之所,以备天子宴闲时的召见。玄宗时,才于翰林院置待诏,供奉,命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敕(本来是中书舍人的职务)。又于翰林院之南,别立学士院以处之;于是与杂流不相混处,而其地望遂清。然其官则仍称为翰林学士。王叔文的用事,就是居翰林中谋划的。参看第三篇上。总而言之,翰林学士的握权,和前此的中书省如出一辙。明清时代的殿阁,也不外此理,这等处,须要通观全局,自然明白。

    九卿是历代都有的,然而都失其职。实权都在六部。为避繁起见,不再详叙。御史一官,却威权渐重。武后时,改为肃政台。分置左右。左察朝廷,右澄郡县。中宗复位后,复名御史台。仍分左右。睿宗时,命两台都察内事,旋又把右台废掉。贞观末,御史中丞李乾祐,奏于台中置东西二狱,从此以后,御史台就多受词讼,侵涉了司法的权限。

    至于外官的变迁,则和内官正相反。内官的权限,日趋于轻;宰相九卿等,有独立职司的官,职权多见侵夺。外官的权力,却有日趋于重之势。秦汉时代的两级制,郡县。到汉末改设州牧,就变成三级制。也已见第二篇上。东晋以后,疆域日蹙,而喜欢多置州郡,以自张大。于是“侨置”的州郡甚多。往往有仅有空名,实无辖境的。于是州郡愈多,辖境愈小。然而这时候是个军阀擅权的世界;军阀的地盘,是利于大的;州郡虽小,有兵权的,往往以一个人而都督许多州的军事,其辖境仍旧很大。隋朝统一以后,当时的所谓州,已经和前此的郡,区域大小,并无分别了。于是把州、郡并做一级。唐朝也沿其制,而于其上再设一个道的区域。一道之中,是没有长官的;中宗复位的这一年,分天下为十道,每道各设巡察使。睿宗景云二年,七一一年。改为按察使。玄宗开元二十七年,七三九年。又改为采访处置使。肃宗至德七五六、七五七年。以后,把天下分做四十余道,各置观察使。这种使官,都称为监司之官。他的责任,只是驻于所察诸郡中的大郡,访察善恶,举其大纲,并不直接理事,颇和汉朝刺史的制度相像。然而到后来,往往侵夺州郡的实权,州郡不敢与抗。而且这时候,已经是军人的世界了。有军马的地方,就都设了节度使。凡有节度使的地方,任凭有多少使的名目,都是他一个人兼的。这正和现在的督军兼省长等等一样,又谁敢和他相抗呢?于是中央政府,毫无实权,可以管辖地方,又成了尾大不掉的情形了。参看第三篇上第二章第一第二第五节。监司官的名目,还有许多,欲知其详,可参看《文献通考》第六十一、六十二两卷。

    唐朝的官制,中叶以后,又有宣徽南北院和枢密院,其初特以处宦者,并没有什么重要的职权。后来宦者的威权日大,这两种官的关系,也就渐重。到五代以后,都变做了大臣做的官。这个留待第三篇里再讲。又地方自治的制度,从汉魏以后,日益废坏。汉朝时候,重视三老、啬夫等职的意思,丝毫没有。而役法日重,这一等人,反深受了苦役之累。这个也是一个极大的变迁,也待第三篇再讲。

    skbshge

第90章 教育和选举() 
教育制度,从三国以后,是很衰颓的,无足称述。《三国志·王肃传》:“自初平之元,至建安之末。天下分崩,人怀苟且。纪纲既衰,儒道尤甚。至黄初……之后,……太学始开。……至太和青龙中,中外多事,人怀避就,虽性非解学;多求诣太学。太学诸生有千数。而诸博士,率皆粗疎,无以教弟子;弟子本亦避役,竟无能习学。冬来春去,岁岁如是。……正始中,有诏议圜丘,普延学士。时郎官及司徒领吏,二万余人,虽复分布,见在京师者,尚且万人。而应书与议者,略无几人。又是时朝堂,公卿以下,四百余人。其能操笔者,未有十人。多皆相从饱食而退。……”这是后汉以后,学校就衰的情形。从此到南北朝末,虽亦设有国子学,大学,四门小学,或又置有博士,然皆无足称述。唐太宗时,“屯营飞骑,亦令受经;高句丽、新罗、高昌、吐蕃,皆遣子入学”。表面上似乎是很盛的,然而实际,士人社会的视线,已经移到科举上了。

    要晓得科举制度的由来,就要先晓得九品中正。九品中正之制,起于魏文帝时。这时候,“三方鼎立,士人播迁,详覆无所”。尚书陈群,就于各州郡皆置中正,品评其本地的人物,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而尚书用人时,凭以复核。这种制度的可行,原因为后汉时代,清议极重,乡评特为有力之故。史称“晋武帝时,虽风教颓失,然时有清议,尚能劝俗。陈寿居丧,使女奴丸药,积年沈废。郗诜笃孝,以假葬违常,降品一等。”然而乡评的有力,是一种风俗,风俗是要随时势改变的。九品中正,是一种制度,比较的总觉流于硬性。于是就生出种种弊病来。扼要些说,便是:

    (一)中正的权力太大,而又并无赏罚之防。就不免有(1)徇私,(2)趋势,(3)畏祸,(4)私报恩仇等事情。

    (二)一地方的人,中正本不能尽识;就使尽识,也未必能知他的好坏。就使能知他的好坏,也不应当以一个人的话为标准。况且中正至多能晓得这个人的品行德望,至于当官的才能历练,是全然不知道的。

    然而这还不是最大的弊病。最大的弊病就是中正都是本地方人,谁没有亲戚朋友?一个人在社会上,本没有真正完全的自由。一个阶级里的人,受这阶级的制裁,当然最为严重,谁能够真正破除情面呢?于是所选举的,总不外乎这一阶级里的人。就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历代选举的制度,纵或小有改革。然大体总是相同。九品中正的制度,南至梁、陈,北至周、齐,都是有的,直到隋开皇中方罢。这种制度,于两晋南北朝的门阀阶级,是很有关系的。参看第七节。

    “隋唐以后科举”的前身,便是两汉时的郡国选举。原来郡国选举的制度,到两晋以后,也弊坏得不堪了。东晋初年,为了抚慰远方的人士起见,州郡所举的孝廉秀才,都不试就用。后来实在弄得不堪了。于是要试之以经。秀才孝廉。就都不敢进京。到京的,也都装病不考。于是宽限五年,令其补习。九品中正的制度既不可行。于是不得不加之以考试。既然凭考试为去取,就索性“无庸郡国选举,而令他怀牒自列于州县,州县加以考试,合格的再把他送进京去应考”。就变成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了。唐以后的科举,最重的是进士科。这一科,是起于炀帝大业中的(当时还是试的策)。这件事,《隋书》不载。只见于《唐书》所载杨绾疏中。大约当时还不甚看重他。“唐制,取士之科……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其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等,然而取之最多的,只有进士明经两科:进士试“诗”、“赋”、“论”、“策”。明经试“帖经”、“墨义”。这时候,崇尚文词的风气已成。明经所做的帖经墨义,又是毫无道理的。大家都看不起他。就有“焚香看进士,瞋目待明经”的谚语。不是天资愚鲁,不会做诗赋的人,都不肯去做明经。就把天下人的聪明才力,都消磨到“声病”上去。参看第六节。

    《文献通考》卷二十九凡举司课试之法: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惟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