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俄国教父-第3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的强硬。

    随着美国方面改变了态度,双方的谈判顺利了许多。美国人同意向苏联提供低息和无息贷款,不过要以苏联削减战略武器和中程导弹为前提。除此之外双方还讨论了贸易等方面的议题。

    接下来几天的会议,美国人做出的让步让苏联人感到非常的满意,双方都抱着极大的诚意来进行谈判。作为民选总统的布什知道,现在并不是维护美国利益越多越好的时候,他如果要是让冷战结束这个到手的胜利就这么飞了,无论他在谈判桌上为美国争取了多少的利益,回国之后他都会失去选民的支持。选民根本不关心他和苏联讨价还价了什么,只关心苏联的导弹会不会落在他们的脑袋上。这才是美国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

    马耳他会议一共召开了一个星期的事件,当这次高峰会结束之后,美苏两国的领导人共同签署了马耳他声明,宣布彻底结束冷战对峙状态,转而开始全面合作。这一消息立刻登上了全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从这一刻开始,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阴影烟消云散,而马耳他高峰会,则被视为冷战结束的标志性事件。

第二百四十五章 经济好转() 
在马耳他峰会结束之后,苏联和美国达成新的合作协议,而代价则是放弃苏联在东欧国家的大部分权力,以及削减部署在西线的部队和战略武器。在谢廖沙的坚持下,美国方面同意了苏联所要求的分步撤军的援助,以及在苏联完成撤军之后,给予相应的资金援助。这对戈尔巴乔夫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因为在明年苏联的大笔外债到期的时候,苏联可以从美国拿到新的借款以及撤军的赔偿款来弥补亏空。

    不过最大的好处并非是直接获得资金,而是苏联终于可以敞开进口来自美国的粮食,肉制品等急需的物资了。就在马耳他协议签署的第二天,高尔基财团旗下的众多企业纷纷开始进军苏联市场。

    铱星公司带着全球最先进的卫星电话系统进驻了列宁格勒经济特区,哥伦比亚银行宣布在苏联开展金融业务。嘉能可集团则和苏联天然气康采恩,和苏联铝业康采恩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就在1989年最后的一个月时间里,地中海贸易公司从美国进口了大批的食品,酒水,和肉类投放到了苏联新年的供应市场上,极大的缓解了苏联多年来供应紧张的缺口。这让很多人都开始对未来的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

    在谢廖沙多年的悉心照料之下,嘉能可公司彻底成为了一个资源交易平台,他所经营的业务已经囊括了世界上大部分的大宗商品品种,从南美的咖啡,大豆,白糖,印度的茶叶,再到北美和澳大利亚的粮食,以及全球范围内的石油现货,矿产品等资源,嘉能可在这些领域都是数一数二的竞争者。经过多年的经营,嘉能可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贸易商,电解铝贸易商,现货石油贸易商,同时还是南美咖啡,大豆和白糖最大的买主,并且还是南非黄金最大的收购商,目前嘉能可正在南美和非洲大肆的收购铜矿,以目前的态势来看,嘉能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铜矿石贸易商只是时间问题。

    嘉能可公司的大部分客户都是被封锁或者是缺少外汇的国家,所以嘉能可公司的易货贸易给了这些缺乏外汇的国家换取所需商品提供了一条新的选择。这些年来随着嘉能可的交易额越来越大,谢廖沙一直在为嘉能可的资源产品寻找着新的市场,从日本到美国,谢廖沙一直都在尽力的收购那些盈利能力良好的工业企业来消耗佳能可手中的资源。

    谢廖沙的第二个经济特区规划在了共青城,因为那里靠近远东,可以辐射整个东亚地区,甚至还可以就近向加拿大和北美地区直接出口产品。那里的市场巨大,潜力无穷,谢廖沙在共青城规划了一大片土地用于建设新的石化项目,以及新的天然气输送管道和石油输送管道。

    谢廖沙的大规模投资大大缓解了苏联严重的失业情况,因为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开工,一大批下游企业重新获得了订单,而大批没有工作的青年也被重新征召参见横贯苏联国土东西两线的天然气管道项目。

    为了避免解体之后自己的这番心血被别人抢走,再加上苏联政府也确实没钱,谢廖沙发起的这些项目使用的完全都是国外的资金,在经历了列宁格勒经济特区的撤资潮之后,从日本市场上赚取的资金成为了苏联大规模建设的主要开发资金来源。

    突然一下子多出了这么多的建设项目,这让原本充裕的苏联劳动力市场开始变得有些紧张了起来,谢廖沙对撤军的态度现在也从担忧变成了期待,他倒是希望在德国的驻军能够早点回到国内,好让自己的天然气管道项目能够有更多的人手。

    听说苏联要建设通向远东的石化和天然气项目,日本和韩国简直是喜出望外,他们甚至主动要求向苏联提供资金共同建设这一庞大的工程。不过谢廖沙并不想让他们插手自己的项目,他只允许两国向共青城经济特区提供借款,将来等项目投产之后用产品来偿还借款。面对谢廖沙提出的苛刻条件,日韩两国生怕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最后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下来。

    谢廖沙虽然很想向中国出口天然气和石油,不过现在的中国市场才刚刚起步,中国还是石油出口国。想让中国成为买家恐怕还要再等好几年的时间。不过谢廖沙知道现在日本金融市场的动荡将会给中国提供一个绝佳的机会,因为日本金融和信贷系统的崩溃,日本未来将不得不把很对制造业企业转移到海外,那样的话中国将成为最大的受益国。

    谢廖沙的大规模投资让高尔基财团很多老部下们都间接着沾了不少光,哈桑从谢廖沙手中接下来一笔又一笔板建房的订单,让哈桑狠狠地赚了一大笔钱。不过由于订单实在是太多了,现在那些跟了谢廖沙很多年的老部下们也都投身到了板建房的生产行业之中。板间房这个东西实在是没有什么几乎含量,这样入门低的产业最适合谢廖沙的那些老部下们了。

    虽然现在的形式似乎一片大好,但是波罗的海三国的分离主义倾向还是让谢廖沙感到有些担忧。谢廖沙害怕格鲁吉亚的事情在波罗地海三国重现。对于谢廖沙来说,波罗的海三国其实并没有那么的重要,他既不在这些地区投资,也不在这些地区安插自己的势力。但是如果苏联红军再次对波罗的海三国搞武力镇压的话,那么恐怕会引起整个欧洲的又一次恐慌。

    谢廖沙现在已经确定了自己在波罗的海三国上的立场,那就是千万不能让苏联红军搞武力镇压,哪怕这三国真的独立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现在的苏联不适合挥舞拳头,应该韬光养悔好好的埋头发展自己的经济,就像自己的南方邻居这些年来干的事情一样。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第二百四十六章 参观高尔基厂() 
算起来,谢廖沙已经好几年没有回过高尔基市了。不是谢廖沙不想回去,而是一直都没有时间。就在谢廖沙处理好了共青城经济特区的前期规划之后,谢廖沙特地嘱咐尤利娅为她安排一次考察高尔基汽车制造厂的行程。

    谢廖沙深知,现在的苏联百业萧条,但是却有三个行业是始终能够为国家常遭稳定的收益,并且拥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这三个行业就是军工,资源类行业,以及汽车行业。

    早在几年之前,谢廖沙通过帮助拉美地区的毒贩洗钱,意外的为苏联汽车工业开拓了从墨西哥,到哥伦比亚以及玻利维亚等国的庞大市场。靠着苏联汽车维修简单,耐操耐造,皮实耐用的优点,这几年来苏联的汽车逐步在拉美地区的低端车市场站稳了脚跟。随着苏联和中国关系的缓和,苏联的汽车产品也开始向中国出口,这对于整个苏联的汽车工业都是最好的发展机会。未来随着铁幕的倒下,苏联和东欧等国将会受到来自西方发达的商品经济的冲击。苏联汽车工业最好的发展机会转瞬即逝,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让苏联的汽车工业更上一个台阶,是谢廖沙现在最关心的问题。

    当谢廖沙再次回到了高尔基汽车制造厂的时候,他受到工人们热烈的欢迎,作为高尔基汽车制造厂走出去的大人物,谢廖沙在整个高尔基州妇孺皆知。因为谢廖沙这些年来为老百姓确实办了不少的事实,所以谢廖沙在民间的口碑非常的好。

    不过谢廖沙到这里可不是和大家巩固友谊的,他是来这里挑毛病,提意见的。谢廖沙特地从大众公司借调了几名汽车生产管理方面的专家陪着自己到高尔基汽车厂参观。随着一路上细致的考察,谢廖沙发现了不少的问题。不过他并没有当着大家的面直接了当的提出这些问题。他只是一言不发的用耳朵听,用眼睛看,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谢廖沙也不会像高尔机厂的负责人提问,反而是向身后的德国顾问们虚心求教。

    “乌里扬诺夫部长,是不是我们的工作做的不好?”看到谢廖沙一路上都板着一张脸,高尔基厂的负责人一路上都觉得如芒在背。这几年来外经贸部给了高尔基厂不少的好处,即帮他们开拓了拉美和中国市场,又帮助他们引进了大众这样的有力合作者。靠着和大众公司合作生产的合资车,高尔基汽车厂活得很滋润,不过他们却也因此产生了惰性。就在刚才的参观过程中,谢廖沙发现高尔基厂的伏尔加汽车生产线和嘎斯汽车生产线上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工人们纪律散漫,生产效率低下,产品的品质下降得厉害,原料利用率不高等等。这让谢廖沙感到非常的生气。

    谢廖沙没有作出回应,他看到不远处的生产线上有两个工人正在工作,其中一个年纪较大的工人正在认真的干着自己的活,而年轻的那位工人虽然看起来在干活,但是眼睛时不时的飘向谢廖沙这边。谢廖沙见状不紧不慢地走了过去。

    “你们在干什么?”谢廖沙满满的走道二人身边,突然出声问道。

    “啊!”年长的工人师傅似乎格外的认真,被谢廖沙突如其来的问话吓了一跳,而年轻的工人早就注意到了谢廖沙的到来,隔着老远就像谢廖沙问好。

    谢廖沙走上前去和两人握手,询问两人的姓名。年长的那位工人师傅叫做拉夫里年科,而年轻的那位叫做阔日杜布。两人都是负责汽车座椅安装的工人。

    谢廖沙和两人谈话的间隙,已经有人上来接替他们的工作了。这让拉夫里年科终于可以安心的回答谢廖沙的问题了。谢廖沙在询问了他们一些工作上的情况之后就开始聊起了高尔基厂伏尔加汽车的历史。

    “拉夫里年科同志,你是什么时候到高尔基厂工作的?”

    “我吗?好像刚建厂的时候我就在这里了,刚开始这里一片荒凉,我们大冬天还要住在帐篷里。那时候的条件可真艰苦啊!”拉夫里年科认真的回忆道。

    “还记得你们生产出第一代伏尔加时候的情景吗?”谢廖沙又问道

    “当然记得,我们把汽车献给了斯大林同志,后来我们的汽车还在布鲁塞尔的世界博览会上得到了金奖,我们当时都高兴坏了”拉夫里年科兴奋的说道。

    “阔日杜布同志,你喜欢伏尔加汽车吗?”谢廖沙忽然向年轻的工人问道。

    “喜欢,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