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泰西人遥居海外,与我等生死不相往来,我们不必掺和其中。”周祯也皱着眉头说道。在他们这些传统《》来,大明与这些白种长毛如野兽之人没什么好来往的,顶多他们来进贡朝贺,大明赏赐些东西就走了。
“你们知道我大明的货品最后卖到哪里去了?最后一部分还是卖给这些泰西人了。我们曾经立志让大明的货品销至天下,现在这天下却自己跑来了。”刘浩然笑着说道。
“泰西人居住在极西的一块土地上,有国上百,人口数以千万计,可以说,除了大食、波斯,那里就是我大明另一处大丰场,大聚宝盆。
“陛下的意思臣略有明白,可是我等货物不是通过大食人之手转卖给秦西了吗?”陈遇开口道,这些年,随着海外商人增多,大明官员也开始放眼看世界,逐渐了解到外面的世界到底是这么一个样子。
“我刚才问过他们,大明货品在泰西的售价,是我们卖给大食商人的十倍以上。”刘浩然右手轻轻地敲打着说道,“如此丰厚的利益,却让大食商人盘录去了,我心有不甘啊!”
四位大学士不由面面相睽,陛下的逐利之心也太重了吧。
刘浩然笑着答道:“做生意嘛。本来就是逐利而行,能挣五倍的利润为什么只挣两倍呢?要知道,我大明商人挣得钱越多,交得税也越多。而且他们挣得钱存在哪里?还不是我大明的银行钱庄?”
“陛下的意思是想遣陆海军打通直往泰西的通路?”李善长猜测说道。
“打通这条通路谈何容易?陆上没有二十年是不用想了,海上相对倒是容易些,只是,”
开通直往欧洲的海上之路,凭借大明海军的实力在几年内是有可能,再说了,刘浩然以前的世界地理虽然不是很好,但是亚州一出到印度洋,横渡印度洋到非州这点常识还是有的,而且在历史上几个年后郑和的船队不是也到了东非吗?再往下,非洲大陆的大致轮廓刘浩然还是清楚的,可以避免走很多弯路。
刘浩然顾虑的是,大明海军开通对欧洲的海路,会不会刺激欧洲几个强国发展海上力量,将大航海时代提前,东边倒不用担心,大明有实力将欧洲势力挡在印度洋之外,最关键的是美州大陆。欧洲现在信地圆说,要是觉得东边不行走西边。很有可能就会发现美洲大陆,大西洋可比太平洋窄多了,欧洲相对大明来说,可有一定的地理优势。
怎么办?任何事情都有利也有弊,大明海军抵达欧洲是有可能促进那里的航海发展,但是也有机会参与到欧洲事务中去。现在的欧洲是非常乱的时候,英国还在不遗余力地试图回到欧洲大陆上去,葡荐牙还只是一个小国,西班牙更是连影子都没有,而且他们还在进行驱逐穆斯林势力的光复运动,哪有什么力量去开拓海路。
相对大明来说,一旦开通对欧州的海路,就可以从大食和威尼斯、热那亚人手里夺回巨额的利润,一段被扣在老马头上的名言不是说过吗: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
只要有旧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力%,就会活泼起来;有,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名,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劲。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
如果大明开通直至欧洲的海路。手里的货品虽然不能卖上十倍的价钱,但是可以卖上五倍以上的价钱,这可是联的利润,足以让任何商人和资本为之而疯狂,大明着重发展海军,为的是什么?还不是帮助大明从海外获取大妾的财富。
“打通泰西海路,由于路途遥远。前途未卜,风险极大,而我大明正在全力消灭北元,经略南海,此事官府可以不用出面,全权交由商人操办。商人逐利而行,如此丰厚的利润,自然会积极响应
“陛下,你的意思是海军出船出人。商人出钱?”李善长迟疑地说道。
“对,我就是这个意思。”
“陛下,此事略有不妥。海军船坚炮利,是为国器,不可轻授于商人之手。”周祯连忙劝道。
大明海军成军以来,屡立功勋,已经向世人充分展示了其强大的威力。所以大明中枢也对海军重视起来。而大明海军和大明商人。尤其是海外商人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实力雄厚的大商社直接向大明镇江、江阴等军工造船厂下订单。订购武装商船,他们是最喜欢用这种海船,一是性能非常好,二是其本身拥有强劲的火力,只要几艘武装商船结队,甚至单艘的武装商船都不用畏惧任何的海盗,指不定是谁抢谁。
可是这种商船不比一般的福船、广船,操作人员如果不经过专门、系统的学习、练,根本发挥不出它的威力,可这种人才全部在海军,民间几乎没有,毕竟大明海军还是比较年轻,还没有那么多退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拥有武装商船的大商社通过各种关系向海军求助。最后刘浩然出面调解,让商社可以聘用海军的军官和水兵,以操作武装商船,而海军也急需一个渠道去培自己的人才,完全可以将海军军官学堂和入伍不久的新兵派遣到武装商船上去,不仅可以继续实践培,海军还可以省掉了一笔人员的薪水和费用,而且为了获得海军的大力支持,商社不仅全包这些官兵的薪水和各种津贴、奖金,还允许这些武装商船在必要时参与海军的军事行动,并保证积极响应海军的征召。
而对于商社来说,这是件大好事,这些被雇佣的海军官兵相对于那些在军舰战船上服役的官兵来说的确是“新丁”但人家好歹是经过系统学习和初步记练的专门军事人员,与民间的船长水手不可等同。有了这些海军官兵操纵武装商船,商社虽然比雇用民间人士支出多了不少。却少了一笔不荼的“护航舰队”费用,总费用还省了不少。
但是这种含糊不清的联合体引起了不小的非议,在不少“士大夫”心里,大明商人不仅拥有了雄厚的财力。现在居然还间接控制了一支海军力量,这如何得了?不过刘浩然当然是力挺这件事情,得了好处的海军也坚决支持这件事情,并出面解释,武装商船的海军官兵虽然雇佣于商社,但是绝对不会听命于这些商人。他们的管理权在海军部,指挥权在枢密院。
此事另一得利方商社也不是的闲之辈,能够拥有武装商船的商社个个都背景强大。与数百万计的大明陆海军将士、大明大小司政官员、大明工商业雇员劳工“福利”息息相关的各基金会是其最大的股东,其余的股东还有皇室、阁部要员、高级将领、各大学研究所等,这些势力纠缠在一起,就不是那些只有名望却无实权的“士大夫”所能抗衡的。而周祯的担忧只是怕又一次引起非议。
“无妨,此事肯定会有人出来吵闹的,不过在巨大利益之下,多数人是不会放弃的。
刘浩然摇摇头满不在乎地说道,“何为为国谋利?国利不是什么万国来朝,而是实实在在的钱财。有了钱财,我大明子民就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有了钱财,我大明陆军就可以装备更多的火器,捍卫国土,收复失地,重复汉唐雄风,有了钱财,我大明海军就可以造更多的战舰,远渡万里,将天下的财富汇集到我大明囊中。所以说,只要商人能为我大明聚敛财富,增加税收,我们就支持!军队的作用不仅仅是保家卫国,开疆扩土,更要为我大明国利民益保驾护航!”
“陛下所言极是,臣附议!”李善长第一出来说道,他跟随刘浩然多年,对其那一套施政思路早就摸透。要不是这位主公“敛财。有方,大明能有今日之强盛吗?他执政越久,就越能体会道当日刘浩然所言,大明北伐,征讨北元,不仅是尽大明一国之力,而是聚高丽、日本、南海诸国之力。要不是日本的铜、黄金、硫磺,占城、越陈的粮食以及高丽、吕宋、印度、瓜哇等的的众多资源被大明用贸易顺差源源不断地汇聚到国内,大明如何能支持耗费巨大的北伐,如何支持旷日持久的北方诸省的民生恢复,如何能把北元耗得奄奄一息?
汪广洋一向以李善长马首是瞻,马上也出言相附,周祯、陈遇只是默然了一下,相继出言相附,他们身为丰枢大学士,自然也和李善长一样着清楚刘浩然施政的青华所在。
“既然如此,内阁出文,招募商社出钱出船,打通泰西海路,我这边会和枢密院、海军部商议,他们出人也出船,收益均分。”刘浩然断然地说道,“暂且定下,武装商船五艘,护航舰三艘,警戒快船两艘。”
“陛下,这船是不是少了些?”李善长有些困惑了,按照刘浩然的一贯做法,既然决心去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这打通泰西海路是为了商业收益,关键在武装商船上,护航舰和警戒快船只是起探路、警戒等辅助作用。
“此事风险大,收益大,赔钱的可能性也大,第一次出航,只是探路而已,要想赚钱,海路开通后有的是机会。再说了,船多了,我怕吓坏了那些泰西的国王们”。刘浩然夫笑道。
凭借大明海军现在的实力,一支舰队以一到两艘一级战列舰为旗舰。四到六艘三级战列舰和十艘巡洋舰为主力,辅以若干艘护航舰、警戒快船,按照一些报刊所言,有“灭一国之威”真要拉一支这样的舰队到欧洲去,那些什么法国国王、英国国王、教宗真的会因这来自东方的巨大军事压力而受刺激,恐怕会恰的其反,所以刘浩然准备先探探路。摸摸那边的底细再做打算。而且刘浩然想先在欧洲大陆之外找到合适的停泊地,例如什么离大陆不远的海岛,作为大明在欧洲的桥头堡,有了这些基地,大明海军在欧洲诸势力之间周旋就游刃有余了。
过了几日,格列西列做为法国国王查理五世的全权代表,正式向大明外务部递交了国书,要求法国与大明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互派使节。然后他得到了大明外务部的正式答复,只要带回去让查理五世签字认可,大明和法国就算是正式建交了。
不过费雷格却遇到了不小的麻烦,大明外务部对其代表的教小刀份提出了质疑,发教宗到底是以个国家的身份与大明还是以欧州诸多基督国家的代表与大明建交呢?如果是前者,大明外务部当即可以正式答复同意建交。如果是后者,那么按照大明外交规章。欧洲其余基督教国家就不能与大明建交了,只能通过教宗使节与大明进行外交往来。
这下让费雷格犯难了,教宗做为欧洲基督教世界的精神领袖,的确有代表全基督教世界的资格,可是真要让教宗代表欧洲基督国家与大明建交,其它国家恐怕要吵翻天,至少英国佬和威尼斯、热那亚等意大利人就不答应,他们现在一肚子意见。认为教宗只是法国人的愧儡,正在积极地恢复教宗传统,即“意大利化”。费雷格真要这么做,肯定会让原本就很激化的矛盾彻底爆发。届时肯定会引起教会的大分裂。
费雷格犹豫了好几天,肚子也是对大明的外交准则一肚子意见,可是人家话语说得漂亮,外交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必须遵守平等互利的原则,所以这一个国家的国体最好搞耸楚了再说。
费雷格最后决定,这事还是带回去让教宗和查理五世去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