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姓可以正常婚配,正常延嗣。还可以多少解决一部分军队粮食问题。加上官府再补贴一部分,北地边军和东北诸族骑兵可以看到抢女子人口带来不菲的收益,自然抢的更起劲了。
蒙古缺少了一个女子,中原多了一个女子,一进一出,经过一段时间的延续,在中原人口开始恢复的同时,草原上的人口自然会发生危机。
当然了,做为现代人,刘浩然也会制定一系列律法,保证这些女子的地位,也算是给自己心理上的一种安慰吧。不过也不用太担心。那些眼看着结婚无望,就要断后的百姓突然有了老婆,有人为他们生小孩,当宝都来不及,怎么舍得打耸呢?加上律法的保证,可以减轻刘浩然心里的愧疚感。
“那就多谢陛下了。”孙炎拱手道。
“对了,还有各地官学建设,你一定要放在心上。那些在地方有影响的名士,你列个名单,统统给我请到南京和杭州去。”
刘浩然切切叮嘱道。做为重臣和心腹,孙炎自然知道主上的想法。在刘浩然的心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阵地,也是与儒学、理学做斗争的前线。那些地方有影响的名士十有**都是理学分子,先以南京国史馆、诸大学的名义请他们过去,让他们在新思维、新思想潮流中好好“洗洗脑”再做打算。至于北方各地的官学,自然要从江南抽调人手。这十余年来,江南除了兴办大学。还兴办了师范学堂,师范大学,培养了不少中高级“新式。教师,虽然江南还有很大缺口,咬咬牙支援北方一部分,先把架子搭起来,然后加紧培这边的师范生就走了。
接下来几天,刘浩然在孙炎的陪同下到邻近的几斤小县走了走,亲自下农田,访百姓家,吃百姓饭,走官学。与师生拉话长,完全一副“新式国家领导人”的做派,让受到“亲切”接见的百姓们诚惶诚恐又激动不已,一番平易近人的做法,收拢了不少民心。
七月初二,刘浩然离开保定。走真定、井险入山西,最后抵达山西省治太原府。
让西布政使胡深也是一位能吏,听完他的禀报,刘浩然发现山西的人口情况要强多了,根据三分之一县的初步统计,全省人口有二百六十七万余口,估计全省人口有近四百万。
这是由于山西地内没有大的天灾**,连年风调雨顺,农业丰收。河南、河北的众多难民自发地逃至该地。加上这里曾经是察罕帖木儿和扩廓帖木儿的老窝,他们从各的俘获的人口也多安置在山西,所以造成了山西人口可能比河南河北的总人口还要多。
“胡深,山西人口众多,但是的势狭长,我想多从这里迁民到河北河南。”
“陛下,山西虽然相对人口众多,但是也不够用,如何能向外迁移呢?”胡深不答应了,现在北方地荒人荒,招揽百姓都来不及,怎么愿意往外迁移呢?而且胡深在刘浩然手下事久,知道这位主上的脾气,只要是正卓,就算再有逆言也没有关系,不会办你忤逆之罪,“山西虽然三面环山,地势狭长,但是良田也不少。而且这里相对河南河北而言,更不易受水灾,正是恢复发展耕种的好时机。陛下,一旦迁民出去。让西怕大有影响
“胡深,我知道你的心思。但是北方是一盘大局,你要放远看。河北是顺天府的仪仗,更是北地边军的大后方,那里人口不恢复,耕种上不去,就无法承担军粮供给。我们同北元的战事少则五年,多则个多年,总是从江南调粮,耗资巨费呀!”
“陛下,这些我都明白,可山西也是北地边军的大后方呀。”
“你这个胡拗公,这样吧,河南就算了,我想办法从安徽、江苏迁民。这河北你总要放些人过去吧。一百五十万如何?”
“陛下,这可不行,山西总共有那么多人口。”
旁边的参政等山西官员看着胡深与刘浩然这对君臣在讨价还价。个斤小看得目瞪口呆,他们没有什么机会接近刘浩然,自然也不知道这个大明皇帝的行事风格,都不由为自己敬仰的主官捏把汗。
“胡深,山西北靠草原,又多煤铁,将来我将在这里多设工厂,而且一个工厂办下来少则千余人,多则上万人,你算算,到时你山西会增加妾少人?”
胡深沉思了一会,既然刘浩然准备在山西大设工厂,自然要从江南抽调工匠人口,毕竟那里经过十几年已经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劳工。”山西本地人手就算是加快培也来不及。
“陛下,最多七十万。”
“好吧,好吧,就依你!”刘浩然无可奈何地说道。
旁边众人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却暗暗对刘浩然的胸襟越发地敬仰起来。
过后,刘浩然又跟胡深谈及北地边军俘获草原蒙古女子配嫁山西地方的事宜,胡深为了多占一些配额,咬着牙又多让出二十万移民数量。
第一百八十一章 陕甘()
习历二年七月二十日。刘浩然在山西河津渡口过黄河。卵旧…安的河水卷着数不清的黄沙一路南下,再看看两岸被洪水冲刷地千沟百壑的黄土高原,刘浩然站在黄河西岸翘首看了许久。
“黄河清,圣人出!”就像中国历史上圣人绝少,黄河也很少清过。中原王朝历朝历代在这条脾气暴戾的母亲河上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和物力,但是往往只保得一时安宁,河水泛滥时时发生,给中原百姓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历朝历代对于治理黄河有两种策略,一是传统的堤防治水,二是分流治水。堤防治水很好理解,就是在黄河两岸修筑河堤,防止河水泛滥。或许是这种治水方式寄予太多的期望。可是事实上黄河的堤防累累毁坏,三年两决口,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开始对这种治河方式颇有微词。
东汉明帝曾下诏书:“左堤强则右堤伤,左右俱强则下方伤,宜任水势所之,使人随高而处,公家息童塞之费,百姓无陷溺之患。”换句话说,就是不要堤防,任由洪水泛滥。这样大家你好我也好。
宋太祖赵匡胤面对严重的黄河水患也曾下诏书:“夏后治水,但对言导河至海随山淡川,未闻力制端流。广营高岸。自战国专利。埋塞故道,以小妨大,以私害公,九河之制遂驻,历代之患弗饵。”他在盛赞大禹治水的同时,对堤防这一治黄措施多加驳斥,好像黄河泛滥就是因为采用了堤防堵制而没有采用疏导的治水方式。
宋神宗则说得更妙。“河决不过一席之地,或东或西。若利害无所较,听其所趋如何?水性趋下,以道治水,则无违其性可也。如能顺其所向,徙城邑以避之,复有何患?大有黄老顺其自然,不为而治的味道。
所以西汉贾让提出了治河三策,上策改道,中策分流,下策才是堤防。他的这种思想在南京水利营造方面颇有影响,不少这方面的专家提出拓宽大清河、黄河、淮河,用河渠把它们连起来,让黄河下游分三支入海,减少中下游决口泛滥的可能性。
想着这些纷争不休的治河策略,刘浩然心里乱如麻,在这个时候他恨不得自己是学水利出身的。不过有一点刘浩然是知道的,黄河泛滥主要是由于它河水中含沙极多,到了河南一带,河水变缓,泥沙慢慢沉淀,所以造成河床越来越高,最后变成了悬河,河汛一至,稍不小心便是大水泛滥。
所以说治理黄河的关键在泥沙,下游耍想办法尽可能地把泥沙排走,而且还要设置泄洪区以防万一。最重要的是上游必须防止水土流失,尽可能地防止各支流从黄土高原把泥沙带入黄河。
“要多种树呀!”刘浩然嘴里喃喃地念道,但是他心里有几丝犹豫,徘徊许久,终于有了点定计。
来到长安,陕西布政使郭景祥带着陕西省布政司、长安府等大小官员早就等候多时了。
根据这里的初步统计,刘浩然知道陕西目前统计出一百三十四万余人口,估计全省人口大约是两百万出头。
另外一系列的农耕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抽调到北方数省的大小官员都是经过挑选的,都算是是能吏,而且又多在江南任职多年。操持这些事情非常得心应手,让刘浩然大是放心。
所以刘浩然重点放在两件事上,第一件事是如何在陕西和暂时由陕西代管的甘肃部分地区进行封山造林,最大可能减少水土流失,这可是件功在千古的大事。
他与郭景祥等人连开了十几天会议。首先花了一番力气向这些“古人”讲清楚了水土流失是怎么一回事。又有怎么样的危害。在这些臣子们终于搞清楚了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后,刘浩然对陕西省的政策进行调整。首先,河道堤防的后面进行植树造林,不管大小河道,堤防上面不能植树,只能铺草,后面的空地却要大肆种树。陕西全境全部进行封山造林,对于百姓们日常必需的柴禾和木材,刘浩然要求进行枝末截取和轮伐,也就是柴禾只能取不影响树木生长的枝末,并大量推广麦种等其它作物的使用,木材则进行轮期砍伐,尽可能控制数量和不影响树木
林。
对于陕西乃至甘肃地区,刘浩然给予的农耕政策是不鼓励开荒,鼓励百姓们在荒地荒山上多加植树。然后允许有计划的砍伐成才树木,加以贩卖,谁种植谁收益。不过收益时间可能会能漫长,这需要官府有决心加以控制,并加以钱粮上的补贴。
陕北、甘肃东部包括河套、宁夏的区则放弃农耕恢复计划”改为受控制的定居放牧,并在这些地区的工上多加植树。在历史上。宁夏、河套、甘东以及祁连山地区都是草原连天、绿树葱郁的地方,自从中原王朝对这些地区大加开发。大量移民耕种和本地居民由放牧转为耕种,使得草原和树林逐渐消失。变为耕地,最后开始沙化,刘浩然必须阻止这一情况的进一步发展,并将生态环境还原回去。
现在是最好的时机,经过多年的战乱,陕西等地方的人口锐减,封山造林,退耕还林和弃耕为草都不会影响到现在百姓们对耕地的需求。渭河流域等关中地区的耕地足以养活两三百万人口。
对于这个计划,郭景祥颇有微词:“陛下,农乃国之根本,陕甘土地肥沃,改耕为牧,退耕还林,恐不利百姓们的生计。”
“郭先生,陕甘地处黄河上游,这里多开耕地,则树木草被难活,大雨一下,泥沙则随洪入河,最后汇至黄河,奔流至河南山东,造成河水泛滥。一旦洪灾,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皆动,损失不可计,得不偿失
“陕西退耕还林,改耕为牧,产出的羊毛等物品可在陕西多制为呢绒制品,此物收利不少大明背卓着强大的海外贸易能力,绝对能够在这些产品代蒋最大的附加值,也就是可以消过商贸为陕西从海外获的收益,以弥补农耕上的损失。
“陛下,现在战事平息,百姓们安居,人口将会不断增长,届时对耕地要求会越来越多,不知那时将如何处置?”
“移民,向外移民!”刘浩然毫不犹豫地说道,“为了长治久安。封山造林、退耕还林、改耕为牧必须执行下去,陕西必须变作山林葱郁、草原遍地的地方,防止泥沙流失,所以陕西省的人口总数必须被控制。”
人口增长,自然就会土地需求增大。另一斤,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