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知道,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化学纤维出现,北平军的后勤装备部甚至还研发出一种用铝合金与特殊化纤组合而成的新式甲衣。这种甲衣十分轻便,却能挡住子弹,所以被命名为防弹衣,万磊就定制了几千件。
这种防弹衣连高速飞行的子弹都打不穿,被那些软飘飘的弓箭标枪打中,跟挠痒痒没什么区别。这不,两千步兵横冲上了岸,如入无人之境一般杀上敌人的沙滩阵地。步枪声响个不停,大量土著横尸战场,节节向后退去。
抢滩战只持续了一个小时就结束了,两千步兵无一人伤亡,并分成二十个百人队,以拉网式战阵向岛内扫荡,同时还分出两百人在岸边保护好战船和接收伤俘,总之,一切都按平时的训练一样有条不紊,万磊看后也十分满意。
可爱岛并不大,但是却是檀香山群岛中历史最悠久的大岛,檀香山群岛的土著们都相信,他们最初的信就住在可爱岛上,可爱岛一旦被攻陷,对土著而言这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而可爱岛与其他各岛之间有海洋相隔,大小东号横在海峡之间,各岛的援军根本就过不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承载着自己信仰的可爱岛被蹂躏。
在见识过青龙军的坚船期利炮之后,各岛土著都陷入了惊恐之中,因为他们知道,可爱岛之战后,他们就会成为下一个,个别看不到希望的部落首领直接派人来请降,希望这一支可怕的海上部队能放过他们一马。
不过,万磊没有受降的意思,他早就看上了占据海上枢纽地位的檀香山岛,是要独占下来才放心的,怎么会与别人分享?就连原琉球国王武宁向他请封,他都没有主意,更何况那些没有一点谈判筹码的土著。
该舍的舍,不该舍的坚决争到底,这就是万磊处事的原则之一。不属于自己的,就算大总统的权位也可以舍弃;如果值得自己争取的,那就分毫不让。檀香山群岛不只是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也不错,万磊还准备以后在这里养老呢。
第466章 舍得(九)()
五个千人营轮流出战,或两队合击,或三队合围,在短短的十五天内,就横扫了檀香山群岛,击弊土著近四万,俘虏两千。之所以俘虏这么少,是因为万磊本就没有接收俘虏的打算,要不是考虑到建设军港需要人手,恐怕这两千人也没命再活在世上。
武力征服了檀香山群岛,万磊并没有马上率军东进,而是让军队在一座叫檀香山的大岛上休整,同时补充给济。檀香山群岛虽然不大,不过盛产芋头和菠萝,山林中还有一些野兽,收拢起来也能作为十天半个月的口粮。
食物补给其实是次要的,毕竟大东号的货舱中存有数百吨粮食,足够吃上五千人吃上半年的。万磊要考察这个群岛,选一个“风水宝地”打造度假营。人活一世,不就是为了享受吗,万磊还真有在这个天堂般的海岛颐养天年的打算。
另外,檀香山群岛位于北太平洋中央,是沟通中洲与大东洲的中继站。以后大东洲开发好了,必然会建国,两大国家总要交往,之间难免会有摩擦,在中间地带——檀香山群岛建立华夏联盟,各大国有矛盾也能有地方和平商议解决。
这不,万磊经过实地考察,把开发的重点放在了可爱岛以南的檀香山岛,这个大岛上有一个易守难攻的海湾,最适宜作为军港。还有面积广袤的滨河平原,可以种植甘蔗和水稻,很容易就能发展成为堪比江南的鱼米水乡。
虽然檀香山群岛上矿产资源缺乏,很难发展重工业,不过这里气候宜人风景秀丽,是发展科研、教育与旅游的绝佳地,万磊早就有将檀香山打造成全世界最宜居、最文明、最开放的城市,便于以后来到这个人间天堂享受退休生活。
正在万磊为开发檀香山做各种筹备工作时,南洲有一场政治大地震正在酝酿爆发之中。四月十日,在大华民国的支援与以方中哲为首的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南明第一座炼铁厂落成投产。本来这是一件大喜事,不过却埋下了一枚炸弹。
由于南明还是沿用以前的管理方法,把炼铁工人和开矿工人划为匠户,地位还是比军户和民户低。工人的地位低也就罢了,朱允炆还把自己的小舅子马德生放到铸造局去当总督,这下问题就严重了。
事情坏就坏在这个马德生的身上,这个家伙大字不只几个,也没什么本事,就是喜欢捞钱,以前他就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不断地圈占南洲的好地当自家牧场。现在让他来管铸造局,这无异于让黄鼠狼来看鸡。
这不,马德生到任之后,就开始想方设法地捞钱,发给炼铁工人的口粮,他克扣;补给遇难矿工家属的抚恤,他占用。捞钱也就罢了,这个家伙为了在皇帝面前立功,不断地给炼铁厂加大生产指标,甚至让炼铁工人日夜不停地劳动,有些工人熬不过累死在工厂中,这更让积愤已久的工人们集体大爆发。
四月二十六日,被马德生欺负到忍无可忍的炼铁工人发动了一起集体大罢工,数百名工人在炼铁厂外静坐,任由监工的工头拳打脚踢,就是不进厂房上工。马德生一看事态有些严重,马上向宫里汇报,说炼铁工人要造反了。
朱允炆一听到炼铁工人大罢工的消息,顿时就气得直摔桌子,要知道,钢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这炼铁厂要是停了工,很多要用到铁的部门与行业就得歇菜,这让朱允炆如何不急火攻心。
为了摆平罢工问题,朱允炆继续沿用这几个月来的强硬态度,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问罢工的缘由,直接派锦衣卫进厂,先把带头闹事的捉起来治罪,其他人谁再敢闹事,也一并捉走。
这天下午,数百凶神恶煞一般的锦衣卫冲进炼铁厂,捉走了数十人,余下的工人慑于锦衣卫的威势,都不得不回到工作岗位上。然而,这些工人根本就无心工作,在加料、翻料与火候控制上弄虚作假,结果这一天炼出来的都是废铁,一点用都没有,还浪费了大量原料。
马德生看着新出炉的废铁,气又不打一处来,将工人召集起来恶言训斥,还扬言要工人倒陪铸造局损失,之后他又跑到宫里去告状,说这些工人都是一群刁蛮乱民,并且有人合谋破坏炼铁厂,成心跟朝廷作对。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罢工事件刚摆平,怠工窝工事件又起,成心就是不让人好过,朱允炆气得七窃冒烟,马上派人去把铸造局的大小官员叫来,先是训斥一顿,后又明旨下令,如果明日炼铁厂还不能正常生产,铸造局官员全体降级。
方中哲作为铸造局的总工程师,也在挨训之列,不过他那木然的脸上反倒是现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喜色。等代皇帝骂人的司礼太监骂完之后,他才出列,道:“圣上,微臣有事进奏。”
“什么事,说。”朱允炆强忍住怒气,面无表情地说道。
其实,自从方孝孺被下权之后,朱允炆就不想用方家人,而且方中哲又牵涉到一起谋逆案,这让朱允炆更是不放心。可是方中哲是南洲唯一一位可以设计建造钢铁厂的工程师,又不得不用。
“圣上,工人罢工闹事,主要是因为待遇低,只要圣上开恩,提高工人的待遇,他们定会努力工作以报圣恩。”
“待遇低?”朱允炆还没说话,马德生就跳出来,“方大人这话是何意?是想诽谤圣上和朝廷?”
“在下只是一介书生,岂敢妄论朝政,只是见炼铁厂工人终日劳顿却生活困苦,实在心有不忍。圣上德配天地,自然不忍见子民生活无依。”方中哲淡然道。
“好一个心有不忍,本官本来还纳闷,那些本来安分守己的工人怎么会突然起来闹事,原来是有人在暗中挑拨。”马德生却是一脸冷笑地扫了方中哲一眼,“圣上,有人散布谣言蛊惑人心,请圣上明查。”
第467章 舍得(十)()
马德生最怕有人揭露他剥削虐待铸造局工人的丑事,所以方中哲一说要提高工人的待遇,他马上就跳出来倒打一耙,说方中哲暗中鼓动工人罢工挑事,意图要挟朝廷。
朱允炆自然知道自己这个小舅子是什么货色,之所以用他,是看中了他听话这一点,所以用来当看门的恶狗,只要不添麻烦就行了,朱允炆也不会指望这个小舅子能给自己增光,更加不会只听相他的一派胡言。
即便是知道马德生的为人,朱允炆还是声色俱厉地将方中哲训斥了一顿,说朝廷对铸造局工人已经仁至义尽,如果谁再敢闹事,就严惩不怠,俨然已经把方中哲看成是鼓动工人罢工的幕后黑手了。
朱允炆这样做,无非是想借机敲打方中哲,让他知道自己的身份,别仗着自己是工程师,去过中原喝过墨水就自以为是,不然有他好看。
方中哲无端被训斥,马德生更是得意地扫了他一眼,好像在说:小子跟我斗?不自量力。面对马德生无言的挑衅,方中哲非但没有生气,脸上反倒是又出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
朝廷用雷霆手段,很快就把罢工事件平息了下来,铸造局的工人们摄于朝廷的威势,不敢窝工,更不敢罢工,每天都老老实实地炼铁。而马德生更是得意,变本加厉地盘剥工人,工人原本每天十升麦的饷酬,被他私吞了六升,只有四升发到工人手上。而大部分工人拖家带口,四升麦根本就不够吃。
饭都吃不饱,还要上工干重活,炼铁工人们苦不堪言,时有工人猝死在岗位上,最严重的一次,有一个负责加料的工人一个失神摔进炼铁炉里,死无全尸,怎一个惨字了得。
对此,马德生非但不加以抚恤,不但克扣朝廷发下的抚恤金,还向这些受害者家庭索取所谓的误工赔偿,这真是要把人往死里逼,铸造局上下给马德生起了个外号——马阎王。
每每遇到工人待遇不公的情况,方中哲都会站出来为工人说话,甚至还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私下补发给工人,这引起了马德生强烈不满,不过也为他获取了足够的人脉,铸造局的工人没有一个不对他感恩戴德的。
五月初,出于怨恨,马德生借朝廷新设洗矿设备之机,将方中哲调出炼铁厂,派任到金矿区去负责工程设计。而这个金矿区位于南京以北的群山中,封闭落后,马德生此举是想把方中哲冷藏。不过方中哲非但没有沮丧,反而十分欣喜地上路了。
其实,南明人口并不多,原来只有移民一万多人,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才增加到七万人。从事农业手工业的只有两万人左右,大部分人不是当兵就是从事矿业,就拿铸造局来说,虽然炼铁厂只有几百工人,不过加上挖煤洗矿运输炼焦等配套行业,最起码有工人一万人。
这一万人从事都危险也最繁重的劳动,所得的报酬却是最微薄的。特别是从事金矿开采的那一批工人,只能呆在矿区内不可外出,跟囚犯无异。而他们开采出来的金子,几乎全部被皇帝拿走,他们只能得到一些勉强够糊口的口粮。
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工矿业的从业者受压迫最重,怨念最深,之所以没有起来反抗,一是摄于朝廷的威权,二是没有一个有足够号召力的领导和哥命理念。而方中哲已经看清了这一点,他正在想办法凝聚人心,以图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