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这次他和刘阗终于浮出了水面,而且一起揭发赵兴乃是当年害死先皇,并且挟持皇子的罪魁祸首,自然是得到了司马家的暗中授意。这样看来,益州的司马氏这次还是没能忍住,准备与朝廷一起向赵兴动手了。
“官”字两张口,自然是权力大的说了算。有一位皇子和先皇身边的太监作证,赵兴谋害先皇的罪名基本上就可以“成立”了。至于说他挟持皇子的罪过,就是没有人出来指证,大家都会选择相信,因为晋王和凉王的受封实在过于诡异,而且还同时拜赵兴为傅,真可谓是“赵国昌之心,路人皆知”。
既然这“谋害先皇、挟持皇子”的罪名都已经成立了,后面的“拥兵自重、阴谋篡逆”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光是“谋害先皇”一条理由,已经足够让现在的皇帝、先皇的儿子刘辩与赵兴势力不共戴天,不死不休,更何况后面还有那么一长串的罪名。
先皇是被赵兴害死的,所以赵兴理应受到所有大汉子民的唾弃、厌弃和抛弃。于是大汉各州郡的官员、士绅、庶民百姓共同上表朝廷,一定要治赵兴的罪,一定要把受到赵兴挟持的、可怜地三皇子和四皇子给救出来,好让人家兄弟几个在洛阳最终团圆!
赵兴已经被胡人掳出关外了,到现在还生死不明呢,怎么治罪?那就先记着!死罪可免(如果赵兴已经死在关外的话),活罪难逃(如果赵兴忽然又从关外逃回来了的话),趁着贼人不在老窝里面的时候,抓紧时间掏了贼窝,救出被囚禁的三皇子和四皇子。
当赵兴收到高平方向贾诩命人传来的急报时,益州方向集结了整整十万大军,分东西两路向凉国发起猛攻。
益州东路军由司马懿亲自率领,帐下将领有张卫、杨任、杨昂、田续、胡烈等人,五万大军从南郑出发,沿着褒斜路绕过武都郡向北抵达陈仓道之后,向西攻打上郭城(今天水附近)。
益州西路军由严颜率领,法正担任军师,帐下将领有吴班、蒋斌、刘璝、陈式等人,五万大军从广汉属国出发,取道白马羌和参狼羌的地盘,也是绕过了武都郡,直扑陇西郡的临洮。
武都郡内因为驻扎着一万五千先锋军,所以这次益州两路大军避实就虚,全都让开了武都,使得杨阜和韩巍等人在武都精心修筑的防御工事发挥不了作用。
似乎是暗中商量好的一样,益州方向主攻武都,而长安方向的皇甫嵩则是率领六万大军直接北上,相继攻陷了漆垣和雕阴二城之后,如今正围攻有卧虎军驻守的重镇高奴(今延安)。一旦高奴失陷,则晋国西边的门户洞开,黄河以西再无险可守。
在李进武手里吃了大亏,一段时间没有驻军的河东郡内,近来从洛阳方向派出两万部队,由中郎将金旋率领,进驻了临汾城,牵制上党晋军的意图十分明显。
最让人担忧的还是冀州战场发生的变化。原本由黑山军和雄武军共同驻守的广年至广宗一线,由于黑山军的忽然失踪,顿时露出了一个大缺口。一直驻守在邺城一带的六万南军忽然分出了三万人,由副帅张飞率领,连续攻克了易阳、光年和南和等城,大有一口气攻打到廮陶城下的气势。
青州战场方面,曹操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目前还没有跟青州军团正面对决的迹象,但是却向晋国提出了很严厉的交涉,要求立即释放被俘虏的夏侯渊和近万曹军将士。按照郭嘉的分析,一旦夏侯渊和这近万曹军俘虏安全返回兖州,只怕曹黑子接下来就会寻个理由再次挑起战端。
徐州战场方面,被张辽和李铁柱打怕了的刘焉和袁术暂时没有什么大动作,但刘焉和袁术已经不约而同地将原本北上冀州支援朱儁的数万部队撤了回来,如今各自驻守在与徐州交界的位置。
辽东地区的公孙度已经跟乌丸人干了起来,而高句丽似乎也有南下攻打玄菟郡的企图。
身处吴州的孙坚仍然没有北渡长江的打算,而是专心致志地向南开拓,顺带着将境内的百越各族进行清剿和收服。
已经对晋国动手的,都有十分正义和充分的理由;尚未对晋国动手的,也正在积极寻找机会和理由。
可以说,整个大汉局势如今发生的变化,完全就是由赵兴一人导致的。虽然说出现这样的局面正是赵兴所期望的,但形势的发展过于迅猛和剧烈,似乎有渐渐脱离他掌控的危险。
不过赵兴似乎对现在的局势并不担忧,他仍然按部就班地在实施自己的“平西计划”和“辽东计划”。秘密向东北方向潜行的苍狼军如今还在路上;秘密向济州岛投送的黑山军已经登上岛屿,如今正在建设军港和岸上设施;秘密训练的新一批大戟士正在高平集结;秘密建立的水师陆战旅也在有条不紊地展开训练
当天下人都以为没了赵兴的晋国势力,这次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土崩瓦解的下场时,身处廮陶城的田丰正在与新上任的水师陆战旅统领王路合谋着如何阴掉张飞;身处高平城内的张郃正与贾诩合计着如何算计司马懿;身处某一隐蔽山谷的胡车儿正与田岳商量怎么偷袭皇甫嵩;身处淮陵城内的李铁柱正与赵振邦嘀咕着如何把袁术从北面调回来的三万部队也赚到手
而作为全盘计划始作俑者的“平西王”赵兴,则亲自率领着五万机动部队,正以最快的速度向长安城赶来,这一次他仍然不会露面,他要让皇甫嵩尝尝老窝被掏的滋味,他还要让诸葛亮尝尝洛阳被围的滋味
实际上,赵兴搞出这么大的动静,何尝不是在为晋国出兵找借口呢?
第663章 上郭城头一窝蜂()
汉阳郡在凉国众多的郡中,属于面积较小的一个。但因为它处在渭水的上游,境内河流分布均匀,土地肥沃容易生长庄稼,所以人口并不少,算是凉国之内比较富足的郡县之一。
汉阳郡夹在北面安定郡、南面武都郡中间,正东面却被司隶地区的汧县楔了进来,所以也算是有一段边界线需要防守的郡县。
赵兴当时考虑到汉阳郡是凉国的粮仓,所以特意安排了一位内政高手国渊前来担任太守。
国渊此人,是汉末经学大师郑玄的高足,黄巾乱起时曾避乱辽东,后来赵兴想办法让朝廷把袁涣、国渊、梁习、娄圭四人一起送到了并州,然后委以重任。这几人果然都没有让赵兴失望,在担任太守期间,各有特色,但都政绩斐然,为各郡之翘楚。
国渊从晋国调往凉国任职之后,节衣简食,以恭俭自守,一心忙于安置百姓,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与赵兴一直特别看重的枣祗极为相似,在汉阳百姓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威信和地位。
汉阳郡内的上郭城位于渭水河畔,处在汉阳郡的东边,在它北面四十里外是陇县,沿着自西向东流淌的渭水逆流而上五十里,则是汉阳郡的治所翼县。为了防御来自东面司隶可能的威胁,上郭的防御要比汉阳其他城池修得坚险牢固一些,并且由先锋军轻步一师负责驻守。
轻步一师的师长是晋国将领中的老人曹性,此人有一手十分精准的好箭法,是当年追随吕布的“八健将”之一。晋国步兵军团之中的轻步兵师,主要以远距离打击的长弓为主,配以近距离的连射弩,还有部分火器部队,用来防守普通的攻击绝对够用。
自从赵兴被胡人掳出关外的消息散播开来之后,先锋军的各级将领便收到了军长张郃的急报,要求各师加强戒备,严密防范辖区范围内可能出现的敌人。
作为一名征战多年的将领,年过四十的曹性正处于人生不惑的阶段。他丝毫没有受到各种小道消息的影响,而是牢记自己作为军人的职责,每天严格按照作息时间进行巡视和操练,确保在自己的防区之内不会出现意外。
光熹六年四月上旬的某天清晨,曹性按照惯例吃过早餐,然后披挂整齐地登上城头,手持只有师一级将领才有资格配发的双筒望远镜,向着东面的山谷河流之间眺望,然后便看到了影影绰绰的旌旗在晨光之中飘荡。
曹性不动声色地仔细观察正向上郭而来的大队人马,默默估算着敌人的数量。过了一会,曹性沉声对身后的传令兵喝道:“传令兵,立即发布一级警报,点燃城中示警的三座烽火台!”
不多时,上郭四门的城头响起了苍凉的牛角号,冲天而起的报警烟火,也似乎在提醒尚未躲进城内的百姓抓紧时间进城。当日正在城内轮休的官兵听到报警声响起之后,立即穿上盔甲,拿起武器向城头奔去。
自从有了望远镜这件十分重要的装备之后,晋国的各支部队在发现敌情和战前准备方面,比其他势力至少多出来一个时辰,而一个时辰便足可以做出很多的事情。
当司马懿率领五万善于攻坚、韧劲十足的蜀军抵达上郭城下时,并没有看到预料中的惊慌失措,相反,却是看到守城的士兵正严阵以待,不动如山。
已经充分领教过先锋军的战力水平,所以司马懿这次决心用人命填下上郭城。先锋军再厉害,守城的最多也就一个师五千人,而司马懿带来了足足十倍于守军的部队。
兵法有云:“十则围之”,司马懿不相信先锋军可以厉害到违反兵书常理的地步。
赵兴的部队虽然勇猛,但一直害怕大量死伤士兵,可益州不怕。因为益州人口稠密,虽然只是一州之地,但却有六百多万的百姓,按照极端的十出一比例征兵的话,司马家足足有六十万的士兵可以征用,这还不包括西南的大量蛮族。所以即使一次大战会使益州损失几万士兵,那也不会伤筋动骨,反倒是人口稀少的凉国会有些吃不消。
如果用几万士兵的性命可以换来几郡之地,这笔买卖在司马懿看来还是划算的。而横亘在眼前的这座上郭城,便阻拦在益州军深入汉阳郡的征途上,需要第一个将其拔掉。
交战的双方早已势同水火,城上的曹性没有兴趣骂城下的是强盗,而城下的司马懿也没有自欺欺人地说自己是替朝廷在铲除奸邪。双方在短暂冷酷的沉默之后,没有进行劝降斗将之类的过场,城外的益州军便开始组织大规模的攻城作战。
曹性脸色铁青地看着东门外益州士兵推着巨大的井欗、云梯、冲车、破城锤、轒輼车和攻城塔,步幅坚定地朝着城墙靠拢过来,心里十分清楚这次的仗实在凶险,稍有不慎,他和手下的五千兄弟也许便要交待在这里。
牺牲并不可怕,曹性担忧的是一旦上郭城失守,则汉阳便失去重要的屏障,益州军从此可以长驱直入,轻松拿下汉阳全郡。而汉阳一旦沦陷,则凉国国都所在的高平城将面临巨大的威胁。
看益州军排出的阵势,便知道他们下足了本钱,做了充分的准备。既然客人的礼数如此周到,作为主人的曹性也不能怠慢了客人,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命人掀开了城头从未示人的“一窝蜂”。
因为是用来守城,不用考虑便携性能,所以卧虎装备研究院为各军团昼夜赶工制作的“一窝蜂”发射装备,属于那种二十乘十的超宽型,一次发射便是两百支箭矢,而上郭城头一共有这种装置一百座,临东的一面城墙上更是被安置了五十座。
司马懿一上来便摆出了泰山压顶的气势,所以曹性一上来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