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后,便忠心耿耿地跟随在董扶身侧,深的董扶的喜欢。
作为刘焉的另外一位重要家臣,庞羲后来得知董扶私下里接纳了有黄巾头领身份的刘辟之后,也大着胆子收一个人,名字叫做管亥,却是从青州逃窜到汝南一带的黄巾头目。
董扶和庞羲二人心照不宣,瞒着刘焉收了两位黄巾头领,一开始还十分忐忑,可到了箕关之下才发现自己真是落伍了。因为他俩惊奇地发现,人家赵兴整整收了八位黄巾头领,而且手下许多士卒便是黄巾流民出身。
返回汝南之后,董扶和庞羲似是无意地向刘焉谈及此事,试探主公的态度。结果刘焉感叹着说道:“天下之大,可用之人甚众,奈何无人来投吾处!求一二黄巾头目竟也难寻”
听完刘焉这句感叹,董扶和庞羲便将自己私自收留刘辟和管亥的事情,报告了主公。刘焉得知此事之后,果然没有发火,反倒是将二人夸奖了一番,说他们懂得替主分忧。
受了鼓舞的董扶和庞羲,越发地伤心为主公寻找可用之才。虽然现如今许多顶尖的人才已经“名草有主”,可在二人一番挖地三尺的寻觅之下,竟然找到了几位不错的文武之士。
首先被发现和招揽的是汝南本地人陈到(字叔至)。提起陈到此人,在正史之中也算是三国蜀汉的名将,名位仅亚于赵云,以忠勇而著称。如果给他的综合实力打分的话,应给能够排到二流将领的中等水平。陈到作为刘备的近卫队长,曾经在当阳之战后,统领白毦精兵,负责保护刘备的安全,掩护刘备顺利南逃,做出了巨大贡献。
赵兴对于天下善于练兵治军的将领,曾经专门列出四人来加以推崇,分别是高顺、张郃、于禁和陈到。如今刘焉得到了陈到,不亚于捡到了一块宝,只要善于使用,毕竟发挥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被发现和招揽的是汝南新阳人潘凤。潘凤高九尺,虎背熊腰,使一把开山大斧,也畅晓一些兵法,为人粗犷豪爽,端得是员猛将。
刘焉得陈到和潘凤之后,发现二人果然不凡,有勇有谋,于是心头大喜,立即拜陈到为奋威校尉、拜潘凤为奋武校尉,各自统领五千人马,日夜操练,以备不测。
如此一番努力下来,刘焉也算有了六名可以带兵打仗的将领,但却存在一个明显的短板,那就是谋士奇缺,内政无人。
也是合该刘焉走运,正当他为手下缺少智谋之士而焦虑之际,忽然接到手下报告,说辞官返乡的广陵射阳人、名士臧洪途径汝南,如今正在城中逗留。刘焉久在朝堂混迹,对于天下名士自然耳熟能详,一听臧洪同志失业了,顿时动了招揽的心思,赶紧驱车前去拜见。
说起这个臧洪来,又是一位在史料中挺有名气的大能之人。臧洪,为人雄气壮节,曾为关东联军设坛盟誓,共伐董卓。袁绍非常看重臧洪,先后让他治理青州和担任东郡太守,臧洪在这些地方政绩卓越,深得百姓拥护。后臧洪因袁绍不肯出兵救张超,开始与其为敌,袁绍兴兵围之,经过几番恶战,因城中粮尽,臧洪被袁绍所擒,仍不肯投降,慷慨赴死。
得知州牧大人亲在前来拜会离职之人,臧洪心中感动,于是客气热情地接待了刘焉。经过刘焉一番劝说,臧洪便半推半就地答应为其效力。刘焉也不含糊,一等臧洪进入州牧府后,便拜其为别驾从事,辅助自己治理州郡。
臧洪担任别驾从事之后,立即革除弊政,重视农耕和屯田,调动州内各个阶层的积极性,共谋发展大计。凭借着自身的名望,臧洪从定陶请来文士吴质(注1),从广陵郡东阳请来文士陈矫(注2),一起协作刘焉。
刘焉经过这番图强奋进,手下的家底终于厚实起来,不再是以前那般随波逐流,提心吊胆。
注1:吴质,字季重,兖州定陶人,三国时著名文学家,曹魏大臣,四友之一,在曹丕被立为太子的过称中,吴质出谋划策,立下大功。
注2:陈矫,字季弼,广陵郡东阳人。本姓刘氏,因过继与母族而改姓陈,三国时曹魏名臣。陈登是个性格高雅的人,居然对于陈矫也是深深尊敬。
第423章 聪明多智司马懿()
蜀中成都,益州牧及征蜀将军府中正在举行一场热闹的宴会,宴会的主题是庆祝州牧大人司马防的生辰。
已经四十五岁的司马防,看上去毫无疲惫之态,精神抖擞、目光如电,很有威仪地坐于主座之上。在他的右手边坐着从事贾龙、任岐、法真、费诗、许靖等人;在司马防的左手边则依次坐着大将张任、严颜,水军都尉甘宁,以及高沛、杨怀、邓贤、吴兰、孟达等副将。
虽然前一段时日,严颜率军在并州作战时折损了一半士卒,还被赵兴捉去了雷铜与张翼,但司马防并没有刻意地叱责严颜。毕竟讨赵联军几乎个个都受了损失,尤其是紧挨着益州的凉州董卓,损失更是十分惨重。相比之下,蜀军的这些损失还算少的。毕竟战死的士卒数量少,大部分都是在混乱之中被俘,今后还是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将人给赎回来。
对于司马防而言,损失五千战力一般的二流部队,对于拥有八万大军的他而言,真算不得什么。外界只以为益州乃偏远之地,地广人稀,难以保有太多的军队。实际上,此时的益州管辖着四川、云南、贵州、乃至于缅甸、老挝等部分疆域,不仅人口数目巨大,而且物产丰富,是一块安身立命的绝佳去处。
司马家在完全控制了益州之后,大力进行民族制度的改革,对于盘踞在益州西南部的蛮人,通过拉拢一些、离间一些、攻打一些的策略,逐渐蚕食制服,如今已经初见成效。司马防手下有一支部队,前身是由益州西北部羌人组成的青羌军,如今又加入了益州西南部的蛮族士兵,人数共计两万,由张任亲自担任统领。
这支部队凶狠残暴,吃苦耐劳,精于山地和丛林作战,专门用来镇压和威慑益州各地的异族,从未在世人面前展示过全貌,甚至于情报及时的赵兴都不曾知道,可谓是隐藏的极深。
前厅之内,司马防和一干幕僚说说笑笑地饮酒,而后院里也有一座人在聚会。只见座中几人年纪大小不一,皆穿官宦子弟服饰,个个精神饱满,正向一位年近三十的长者敬酒。
年近三十的长者是司马防的长子司马朗(字),如今担任汉中太守,都督益州北方军马,可谓是大权在握,十分了得。
司马朗的右手边坐着一位身材修长,面容白皙的青年,看上去大概有十七八岁,举手投足之间,从容不迫、气定而神闲。此子便是司马防的次子司马懿(字仲达)。司马朗的左手边坐着的是一位年纪与司马懿相仿的青年,名字叫做司马司马孚(字叔达)。在司马懿和司马孚的外侧,还分别坐着两个半大孩童,分别叫做司马馗和司马恂。
历史上,司马防一生育有八个儿子,号称司马八达,其中最厉害的自然是排行老二的司马懿,比较出名的是司马朗、司马懿和司马孚三兄弟。
今日司马防的五个儿子在内院之中聚会,也算是给父亲庆生,同时也是兄弟几个难得的一次聚会。
前文中曾经提起过,司马防对于子女的管束和教育十分地严格,平日里这些孩子见了他们的父亲,必须得规规矩矩、举止得当。司马朗担任汉中太守之后,便常年在外,难得返回蜀中与兄弟相聚,这次回成都,也是有重要事情商议。
言谈之间,司马懿向长兄抱怨说道:“如今益州正当用人之际,弟虽不才,年近二十,父亲却不安排职事,只教吾安心读书。如今天下大乱将起,一味埋首于书本之中,于事有何裨益?”
司马朗听弟弟直言天下大乱将起,心中很是惊讶,便开口说道:“如今大汉各地承平,风调雨顺,仲达如何妄言天下大乱将起?”
司马懿别有深意地望了自己哥哥一眼,仿佛是说“我知道你知道,还来问我!”然后毫不在意地说:“晋国之立,于大汉如若巨石压顶,崩塌只在旦夕之间。昔日灵帝驾崩于长安,三子皆失,如今只知三皇子刘镕安身并州,其余二者落于何处?”
司马朗一听弟弟提起去年灵帝驾崩之后,三位皇子失踪的事情,心里“咯噔”一下。当时参与劫持皇子的三方势力中,有一方便是由他亲自从汉中派出的,如今五皇子刘阗正被人圈禁在一处极为隐蔽的山谷之中,外人根本无从得知。看自己这位二弟,说话之间意犹未尽,一副洞若观火的表情,司马朗便猜测司马懿可能看出来了一些蛛丝马迹。
司马朗赶紧打断司马懿的话语,说道:“二弟既然愿意出来为家族做事,我便替你向父亲大人转达此意,父亲知道后一定会应允!”
只比司马懿小了一岁的司马孚听了这话,赶紧说道:“大哥切莫只顾着照拂二哥,弟弟我也要出来做事,再不想听先生们整日里唠叨聒噪!”
司马朗一想,反正都要跟父亲开口了,那就索性将两个兄弟的事情一起说了,如果他老子不肯答应,他这做哥哥的便直接将两个兄弟带回汉中。对于司马懿和司马孚两人的能力,司马朗从未担心过,他甚至觉得假以时日,二弟司马懿会做得比他这个大哥还好。
待到酒宴散去之后,已到了入夜时分。司马防将长子司马朗喊进书房,询问近期益州北部的形势,特别是董卓的动向,而且隐晦地问了一句:“公子如今一切可好?”司马防口中提到的“公子”,便是五皇子刘阗。
司马郎恭恭敬敬地回答说:“一切尽在掌控之中,无人知晓公子藏身何处。”
司马防又问:“如今晋国已立,吾方尚有两员将领和数千士卒羁留晋国,不知伯达有何应对之策?”
“可派一善辩之人,前往晋国索要。”司马郎回答。
司马防接着又问:“汝观吾手下文武之辈,谁可担此重任?”
“汝南许靖名声在外,善言辞,可往。”司马郎说道。
听完司马朗的回答之后,司马防捋着下颚的胡须,开心地笑着说道:“吾儿有识人之名,当成大器!”
“承蒙父亲谬赞,孩儿愧不敢当。”司马朗还是恭敬地说道,“二弟和三弟博览群书,胸有锦绣,如今正值用人之际,爹爹何不让他俩出来做事?”
心情大好的司马防,见长子提出了启用二弟和三弟的建议,便点点头说道:“是该让他俩出来历练一番了。司马家这偌大的家业,今后还得你们兄弟几人协力经营才好。”
第二日,司马防聚集帐下文武,当众宣布了对二儿子和三儿子的任命。司马懿入张任帐下,学习统兵治军之道;司马孚跟随长兄司马朗前往汉中,从帐下小吏开始做起。
第424章 输红眼董卓拼命()
分析董卓麾下西凉军在第二次高奴之战惨败的教训,有一点容易被人忽视,但却至关重要。
假如董卓没有接到陇西老家发来的急报,他就不会担心造反羌人会打到陇西狄道,霸占了自己老窝,而只要董卓不担心老家安全,他就不会脱离卢植西路大军的控制范围提前南下,那么关羽和吕布精心设计的伏击便无法实现,结果就是他不至于损失如此惨重,去的时候有八万大军,逃回陇西时却只剩下两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