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或访问“”,更新快,,页面清爽
第四百一十六章 培养水师种子()
而这次吴世恭准备派出一百名兵丁到郑家那里,那就不是去做雇佣军了,而是去保卫自己的海船的。
吴世恭到地方这么久了,现在也看清楚河南是个什么地方了。说的好听点,河南是中原腹地;说的难听点,河南就是四战之地。
吴世恭所处的汝宁府和归德府,西面的农民造反军那就不说了;北面只要后金军一入关,河南的明军当其冲就要去勤王;而东面的山东,吴世恭也已经遇上过孔有德的登莱之乱了;在南面的湖广,一部分农民造反军已经在那里活动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变成了燎原之火。
为此,吴世恭确实有些胆寒,尤其是他在bei jing城被老爹吴惟忠敲诈和在南京城被徐爵这些勋贵轻视以后,吴世恭对外援是彻底死了心。
虽然吴世恭也认为自己的汝宁军有了一些气候,可他绝对没有狂妄到认为凭着现在自己的实力,可以扫平农民造反军和后金军这两大军事集团的地步。因此,从质上来说是很胆小的吴世恭,肯定是要为自己找寻一条退路了。
什么退路?也就是江南地区。这些年,吴世恭史书也读了不少,知道历史上也有个南北宋时期,因此万一华夏剧变,偏安一方、划江而治也是一个最后的选择。而在前面议事的时候,吴世恭提出打通汝宁军向淮河和长江的通道,也是基于寻找退路的考虑。
不过要做到划江而治,那一定要在长江上有一支强大的水师。在今天听到郑蛟相送海船以后,吴世恭就立刻意识到可以开始培养自己的水师了。
由于有着相当多的利益互补,吴世恭和郑芝龙这两大势力迅进入了合作的蜜月期。但不可否认,在现阶段,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郑芝龙这一方总是处在强势的这一方,之所以双方的合作会相对平等,还是因为吴世恭身后勋贵的光环起了一定的作用。
送走了郑蛟和郑掌柜以后。常猛回到了吴世恭的身边。看着常猛依然是愁眉苦脸,吴世恭就笑着问道:“怎么?这次不愿意出去做事啊?”
常猛连忙回答道:“确实有些舍不得离开老爷身边。不过小的也知道这次是老爷抬举小的,小的拼了命也要把老爷交待的事做好。就是怕小的愚笨,做错了什么事误了老爷的大事,那小的就万死莫辞了。”
吴世恭笑了笑,安慰道:“谁都不是跑上来就会做事的。你也跟了我这么长的时间,也看到了我们汝宁军中有着多少以前一无所长的人。都逐渐成长为一方官员,他们现在都能够独当一面了。我就不相信你在我身边学习了这么久,还学不到一些东西吗?”
“看看书墨,现在也做得有模有样了吧!你也不能够一辈子缩在老爷我的宅子里渡死ri子,也该出去为我分忧啦!”
“你也只要记住两点,这个垦荒商行中。收获的粮草都要归我们汝宁军所有,建立的武装都要归我们汝宁军指挥,其他的事你就灵活掌握吧。抓住了这两点,你也误不了大事。还要会用人,打仗有我们汝宁军派出去的军官,屯田有我们汝宁军派出去的官员,你只要把握住大方向就可以了。千万不要不懂装懂瞎指挥,要懂得让功,其实你手下的功劳还不都是你的吗?”
“有什么事多来找我。找邓先生和永利叔也可以。他们多少也会帮你一些忙的。千万注意!什么都不重要,自己的平安最重要!真的不顺就把人都带回来。再怎么说,老爷我这里总有你一口饭吃的啊!”
“老爷!”常猛也是真情流露了,他跪下向着吴世恭磕了几个头,擦了擦眼角说道,“这次小的出去以后如果干不出一个人样来。那小的就死在外面也不回来了。”
郑蛟走的时候除了带走了济民垦荒商行的契以外,还带走了汝宁军jing心挑选出来的一百名全副武装的兵丁。
这次带队的是原山川司行动队队长张如豹,吴世恭已经提拔其为团长官职。而去福建的那一百人全部是高职低配,最小的兵丁也是有了小队长的职位。吴世恭把那一百人就是当作自己水师的种子来培养的。
吴世恭还向张如豹交待了,他们去福建的时间也只有一年,要他们这些兵丁多学习一些郑家水师的经验,在一年以后吴世恭将会派出新的兵丁去替换他们。而张如豹他们将会回来筹建汝宁军自己的水师。
不过这一百人的挑选也相当不容易。在整个汝宁军中反复筛选以后,才勉强挑选出了这一百位会游泳的老兵。这让吴世恭也只能够摇头,这内地人之中挑选一些有着船上经验的人还真的是太难了啊!
而吴世恭这次新收养的孤儿中,也将把所有七岁以上。十四岁以下的健康男孤儿挑选了出来,这样的孤儿一共有着三千多人,吴世恭就把他们组成了汝宁军新的童子营。就让迟明担任了童子营新的统领。
在童子营中,十二岁以上的六百多位孤儿也将全部作为预备水师兵丁来培养。而以下年龄的也将有三分之一进行预备水师兵丁的训练。吴世恭就是要早ri做好自己水师梯队的建设,情愿到时候人等船,也不愿意船等人。
而薛强剿灭豹子头的行动真的是趟出了一条血河。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屠杀了一万多级,沿着汝宁军剿灭的道路上,竖立起了一座座用级垒砌的京观。
而在屠杀的那些人中,有很多都只是迫于豹子头匪帮势大,提供给他们一些给养的地市镇百姓,而汝宁军贯彻了吴世恭的命令把那些市镇的百姓都杀了个鸡犬不留。
这残暴的行为顿时引起了地官府和百姓的强烈愤慨,对于汝宁军的指责和对吴世恭的弹劾象雪片一样飞往了汝宁和京城。不过吴世恭对此已经不在乎了。朝廷还能够怎么处理汝宁军啊?难道敢解散吗?而吴世恭自己,那真的就是无官一身轻了。
不过如此行径传到汝宁以后,汝宁军的内部也出了异音。智能写给了吴世恭一封措辞强烈的绝交信。而当吴世恭亲自上面想解释一二的时候,也吃了一个闭门羹。
连刚开始修建了一个小教堂的卡雷拉神父,也通过了卡蕾利婉转地向吴世恭提出了规劝,甚至邓启帆那些官也隐讳地规劝吴世恭适可而止。
可这时候的吴世恭已经有些骑虎难下了。还好,在汝宁军如此恐怖的威胁下,所有遇上豹子头匪帮的市镇都是拼命抵抗,导致豹子头匪帮完全失去了给养的供应。另外在薛强的不懈追击下,豹子头匪帮很快就土崩瓦解,豹子头人也被哗变的手下砍了级投降了汝宁军。
这场报复也总算是有了一个比较圆满的结果。这也让吴世恭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不过这么一来,汝宁军的凶名也算是在河南彻底传播开了。
而山川司的兵器交易也开始结出了成果。其实在河南的流匪中,一部分就是象豹子头那样完全的流匪,一部分其实是地方大族结寨自保的匪帮。他们亦匪亦农,主要的目的就是保住自己一方的平安。
而汝宁军的兵器交易也大多数面对这些结寨的匪帮,因为这些匪帮很多就是地方士绅控制的。山川司也打听过了,在原来的情况下,那些乱匪手中的兵器除了自己打造了一些以外,主要就是向着晋商购买的。(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七章 再次诈降()
山西是明朝的一个军事重镇,也是明朝兵器制造的一个重要基地。而后世赫赫有名的晋商就是依靠明朝边关的盐业《开中法》展起来的。
关于盐业展史上影响巨大的《开中法》,这不是的重点,所以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就是商人提供边关的明军粮草,以换取盐引作为报酬。
粗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多赢局面的良法,可是钻空子可是任何时期商人的强项,到了明末,最终出现了一批通过盐引豪富的大盐商。而吴世恭打过交道的那群扬州盐商,很多人的祖籍也都是山西人和徽州人。
而当时的徽商和晋商是大明朝最富有的两大商团,徽商主要靠着自己身处鱼米之乡,而晋商就靠着边关贸易了。
到了明末的时候,明朝的禁边令已经是形同虚设,大批晋商把盐粮、盔甲兵器等物资贩卖到关外的蒙古人手中,甚至直接贩卖到后金的手中,而后金则从与自己相好的蒙古部落中得到了大量军用和战略物资,付出的却都是后金从关内抢掠来的财物和关外的特产。因此毫不夸张的说,晋商的展史就是明末华夏民族的血泪史。
所以这时候的晋商都胆大妄为到了向关外的鞑子卖盐粮、盔甲兵器的程度了,那么向关内的乱匪卖些兵器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当然,这些兵器的价格相当贵,基上是市价的七、八倍。可就是这么贵的兵器还往往会断货,因为逢到后金大批采购兵器的时候,晋商可以把这些兵器卖出十几倍的暴利来。
所以当这些河南的乱匪得知能够用五倍左右的价格买到刀枪兵器的时候,他们顿时踊跃采购。要知道,那些乱匪之间可不是一团和气的,可以说他们之间每ri里都为了各种利益,在生大大小小的征战。
而深受现代武侠小说影响的现代人可能都不知道,只要是冷兵器。再怎么样的神兵利器,只要激烈地战斗几场,那兵器撞击砍砸以后也会报废了,所以河南乱匪的兵器缺口是特别大,毕竟真是到了打仗的时候,用那些农具总是不行的。
在短短的时间内,汝宁军卖出去了大批以前缴获的二手旧兵器。这些缴获的兵器汝宁军自己用不到。放在仓库里也是锈烂,而那些乱匪却正好用的到,出的价格又高,山川司是着实做了一次好生意。
不过山川司做这种兵器生意也是有原则的。只卖给那些结寨自保的乱匪。因为那些乱匪基上不会流动,对汝宁军的威胁也不大,而且万一那些乱匪翻脸。汝宁军报复起来也方便,毕竟他们有家有业的也跑不掉。
另外,汝宁军盔甲火器不卖,弓箭也只卖猎弓,威力大的长弓不卖,军用制式箭枝也是限量供应。而且为了隐蔽,汝宁军情愿给中间人多赚一些。也不自己亲自出面,就是要尽量防止官府察觉到这种兵器生意。
这生意是如此红火,在短时间内汝宁军就赚取了一万多两银子。连刚到汝宁的郑掌柜都搭上了顺风船,他这次带来试销的一百把倭刀也被一扫而空。
而通过了四海商行的中介,郑掌柜的闽海商行也在开封和洛阳等河南大城市得到了大批需求南洋货的订单,这简直就让郑掌柜笑得合不拢嘴。不要看内地乱,这内地的官宦士绅人家的消费力水平可一点儿也不低啊!
这次兵器交易所赚取的银子立刻被汝宁军存放好了做为备用金。没有人想着动用这笔意外之财。对于吴世恭他们来说,汝宁军过得那种苦ri子可是有些受够了啊!
从京城里也传来了好消息。薛雨霏又诞下一子。吴世恭看着岳父薛濂亲笔所写的喜报,那笔划和语调的狂喜状却怎么样也掩饰不住。吴世恭心中忍不住腹诽道:“有什么好高兴的啊?不就是个双保险吗?再保险,那不还是我的儿子吗?”
当然吴世恭自己也很高兴,而这次岳父薛濂更把那儿子的命名权交还给了吴世恭。吴世恭想了半天,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