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己主力军队重点攻打滦州城南城墙。因此,滦州城和永平城交通信息并没有被阻断。
而就秦良玉要攻城前夜,后面明军主力统帅祖大寿派来了信使,他告诉秦良玉:祖大寿离滦州城还只有五天路程了。而且明军主力还带着六门红衣大炮。让秦良玉等到明军主力到达时候,用红衣大炮轰开滦州城后,大家再一同攻城。
接到这个消息以后,秦良玉也十分高兴。秦良玉并不是一个为了自己荣誉,而把自己兵丁当成草芥人。虽然有了祖大寿来分功,但是现有了红衣大炮,秦良玉兵丁,损失肯定会小很多。于是,秦良玉就按兵不动,等着祖大寿率领明军主力到来。
而这时候永平城阿敏,已经接到了滦州城纳穆泰报来消息。另外阿敏又接到了后金军探子报过来消息,后面明军主力带着红衣大炮向着滦州城开进。于是,阿敏就做出了这么一个决定。
阿敏一方面给滦州城送过去了一批缴获明军守城武器,让纳穆泰力守住滦州城;另一方面阿敏带着后金军主力四千多人,去阻击明军主力。阿敏是这么想,没有了红衣大炮,光靠明军先锋秦良玉军队,是很难攻下滦州城。
祖大寿明军主力,因为要运送红衣大炮,所以行军速度就很慢。当他们遇上了阿敏率领后金军时候,整支军队就完全停了下来。
祖大寿并没有兴趣和后金军决战,因为祖大寿已经辽东军将中,升到了高位置,如果再有功劳,也无非再加个虚衔或者将军号而已,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所以祖大寿作战思想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再说祖大寿也明白自己之所以袁崇焕被抓捕以后,朝廷反而来安抚自己,那原因就是自己还掌握着大一部分辽东铁骑。
而阿敏目也只是阻碍明军主力前行,也没有兴趣和明军决战。再说,加上民夫以后,祖大寿率领明军主力有三万多人,看起来声势浩大,所以阿敏并没有把握把这支明军打败。于是,双方就这么僵持了下来。
可这么一直僵持下去也不是办法,到底朝廷和孙承宗命令下,明军主力还是要赶到滦州城。
于是,祖大寿就让军队抱成团,把红衣大炮放队伍中间保护起来,强行向着滦州城开进。可军队就这么一行动,那些民夫和已经溃败过一次山西山东军队就露出了破绽。
阿敏见势就立刻命令后金军向着明军主力薄弱地方发动进攻。又一次把民夫和山西山东军队打了一个溃散。但是辽东铁骑确实战斗力也很强,他们见到后金军冲锋以后,集合起辽东铁骑,向着后金军进行了一次反冲锋。
因为双方都不肯进行死战,所以小小交手了一番以后,都各自撤退了。不过这样一来,明军虽然防止了完全溃败后果,基本上保证了主力完整,但是,也不敢再向着滦州城前行了。而阿敏率领后金军也达到了自己预期目。
祖大寿率领着明军主力向后退去,并且立刻派出信使到秦良玉那儿,请求秦良玉派出军队来接应,然后一同再开往滦州城。
当那个信使把祖大寿请求禀告给秦良玉以后,秦良玉大帐内武官都惊讶地说不出话来。尤其是秦良玉,她戎马了大半辈子,还从来就没有碰到过这种前方支援后方,先锋支援主力诡异情况。所以秦良玉断然拒绝了祖大寿反向支援请求。
秦良玉不顾着还跪地上那位信使,立刻向大帐中武官们下令:“准备一下,明天立刻攻打滦州城。”
接着,秦良玉对那位信使说道:“回去告诉祖总兵,本官这里攻打滦州城,就是好救援你们方法。”
d*^_^*
第一百七十二章 准备阻截援军()
攻城前夕,秦良玉把自己军队分工安排了一下。安排完其他武官以后,她到了后,就要求吴世恭把所有撸车和火铳手都借给秦良玉攻城。还把书墨都借调到身边做了个顾问。
而秦良玉安排给吴世恭任务就是阻截后金军援军。吴世恭将率领着余下三百五十名步兵、和其他千户所抽调出来九百名兵丁,还有吴世恭自己所有四百骑不到骑兵,去阻截援军。
白杆兵所有骑兵将分成小队,向着四周侦察,防止后金军援军突袭。
这下子,吴世恭手中火铳,就只有了骑兵所有一百五十把中型火铳了。而吴世恭将离滦州城六、七里地方列阵,防止有后金军突袭攻城白杆兵。
这里要说明一下。为什么当时阿敏后金军主力不直接去救援滦州城,反而绕开了秦良玉军队,去阻截sa扰祖大寿率领明军主力呢?
这是因为后金军主要目就是防止那六门红衣大炮来攻打滦州城。再说,如果阿敏率领着后金军主力和滦州城后金军汇合,想要和秦良玉野战话,秦良玉也绝对不会自己劣势情况下和后金军作战。她一定会探子发回消息以后,第一时间退回自己大营。多也就是损失一些攻城器具罢了。
而用后金军骑兵去攻打秦良玉坚固大营,这想想也知道是得不偿失行为。到了那个时候,祖大寿率领明军主力带着六门红衣大炮上来了,不见得阿敏就缩到滦州城内,和纳穆泰后金军一起接受红衣大炮炮弹洗礼啊?那就打是傻仗、笨仗了。
第一天,秦良玉攻打滦州城动作做有些蜻蜓点水。她只是派出了几小队白杆兵,扛着云梯,试探着进攻了几处城墙。而当后金军城墙上刚要抵抗时候,那些白杆兵就立刻退了回去,让躲撸车后面火铳手se击,以此来消耗后金军兵力。
秦良玉也观察着这一次次试探,要找到城墙上防御薄弱点。而后金军几次吃亏以后,也都缩城墙后面,轻易地不敢露头。只有白杆兵登上云梯以后,才起身se箭、扔石块。而当后金军起身以后,他们往往又一次地被火铳se击。因此,后金军防御做是相当艰难。
而秦良玉并没有利用后金军难过就发起了总攻。她只是一次次地消磨着后金军兵力,打击着后金军耐心。对秦良玉来说,总攻发起之前,能够可能多消耗后金军兵力,打击后金军兵丁心理,对于攻城时候,减少白杆兵伤亡是很有必要。
而吴世恭这一整天都是无所事事。他只是忙着训练着自己兵丁。因为那九百名兵丁,虽然长达两个月行军途中,接受了基本军事训练。但是,吴世恭还是利用后一点儿时间,让他们掌握住步兵防御骑兵战术。
吴世恭从自己步兵中,抽出了一百五十人,把自己骑兵所有火铳都安排给了他们,让他们成为临时火铳手。这也是以往吴世恭要求每一位兵丁都掌握住火铳se击技术好处。
当然,这些临时火铳手,se击技术就不是那么熟练了。并且,这中型火铳se程也只有五十步距离,因此,吴世恭也不要求这些火铳手做什么三段se、五段se了。只要求他们齐se一轮火铳,能够有效打稀薄后金军冲锋骑兵阵形就可以了。
吴世恭又把所有步兵分成了两队,一队是由自己千户所剩下那二百名步兵和其他千户所抽调出来三百名兵丁,组成了一个方阵。由周巡来指挥。
另一队是由余下其他千户所抽调那六百名兵丁,组成一个方阵,由俞继来指挥。
吴世恭自己则率领着所有骑兵,两个方阵后面压阵。
吴世恭是这么想,如果后金军援军要冲击前面方阵,那他肯定会冲击那个人数比较少方阵。而这个方阵前几排,都是吴世恭自己千户所兵丁,他们都接受了一年左右军事训练,反而战斗力比较强。
如果后金军援军到来,先通过前面火铳手se击,再通过方阵枪阵阻碍,后自己骑兵再出击。这样起码就可以有效地拖延后金军援军去滦州城。
当然,吴世恭也不会放弃自己兵丁擅长防御特长,他让手下兵丁,砍伐了一些树木,做了一排木栅栏挡方阵前面。因为吴世恭所位置,是永平城方向到滦州城必经一条大道上。可吴世恭就这么等了一天,却连个后金军影子都没有看到。
第二天秦良玉依然是耐心地试探,吴世恭还是无聊地等待。第三天还是如此。
第三天晚上,秦良玉召集了所有武官命令道:“明ri众将需努力,一鼓作气把滦州城拿下。”
而就这些天,滦州城已经被火铳又se死se伤一百多人了,这钝刀割肉感觉,让后金军每一名兵丁都感觉到难受之极。
尤其是那些投降明军,他们作为滦州城内第三等兵丁,就理所当然地被安排城墙第一线。所以每天伤亡也大。要不是那些镶蓝旗旗丁他们身后虎视眈眈地盯着他们,他们已经早就溃散了。可就算是这样,这些投降明军士气,还是跌落到了低谷。
而这时候,率领着后金军主力阿敏,也不断得到了滦州城战报。他根本没有想到,秦良玉会不顾明军红衣大炮没有到达,而强行进攻滦州城。令人不放心是,滦州城内,后金军伤亡是这么大,守住滦州城希望也不怎么乐观。
这就让阿敏陷入了两难境地。现阿敏再纠缠住祖大寿率领明军主力,那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他现只有了两个选择:一个就是:率领后金军主力去救援滦州城。可是如果那样做话,后金军也会陷入前文所说困境,被逼上来明军主力用红衣大炮轰击,造成重大伤亡。
另一个就是:拖延住明军攻下滦州城速度,阿敏率领后金军主力回永平城,把永平城中,镶蓝旗搜刮人口和财物运送到关外。
阿敏仔细地思考了一下,还是决定选择第二个选择。因为他估计,明军有了红衣大炮,永平四城是怎么也保不住了。失陷无非只是时间问题。
这样话,就根本没必要让镶蓝旗旗丁白白损失了。于是,阿敏立刻把巴都礼叫了过来。
巴都礼上前,立刻向阿敏打了一个千,说道:“向贝勒爷请安,贝勒爷叫奴才有何事啊?”
阿敏对巴都礼吩咐道:“你立刻带着三个牛录兵马去救援滦州城。记着,如果有机会,能够冲击一下,打败那支明军好。如果事不可为,你也要量地拖着明军,让我们有时间带着人口财物撤出永平城去。”
巴都礼立刻回答道:“查!”
到了第四天早晨,秦良玉开始正式攻城。吴世恭也依然到达阻截后金军援军位置。而这个时候,巴都礼也率领着三个牛录,近七百骑旗丁,出发去救援滦州城。
d*^_^*
第一百七十三章 血色城墙()
天一放亮,秦良玉就把军队开出了大营,到了滦州城脚下,准备攻打这滦州城。一开始,秦良玉并没有动用冲车,还是象前几天那样,派出几小队白杆兵通过云梯去攻打城墙。
后金军也以为秦良玉依然消耗自己兵力,因此,白杆兵架设云梯时候,并不露头,害怕被火铳打到。只有当白杆兵爬到了云梯一半地方,才探起身子用石块、檑木往下砸;用金汁往下浇;用箭往下se。
而白杆兵一看到后金军这些动作,也依然跳下云梯往后退,火铳手接着se击。这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前几天轨道了去了。
可就当后金军正以为可以喘上一口气时候,突然,从撸车后面,还有白杆兵后面阵形里面,跑出来大批扛着云梯白杆兵。
他们汇合退下来白杆兵,集中城墙一处后金军兵力比较少地方,一下子发动了总攻。而措手不及之下,有几个白杆兵顺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