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不可见的,那么要想他们互相之间能够协同就必须要用通讯设备把这个部份串在一起,否则就无异于一盘散沙。
从这一点来说。有时候我还真不明白以前我们部队还是红军的时候打游击战的时候是怎么协同的。
我想,他们依靠的很有可能是彼此之间的默契、熟悉地形的通讯员以及人民群众的配合……比如百姓在山放倒某棵树或是用怎样的频率摇晃某棵树以此来向别的部队传递信息或是命令。
类似于这样的故事我在小时候就听过不少,当时还觉得很好玩,可是现在自己在战场的时候才明白用这些传递方法有多危险……万一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出现什么错误或是信息没能及时传递呢?那无疑会给整支部队和行动都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但是这种情况却不会出现在我们身上。英军部队的通讯设备本来就是普及到排一级,这也许还是因为英国这时代经济不景气的原因,我想美国佬的部队早就普及到班了。
当然,我们这个连队要进行游击战训练的话就要普及到班了,那也仅仅只是为部队增加十几套通讯设备而已,这对威尔少校来说根本就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于是训练很快就展开了,我对部队的训练要求是在不同的地方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打到同一个目标。
这是由游击战所决定的,就像越鬼子在战场上做的一样,分散在各地的游动炮却能很精确的将炮口指向同一个高地。
这种战术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炮手们分散。而炮弹却集中。
炮手分散就意味着敌人很难进行压制……炮弹是从四面八方打来的嘛,就算敌人准确的抓住其中一两个发射位置并用最快的速度展开炮火覆盖,但那也只能歼灭很少的一部份而已。
炮弹集中就意味着击中目标的机会更大。
迫击炮这东西甚至可以说大多数火炮的命中率都不高,一个是因为精度不高,另一个则是因为炮弹要飞行很长的一段距离。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受到空气密度、风力等影响而偏移了方向。
也正是因为这样现实的炮战通常都是大面积的覆盖而且在覆盖之前有时还要进行试射。
所以如果只是一、两发炮弹指向一个目标的话,那命中目标的机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但如果几十门迫击炮轰向同一个目标那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同样的方法我们就在阿富汗战场上也用过,而装备有先进的战斗机和武装直升机的苏联军队就对我们毫无办法。
在我说起这些的时候,威尔少校不由频频点头,并感叹道:“如果阿根廷部队也会这一招的话,那么我们的部队只怕就要在马岛上寸步难行了!”
威尔少校这话说的的确有道理。要知道英国的部队机械化程度相当高,这也就意味着英军对公路的依赖性很强,要是阿根廷部队也会这一招……也就是把迫击炮手分散在马岛的各个高地上然后锁定马岛的公路,只等着英军要通过这些公路的时候就发难,那就有这些英国佬好受的了。
到时,我想就算英军全面掌握了制海权、制空权也没用。因为战机要想一个个清除这些游动的目标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偏偏英国又因为没有补给线过长、耗资过大而必须在短期内结束战争。
“这里有一个问题!”威尔少校说:“这些迫击炮手无法随身携带有那么多的弹药并转移,毕竟迫击炮炮弹也不轻!”
威尔少校这话的确不错,就算60mm口径的迫击炮炮弹一发也有八斤多重,那一个班的人能带多少迫击炮多少炮弹呢?在打游击战的时候他们可不行用汽车或是吉普车运。那无疑就是给敌人直升机或是战斗机一个很好的目标。
然而这对我来说却完全不是问题。
“威尔少校忘了一点!”我说:“你们狙击手不是常常把弹药预先埋藏在某个狙击点吗?”
“哦,我明白了!”威尔少校点头道:“你的意思是,迫击炮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事先把炮弹埋藏在某个地点!”
“对!”我说:“也就是说他们根本就不需要携带炮弹,甚至身上还可以挎着自动步枪防身,另外再将迫击炮拆分给几个人背就可以了,机动根本不是问题!”
从这一点来看,英国部队的确是没有多少在游击战方面的经验又或者说他们在思想上比较保守,否则也就不会问这个问题了。
关于英国人在思想上比较保守这一点只是我个人观点。
我是这么看的,英国人与美国人其实是同宗同种,甚至可以说美国人大多数都是来自英国的移民,是一部份富有冒险精神和开创精神的英国人到美州开疆阔土,最后经过独立战争之后才有了美国。
那么留在英国的那部份英国人,就是没有勇气或是没有那种激情到美州开创一片新世界的人。
当然,这里说的是大多数,并不代表这其中没有个案。
从这方面考虑,也难怪美国会倔起而取代英国这个曾经的帝国了。
就比如现代军事上,全世界的坦克都在发展滑膛炮,英国却顽固的使用线膛炮而使其最终走进了一个鸡胁式的陷阱:
发展线膛炮吧,耗资巨大不说,怎么折腾也没法折腾到滑膛炮那么长的寿命,在尾翼稳定脱壳装甲弹出来之后滑膛炮各方面的性能都比线膛炮要好。不发展线膛炮吧,那不但意味着要放弃线膛炮的研究经验,以往的研发费用毫无疑问的要打水漂,在滑膛炮的发展上又要从零开始……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这个二货研发的阿琼坦克还是跟着它的宗主国走,也就是还是使用线膛炮。
沉默了好一会儿,威尔少校才皱着眉头说道:“如果真的在马岛碰到这种情况,我是说假如……那我们该怎么做?”
威尔少校这话问得好,因为英军做这些本来就不是练习游击战,而是对付游击战的。
“少校还记得二战时德国用的闪电战吧!”我说。
“当然记得!”威尔少校回答道:“你的意思是……用闪电战对付游击战?”
“差不多!”我说:“德军装甲部队之所以能够前进,完全是因为在装甲部队之前就有一支精锐部队在空军的配合下沿途占领战略要地或是制高点,也就是先行插入敌人的阵线保障交通线的安全,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主力部队顺利进军。
事实上,苏联人在阿富汗战场上就是用这种方法来保障他们后勤补给线的安全,这给我们的游击战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哦!”威尔少校点头道:“这我们倒是可以做到!”
我当然相信英军能做到这一点,因为英军这次来的并不全是些菜鸟,还有一支训练有素的特种部队,我甚至还知道以零伤亡拿下南乔治亚岛的就是这支部队。
当然,英军要拿下南乔治亚岛其实根本不需要动用这支部队,这也体现出英国人小心谨慎或者也可以说自信不足的一面。
而这的一切都不是我所关心的,我关心的依旧还是五个字……阿根廷潜艇!
第九十八章 马岛战争 十七()
我得承认的一点是英军士兵的素质还是相当不错的。
当然,这也是相对我们79年之前的部队而言……那时咱们的部队普遍缺乏训练,有相当一部份兵连火箭筒这么普通的装备都没见过,就更别说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迫击炮了。
79年之后我军的素质就好多了,毕竟是经历过战场的洗礼,往战场上走一遭如果还没见过火箭筒、迫击炮那都要让别人笑话的,甚至在战场上还有相当一部份战士会自的学习火箭筒、迫击炮这些步兵常见装备的操作。
原因很简单,战斗中常常会出现火箭筒射手或是迫击炮炮手牺牲或是负伤的情况,那么整个部队同时也是自己性命着想,学习这些装备的操作那是相当有必要的。
而英军士兵就没有这个过程,他们虽然说几十年都没打过仗,但对迫击炮的操作却话下。
英国佬有钱嘛,所以根本就不需要像我军部队那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英军士兵在部队里要做的似乎除了训练之外就是吃饭、睡觉,那时间一长会打迫击炮的人自然也就多了。但让我和战士们感到意外的是,这些英国佬在计算坐标上却让我们感到十分头疼。
“营长!”在训练时粱连兵就有些气急败坏的问着我:“你不是说这些英国佬文化程度都很高吗?怎么个个脑筋都转不过弯的,这么简单的一个三角函数怎么教都教不会!”
“我们文化程度不算高!”徐建平在旁边回答道:“大多数只完成义务教育,只有少数几个念过大学。”
“义务教育?”闻言粱连兵不由一愣。
这也不怪粱连兵不知道什么是义务教育,我国的义务教育是从86年也就是三年后才开始的。所以在现在,普通百姓根本就连“义务教育”这个词都没听说过。
“哦!差不多就相当于……我们初中以上高中以下的教育水平!”我解释道。
这个是我从资料上推算出来的,英国的学制跟我国不同。我们是分小学、初中、高中,而英国则是实行十一年义务教育,也就是小学六年、中学五年。要是想上大学的话还得读两年的“扩充教育”。
而英国的兵役制度是必须要完成义务教育才能当兵的,所以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读了十一年的书。按这读书的时间来算的话,那差不多就是在我们的初中之上高中之下。“这文化程度还不算高?”粱连兵带着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说道:“这都……这都差不多是高中生了,咋算数还不会哩?”
“你们部队的文化程度是……”徐建平有些疑惑的问着我。
“我们大多都没读过书!”我有些不好意思的解释道:“我们部队里一个连能有几个会识字的就不错了!现在还好些,几年前跟越鬼子打仗那一会儿,许多连长连地图都不会”
“怎么可能?”徐建平瞪着一双大眼睛看了看我又看了看粱连兵等中国士兵:“如果你们没读过书,计算坐标怎么可能那么快、那么准!”
徐建平之所以知道我们这些中国士兵计算坐标又快又准,那是因为在训练是表演过的。
对于这一点那些英国佬是说什么也不信,他们不相信的是这些在他们眼中必须得用激光测距仪来完成的工作。在这些中国士兵里只是用几个简单的仪器弄一弄几秒钟就能折腾出结果了。
但这又不由得英国士兵们不相信,因为我们计算出来的结果跟他们激光测距仪算出来的结果几乎就没有多大的差别,而且那打出去的炮弹还一打一个准。
于是新的问题就出现了,要知道激光测距仪这东西在这年代可不便宜,就算英国的军队也只有炮兵部队才装备。而我们这个连队要是想分散成几个部份比如以班为单位进行游击战的话,那就意味着每个班至少得有一台激光测距仪才有办法作战。
而且,就算英国不缺钱咱们能装备得起,但很显然这也不适合用于游击战……万一这测距仪在战斗的过程中损坏了呢?万一出故障了呢?这些情况在那弹火纷飞的战场上可是经常出现的。而一旦出现这个结果,就意味着英国佬一个班的人就失去作用了。
对此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