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外的刘备军并没有着急攻城,而徐庶也十分肯定的告诉过赵云,这几日不需要担心长沙的防务,至少在刘备的离间计没有彻底失败之前,他不会着急攻城。
刘备不着急攻城,赵云自然也不会急着要干掉刘备。他已经命人飞鸽传书襄阳的天子刘协,只等刘协的回复到了再决定下一步的动作。作为刘协的亲信大将,赵云十分清楚刘协对刘备的不满。汉室宗亲算是一家人,可这个“家人”却总是想着霸占自己的家产,这事搁谁心里都不会舒服。
刘备如今虽姓刘,但他早已不算汉室宗亲。如今朝中担任宗正的是刘璋,而刘璋自被刘协收回了巴蜀以后便老实认命,不敢再有什么不该有的心思。刘协看他听话,正好赶上刘洪告病,便让刘璋顶了这个缺。而有了刘协的暗示,刘璋这个没骨气的哪敢反抗,十分利索的便将刘备的名字从族谱上划去了。
失去了汉室宗亲的身份,对刘备来说其实也没多大影响。如今汉室正统中兴,他这个旁门别支的吸引力也就大幅降低。谁会放弃抱正统大腿的机会而上赶子来抱他刘备的大腿?
汉室正统,刘备这辈子是没机会拥有了。可他手里有兵,还有一群忠心追随的部众,所以占据荆南拿下交州做个偏安一隅的土皇帝还不是什么难事。但刘协却不会坐视他割据一方,双方必有一战,而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对刘备不太妙。
赤壁失利,刘备手上的精锐十去七八,剩下那点还能拿得出手的想要对抗乘胜而来的汉军是远远不够。想要指望盟友孙权又不现实,孙权的损失虽然相比起刘备要小了一点,但依旧是元气大伤,如今的孙权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更不用说就孙权的为人,他怎么可能有舍己为人的精神。要不是眼下朝廷大军也准备收拾他,搞不好他还会干出落井下石的事情。
好在刘协没打算对孙刘使什么离间计,孙刘的主力已经玩完了,就凭刘协此时手中所掌握的兵力,平推一点问题都没有,又何必费那脑子跟孙权斗智斗勇。
刘协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在“逼降”了诸葛亮以后,刘协便对全军下达了总攻的命令,除了司马懿留在身边听用外,庞统、法正、贾诩已经分别赶赴各军充当谋主,陆逊、太史慈等水军这些天就没闲着,一直在用战船往南岸运兵,马超、庞德、张辽等将已经陆陆续续过江开始向着不同方向攻城略地。而且孙权不光是有来自陆上的压力,来自海上的压力也接踵而来,他的兄长孙策正与至交好友周瑜一同率领水军攻打富春,一旦拿下富春,接下来便是吴郡,而吴郡一丢,孙权就真的大势将去。
孙权没工夫管刘备的死活,为了自救,他甚至想将刘备卖给朝廷好换取自身的安全。但问题是刘协不仅不配合,还让受他指派前去和谈的薛综给他带回了最后通牒。
人在矮檐下,不低头的后果就是碰个头破血流。但谁也不知道孙权是怎么想,在许多人眼中十分识时务的孙权这回却像是吃错了药似的,不仅砍了受他之命前去和谈的薛综,更是扬言要与刘协决一死战,谁敢再说投降之言,立斩不赦。
第三百零二章 双龙会长沙()
大厦将倾,各谋生路。无论是孙权还是刘备,都知道刘协轻易不会饶过他们,所以他们也不心存幻想,抱着临死也要拖个垫背的想法,决心与刘协顽抗到底。但那些先前追随孙刘二人的谋臣武将就不是所有人都铁了心跟刘协对抗到底了。
诸葛亮、李严的投降仿佛给他们提了醒,除了陪着孙刘共赴黄泉以外,他们还有别的选择。有那心思活络的便开始想办法与朝廷暗通款曲,也有那心知不能被朝廷所容的态度坚定的站在孙刘这边,但大多数人还是持观望的态度,不想过早的买定离手,事关身家性命,贸然下注,再想要反悔可就没机会了。
刘协不喜欢墙头草,虽然他理解那些墙头草慎重的苦衷,却不代表他就能够接受那些墙头草以后在他治下讨生活。这世上没有谁是缺一不可的!那些在这时候还不赶紧下注的人,其实已经上了刘协的黑名单,即便将来不会故意难为这些人,但在朝堂之上,已经没有了这部分人的位置。而这些人并不知道这件事,依旧心存幻想,盘算着日后如何与朝廷坐地起价。
孙刘联军的失败,意味着天下一统的时日正在逐渐临近,得到刘协旨意的汉军纷纷出击,争先恐后。大乱之后必是大治,而大治就意味着朝廷会暂缓对外用兵,而武将想要升迁,唯一的途径便是沙场建功。此时收复大汉东南的战事,有可能就是最后一次能够立下大功的机会,谁要是没有把握住,那至少需要十年,才有可能等到机会。
如今的大汉周边已经没有强敌了,内部再完成一统,虽说刘协不会干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蠢事,但朝廷接下来的政策肯定是休养生息,不会再轻启战端。
不打仗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好事,可对有心建功立业的将军来说却不算好事。没有仗打,就意味着无功可立,也就意味着将军们很有可能要面临失业的危机。所以为了不让自己日后有所遗憾,将军们这回是使出了全力。
刘协也不想留下遗憾,所以在得知刘备兵临长沙以后,他送走了诸葛亮,立马带着曹彰乘船赶到了长沙。对于刘备,刘协一向是佩服的,要说起汉末群雄,刘备可说是实力最弱小的,创业之初将不过关张,除此之外更是连个安身之处都没有。
而且由于居无定所,更被刘协编排成了扫帚星,到哪哪就要倒霉。吕布被人骂是三姓家奴,可算算刘备曾经投靠过的人,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似乎但凡是被刘备投靠过的,都没有好下场,也就只有一个曹操命比较硬,算是挺了过来,至于其他人,早已变成冢中枯骨多年。
刘协佩服刘备,不是佩服刘备的经历,而是佩服刘备的心志坚强非寻常人可比。这就是个一个穷屌丝逆袭成功的经典案例。作为同样曾是个穷屌丝的刘协,刘备让刘协感到很是亲切。当然同行是冤家,刘协不会因为这份佩服就放过刘备,对于“死不悔改”的刘备,刘协唯有除之方能高枕无忧。
刘备不同于曹操,曹操虽然也是个心狠手辣之人,但至少他对自己的亲人还算不错,亲人的安危也可算是曹操的一个弱点。而刘备就不一样了,这人既然能说出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的话,那就表示他对亲人的安危并不在乎,从他屡次战败只顾自己逃命的行为来看,此人倒是与高祖颇有几分相似。
一个没有弱点或者说是把柄的人是可怕的。无欲则刚!刘协不觉得自己可以完全降服住刘备,也没有足以让刘备投鼠忌器有所顾虑的把柄在手,对于刘备这种不安定因素,除了杀似乎没有更好的处理办法。
让刘备偏安一隅,做个交州土皇帝?开什么玩笑?虽然此时大汉人口远不如鼎盛时期,但随着太平盛世的到来,人口必定会出现大幅度的增长,而土地的数量却是有限的。与其等到将来为了子孙后代有足够养活自己的土地向南方宣战,倒不如趁刘备势弱的时候一劳永逸,免得把麻烦留给后辈儿孙。
此时的大汉并非后世,无论做什么事都有无数掣肘在侧,想要通过武力解决又是顾虑重重。这时候是刘协这个大汉天子说了算,管你什么人道主义,管你什么大国责任,拳头大就是硬道理!
大汉周边无人可敌,不趁此时扩张,难道等周边那些野人小国发展起来以后再去征服?傻了吧?
刘协的野心很大,若不是受交通手段的限制,全球布武也不是不可能。不过刘协也清楚那只是自己的幻想,即便如今在全国各地修建驰道,大汉在陆上的势力范围也顶多是扩张到西域边关就只能止步,再远对后勤的压力太大,得不偿失。
但陆上的势力虽然只能到西域止步,可海上就没有那么多的限制了。当大部分人还把目光盯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时,刘协已经开始考虑进军大海。先是近海,然后才是深海。而与大汉靠的最近的三韩以及倭岛,也就成了刘协的首批目标。
三韩之地的重要性在此时并不明显,毕竟这时候没有外来势力可以入侵大汉,可一旦真的出现这种外来势力,那三韩之地就是进入大汉的跳板。而且刘协受后世影响,对于棒子以及倭人十分没有好感,一个总想要抢自家的祖宗回去当祖宗,一个更是曾经犯下累累血债至今都不肯承认。在后世刘协拿这些混账没办法,但现在,刘协是持刀人,灭不了你们这些混账那就灭了你们这些混账的祖宗,看你们这些混账还怎么出来祸害人。
与此时的大汉相比,无论是三韩还是倭人,那就相当于巨人与稚童的差别。如今三韩已经快叫汉人杀得绝种,侥幸躲进密林深处的三韩人也快要回到原始社会,而倭人就是下一个。别以为躲在岛上就是安全的,只要选对了出海的时间,想要到达倭岛并非难事。
除了司马懿、贾诩这样的心腹人知道刘协的这份心思,别人并不知道,而司马懿、贾诩在得知刘协已经开始准备对倭人下黑手的时候,心里除了佩服还是佩服。谁都不想碌碌无为,虽然凭借自己已经立下的功劳不仅自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一辈子,就算后辈儿孙,也可以享用不尽。
可人活着不能光是混吃等死,总要做点事情证明自己的价值。尤其是像司马懿、贾诩这样的智者,那就更不愿意把一辈子过得跟一天一样,周而复始,没有一点新意。眼见天下即将一统,司马懿、贾诩也开始考虑自己的将来,不过他们没想到,刘协已经替他们想好了。
刘协选择此时来见刘备,也算是了却自己的一桩心愿。可刘备却并不知道刘协的心思,见到长沙城头竖起了代表天子的大旗,刘备先是一惊,随即便是不信,而等亲眼看到刘协出现在城头,刘备又不得不选择相信。
一个有实力的天子是令人畏惧的,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此时的刘协可不是当年活在董卓阴影下的窝囊废,眼下的刘协,雄兵百万,战将千员,谋士如雨,猛将如林。平时见不到刘协真人,一些平素胆子大的还不当回事,可真当刘协出现在长沙城头的时候,城外的刘备军没人不感到害怕。刘协的一句话,真的可以定人生死。那种性命不在自己掌控中的感觉,不好受。
刘备忽然有些后悔,早知道刘协回来,他是说什么也不会带兵前来。这还没开打,自家的士气就先掉了一半,这要是再出点什么意外,那这仗就真没法打了。
“兄长,小弟请战。”张飞忽然开口对刘备道。
“翼德,不要胡闹。”刘备皱眉轻喝道。
“兄长,小弟并非胡闹,而是眼下若是不做点什么,军中将士就会不战而溃。”张飞同样小声的提醒刘备道。
被张飞这么一提醒,刘备这才留心观察军中将士的状态,情况比自己想象的要更严重,已经有人开始准备脚底抹油。
“翼德,此去小心。”刘备小声叮嘱道。
“兄长放心,这世上能取俺性命的人还没生出来呢。”张飞大笑一声,催马冲到城下,口中暴喝道:“赵子龙,可敢出城一战?”
“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