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不是汉献帝-第1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末将遵令。”

    交代了牛金一番,曹仁匆匆下城去找陈矫问计,陈矫已经得知了汉军攻关的经过,正准备命人去请曹仁。

    “季弼,汉军这招很阴险啊。”曹仁见到陈矫后不由叹口气道。

    陈矫点头赞同道:“将军所言不错,汉军这招的确阴险,而且更麻烦的是,面对汉军此计,我们暂时还想不出破解之法。”

    “……没有办法?”曹仁有些失望的问道。

    “将军,汉军既出此计,那必定有所防范,此时出战,只恐正中汉军下怀啊。”陈矫叹口气向曹仁解释道。

    “我只恐任由汉军如此作为,不需几日,就无人敢上城头待敌。”

    “恐怕汉军也是正有此打算,将军,为了减少伤亡,不如暂且将城头的兵卒撤到关下躲避,只留数人负责监视,一旦汉军攻城,撤到关下的士卒就立刻上城防守。”陈矫向曹仁提出了一个建议。曹仁想了想,在没办法解决城外汉军手中的投石车之前,陈矫的这个办法似乎成了唯一可行的办法。

    陈矫的这个办法救了不少人,可也让曹军的士气持续下降。关上总是需要留人的,可又有谁肯心甘情愿的留下。为了决定留下谁,军中开始流行抽生死签,抽中的就要上关。而城外的汉军似乎一点都不心急,每日除了投石,也不干别的。

    短短两天的光景,虎牢关的守军士气低落,关下的士兵即便知道汉军的投石不能轻易砸中自己,还是养成了猫腰走路的习惯。

    为了防备汉军,曹仁上任以后便下令囤积粮草,所以此时的虎牢关中存有足够支用两年的粮草军需。曹仁本以为自己的准备已经足够充分,不怕汉军围困,却不想那些该死的汉军换了路数,一天到晚就是扔石球,派人来攻却是一回也没有。

    士气在一点一点被耗尽,曹仁心急如焚。为了摆脱眼前的困境,曹仁甚至带着牛金曾经尝试性的出关夜袭过汉军一次,试图烧毁汉军的投石车,结果带出去三千多人,回来的只有一百人不到,牛金更是为了保护曹仁深受重伤,现在还在病榻上躺着不能下地。

    “季弼,可有援军的消息?”曹仁问进门来向他禀报消息的陈矫道。陈矫知道,自家这位高傲的将军这回是真叫汉军给逼急了,要不然不会自己一进门还什么也没说就问这个。

    陈矫摇摇头,“将军,暂时还没有。”

    “哦,那军中的士气如何?”曹仁失望的哦了一声,又问道。

    “不容乐观,将军,我们必须想些办法鼓舞士气。”

    “季弼,计将安出?”

    “……犒赏全军。”

    无功不受禄,这是军中公平的原则,没有杀敌的功劳,凭什么得到赏赐。可曹仁也清楚陈矫为何会在这时向自己建议犒赏全军。每日时不时从头顶落下的石球,已经将曹军折磨的快要神经衰弱,以至于许多曹军士卒听到一点风吹草动就会紧张。

    “没想到那个徐晃竟然能想出这么缺德的主意?”曹仁恨恨的咒骂道。

    ……

    “阿嚏~”关下汉军大营,解烦军主将徐晃正在吃饭,忽然打了个大大的喷嚏。一起吃饭的司马懿见状连忙关心的问道:“将军,莫不是着凉了?”

    徐晃闻言白了司马懿一眼,没好气的说道:“多谢仲达关心,我估计我这是代人受过,挨骂了。”

    司马懿闻言嘿嘿一笑,替徐晃夹了一筷子菜笑道:“将军,咱这主意不是挺好的嘛。昨晚伏击了来夜袭的曹军,事后你还夸我来着。”

    “……主意是挺好,就是有点损。仲达,你说咱们什么时候才能真刀真枪的跟曹军干?”

    “不急,不急,至少再过两天。以我估计,曹仁现在一定在为鼓舞军中士气头疼,说不定还会出血本,咱们这时候出兵正好帮了曹仁一把,不如继续再耗两天,等曹仁好不容易想出的办法不灵了以后,这虎牢关也就可以一鼓作气的拿下了。”司马懿笑眯眯的说道。

    看司马懿这样,徐晃也就没再多说什么。以徐晃的为人,他是不太喜欢玩弄阴谋诡计的,摆开阵势,真刀真枪的干才是徐晃的最爱。只是行军打仗,能够光明磊落的机会并不是很多。既想要获胜又不愿意付出太大的代价,那就必定需要借助阴谋诡计的力量。徐晃希望可以让更多部下活着结束战事,而不是通过牺牲部下换取自己的军功,这才同意了司马懿的建议:“耗其精,弱其势,可一鼓而下。”

    兵法有云,攻城之战,攻心为上。如今司马懿就在对守军曹军的军心下手,一旦曹军兵无战心,那想要拿下虎牢关就比强攻要容易许多。

    ……

    朝廷出兵经略中原,这个消息传的很快,曹操事先就提高了对长安朝廷的警惕,当虎牢关被攻的时候,曹军的斥候也快马加鞭的将消息送到了曹操的帐前。

    曹操有些惊慌,他与郭嘉等人商议过,众人一致认为刘协会选择在袁曹分出胜负以后才动手,却没想到刘协会在这时发难。

    是与袁熙讲和率部回援还是不管不顾主动攻击袁熙,这个问题似乎并不难选择。曹操希望得到河北,但他更不希望丢失根基。在得到虎牢关曹仁送回的消息以后,曹操当机立断,与袁熙讲和,率部回援。

    可曹操这时想走,袁熙却未见得会答应。若是袁熙一人拿主意,说不定还会放曹操率军离去。可袁熙身边的田丰却是老谋深算,一口回绝了曹军使者带来的曹操想要两家罢兵的提议。

    “老师,为何不答应?”等打发了曹军使者以后,袁熙不解的问田丰道。

    “主公,曹操如今势大,若是不乘机削弱,难保此人不将主意再次打到河北身上来。”

    “可这次朝廷出兵,以老师先前所言,朝廷与曹操乃是二虎相争,不是已经能够借朝廷之手削弱曹操了吗?”袁熙还是有些不明白的问道。

    田丰闻言耐心解释道:“若是不给朝廷足够好处,只恐这二虎未见得会真的相争起来。主公,不让曹操失掉兖、豫二州,如何让曹操下定决心与朝廷一战?”

    “那我河北该当如何?”袁熙这下听明白了,又问道。

    “趁此良机整顿内务,不给他人分化离间之机。”田丰毫不犹豫的答道。

第一百四十章 不战而逃() 
不动则亦,一鸣惊人!汉军势如破竹,拿下许都的游奕、踏白二军兵分两路,游奕直奔陈留,踏白直扑汝南,一路上望风而降者不计其数,直至陈留城下才暂缓脚步。

    面对汉军的凶猛攻势,程昱不得不中止了对曹昂的寻找营救,亲自坐镇陈留,指挥全局,一面派人向主公曹操告急,一面加固城防,做好死守的准备。

    之前借曹洪的贪财混入兖豫二州的朝廷说客对汉军的推进起了大作用。刘协开出的条件很诱人,袖手旁观保证人身安全与财产,出手相助则可得封赏。兖州先不提,那里的世家本就对曹操一直心存敌意,否则曹操也不会将治所迁到许都。单说豫州,这里的世家比起兖州只多不少,而对曹操心存不满者,更是多如牛毛。

    为何世家反感曹操,究其原因,就是曹操在用人制度上的错误……与其说是错误,倒不如说是阻碍了世家子弟步入仕途的途径。大汉选拔人才用的是举孝廉,说白了就是当地有名望的人向朝廷推荐贤才,世家在各地根深蒂固,买通官府以后举孝廉制度也就成了世家的私有物,可以说世家垄断了大汉官员输出渠道。

    谁也不愿平白无故推荐与自己无有利害关系的外人,毕竟举孝廉也是需要承担风险的,若是举荐之人名不符实,作为举荐人也是要受到惩罚。久而久之,举孝廉制度就成了私相授受的产物。

    曹操本人也是通过举孝廉才得以入仕,所以他对举孝廉的弊端心知肚明。可与袁绍不同,曹操没有四世三公,门生故旧遍布天下的便利条件,想要招揽人才,曹操只能另辟蹊径。当时刘协不论出身提拔人才的作法给了曹操提醒,得不到世家的支持,那就任用寒门为己用就是。

    唯才是举的做法给曹操带来了莫大的好处,但同时也在曹操的内部埋下了隐患。一个边让死不足惜,边让充其量不过是个兖州名士,而在汉末,真正能获得人尊敬的名士如凤毛麟角。边让,不过一哗众取宠的小丑。曹操杀他,只为试探世家的底线,而陈宫、张邈反曹,也不过是拿边让之死为借口罢了。

    一场兖州之争,让曹操意识到了自己对待世家态度的不妥,而兖州世家也因此对曹操提高了警惕。为了安全起见,曹操将治所安置在了许都,并且调整了自己对世家的态度,但即便如此,曹操与世家之间的矛盾也不是能够轻易消除的。

    曹操不是刘协,他的身后没有名扬天下的大儒支持,也没有汉室正统这块招牌可用,世家即便不满刘协的唯才是举,也不敢明火执仗的和刘协对着干,顶多就是躲在暗处捣乱,但手中有一支大军可用,刘协又怎么会怕别人的捣乱。尤其是在吸收了贾诩、李儒这两个擅长阴谋诡计的专家以后,刘协相当于是继承了董卓时期留下的情报资源,谁支持谁反对,对刘协来说几乎一清二楚。

    在历史上,曹操真正算是发迹,那也是在得到刘协以后才算开始,有了天子在手,曹操可假借朝廷之名征讨不臣,大义在手,世家即便心有不满,也只能暗藏心底。可如今刘协并没有落到曹操的手里,曹操的唯才是举也就给他拉了不知道多少的仇恨。之前曹操大军在侧,世家不敢轻举妄动,可现在朝廷出兵征讨中原,那些本就对曹操心存不满的世家当即行动起来,随着商队混入中原的朝廷使者也只不过是给了世家反抗曹操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借口。身为汉人,自然要听汉家天子的话。

    这话听着冠冕堂皇,可实际上能有几人是真的忠心为汉,那就只有说这话的人自己心里明白。

    远在长安的刘协不信任世家,严格来说,他不信任世家中的大多数,像荀彧、钟繇这些早年就表态支持自己的世家,当然不在其列。刘协很清楚一个现实,世家是消灭不了的。从人类建立部落,出现阶级以后,世家就难以在人类社会被根除。或许每个时代的叫法或者存在形式有所不同,但权力永远只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少数人领导多数人,这是社会的常态。

    人类总是有贤有愚,聪明的人领导愚笨的人,可以更好的保证这个族群在竞争中存活下来。而那些聪慧过人的人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占据大量劳动成果,也就成了必然会发生的事情。为了保住自己的成果,聪明人不择手段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但物竞天择,当聪明人的后代变成了愚笨的人,而在愚笨的人中出现了聪明的人,那改朝换代也就不显得奇怪了。

    创业难,守业更难。没人愿意看到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被自己的不肖子孙败光,可保证自己的家族不会出现败家子,这又太难。所以聪明人们想要建立起一种制度,以确保自己的家族地位不会被动摇。举孝廉只是这种手段之一,三国中期陈群所提出的九品中正制其实就是世家为了维护自身家族地位的完整版。不论才能,只看出身,你若是出身豪门,那么恭喜你,就算你是个智力低下的白痴,那你也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