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末当帝王-第1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由崧这时又做了一个惊人的动作,把脖子上箭拿下来了,连一点血迹都没有,人们把眼眶都瞪裂了,借着火把的光这才看清楚,原来那支箭根本没有伤着朱由崧。

    二人距离这么近,如果朱由崧被射中脖子倒地,脖子肯定被箭射穿了,现在他只是手拿着箭,箭尖在脖子处轻轻放着,从他倒下到再挺腹立起来,都是这个架式,没有一点多余的动作,这完全是当众装逼,当然是为了迷惑尼堪。

    原来朱由崧玩了一招绝活,别看尼堪射箭射得偷偷摸摸,又极其熟练,快如闪电,但却没逃过朱由崧的眼睛,这是修真界武者的眼睛,绝对不揉沙子。

    当尼堪射出箭那一箭瞬间,朱由崧就拿定了注意,要躲开这一箭对朱由崧来说易如翻掌,别看二人离得那么近,朱由崧这几个月天天闻鸡起舞,内修气息,外练筋骨,这么长时间的武者修为可不是白练的。身为大将尚且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面风,何况是朱由崧?

    但他没有躲箭,当瞳孔之中出现箭簇的时间,朱由崧出手如电正抓箭杆,然后直挺挺的倒下了,外人看来跟中箭倒地简直是一模一样,这是夜间,尽管有火把,但跟白天的光线没法比,因此瞒过了所有人的眼睛,当然包括这位清廷的王爷尼堪。

    不过朱由崧的这一招太冒险了,稍微把握不准火候便会被一箭穿喉而亡,也只有朱由崧敢这么玩,这才叫艺高人胆大。但是这在一般人眼中神仙也做不到,因此在场的明军将士还有那位自鸣得意尼堪全都不可思议地呆若木鸡了。

    现在朱由崧觉得不能再装逼了,是打发这位鞑子王爷去找阎王爷报到的时候了。

    “哈哈哈……”这下轮到朱由崧大笑了,用手中箭一指尼堪道,“都说你们鞑子善骑射,今日一见简直是狗屁不是,你看那个死菠萝,身为亲王连马都骑不好,结果脑袋混丢一半。而你的箭术也太差了,这么近竟然射不中朕,算了,也别当什么亲王了,还是回炉另造吧!”

    朱由崧说完收敛了笑容,身形转动,双臂伸开,就像田径运动员掷铁饼一样,两圈之后,朱由崧一松手,这支箭破空而出,像打袖箭一样,一点寒光直奔尼堪而来。

    此时二人的距离就更近了,不超过两丈,而且尼堪还未从惊愕中回过神来,扑的一声,这支箭正中其梗嗓,不知道朱由崧的手劲儿有多大,这支羽箭竟然穿喉而过,血沫子凌空飞溅。

    尼堪想惨叫但脖上多了个大血窟窿,漏气喷血哪惨叫得出来,但不惨叫又太难受,结果像哑了嗓子的老母鸡一样,吱呀了两声便带着不可思议的眼神摔落马下。

    朱由崧摇了摇头,“俩个死鞑子太让朕失望了,本想拿你们好好练剑,可是你们竟然连剑都不让朕出,还什么亲王,努尔哈赤的孙子,啊呸!”

    那么多人的明军明将在场,但现场静得可怕,落针能闻,只有朱由崧的声音,十几秒之后,他们才发自肺腑地喊了出来,“好功夫!杀得好!陛下神功盖世……”喊声如潮,直冲宵汉。

    (本章完)

第291章 武昌和宜昌光复() 
贺宣娇也不管众目睽睽了,扑到朱由崧的怀里嗔道:“陛下,您下次可不能这么玩了,吓死奴家了。”

    朱由崧轻拍其肩,笑着点了点头……

    至此,一万名鞑子包括两名清廷的亲王全部命丧九江一带,朱由崧徒手诛双王,成为传奇。

    朱由崧命人将博洛和尼堪的脑袋砍下收好,天亮的时候,明军占领了九江府,浑身是血的祖克勇带着左梦庚的脑袋飞马来见朱由崧,朱由崧褒扬了他几句,太阳还未升起,城中的战斗便结束了。

    又是半宿的激战,但明军将士一点也不感到疲惫,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悦之色。

    至此城中的将近十万汉奸也烟消云散了。当然不是全部被诛杀了,死在明军手下的只是一大部分,还有一部分脑子灵活的,一看大势已去当了逃兵,逃出城外的有的跳了护城河逃之夭夭,不会水的当然被淹死了。没逃出城的趁乱借着黑夜的掩护,狗洞、猪圈、废弃的民房,甚至茅坑,哪里都钻,只是为保命。

    他们不敢扔了枪械跪地请降,因为那样也保不住他们的狗命,因为有人亲眼见过,很多人弃械投降了,但朱由崧下旨全部把他们斩杀,不许投降。不是朱由崧容不得俘虏,朱由崧说明明白,杀的不是俘虏,而是汉奸,说白了这都是他们跟着左梦庚剃发易服惹的祸。

    有的怕被搜出来,把清朝的瓜皮帽和军服全都脱下来扔了,拿布把脑袋缠上,有的拿刀自己给自己落发,为了弄成光头,有的把脑袋都剃破了,鲜血直流,数日之后,九江一带不伦不类的和尚和包头族多了起来,他们混出城外之后隐姓埋名,躲进深山老林不敢出来了,再也不敢当汉奸了。

    至此,三十多万汉奸和一万鞑子全军覆没。

    朱由崧长出了一口气,左良玉父子总算被摆平了。至于武汉和宜昌一带还有一些残余已经不足为虑了。

    朱由崧携贺宣娇上马,回临时的皇宫休息,剩下的事交给文武臣僚了。

    袁继咸、何腾蛟和堵胤锡等忙着写安民的榜文,写好之后命军兵在大街上张贴,刘肇基带着御营护驾和郑大木、李全等在朱由崧的帐外护驾歇兵。

    郑鸿逵、祖克勇、贺兆雄、郑彩、罗岱和道兴等武将指挥着兵马修缮城防,炸塌的城墙得赶快修好,包括毁坏的民房也在修葺的范围,老百姓受伤和房屋受损都得有人管。

    有的兵将负责清理战场,救治伤员,打理战利品,掩埋尸体,处理战后事宜,忙得不可开交。

    三天之后,九江城又恢复如初了。民心安定,秩序井然,九江城这么快就能稳定下来,袁继咸也功不可没,身为湖广总督的他曾坐镇九江,为官清廉爱民,官声颇佳。

    当朱由崧君臣沉寖在九江战役大获全胜的喜悦之中时,有斥侯来报,清军的援兵到了大冶城,这是从武昌等地来的兵马,说是清军,其实连一个真的鞑子都没有,都是左梦庚旧部的几万人马,说白了还是汉奸队。

    朱由崧了解清楚之后,传旨让知兵的袁继咸留守九江,给他一万人马。

    然后朱由崧亲统七万大军立即开往大冶城。

    大冶及即今天的湖北咸宁一带,离九江不过三百里,只两天兵锋便低达大业冶城外。

    而此时的大冶城竟成了空城一座。

    朱由崧派人一了解笑了。

    这次援军共来了不足七万人马。这六万多人是在几个月前左良玉起兵造反时留下来的看家力量,有驻守武昌的,驻守荆门的,还有荆州大,当阳的,宜昌的。

    这几个地方可以说是左良玉的战略大后方,未思进先思退,左良玉考虑的很周全,不管他的势力再大,以一侯之力跟一国之力相对抗,不能不考虑退路。

    左良玉病死九江以后,这些地方的几万兵将,当然也听从少帅左梦庚的,也纷纷剃发易服,当了汉奸。

    当然,那些有民族骨气的兵将除外,当时因不愿当汉奸,不愿剃发弃甲扔了枪械当逃兵的也不在少数。

    左良玉临起兵造反前这几个地方留下的人马将近十万,但左良玉死后跟着左梦庚投降清军成汉奸的只有八万余人。

    这些兵将当然以驻守武昌和荆州的两位总兵官为主将,其他几个地方的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都得听他们的。

    这两个总兵官一个叫丁魁,另一个叫赵进。

    两位总兵官接到左梦庚的求援命令后大惊,侯爷和少帅起兵时带走了四十余多万人马,如果算上九江,德安,湖口、澎湖等地的人马,总兵力在五十万以上。

    还有清军的两个亲王,一万鞑子助阵。这么雄厚的实力,却连吃败仗,短短的几个月,丢了澎湖、湖口、德安等地,被困九江,危在旦夕。

    听说朝廷最多的时候,人马也不过十万,这仗是怎么打的!

    现在让去救援,那么雄厚的实力都不成,他们这几万兵马能救得成?但不去便是抗命,他们更不敢。

    两位总兵官接到命令后,赶紧整顿兵马,调兵遣将,把这几个地方的人马全都集中起来,倾巢而出。

    两位总兵官心里没底儿,手下这几万兵马心里更发毛。左良玉病死九江,左梦庚和两位清廷的王爷连吃败仗的消息不胫而走,现在他们全都知道了。

    因此,这一路上每天都当逃兵的,人马越往前走队伍越短。等他们到达大冶城的时候,就剩下六万来人了。

    对于每天都有逃兵的事,两位总兵官也没办法,也顾不过来,因为要赶过去解九江之危,十万火急!

    但当他们要兵出大冶城开往九江的时候,噩耗再次传来,九江失守,近十万清军全军覆没,他们的少帅做左梦庚和两位清廷的亲王全部战死。

    这种突变,对他们这支救援队伍来说无疑失去了目标,接下来朝廷肯定要收拾他们,两位总兵官一商议,弹丸之地的大冶城无险可守,干脆退往武昌得了。

    几日后,两位总兵官率领人马到了武昌,觉得队伍又短了不少,一查点只剩下五万人马了,中间有不少兵将,看他们大事势已去都失去了信心当了逃兵。

    两位总兵官更加惶恐不安了,因为他们得报了,朝廷的兵马已经到了大冶城,离他们只有一百多里了。

    为了不被朝廷歼灭治罪,二人聚众赶紧商议应对之策。

    但就这5万人马军心还不齐,有主张投降张献忠的,有主张投降李自成的,就是没有人主张投降鞑子和大明朝的,因为这两条路都不能保命。

    最后两种意见不能统一,相互谁也不服谁,又在武昌城发生了火拼,总兵官丁魁和总兵官赵进各带一支人马大杀一场。

    互有伤亡之后,丁魁带着两万多人走宜昌投奔四川的张献忠去了,而赵进带领了一万多人马出武昌走襄阳,投奔陕西的李自成去了。

    结果朱由崧兵不血刃便接管了大冶、武昌、荆州、荆门、宜昌等广大地区。

    (PS:今天晚上临时有事,这一章更晚了,只好对大家说抱歉了,请多多原谅,谢谢!)

    (本章完)

第292章 当然得先诛鞑子() 
顺治二年,弘光元年,也就是公元1645年3月中旬,朱由崧彻底荡平了武昌侯左良玉父子的军阀势力,这样宜昌以东的广大地区,也就是原左良玉实际控制下的宜昌、潜江、天门、当阳、荆州、仙桃、随州、襄阳、武昌、九江、湖口、澎泽、德安等广大地区又忠于南明朝廷了。

    至此,明末军阀拥兵自重、不听朝廷节制的问题全部得到解决。从江北四镇,到亲征武昌,朱由崧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大小进行了五次亲征,这次历时最长,从顺治元年十二月下旬开始,到现在的三月下旬,用了整整四个月的时间。

    相比于朱由崧对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等四镇军阀来用兵来说,这几次虽然都是御驾亲征,但最后这一次时间上和规模上皆堪称之最。因为解决那四镇军阀,哪一镇朱由崧均没超过一个月便摆平了,而这次却用四个月的时间,可以说是比对四镇用兵时间的总和还长。

    说这次规模最大,朱由崧主要动用了包括御营、水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