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对智朔的坟墓,智娇叹了口气:“父亲不在这儿正好,看到弟弟如此草率下葬,恐怕他也不忍心。”
赵武点头:“这时代就是这个规矩,我们有什么办法!”
智娇流泪:“我不是指责这个规矩,只是看到弟弟这么寒酸躺在那里,忍不住要悲伤。”
赵武劝解:“我们还是回去吧。”
智娇哭泣:“弟弟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不忍有片刻与其分离,但荀家接走孩子也符合规矩(荀氏与智氏同出一宗)。赵城距国都遥远,以后我回来看一趟孩子……”
赵武打断智娇娇的话:“这次,我们不用回赵城,国君已经把匠丽氏的院子赏赐给我了,我们住在那儿。”
智娇厉声喝道:“那个死鬼的房子——我听说那屋子,台阶上染着前任国君的血,都还没有清洗,君上把这栋房子赏赐给你,他想做什么?”
赵武一声冷哼:“那个死鬼,活着时候我都不怕,还怕他的鬼魂!”
智娇马上笑了:“没错,先国君活着的时候,我常常恨不得揍他一顿。可臣女殴君上,不合规矩。现在他死了,殴打他的鬼魂不算罪行……你这么一说,我到盼着他的鬼魂出现。”
赵武搀着智娇娇的手上马车,智娇一只脚踏在车上,又想起一件事:“我听说,前几天国君来讨要许国的兵马,说是许国国君没有兵马护卫,面子上不好看——他许国国君的面子好不好看,关我们赵家什么事?你干嘛要把那些许国兵士还给那位许国倒霉蛋(指许国国君)。我们当初把那些许国士兵的家眷接回来,费了多大的劲……你呀,总是心太软。”
赵武继续憨笑:“咱家的名声可不值这个价!连国君都说了,我们扣留许国的军队,让许君很没面子,所以,这次如果不给他面子;盟会之上,我赵氏会很没面子。”
智娇娇一边上车一边唠叨:“那也不应该还给他二百辆兵车……二百辆啊,全是我赵家新式武器装备起来的,鲁国国君能不凑齐这么多的赵氏装备,还很难说。”
赵武回答:“我给他的是周制下的标准战车,也就是一辆战车配备二十五名随车步兵。现在,列国一辆普通战车,都配备七十五名随车士兵了,咱给许君的二百辆兵车,看着数目多,其实,总兵力还不如人家七十辆兵车呐。
何况,这兵力也不能再减少了,一个国君参加盟会,不足一百辆兵车的兵力随身护卫,像什么话?‘人数不够装备凑’,我不舍得给许君太多的人,只能在装备上进行升级——那些人的家眷都在我手里,还发愁他们不回来吗?所以,装备这些许军,等于给我们自己的军队升级装备,我们不吃亏啊,吃亏的只有那位许国倒霉蛋。”
娇娇驳斥:“你真不是春秋人——军队能随意行动吗?即使他们的家人在你手里,许国国君让他们开拔到原来的许国地盘,难道他们会抗拒命令?”
“没事”,赵武笑得很憨厚:“总共才一千套服装与军器,管什么事?一千人丢到战场上,连个水泡都不会冒起。现在的战争越打越大,哪场战争不是十万人级别?一千人起不了什么大作用——嘿嘿,说到出兵,我还是许国国相呐,许君调兵遣将,没有我在文书上附署,他调不走一个兵。”
智娇娇坐定,马上又说:“这次你拉回来了这么多人,我们是不是也该将领主武装扩大一下——比如,扩充到七千人如何?”
赵武爬上车,摇头:“这几年不会有较大规模的战斗,武士人数不要扩大了。让那些青壮年都去耕作与劳动,趁着这机会,我们该好好发展一下。”
智姬在车上笑,她的笑容很冷:“我听说你打算给家里那位狐狸精筑一座城,我还听说,国君已经许可你在甲氏筑城了。”
赵武懒洋洋的回答:“无论城市归谁,终归是我赵氏的城市。”
智娇继续冷笑:“这座城市你准备叫什么?叫‘单城’,还是叫‘婉清城’。”
“就叫邯郸!”赵武回答。
“这个名字好!”智娇娇马上赞同。
邯郸在古代意思是“甘山旁边名叫单的城市”——古代作为城郭的字词,要特意加上个“邑”字旁注明,于是“甘”就变成了“邯”,“单”变成“郸”。
其实,真实的历史上“邯郸”最早先的写法是“甘丹”,而“甘丹”演化成“甘单”是秦国对同音字“丹”的误读——现代出土的赵国刀币中“邯丹阝”十分多见,而《侯马盟书》曾记载邯郸地名有多处,写法也是“邯丹阝”二字。但出土于湖北云梦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对“邯丹”的记载称“邯单阝”——这份竹简属于秦昭王时期(公元前306-250年)。
这说明,邯郸原本名为甘丹,秦国最终统一了天下,错误的读法成为唯一正确,“甘丹”也就成了“甘单”,并最终演化成了“邯郸”。
在古代,甘字意为大山,也有丰盛的意思。“甘丹”的原意是说:家族兴旺如山,红红火火。或者意思是:丰盛永无尽头。
不过,也有说法认为,“甘丹”的原意是:甘山底下的红『色』城市(邯郸西北30里的明山即古代的邯山,隋代将此山称之为“朱衣山”,是因为该山因富含铁矿石,山体呈红『色』。然而到了现代,铁矿采掘殆尽,该山已经不发红了)。
墓地周围,祭奠的卿大夫逐渐散去,赵武一只脚已踏上战车,潘党抢先伸手来扶,英触被潘党抢了先,他的手松开了宝剑,琢磨着自己是否也要上前搭把手。
正在此时,智朔墓地附近传来一声大吼:“逆贼,欺负我顿国无人吗?”
随着这句怒吼,一个黑乎乎的大铁锥迎面而来,紧随着扑出来几个人影,他们挥舞着长短兵器,冲赵武杀来。
此时,潘党的手正在赵武的手里,英触的双手已经离开了腰中的宝剑。
智朔安葬的不是家族墓地,他的墓在一处山脚下,坡顶才是智氏的家族墓地。
春秋时代林木茂密,那群人是从附近的林子里扑出来的。
这个时候,智家的家将已经随智罂出征,中行氏的私兵在荀偃完成祭奠后,保护荀偃离开。而赵氏家将刚刚解散不久,大都回家探亲,唯有五十多名卫士在赵武身边,他们大都忙着登车与上马……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一百零五章 后果很严重()
第一百零五章后果很严重
ps:感谢各位读者支持,一下子把本书顶到历史第六,多谢!……肯请读者继续支持!
时间紧迫,英触来不及拔剑,他猛地一拉腰间,扯断剑袢,将宝剑连鞘挥出——铛的一声,剑柄砸在扑来的大铁锥上,一股巨大的力量让英触的宝剑几乎脱手。
危急之间,英触只来得及把宝剑斜斜竖起,期望能以撞击改变大铁锥的飞行方向。
刹那间,英触手中的剑脱手。但大铁锥砸飞英触的剑后,飞行方向略有改变。此时,潘党有时间作出反应了,他手上加了一把力气,揪住赵武的衣领奋力一甩,那后者扔上了战车,而后他自己回身抄起车上的大盾,并闪电般将大盾立起来,以盾牌的尖端斜斜迎向大铁锥。
不愧是绝代名将,在这眨眼的功夫,英触只完成一个动作,潘党完成了连续数个动作,而且准确判断出大铁锥来势过猛,硬顶硬抗自己可能受伤,所以他用盾牌的尖端迎接大铁锥,期望像英触一样,通过盾牌的斜面改变铁锥飞行方向。
“轰”得一声,铁锥与盾牌发出撞击声。
撞击声中,已经跳上战车的赵武,借助潘党的推力,窜上了战车的另一侧,抽出了战车上的长戈。
轰响声中,潘党弃盾,反身去拿他的弓箭,大铁锥已经被他挑的改变方向,垂直往高空飞去——此时,扑来的几个刺客,已经摆脱了赵氏私兵的拦截,只差几步就要扑到战车上。
此时,英触已经从战车上抽出另一柄宝剑,那剑已经出鞘半截。
此时,潘党的手已经『摸』到了战车上的弓袋。
赵武动了,他的战戈一挥,戈上的横枝搭在了半空中的铁锥上,随后,他的戈继续挥动,像甩一块抹布一样,勾着铁锥向冲来的人甩去。
经过英触与潘党的拦截,铁锥的飞行速度已经慢了,赵武再度使力让它们改变方向,这又带来大铁锥的刹那停顿,短暂的停顿令冲上来的刺客有了准备,为首刺客停下脚步,准备迎接扑面而来的铁锥,但他才摆出拦阻动作来,铁锥呼的一声,擦着他耳尖飞过——紧接着,他听到身后一片惨叫。
形势太紧张了,为首的刺客来不及回头看,他重新鼓舞勇气,向赵武扑去……此时,潘党抽出了弓箭,英触拔出了战刀,赵武持戈在手。
潘党手上有了弓箭,他就是“天下第二”,而对面那人绝不是“天下第一”。
在潘党急如暴风的弓箭打击下,赵武的力大无穷与英触的剑术高明都可以忽略不计,只一眨眼的时间,赵武对面没有站立的人……当然,也没有死亡的人,他们都被潘党『射』穿了大腿,躺倒在地上。
潘党之所以不杀,不是因为他慈悲,这些人居然敢在他的保护下,悍然攻击被他保护的人,这让潘党很有点抓狂。当第一支箭离弦『射』出的时候,潘党恨不得把这些人全部杀死,但他猛然想到,赵武明明有机会把大铁锥甩到当先那名刺客的脸上,但他却把大铁锥甩向那人身后……
领悟了赵武留活口的意图,潘党『射』出的箭压低了几寸,箭头不是奔向那些人的咽喉,而是『射』到了对方的大腿上。
赵武将手中的戈『插』回战车,他动作缓慢,将这个小事做得很细心。躲在车后的智姬发现,赵武做这些事的时候,手一直在抖,但从表面上,赵武遭遇这么大的事,神情镇定的可怕。
智姬从战车后伸出后,把手按在赵武颤抖的手上,柔声安慰:“主,不要因怒伤身,因怒失神——这是春秋,春秋里这样的事常有,唉,列国余孽总是这样不识时务。”
是呀,这样的事常有。
春秋之末,正是刺客兴起的时候,这股风暴将愈演愈烈,最终,连一国的国君也要受到刺客袖中刀剑的威胁。
赵武的手在抖,他不是愤怒——奇怪的是,也不是恐慌。
那感觉,仿佛是初次参战后的心情:当他初次参加大战后,虽然心情非常平静,没有恐慌、没有激动,或许感到一点安宁,以及完成任务的轻松……然而,肌肉始终处于兴奋中,它们不停的跳动,久久难以平静下来。
春秋时的战车就是一座移动武库,上面载满了备用武器,特别注重安全的赵武,他战车上的武器比发到武士手里的武器还要优良。英触自身携带的宝剑已经砸得变形,他看了看从战车上获得的备有剑,都没舍得把剑重新『插』回战车。乘着赵武『插』回长戈的功夫,他在赵武背后,顺手把剑鞘从车上抽出,而后,若无其事第『插』在自己的腰上。
躺倒在地下的刺客,大都在呻『吟』惨叫,唯有几个人还有力气谩骂,可惜他们词汇量贫乏,翻来覆去就是那句“你欺负我们顿国没人吗?”
“顿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