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五代逆天-第2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424章() 
王朴显然是知道郭荣是什么意思的,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练兵是一定要将领的,而赵匡胤、王彦超这些白衣军出身的将领,一来相互之间熟悉,关系密切,二来他们能力也强,用他们为将练兵,那自然是万无一失的。不过,他们俩现在都在河南为官,而且都是颇有权力的节度使,让他们留在河南,对郭荣来说也是一种助力。如果河南有变,这两股子人马就可以作为伏兵来使用了。

    就是基于这种考虑,郭荣心里犹豫,方才出言征求王朴的意见。鱼和熊掌难以兼得,王朴想了想,说道:“王爷既然要练精兵,没有强将,那自然是不行的,在下也觉得最好将赵匡胤、王彦超等人抽调回来。不过,赵匡胤、王彦超等人现在也是官居节度使之职,王爷您上奏陛下,请求调任赵匡胤、王彦超,可否请陛下让他们保留原来的节度使官职,而到军前效力呢?”

    看着王朴笑呵呵的样子,郭荣自然明白王朴的意思,王朴是主张用强将练精兵的,这事实上也符合郭荣的想法,乱世之中,军权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要是没有了这个根本,那是什么事情也办不好的。即然练兵为主,那就把他们都调来好了。郭荣想着,忽的心中一动,有节度使的头衔,却不留在管辖之地,那么当地的政权、军权、财权就必然分开,相互制约之下,不就可以重新归于中央了吗?

    郭荣想着,心中不仅暗暗打定了主意,日后可以利用这样的法子,不仅要减少节度使的数量,而且还要那些节度使不上任,让节度使变成名誉头衔,这样子,朝廷才能真正的安定下来,没有了内患,才能抽出手来对付江南、冀北之地。

    郭荣说道:“王先生说得很对,寡人等会儿就上书父皇,请求父皇将赵匡胤等人调回关中,以作整顿军队只用。“薄税养民”的全力原本在朝廷,不过父皇既然让我们在关中实行,想必是为专门让我们应付移民的。这些移民到了关中,又要盖房,又要种田,还要纳税,服徭役,特别是第一年,庄稼没有收成,百姓没有房屋、家用,这。。。这事情要是处理的不好,恐怕百姓会有激变埃”

    “王爷,只要有朝廷的支持,这些事情都好办。说白了,充塞关中和薄税养民事实上是一样的,咱们只要抓住一点:让老百姓能活下去。就可以了。”

    “让老百姓活下去?”郭荣重复道,让老百姓活下去的办法很多,只不过这都要朝廷的支持才行,可是,现在朝廷也不富裕埃

    “王爷,以臣下看,天下可能会有两三年时间的平静期,南方的楚国刚刚攻占李唐、吴越,它需要时间来消化这些地方,而且楚国连年征战,想必国库充裕不到哪里去,所以,如果北方没有大变,楚国是不会轻易出兵的,虽然,楚国天天都在叫嚣着所谓的“北伐”。而北面呢?刘崇在晋州吃了大亏,他现在整天恐怕在担心我们会不会出兵讨伐他,至于契丹嘛,耶律德光死在中原,契丹人在中原也算得上伤了元气,虽然他们年年南下,骚扰不断,可都是些小打小闹,根部不足挂齿。所以,在下以为朝廷必然有两三年的平静期,这段时间,不如就在关中实行薄税的政策,该减的就减,该免的就免,该救济就救济,集中全国之力,来复兴关中,等撑过了这段时间,关中富庶了,到时候万事都好办了。”王朴分析道。

    “集中全国之力?”郭荣不禁怀疑的问道:“父皇会同意吗?王峻会同意吗?”

    “只要机会到了,陛下想必是会同意的。这一来嘛,在南北都有大敌的情况下,充塞关中的策略,是必须的,陛下深谋远虑,这恐怕是他早就想好的策略,所以陛下会同意的;二来嘛,您的奏章一到朝廷,陛下立刻就拿着您的奏章召见群臣,群臣都以为可行。事实上,这是陛下有意识的在培养王爷的威望了。王爷可以先写密信给陛下,提出薄税的法子。如果陛下一无所动,那么我们就只能依靠关中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了;如果陛下认同了,他一定会拿给群臣看的,然后群臣上书,到时候,王爷您在正式上书朝廷,陛下就一定会准的。至于王峻嘛,他阻止王爷入京,原因是很明显的:他害怕王爷进京坏了他的好事。”

    郭荣一愣:“我与王大人见面的次数很多,交情虽然一般,可。。。先生的意思是,他想造反?他未必有这个胆子吧。而且他和父皇关系极好,建言献策,父皇没有不依从的,他怎么可能造反呢?”

    “一个人权倾天下的时候,又有什么不可能的?或许陛下在的时候,他不会做什么,如果陛下一旦。。。昔年的徐温、李昪不都是这么得国的吗?”王怕沉声说道:“可是陛下毕竟不是杨行密、徐温,依我之间,陛下对王峻是有所察觉的,所以,陛下才让王爷留在关中,有一个富庶的关中,有一支威震天下的军队,王峻在汴京就没有什么作为了。因此,就算王峻反对,陛下也不会听他的。而且以我之见,王峻也不会反对的。”

    郭荣有点不明白王朴的意思,王峻这个虽然小时候当过达官贵人的**(在后梁大奸赵岩府上从事服务业),还曾经是个小有名气的歌手,可是,他绸缪帷幄,赞成大事,有新朝第一臣的美称。这个人本来就和郭威关系极好,边境事变中,和郭家一样,王家也是被满门抄斩,这让王峻和郭威更有共同话题。郭威对他是信任有加,官拜枢密使,在朝中势力很大,堪称一字并肩王了。要说郭威对王峻有所提防,这话郭荣是相信的,毕竟自己老爹又不糊涂,是绝对不会让朝政归于一人之手的,可是,说王峻不会反对,郭荣就有点不相信了,他问道:“这是为什么啊?”

第425章() 
“王峻不是傻子,眼下的形势他看的很清楚,咱们大周要想一统天下,或者长治久安,没有一个稳定的粮食产地是不可能的,可北边,燕云十六州失陷,无险可守,更加上河东是我们的世仇;而南边邓州、徐州陷于敌手,兵锋所及,一日一夜可到汴京,这。。。这情况下,关东之地(潼关以东),守之难以,大周虽大,可是只有关中一地称得上是安全的。王峻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所以,他会支持充塞关中的政策。”

    王朴顿了一下,喝了一口茶,继续说道:“王爷颇有贤明,因此,王峻对您是有所忌惮的,可是,他中了陛下“郑庄养虎”之计。他比陛下年纪大,陛下自从即位之后,每次见面或称其为兄,或称呼其表字,凡是他上书所请之事,无论大小,陛下必然听从,久而久之,他就养成了刚愎自用,豪奢不仁的性子。他忌惮王爷,可并不怕王爷,对您的提防也低,再加上他也知道关中的重要。王爷上书之前,可以在汴京一带放出风声,让百姓知道西移的好处。这么一来,王峻肯定也会知道,等王爷大张旗鼓上书的时候,如果王峻反对,我们反过来就可以说他是为政不仁。王峻老奸巨猾,他不可能不考虑这一点的,这么一来,他就不会反对了。”

    郭荣笑了:“他不反对就好,呵呵,到时候,我们大可以给他一点好处,让他也沾沾充塞关中的光,恩,先生,您看我们是不是可以派人去王峻府上一趟。。。修补一下关系呢?”

    王朴笑道:“王爷是想更骄其气了。不用去修补关系,直接派人去他府上,请求他在陛下面前为王爷解说一二,让王爷进京看望一下陛下呢?”

    “妙,妙啊!”郭荣赞道。这么一来,更会麻痹王峻,比单单的送礼,还要好上很多了。

    王朴见第三条已经商议完毕,说道:“王爷,这第四条,驻兵灵州,您看派谁去好呢?”

    “灵州是紧要之地,必须派遣一员能征惯战之将才好,我想在高怀德、慕容延钊、石守信、王彦超里面选择一个。只不过我们练兵,打得是扩充禁军的旗子,可禁军是天子亲兵,向来应该驻扎在京畿,我们以什么样的名义才能让他们驻守灵州呢?”

    名不正则言不顺。如果郭荣现在是皇帝,而禁军又练成了,地方节度使的实力减弱,同时又撤消了一些节度使,一直诏令,让禁军代替节度使的地方军队,成为全面负责国家的安全,那么派禁军将领驻扎地方,自然谁也不会说什么。可现在不行啊,万事要以稳定为前提埃

    郭荣心里很清楚,这灵州是一定要派遣大将驻守的。说关中安全,事实上是相对而言的,由于地理的关系,中原南北的两大劲敌,是很难的对关中又大的影响的。首先,关中有山河之险,南方的楚国要想大部队的进入关中,那要么夺洛阳,走潼关,要么越过秦岭走武关旧道。

    在汴京有大批周兵的情况下,夺取有八关之险的洛阳,走潼关,那纯粹是找死。而武关旧道,虽然一千多年前,刘邦从这条路走过,可是,一千多年了,自从开辟了潼关大道之后,过去闻名天下的函谷关、武关,早就破旧了,根本就不适合大部队行进,这么一来,楚国是影响不到关中地区的。

    而契丹呢,契丹走河北已经走顺了,抢劫财物,在河北很顺溜,它何必舍近求远呢?再加上关中的北面有定难军呢!

    定难军全称叫做定难军节度使。唐末五代,事实上是中国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纷纷南下,而五代之中,后唐和后汉非常明确是由沙陀族建立的,后晋的石敬瑭则是出身西夷(新旧五代史都明确指出,李存勖和刘知远都是沙陀族人,关于是石敬瑭则说是出身西夷,注意出身西夷,并不一定就是胡人,李白出生于吉尔吉斯斯坦,可他就是根正苗红的汉人)。在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有一个民族就在中国的西北渐渐的强盛起来,那就是党项。

    党项是西羌的后代,在唐朝的中期出现在中国的西北。大概有西封、拓跋、折、野利、费得等几个姓氏。他们在与吐蕃的争夺中失败,纷纷向唐朝称臣,内迁道庆州、夏州一带。直到后周的时候,这党项都是一个松散的民族。在灵州、庆州、鄜州等地的党项也多次叛乱(华夏大防虽然不对,可是国力弱小的时候,让游牧民族内迁,真的是养虎成患),后唐明宗时,曾经多次在西北用兵,终于平定了庆州等地的党项人。

    可是,党项对关中的危险不在于庆州等地的党项人,而是定难军。唐僖宗的时候,夏州(今内蒙白城子,又称朔方)有个叫拓跋思敬的党项人,任夏州偏将,后来镇压黄巢有功,赐姓李氏,任命他做了夏州节度使,这就是定难军的来历。李思敬传位给弟弟李思谏,李思谏传位给儿子李彝昌,李彝昌在位时夏州发生了叛乱,族人李仁福评定叛乱被拥立为节度使。这个时候后梁时期,晋王李克用、岐王李茂贞多次合并攻击夏州,李仁福无奈之下像后梁称臣,朱温出兵援救。李仁福在战争中因祸得福,先后又攻克了银州、绥州(陕西绥德)、宥州(陕西定边附近)等地,实力大增。此后,定难军就向中原王朝称臣。

    可是,由于这定难军所占的地盘,特别是银州、绥州是中原的屏障,那地方历代都修有古长城,是中原王朝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战略要地。在后唐明宗时期,中原国势大增,朝廷就有意收复定难军。唐明宗趁着李仁福刚死,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