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范质和徐仲雅倒没说什么,赵普却道:“单从军事上讲,李大人说得很对。不过,要是从李唐当政者的心里上说,未必就没有办法,劝李唐出兵。”
从马云刚刚当上大王,李骧、赵普等人就提出了“调动唐军、消弱唐军精兵,耗费李唐国力”的想法,然后在以马云为首的楚国高层官员不断的补充完善,变成了一种集体智慧的结晶,和造假币一起,成为了楚国对李唐的基本国策。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楚国派出一批的细作在吴越散步谣言,鼓动吴越王出兵福州,在漳州、泉州,鼓动地方势力的自主思想,甚至在能力范围之内,为他们提供便利。还和李唐秘密协商,共同攻击汉国。就是想把李景的老爹李昪存的八百万两家产给挥霍掉,把李唐仅有的精兵给消耗掉。
这是听赵普说有办法说动李唐出兵北伐,大殿上的人都凝神细听,特别是李骧,神态更是仔细。
赵普缓缓说道:“各位大人想必也知道,这李唐是分为冯延巳和周宗两派的,冯延巳这派人在李景心中的地位高,手里的权力也大,而且他们也是野心勃勃妄图统一。这种人,有个致命的缺点,一是看不得别人的好,二是拼命想占便宜。大王,您还记得吧,前年我们去金陵的时候,这群人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酸,一个劲的说我们拿下南平是错误的。呵呵,如果我军北伐,一路顺风,轻而易举的就拿下了襄州、随州等地,大王、各位大人,您们觉得李景和冯延巳他们会有什么反映呢?”
马云抚掌笑道:“李景他们要是听到这个消息,想必以为这晋兵或者契丹兵,并不可怕,说不定就会仓促出兵北伐,如果那样的话,他们是必败无疑。妙。。。妙计埃这么说来,还要麻烦赵兄亲自走一趟金陵,去见见李景。给他好好的描述一下北伐前景。等到我们出兵攻城略地之后,李景他们肯定是忍不住了。”
众人哈哈大笑。
开运四年正月,金陵偶降瑞雪,整个城市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含元殿上,李景颓然的望着殿外白茫茫的天地,心里是充满了无奈。多好的一个写诗的环境啊,披着貂皮大衣,踩在酥软的白雪上,随着步伐的前进,不仅在白皑皑的地面上,留下一串浅浅的脚印,还传来“嘎吱嘎吱”的脚步声。踏雪寻梅,煮酒炙肉,这是何等的快意埃小风这么一吹,小鼻涕这么一流,身子一抖,脑袋立刻就清醒了,这灵感就滔滔不绝的涌现出来。就像王羲之一样,只有在酒醉时才能写出兰亭序那样的名作来,朕只能在这冻人的美景之中,才能感受人间疾苦,朕最得意一阙词就是在风雪中冻出来的。
这个赵普,他什么时候来不好,偏偏要这个时候来。而且周宗也是的,让赵普等两天就是了嘛。这大雪纷飞之日,朕都盼了一年了。
“陛下,楚国使臣赵普在宫门外候见。”黄皓低眉顺目的轻声禀报道,他晓得皇帝的心意,知道这个时候皇帝就像一直猛虎一样,惹不起的。
“哎”,李景木然的叹了口气,说道:“让他进来吧。”
“大楚使臣赵普,叩见唐王。”赵普来到含元殿上,施礼道。
赵普施礼了,可等了半天也没等到李景的那句“免礼平身”。大殿之上静悄悄的,周围大臣偷眼看下李景,这家伙一脸的不耐烦。
赵普脸不红心不跳,不卑不亢的从地上爬了起来。作为楚国的一个情报头子,相当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李景肚子里的那些花花肠子,赵普是知道的一清二楚。
他爬起来以后,高声说道:“臣奉我王之命,特将文昭王文选两集送于唐王。说着从怀里拿出一个三寸见方的扁平木匣子,拱手递了上去。
第259章()
恩。。。一肚子牢骚的李景,本来向给赵普一个难看,他故意不喊平身,可赵普居然自己爬起来了,李景有点愤怒,不过看了看自己手下,没一个人出面指责的。心里正郁闷着呢,突然听赵普送了一个什么‘文询,当即来了兴趣,文人嘛,就是对诗集一类的比较感兴趣。他说道:“拿上来,给朕看看。”
大太监黄皓见李景发了话,赶紧从走过来拿了那个木匣子,双手捧给了李景,李景打开一看,里面有两本书,一本是玄青色封面,上面不仅仅写了文昭王文选五个苍劲大字,还配了一个“清风拂杨柳,絮飘十里外”的春光美景画。李景将它拿了起来,一股浓郁的墨香味飘来,入手沉甸甸的,还颇有分量,他随意的翻了两下,书中正文都是洁白的宣纸,每页上部印的是一首诗,下部或是与诗文相对应的插图,或者记述诗文的来历,插图精美,字迹清晰,显然是一本精装书。
李景抚摸着书,有些爱不释手,当他目光停留在一页上,仔细的看起诗文的时候,不禁有些哑然失笑,上面写着——岳麓山山锁湘江,湘江水水入洞庭,洞庭湖湖绕岳阳,岳阳城城立荆湘。题目是“荆湘岳麓”。这。。。这叫诗吗?整个一空口大白话。过去只听听说马云作诗不靠谱,没想到这根是在他老爹哪呢?李景忍不住又翻了一页,立刻就听他“扑哧”一声,笑了起来——上面写着:远望岳麓清幽幽,上头细来下头粗,龙骧虎步山中走,怎能上下一般粗。下面还配了两副插图,左边一副画了个正常的大山,林木之中隐隐有数对人在其中走着,山势不太陡,这些人还有说有笑;右边一副则是上下一般粗,类似于一个木轱辘似的,陡峭的无法攀登,山下一群人正仰着头,望山兴叹,干瞪眼,也上不去。
“哈哈哈。”李景郁闷的心情大好,他笑着问道:“文昭王最近可安好啊?”
“回唐王,我太上王一切都好。”赵普恭恭敬敬的说道。
“看他的诗作,也让人心情很好埃文昭王作诗天马行空,能人者所不能,咏人者所不敢咏,哎,让人羡慕埃”李景忍不住揶揄道:“对了,赵大人这次来我大唐有何贵干埃”
“想必唐王也知道,眼下契丹入侵,大晋灭亡在即。契丹残暴不仁,中原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主楚王殿下,上尊孔孟,下治黎民,仁爱之心,世人皆知。大河上下,中原江南皆是赤县子民,我主不忍见他们活在契丹人的铁蹄之下,故欲顺天讨逆,扶救黎民。本来,这事情我大楚一己之力已经足矣。可是我王念在楚唐两国联姻和好,情同一家。如此仁爱大名,又岂能独享呢?因此,我大楚愿出兵与荆南,而请贵国出兵于淮西,两路进击,早一天击溃契丹,就早一天解救世人。这种大仁大义之事,熟读诗书的唐王想必也不会推辞的吧?”
李景忍不住哈哈大笑,群臣有些傻眼,赵普说得大义凛然,事实上还不就是一句话,大晋完蛋了,我们大楚准备趁机出兵占点油水,你们李唐要不要一起玩儿?这可是国家大事啊,有什么可笑的?刚才李景就莫名其妙的在宝座上发笑,现在怎么又突然发笑了呢。周宗和冯延巳互相了一眼,暗中都在猜测李景的心意。周宗是和平主义者,他就反对打仗,主张保境安民。从心里来说,冯延巳也觉得现在是个好机会,可是唐军陷在福建的泥潭子里面拔不出来,他难免有点犯含糊儿,定不下心来。李景要是点头,或者摇头,他们自然知道是什么意思,可李景偏偏发笑,让他们心里是一阵的瞎琢磨。
倒是赵普坦然的站在大殿上。刚才送的那本文昭王文选,找的就是一些马希范做得不怎么滴的诗,临时凑成了一本,是当之无愧的精选本。在赵普看来,李景这个人不象一个君主,他更像一个文人,而且是一个自视甚高的文人,费时八脑的给他讲天下大事,反而不如激他一下:你看看虽然说俺楚王这文化程度不高,可是俺们照样出兵打契丹。。。
李景终于停了笑声,一时不屑的说道:“既然楚王都要出兵,寡人也就。。。”
“陛下,臣以为此事应当。。。”周宗听李景的口气竟然要答应下来,他站不住了,赶紧出来劝道。
赵普也听出来李景的意思了,他心中大喜,见周宗要出来阻拦,他不慌不忙的说道:“江南有民谣:保境守财周君太(周宗的字),开疆扩土冯正中(冯延巳的字)。今日一见果然如此埃”这民谣当然是赵普临时编的了,明面上是把这两人相提并论,事实上却是贬低周宗,夸赞冯延巳。
李景是小开,老爹辛苦了一辈子赞下近千万两银子,他花花差差一点都不心疼,可他不是冤大头,马云骗了他五十万,现在不仅不说分期付款了,就只是死乞白赖的要求暂缓还款,同时要求继续借贷,等打下汉国,在一块儿还给他。马云的口碑这么差,李景心里自然不是很相信,刚才是被赵普那一阵忽悠,自尊心作怪,就忍不住要答应楚国,可是周宗这么一拦,他心里又有点冷静了。他望向冯延巳,想听听这位传说中的“开疆扩土冯正中”是个什么意见。到底是出兵好呢?还是不出兵好呢?
冯延巳能有今天靠的是什么?第一是他的诗词做得好,入情入境,让李景对他刮目相看,第二,战略眼光开阔,说起一统天下来,是头头是道,如掌上观纹,极大的满足了李景的虚荣心;第三,会察言观色,看李景的心情下菜,深得李景的欢心。
刚才李景明显已经有了答应的意思,冯延巳又怎么说不行呢,当下他是一力赞同。紧接着,周宗这伙子人就出来反对,然后魏岑等人又是挺身而出,为冯延巳摇旗呐喊,不是说冯延巳,我顶你;就是说冯延巳,弓虽丁页。满朝文武除了赵普这个编外人士,竟然没几个人潜水不发言的。最后裁判员李景不得不再次表态,冯延巳胜!气的周宗两手发颤,却也是无可奈何。
接下来,楚唐两国就具体的出兵事宜做了仔细的磋商,什么时候一同出兵啊,得到土地怎么分配埃管他真的假的,权枢密使魏岑和刑部尚书赵普是认认真真的商量了一遍。全部敲定之后,赵普和魏岑又代表各自的君主,信誓旦旦的歃血为盟。宰了几只鸡,末了一脸血之后,赵普才返回长沙。
与此同时,魏岑也高高兴兴的,拿着楚唐两国的出兵协议书,给李景看的时候,旁边的冯延巳忍不住出了一个馊主意:“陛下,虽说是约定出兵,不过这晋兵的实力不弱,五年前,咱们还出过大亏,所以,臣建议咱们的军队先按兵不出,等楚国出兵之后,看看他们打的顺利不顺林,如果顺利,我们再出兵,如果不顺利,嘿嘿,陛下,他楚国能赖着连州,我们一样可以不出兵的。”
一席话,说得生怕再做冤大头的李景是连连点头。
等赵普回到长沙的时候,已经是二月初了。在一月里,耶律德光正式封了石重贵当个什么负义侯,大晋这样灭亡了。消息传到长沙,马云又是替大晋举哀,又是连表忠心,希望将石重贵迎接到长沙,继续做大晋的皇帝。
一方面做着官样上的文章,另一面却召集徐仲雅、范质、李骧、王贇、拓跋恒等议事。马云拿出荆南道都统丁思瑾的奏章,递给这些心腹重臣。丁思瑾在上面只说了一件事:北伐中原,驱除契丹。
见众人都看完了,马云问道:“诸位大人,你们意下如何啊?”
李骧说道:“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