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则天大全集-第1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孙无忌舐犊情深,这次竟没推辞,忙起身按着孩子的背给李治磕头:“陛下皇恩浩荡,长孙氏一门代代感念。”

    “舅父为国劳心,理应如此。”李治摆摆手,“天寒夜晚,大家不必在外伺候,都休息去吧。”

    待诸子退出,李治端起酒杯重重叹了口气。

    “陛下因何叹息?”

    “舅父多子多福,朕却子嗣不旺,中宫无子,其他几个孩子也不如愿。”说到此处李治话锋突转,“好在武昭仪生下个弘儿,朕甚是喜欢!”

    长孙无忌大笑:“臣与陛下一般,也偏爱最小的儿子。明知孺子年幼,资质尚不可知,可就是偏爱,哈哈哈……陛下请饮。”

    李治听他把话岔开了,尴尬一笑,把酒饮了又道:“武昭仪今又身怀有孕,说不定还能为朕添一爱子。您看……”

    “恭喜陛下,此乃幸事!高祖皇帝二十二子,先帝十五子,皇家血脉繁茂,可喜可贺。”

    一次或许是未留心,两次便是故意了。

    李治此来实是为改易皇后之事,又是赠财宝、又是给庶子封官,以为出言引导无忌便能赞同,岂料人家竟不接这个茬。可他存心已久,这话终是要说的:“舅父,中宫皇后至今无子,朕甚感忧虑。”

    无忌的笑容渐渐收敛:“皇后芳华未老,岂可言必无子?况东宫已立,将来嗣膺大宝即为中宫之子,又有何忧?”这番话算是把李治的嘴彻底封住了。

    李治暗自憋气,殊不知长孙无忌心中更气——无事不登三宝殿,我还以为你今日发了好心来看看舅舅呢,没想到又是别有所图!改易中宫的心思你动了不止一日,我也阻了不止一日,怎还不死心?王氏乃我关陇名门之女,又是先帝所定,有什么不好?偏生钟意这个乱伦之人,羞也不羞?

    媚娘毕竟是一介女子,无论在宫中如何,当着君臣的面实在不宜多言,所以这半日一直没说话。这会儿见无忌不屈,李治又被难住,想接过话茬,举酒道:“妾身也敬元舅……”

    话未说完但见无忌离席而拜:“昭仪身怀龙种,不可饮酒。倘若腹中真是男孩,一旦有失,我大唐岂不少一亲王刺史?”

    亲王刺史?!我儿子只配做刺史,做不得皇帝?媚娘暗咬银牙,手中酒杯攥得咯咯直响,却不便发作,强装笑颜道:“元舅说的是,快快请起。”无忌大马金刀又坐下,这次两人相对而视,谁也不避讳谁的目光了。

    媚娘眼珠一转,微笑道:“今日妾身自请随君来访,便是想一睹太尉英姿。久闻太尉权冠朝野,为百官所敬,富贵也是常人莫及。妾年少识浅,未知太尉一家何以结好先帝,以致富贵?”这不明知故问吗?长孙氏之富贵皆因结亲皇家而始。媚娘这话柔中带刺——你不就因为妹妹嫁了皇帝才有幸建功立业吗?一门富贵得于皇家,如今就敢居功自傲不从皇帝之意吗?

    长孙无忌没料到她竟问出这等话来,心内一翻——老夫当真小觑此女了,不仅会争宠,竟还这般阴损!

    他微一错愕,强压怒火道:“昭仪原来不知,长孙氏一门之显贵皆因舍妹配与先帝,老夫也因此追随先帝建功立业。想当年舍妹年方十四,与先帝喜结姻缘,先帝践祚则为皇后,二十载伉俪情深,又生今上,得续大统。故老夫以为,原配夫妻恩爱和合,乃是齐家、安国之本,也是先帝以身作则,后辈子孙恪守此道方为孝顺。”

    媚娘脸上的笑容再也挂不住了,强自低头忍耐——这老家伙可恶至极!有心发作却又不敢,一者当众动怒有碍名声,对夺位更不利;再者自己的底细人家知道,难道还挤对他说出更难听的?

    李治蹙眉,媚娘低头,长孙无忌负气而坐,这酒还怎么喝?一旁的长孙冲已满头冷汗,挤眉弄眼让父亲敬杯酒,缓和一下气氛。无忌竟装作没看见。

    少时宴罢,仆人又递宦官茶果,李治实在不愿再多留,随即起身告辞。长孙氏一家又恭送至门外,瞧门道处还停着那十车财宝,无忌又说:“陛下之赐不敢领受。”

    李治强笑道:“朕既送来,岂有带回之理?此事若传扬开,百官说朕以君赐臣反遭人拒,岂不扫了朕面子?舅父还是收着吧。”说罢携媚娘登车。

    无忌对车长揖:“臣恭送陛下。”

    长孙冲始终提心吊胆,这会儿终于凑到父亲耳边道:“父亲何必拒人千里,他毕竟是皇帝啊。”

    “去!你晓得什么?”斥退儿子,长孙无忌望着渐渐消失在夜幕中的车驾,心里凉透了——就算我把这十车财宝收下,也决不会赞成换后之议。雉奴变了,已经不是那个纯良听话的乖孩儿了。为什么?泾以渭浊,湜湜其沚,都因为这个姓武的妖女!

    马车行出去甚远,两人肩并肩而坐始终不语,直至转过这条街,媚娘才发出一声愧疚的叹息:“唉!因为我的事,又惹得你不快。”

    “什么你的事、我的事?这是咱俩的事!”李治拉住她手,“我今日来游说,不仅是为你、为弘儿,也是为我在朝中办事方便一些。你有所不知,只因你二度入宫有悖伦理,他几度明里暗里以此胁迫。若你为中宫之主,非但咱俩心愿得偿,事关国体,他也少不得帮咱们遮掩。昔日之事就此作罢,我做起事来也省得缚手缚脚啊!”

    听了这番话媚娘才觉宽心,直言道:“我看他是故意作梗,就是不愿放权。”

    李治其实思考得很清楚:“不放权仅是一方面,你知道太原王氏、河东柳氏背后有多大势力吗?这两家本就与我们皇家有亲,他们子侄枝脉又与关陇各家亲亲相结,绕来绕去全都是亲戚,实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况且拐弯抹角还都可与我们皇家沾点儿关系,凭这一系列关系,莫说仕途、授勋、恩荫这些事,就是平常对下亦可作威作福。大利当前,也无怪乎他们恋栈。今日之事遭拒也没什么可奇怪的,只是……唉!朕降尊纡贵,以君贿臣尚被拒绝,我这张脸面置于何地?看来不把大权夺回来,皇位终是难安。”

    媚娘悻悻切齿:“今日不成,还有明日,不信斗不过这老叟!”

    李治捏了捏眉头:“我真有心不管不顾,强行下诏立你为后,可中书门下尽在其掌握,朕虽有诏形同废纸。”

    “不能闹太僵!”媚娘恨归恨,心里却清楚,“无忌前构血案、后织党羽,满朝文武莫不惧之。以他今日之权势,就算你执意废立,当今朝廷又有谁会不问得失、不避险阻,一心唯你之命是听呢?”

    两人低头思量一时无语……突然,两人同时想到一人,不约而同脱口而出:“李!”直至此时此刻李治和媚娘才明白,为何李世民会安排一个李,为何会先贬后擢,为何李会称病半隐于朝堂,原来藏有玄机,此人是……

    李治慢慢绽出了笑容:“只要有李大胡子在,咱们什么都不怕,只管攻不必守。我已下定决心,定要夺回属于我的权力!”

    媚娘也道:“为了永远和你在一起,也为咱们弘儿,我定要当上皇后!”

    两人双手紧握,互相激励——长孙无忌态度已很明确,不能再抱希望。媚娘若想夺取皇后之位,必须扳倒无忌;李治若要夺回大权,也必须扳倒无忌。此刻他俩已不仅是情侣,更是并肩奋斗的战友!

    三、二说国舅

    长孙无忌拒绝李治,心内亦感不安,预感到他们将有下一步动作。果不其然,李治很快出招了。

    他以表彰功臣为名,命阎立本再度为司空李画像,悬挂于凌烟阁。这是李第二次获此殊荣,与上次不同的是,天子李治亲笔为画像题写序言,辞曰:“朕以绮纨之岁,先朝特以委公。故知则哲之明,所寄斯重。自平台肇建,望苑初开,备引英奇,以光僚采。而岁序推迁,凋亡互及,茂德旧臣,唯公而已。用旌厥美,永饰丹青!”昔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至今尚在人世者仅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程知节、唐俭、李五人,其中尉迟敬德、唐俭皆年迈致仕,程知节统领禁军。功臣本义无忌居首,李位列第二十三,如今李二次图画,并获得天子御笔题词,在名分上足以与无忌并驾齐驱。

    长孙无忌固然不悦,却也没办法,毕竟李征平江南,灭突厥,征高丽,战功卓著,非自己能比,唯有挂着一脸微笑去祝贺。好在李一向不参与任何朝堂之争,三天两头称病不朝,威胁倒也不大,可是李治此举依旧惹得群臣议论纷纷。

    一片喧嚣之中,注定不平凡的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到来了。

    新年伊始,皇帝要在京所有皇族拜谒昭陵,此时媚娘身孕已久,但国家大事唯祀与戎,问鼎后位之人焉能错过这圣典?她执意要随李治同往,这一路虽不甚远,但车马颠簸,媚娘不慎动了胎气,便要临盆。侍驾之人好一通匆忙,也是她福大命大,非但没出什么意外,还顺利产下一个健康的男孩。李治欢喜不已,给儿子起名李贤,蠲免醴泉县百姓租赋,昭陵所有宿卫将军、郎将全部进爵一等,祭陵之后他当众宣布封武昭仪之长子李弘为代王,刚出生的李贤封为潞王。

    紧接着,刚生育过的媚娘不辞幸劳,写成一部名曰《女训》的书,敦促嫔妃宫女恪守妇德。李治大加赞赏,命宫中女子人人诵读,颇似当年嫔妃研学长孙皇后《女则》的场面。媚娘此举一举两得,一方面效仿先贤,表现对圣母文德皇后的尊崇;另一方面借此彰显自己才华,向天下表示,自己才堪当六宫之主。

    长孙无忌已感到王皇后的情势越来越不妙,适逢太子李忠已至舞勺之年,无忌上书请为太子举行元服礼。元服加冠意味男子成年,此举意在稳固其储君地位,继而也稳固王皇后之位。李忠已到岁数,李治也没有理由拒绝,只好同意。

    太子元服乃国之大礼,卫尉设宾客仪仗,宗正乘车侍从,李忠头戴黑介帻,身穿七彩衣、紫褶裤,足蹬乌皮履,向天子、三师谢拜,受制书,当众脱帻加冠。整个仪式隆重肃穆,百官无不恭贺,唯独御座之上的李治满脸不耐烦的样子,仪式刚一结束便拂袖而去。

    君臣分歧日益明显,几乎已到了事事对立的地步。不料这场君臣之斗刚刚展开,边地也有了战事。时至三月,高丽国权臣渊盖苏文联合百济、靺鞨侵略新罗,连夺三十余城,新罗火速向大唐求援。对这次求救,李治与无忌的反应倒是难得一致——打!先帝亲征辽东无果,此为大唐之憾。始终忠于李世民的无忌不能坐视高丽猖獗,一心要摆脱父皇阴影的李治也不能放任此机会,君臣随即达成一致,以营州都督程名振为东夷都护,讨伐高丽、救援新罗。两军会于贵端水(今浑河),高丽军欺唐军先锋人少主动出击,唐军英勇奋战,在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领下大破高丽军,杀敌千余人,并焚其城池辎重,高丽慑于大唐之威撤军龟缩。朝廷为表彰苏定方之功,晋升其为右屯卫将军,加封临清县公。

    东征军刚刚凯旋,西疆又生事端。西突厥阿史那贺鲁贼心不死,整顿兵马颇有异动,朝廷又以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总管,率王文度、苏定方、刘仁愿等五将,准备再度出征。金戈铁马、烈酒誓师,朝廷上下忙于整军,长孙无忌更是忙得不亦乐乎……

    转眼到了五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