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晚上,店铺关门,通夜赏灯,放烟火。沿着以灯市口大街为中心的东西长街,两边尽是彩楼,南北相向,朱门绣户,画栋雕梁。楼上有帘幕的多是勋家、贵戚、大官宦和缙绅眷属,每座彩楼的租价,一夜就得几百吊钱。从灯的质料说,有烧珠料的、夹画堆墨丝的、五色纱的、明角的、纸的、麦桔的和通草的。从形式说,有百花、鸟、兽、虫、鱼、走马灯……巧夺天工。至于烟火,也是花样繁多,令人惊叹不止。各种乐队,各种杂耍,通宵演奏。另外,这儿那儿,有队队童子彩衣击鼓,从晚到晓,叫做太平鼓,通宵男女拥挤,人山人海。。
今年的花灯和烟火虽不如往年热闹,但也相差不远,只是乡下的灯进城来的较少罢了。正月十四日是灯市进入高潮的第二天。这天上午,有一个相貌不俗的年轻人,穿一件半旧的圆领羊皮袍,眉宇间含着几分年轻的盛气,他有两个仆人陪伴,从西城来到东城,在东长安街向王府井的转角处下了驴子,开了脚钱,慢慢地往灯市走去。一边走一边颇有感慨地低声吟道:”这种场面,真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的感觉~~”
“等到明年清军入关,北京又会是怎么一番景象呢?”说话的正是宋友亮,他与许二多、张石头进了北京城游玩,越走人越挤,生意越热闹,使宋友亮不知道看什么好。有时他想站在一个店铺前仔细看看,但正在看着,又被人潮推向前去,他走到一个较大的珠宝店前,由于好奇,进去随便观赏。这个店里的广东老板正在请一位太监看一颗很大的珍珠,几尺之外,光耀人目。宋友亮知道这就是古书上所说的”径寸之珠”,他不敢走近,也不敢问,只听那个太监说:”三千两不能再少?”
商人极其恭敬地回答说:”实在不能再少,公公。田皇亲府上的总管老爷已经来看过,叫小的把这颗珠子给他留下。只是公公喜爱,我才敢卖给公公,要是在往年,像这样的宝物至少可以卖四五千两银子。今年生意差一点,又是公公想要,作价三千两卖给公公,赔几百两银子算小的的一点孝敬,以后仰仗公公关照的时候多着哩。”商人随即走近半步,嘻嘻地笑着小声说:”以后里边采办珠宝,只要公公垂爱,照顾小的一下,什么都有啦。”。
太监又把珠子端详一阵,说:”好吧,我留下吧。其实我也不打算用它。我看这颗珠子还不错,送给我们宗主爷嵌在帽子上,倒是很好。”宗主爷是明朝太监们对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尊称。
宋友亮第一次看见用三千两银子买颗珠子,骇得张嘴瞪眼,不由得摇摇脑袋。看见太监向他扫一眼,他赶快一转身退出了珠宝商店。当回到人潮中继续向前拥挤时候,他禁不住喃喃他说:”三千两银子在乡下能救活多少人家!”
随后,宋友亮就去兵部交割了公文,首先孝敬了守门的几两门敬银子,好不容易才见到兵部的那些大人们。随后兵部的大人们又拐弯抹角要了一些孝敬,这才查勘军职黄簿,都司卫所掌印佥书的连名保结,经验实后,勘明无误,照例准袭。一番手续办下来,又送了兵部老爷们一份谢礼,花掉了二百多两银子,最后终于顺利得以世袭海阳千户所千户。
回到海阳,一众人早已在门口等着宋友亮了。
“还顺利吗?”宋千斤急切地问。
“还好,按照爹教我的那套~~很快就办妥了~~”
“办妥了就好~~”宋千斤终于放心地笑了笑。
宋友亮在众人簇拥下回到了千户宅邸,换上熊罴补子的武官服饰,佩武德将军的麒麟铜牌,腰佩利剑。然后郑重其事的接掌千户大印,主管全所军士的调拨、增补、选拔以及军旅防御之事。其余佥书事务,分理屯田、营操、验军、巡捕等食物,由副千户姜怀仁、许仁彪;镇抚张贵山、马有才;百户李玉桂、刘大庆、徐解、于大海、孙有为、杨共庆、鞠平、常发、赵志田、王有福总旗左安明、傅大山,小旗吕水根、陈阿土、鲍土根、谢阿大等各司其职。
众人一一上前向宋友亮行礼,简短的仪式之后,宋友亮来不及听众人的恭维,立刻传令道:校场聚兵~~
咚咚咚~~~
海阳所的小校场响起了许久没有敲响的军鼓声,海阳所所属的五百军士连滚带爬地从家里冲出门来,从海阳所各个放下涌向校场集合。宋友亮手按腰刀,站在啧啧发响的小木台上,鼓声持续了半个时辰以后,依旧有姗姗来迟的军士。
宋友亮看了看下面的兵丁,大多衣衫不整,睡眼惺忪。宋友亮手中令旗一挥,”变阵~长蛇阵~”宋友亮洪亮的声音在校场上回荡。
台下的军士们一脸茫然,呆呆地站在那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
“变阵~一字长蛇阵~~”宋友亮又大叫一声,再次会动令旗。
台下军士们依旧不知所措。
“公子~~”镇抚马有才小心翼翼地上前搭话,”公子,堡中军士就不操练~~早就~~早就~~”
第24章()
“早就把阵法给忘了是吧~~”宋友亮无可奈地叹了口气,”散了~~都散了吧~~”上次能消灭半天月,多半还靠了些同仇敌忾的味道,但是毕竟对付的只是一群马贼。宋友亮清楚的记得,崇祯十一年九月,清军就会越过长城入关,然后蹂躏山东半年,攻破济南之后北撤。要保住身家性命,必须练就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一听可以解散,老兵们立刻一哄而散,看来这些老兵们是指望不上了,只能另练新军。说起练兵,潘玉柱和沈卜琦都是很兴奋,潘玉柱从孙和鼎的行礼里翻出几本书来:《练兵实纪》、《纪效新书》;而沈卜琦拿来的却是几本画册。
《练兵实纪》、《纪效新书》都是明朝后期名将戚继光的大作,作为军迷的朱友亮早就拜读过。至于沈卜琦拿来的却是几本画册,都是他从葡萄牙人那里弄来的,当时欧洲人使用的军事教材。宋友亮接过沈卜琦拿来的画册一看,原来这是西班牙步兵方阵的操练画册和欧洲骑兵的操练画册,甚至还有如何操控火炮的教学画册。
戚继光带兵的年代中,往往多少胜多,自身却是伤亡极小,比如说嘉靖四十年的花街之战中,戚家军斩杀倭寇一千余人,自家伤亡仅三人。西班牙方阵在整个16世纪到17世纪中叶,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打遍欧洲无敌手。
经过与潘玉柱和沈卜琦一番商议之后,宋友亮最终决定选兵练兵采用《练兵实纪》、《纪效新书》,战术上则采用西班牙步兵方阵。只是西班牙方阵需要大量火枪,而眼下海阳所火铳数量极为有限。
沈卜琦一拍胸脯,”公子放心,做火铳一事,就包在沈某身上~~只要有足够的材料和人手便可~”
潘玉柱则摇了摇头,打断沈卜琦,说道:”卜琦不要造次,火器岂是你想大量打造就能大量打造的?”明代对军中的火器管理比较严格,宣德五年时,就有敕言:”神铳,国家所重,在边墩堡,量给以壮军威,勿轻给。”正统六年,边将黄真、杨洪立神铳局于宣府独石。帝以火器外造,恐传习漏泄,敕止之。一直到嘉靖三十六年,才题准蓟镇置造快枪、铅弹和火药给主客官兵。而一般的都司卫所,所生产火器时,都必须得到朝廷的批准,而且只有造一些”降”字号的手把铳口。如”胜”字、”天威”、”列”字等神铳只能由兵仗局制造。
最终,宋友亮还是觉得采用戚继光办法,士兵们主要操练鸳鸯阵和三才阵,但是火枪操练继续。宋友亮觉得眼下不可能一口吃一个胖子,精兵还不都是从新兵练出来的?不过,很快宋友亮就发现要练出精兵,可不光是有好的操练方法就可以的,还需要大量的银子作为基矗比如他委托古雨山购买的大量原材料,就是用来打造兵器盔甲和军服旗帜用的。
宋友亮的初步计划是建立一支职业化的常备军,他们完全脱离农业或者手工业生产。首先是军队的编制问题,宋友亮决定采用湘军编制之法:以海阳千户所宋、姜、许、张、马、李、刘、徐、于、孙、杨、鞠、常、赵、王、左、傅、贾、吕、陈、鲍、谢等26姓军户从宗族、亲友中招募人选,然后经过几次筛选和增补,耗时一个月才最终成军,分为50小旗、10总旗,5领队,总数505人。宋友亮自任指挥,各级军官之中除刘满仓是外乡人、潘玉柱资历稍轻之外,其余都是海阳所老军户的后代。
在战斗部队之外,宋友亮还配备了一百名工夫。工夫的职责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埋锅造饭安营扎寨,作用就等同于现在的工兵。如在野外扎营,则有战兵在外警戒,工夫在内安营。当时军队里对于此类工作,一就是直接安排士兵劳作,这会极大消耗士兵体力,直接影响战斗力。二就是就地征用老百姓,甚至拆了老百姓的房屋来建造军营,民愤很大。这些工夫除了力气大之外,一般都有过土木工程的经验。新军军规,即便在某地只逗留一晚,也必须建造坚固的营壕。
第二部是选兵。
宋友亮选兵也参考了戚继光的两条标准:其一是注重士兵的成分出身,”不可用城市油滑之人”,”不可用奸巧之人”,”可用只是乡野老实之人”、”可用乃惯战之人”;其二是注重士兵的素质,挑选那些身体丰伟、体格健壮、武艺精湛、反应伶俐、负有胆气之人,”而必胆为主”所谓”胆气”,即人的”精神”,藏在人的心中。有胆气的士卒,平时勇于吃苦、勤于练武,战时勇敢、不怕牺牲。古时评断一个人胆量大小的标准之一就是嗓门够不够大,大嗓门的人胆子也大。
接着就是效法后世的湘军,由各级军官自行去招募士兵,能最大程度地缓和官兵矛盾,做到官兵一心。但是,军官要对自己招募来的士兵负责,作为他们的保人。如果这些士兵中出现开小差、叛逃等情节,招募他们来的军官要付连带责任。所以,军官们招募士兵时也格外小心,谁都不敢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由于这些新军完全脱产,所以必须给予他们较高的军饷,以消除他们养家糊口的后顾之忧。普通小兵每人每月2石粮、小旗3石、总旗4石,领队4石,另外衣帽铠甲、兵器军械、死伤抚恤、日常操练等等等等。当负责后勤的孙和京把一笔明细账算出来之后,巨大的数字让宋友亮的手都在发抖。
海阳所的新军统统穿上了崭新的戎服,有的士兵自称从小到大就没有穿过没有补丁的衣服,穿上崭新的军装后,走路都扭捏起来,惹得其他人大笑不已。
许二多飞起一脚踢在那士兵的屁股上,将他踹翻在地,笑骂道:”小子,认真操练,跟着宋公子,别说穿新衣,就是娶新媳妇儿也不在话下~~”
众人一阵哄笑。
第25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宋友亮就交给军械所的孙和京与沈卜琦一个艰巨的任务:进一步改良火铳。
“怎么改?”孙和京有些没方向。
“难道是在铳管里刻线?”沈卜琦脱口而出。
“你怎么知道?难道~~”宋友亮很是意外,差点说出”你也是穿越众?”
沈卜琦笑道:”以前在澳门时,澳夷曾给属下看过一种火铳,铳管里有直线凹槽,澳夷谓之膛线。据说有这样膛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