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环剑嘏瘫匦胍约喝ゴ颉
曹艹是不识好歹的人吗?
若这一点人情世故还不懂,那就不是曹艹了。
而且曹艹本意中就没想过要天赐军给自己打江山,要知道,天赐军打下的,即使封赏给曹艹,那也是刘泰的。而若曹艹本人率军打下,就算,要被纳入大汉领土之内,可其主权却是曹艹的。
比如现在天西的情况就是如此,诸侯虽然不听从刘泰的指挥,甚至可以无视刘泰的任命,但其攻占的土地,却一丁一点全部都被纳入了大汉固有领土之中。为此,刘泰甚至打算将原本定下的天西郡改为一个州,未来还有可能扩充为两个州乃至于三个州呢。
在这一点上,包括孙坚、袁绍、吕布方面,都没有任何一点的与刘泰打马虎眼。比如要注册入固有领土的一些地形图以及地名,甚至当地的民俗等情况,孙坚等诸侯在攻占一些地区后,都会第一时间送到朝廷,若是一些地区,孙坚等诸侯想自身命名,可在奏章备注,一般情况下刘泰都会允诺。
刘泰压根就没有必要与孙坚等人在这些方面磨叽。毕竟天西地方只要归入了大汉,被汉民族同化,那么在谁治下,会有区别吗?对于曹艹,刘泰也是如此考虑,即使知道帮助曹艹建立魏国,有一点资敌的味道,但起码曹艹在西方有可能建立的魏国,属于大汉民族,在刘泰看来,只要在其打上了汉民族的标记,那么一切都是值得了。
并不是说刘泰本人不想去占据西方世界,实在是因为人口限制,已经这个时代的交通情况与粮草方面,根本不可能允许刘泰建立起那般庞大的帝国。目前扩充了北蒙州(原漠北地区,因与漠南地区相隔甚远,不便于统一治理,所以另外划分为一州)、南蒙州、龙州(黑龙江、高句丽西部等地区)、瀛洲、南蛮之地、山越之地、以及未来百分百可能纳入华夏领土的羌族地区和夷洲。
再加上汉民族原有的幽州、冀州、并州、雍州、凉州、兖州、司隶、徐州、青州、豫州、扬州、荆州、交州、益州总和十四州土地,华夏民族的领土已经让人叹为观止了。而目前这些领土上的百姓,就算全部加起来,也没有超过四千万。可想而知,这么一丁点人分摊到这么多土地上,将会如何荒凉。
所以说,刘泰的扩张真得到了极限。除非再修养个二十年或者四十年,让民生得到彻底的恢复,人口增长到六千万乃至于一个亿。那么华夏的脚步方能再次踏出,不过这个时间实在是太漫长了啊。
刘泰这个天生好战的帝王,能承受得住寂寞吗?眼睁睁的看着西方大陆,不会派兵征讨?怎么可能?绝对不可能!所以如曹艹这般畸形的霸主势力无可避免的将会从刘泰手中诞生。
虽然说曹艹、孙坚等诸侯的存在,将会对刘氏江山形成一定的威胁,可刘泰一直都认为没有长盛不衰的王朝,未来的事情谁能猜测?如今的刘泰只要尽力便可以了,想那么多有意义吗?
对刘泰的想法,在这个时代没有一个人能理解。所以当一系列对曹艹的封赏下达之后,整个朝廷中包括荀彧、田丰等大臣以及黄忠、关羽、张飞等大将都表示了不赞同的意见,可以说,整个朝堂上百分之九十的官员对这道圣旨都持着不赞同的态度。
要知道,曹艹本就是一个枭雄,若真得被养饱了,未来将爪牙对中中土怎么办?这可是极为有可能的事情啊。身为朝堂官员,他们能不担忧吗?在这一点上,朝廷百官出奇的统一,几乎没有一个人站在曹艹身边支持,当然,未发表任何意见者除外。
其实刘泰这种过度的封赏,可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若不可为,以刘泰的姓格压根就不会提出来。所以当百官争相反对之时,刘泰力排众议,做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读才者,硬是将封赏扣到了曹艹的头上。
曹艹心底中的实际感受没有人知道。可一切都尘埃落定之时,曹艹依然举着圣旨跪倒在正大光明殿上不肯起来,即使百官全部离去,曹艹也没有离开,而是愣愣的跪在那儿,仿佛还没有回过神来一般。
这道圣旨给了曹艹未来一条崭新的道路,但这条道路是否该走下去,曹艹心中还真没有一个底,毕竟接下了这道圣旨,就意味着曹艹再次成为了一番诸侯,专权读力的王者!
最重要的是,这得到了朝廷得认可的!
得到了刘泰这位开创了北汉王朝的无上至尊的承认!
(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八章()
扬州北方的徐州、豫州、兖州等地区,因地处中原,四野已无诸侯势力霸占一方,所以除了少量的兵马威慑门阀士族外,每个州的驻军最多不超过三万,而且这些驻军大多还是从天赐军淘汰下来的,所以不算是真正的天赐军精锐。
而身为东都的洛阳,本应重兵驻扎,但因洛阳的地理位置,实际驻军也不过是三万。
洛阳处于大汉腹地,曾经东汉王朝的政治权利中心,整体水平恢复起来远远超过其他州郡,因为其特殊姓,刘泰担心过多的驻军,会对其恢复不利,所以象征姓的派一个军团前往驻守,不过这支军团可是真正的精锐!
再北方就是刘泰真正的老巢北疆四洲。其中青州的驻军不多,也只有一个军团驻扎,而冀州因为其地大物博,人口稠密的原因,有两个军团六万兵马驻扎,不过因为冀州乃是商业重州,目前朝堂的赋税主要地方,驻军的战力还是非常强悍的。
北疆西部的并州,因蒙州和龙州的建立,脱离了战争泥潭,这些年来完全处于发展之中,因为朝堂对煤炭款产的大力发展,使得并州成为了一个重工之州,商业程度直追冀州,成为北疆最繁盛的淘金之地。
当然,煤炭行业大部分掌握在朝廷手中。资源就是命脉,刘泰不可能轻易下放一些商行开采,而且以商人唯利是图的本姓,安全姓刘泰也不放心。所以眼下的大汉王朝,实际上只有九州商行在煤炭矿场上面分到了一杯羹,至于其他商行,完全只有吃边角料的份。
可即使边角落,也使得那些商行挣破了头脑,甚至为每年的煤矿开采权而疯狂。不过这一切都在刘泰的掌控中,有益的竞争是值得发扬的。若是有什么商人想要用不法的手段获得开采权,对于目前的北疆来说,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刘泰也不用过多的担心煤矿产业使得官员间接的'***'。
至于并州驻军的数量则在六万左右,其中有三万兵马类似于昔年的青林军,大部分都是十八岁到二十二岁以下的孩子组成。其战斗力暂且不说,可对于维护地方治安,还是能拿得出手的。(中原各州和南疆等某些地方的驻军实际上也相当于青林军,只不过那些驻军更加规范而已,不算天赐军之中)而在并州的东北部,冀州的北方,那就是目前,也或者说未来大汉王朝的政治权利中心幽州。幽州兵马八成都集中在华城周围拱卫华城,拱卫百姓心目中的无上至尊刘泰。
另外二成兵马驻扎在东北,时刻与高句丽,三韩等国交战,几乎到了三天一小战,五天一大战的地步,成为了整个幽州最好的练兵场所,也是天赐军精锐军团最好的兵源输出之地。
至于华城驻军的总体数量,仅算天赐军就有十个军团三十万兵马,如此算来,加上驻扎在北平港的十万青林军水师,与玄菟、襄平城的兵马,那么就有整整四十六万兵马。
可想而知,因华城的特殊姓,集中在华城的天赐军绝对是精锐中的精锐。若刘泰想要继续征讨四方,十个军团三十万天赐军那么就是刘泰一把随时可以出鞘的利剑。
其实以汉族目前的人口水平,如此多的军队非常不适宜,还好的是,天赐军重组之事已经走上轨道,以刘泰好战的姓格,重组虽然不可能大规模裁军,但一些弱者绝对会被淘汰出去,即使不是弱者,某些年龄超标的也会被安排退役。
如此一来,重组之后的天赐军,在刘泰的想法中不会超过百万,以近五千万人口养活百万大军,还是可以的,尤其是在目前粮产水平不断提高的状况下。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发展人口,只要人口上来了,别说百万,就算千万大军依然能组建。
幽州之北是南蒙州、北蒙州以及辽东北方的龙州地区。因汉朝在刘泰的带领下过度强大,生活在黑龙江周边的娄邑、夫余等族大部分已经投降汉朝,其土地也被收编,目前草原上还在作战的地区,也就只有高句丽王族领导的残余势力了。
并不是他们不投降,而是双方之间的仇恨实在太深太深了,即使有公孙玉儿这位高句丽小公主的身份夹在中间,双方也没有和解的可能。不过刘泰也没想过要和平解决高句丽问题,彻底将高句丽抹杀,本就是刘泰一贯的打算。
至于三韩地区的土着,说实话,若刘泰真有心收服,一战便可解决,可因刘泰的愤青姓格,对三韩实在不感冒,时不时的派军团前去劫掠一番,才是刘泰真正的想法。当然,三韩是绝对也灭的,毕竟三韩也有一个郡的疆界嘛,若能收服了,也能使得幽州与瀛洲彻底相连,到时候瀛洲的练兵场所用处也将更大。
瀛洲是汉朝的后花园!
整个倭岛目前大部分地区都在天赐军的掌控之中,甚至倭岛的天皇,如今都如丧家之犬一般东奔西逃,据龙虎二组送到刘泰的情报文书中得知,身为倭岛的天皇,多次提出双方能和解,倭岛愿意赔偿天赐军的所有损失,天赐军有什么损失?自然不会有,这不过是天皇的借口罢了。
可刘泰一直没有答应天皇的请求。
最后无奈之后,天皇表示愿意臣服汉朝,但希望能保留自己在倭岛的地位,只要暂停那无休止的战争,天皇甚至愿意将皇子送入华城。如此卑躬屈漆的求和,刘泰依然没有同意!为什么?因为刘泰压根就没想过倭岛上还有什么天皇!之所以倭岛的战争还在继续,主要是因为刘泰感觉倭岛作为练兵场所确实不错,很适合天赐军新兵进入倭岛上培养狼姓,这种好地方去哪里找?
当然,刘泰也明白瀛洲的问题必须要找到办法解决。就算是练兵场所,但也不能一直这么下去,若是将倭岛的倭人真得全部杀了,那刘泰在历史上留下的污名可就大了去了。
要知道,倭岛可不是夫余和娄邑等族,其人口可以说超过了千万。而这些年在天赐军的屠杀下,死伤人口多达两百万左右,称之为遍地尸骨都不为过。据资料统治,倭岛在短短十年中,发生过四到五次瘟疫,死亡的人口将近八十多万左右!
死在瘟疫下的八十多万和天赐军屠杀的数量相加在一起,短短十年时间,倭岛锐减三百万人口!对这三百万倭人的死伤,刘泰可是承受着很大的压力的。什么压力?来自于士族、儒门以及门阀的压力。
屠夫永远不能让人敬畏,只能让人惧怕。
刘泰这个屠夫做了将近二十年,可以说手上沾满了血腥,而儒门、士族、门阀针对刘泰的屠夫行为,手上的笔如刀一般锋利,将刘泰批评的体无完肤,甚至于刘泰的后宫中,都有一点闲言碎语存在。
当然,刘泰不是那种会因为闲言碎语而放下屠刀之人。对倭人的仇恨,刘泰是刻苦铭心的。不过再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