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这个人划清界限,同时惩罚他了,这是当今的大势!
一番话,让所有的世家官员都说不出话来了,让他们同意吧,他们不甘心。但是让他们不同意吧,他们又不敢,这位是憋屈的不得了。
上方之上看着这一切的曹操,第一次感觉汉武帝的聪明啊。后世的人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的败笔之一,但是等到真的成为了皇帝和当初的汉武帝站在了同一个阶层之上的时候,曹操才明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绝对不是汉武帝的败笔。恰恰相反,还是汉武帝一生之中最为出色的政治举动!
如果把百家当做一个个规则的话,那么在罢黜百家之前,皇帝和麾下的群臣之间,其实就相互生活在一个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规则之中,皇帝想要在这其中搞一下小动作可谓是十分难的!
不说其他的,就说如今曹操的这一番话,如果放在西汉武帝之前,能够一席话逼的世家官员说不出话来,显然是不可能的。在哪个时候,曹操的这一番话,可以堵住儒家官员的嘴,但是绝对堵不住其他官员的,好比如法家,道家,阴阳家这些官员的嘴巴!
其次,罢黜百家之后,不但是继秦始皇之后,精神层面的大一统。更是让皇帝本身握住了一条清晰而又能够彻底制约百官的规则,这让武帝之后的汉朝各个皇帝,只要不是泰国白痴,就可以通过儒家这一个规则。限制,制约百官!
东汉的汉灵帝,在后世的人看来,那完全是一个亡国之君,昏君,但是真实的情况。就算是爆发了黄巾之乱,就算是黄巾之乱之后,所谓的汉朝根基动摇,但是从实施中,汉室的朝政大权全部都掌握在汉灵帝的手中,不管是何进还是十常侍,还是董卓这些发展起来的军阀,在哪个时候,对于中央,对于皇帝都不敢有一丝一毫的不敬!
反观其他朝代,不管是秦,还是唐宋明,末代皇帝几乎就没有一个是如同汉灵帝这样的,归根究底,就是两汉的皇帝,他们的脑子都很清晰,牢牢把握这那条制约麾下官员的规则!
只不过后来,这原本应该有皇帝掌握的规则,逐渐移到了官员的手上,这在明朝达到了顶峰,官员反过来制约其了皇帝,因此产生了明朝特有的内阁制度。
只不过在此时,官员显然还没有那个能力能够从皇帝的手中夺取这条规则的主动权,因此只能被动的被皇帝随意的吊打着。
一番话,堵住了那些世家官员的嘴巴之后,接下来的一切就顺理成章了,曹操顺水推舟的下达了限制商人和监督商人的法令,同时更是在六部之外,新设立了一个新的部门,称之为商部!
商部的掌管着,不是朝堂之上的任何一个官员,而是曹操本人,当然理由也是很正当的,那就是鉴于商部乃是新生的部门,暂时有朕亲自掌管,要是日后有什么问题,也好解决不是!
听听,多么正当的理由,正当的所有的官员都已经不想要吐槽曹操的无耻了,商人有钱这是世人都明白的,而身为掌管征收商人税收的商部,每年能够收到的钱财会有多大,每一名官员心中都明白的快要眼红了!
曹操本身就掌管着枢密院这个军事征伐机构,如今有独立掌管了商部这个每年都能够收上来一大笔商税的部门,此时的朝堂之上,一些有远见的官员们,心中都清楚的认识到一件事,那就是就算整个朝堂之上的官员背叛曹操,但是对于如今的曹操来说,也会只能算是一个小麻烦了,再也不看像是以前那样,变成天下大乱的大麻烦了!
曹操不同秦始皇,秦始皇将一切的权力都抓在手中,事必躬亲,集权到了顶峰,曹操并没有,相反的,他还把大多数的权力都分给了六部和三省,自身只掌管着枢密院和如今刚刚设立的商部,但是就是这样的两个部,确让曹操成为了从古到今,集权度最高,独裁的能力最大的皇帝!
看着上面面带笑意的曹操,这些官员的心中都寒冷不已,第一次,他们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效忠和面对的,不单单是一位以武力打下天下,开创了大魏的开国皇帝,更是一个能够治天下,玩转规则,与无声无息之间将权力几乎都集中到了一切,身上的权柄比任何一代皇帝都要重的多的帝王!
第四百七十一章 水师()
大魏洪武二年的后半年可谓是一个多事之秋,北方大清洗,导致死去,落马的商人和官员不说,其后大梁中央朝廷下达的心的法令,商人限制发和监督法,还有商人每年要交的税收法,更是让大魏国内的商人们,心中松了口气之余,又心痛不已!
商人往往都是铁公鸡,但是面对大梁中央朝廷下达的法令,面对亲自制作商部着曹操,在如何铁公鸡,他们也不得不忍痛上交了,当然心中大骂北方商人,诅咒他们种族十八代什么的,是必然有的,毕竟要不是他们,他们也不必这样担惊受怕,白遭罪了!
商人交税之后,曹操到底从其中收到了多少税收,可谓是一个秘,但是从此之后,曹操对于金钱之事可谓是彻底的放开了手脚,而沮授也是一方昔日的苦逼脸,整个人恢复成以前那温文尔雅的样子!
北方大清洗之后,北方的政治机构可谓是一下子瘫痪了不少,知道洪武三年才修复了大半,这其中给魏国带来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对于曹操来讲却是值得的!
最起码如此一来之后,整个北方算是彻底的融入了曹操的统治之中,一时之阵痛,换来这样的解决,对于曹操来讲,根本不亏!
北方官员的新人上任之事还在继续,不过曹操却是不在注意了,而是将他们都交给了吏部尚书荀攸,自己本身则是来到了校场之上!
此时的校场之上,共有三万魏军士卒,他们手中所持有的兵器,分别是最先生产出来的连弩,神臂弓还有障刀,这三样皇家兵工厂最新研究出来的!
曹操这一次来此,为的就是看看这三样兵器的威力,来决定是不是将它们投入生产之中!
这一次跟随曹操而来的,不单单是典韦和许褚。只要是身在大梁的将领,全部都来了,兵器对于他们来说,要比曹操还要更加的看重!
曹操到达之后。演戏算是正式开始了,曹仁手中的令旗一挥,手持连弩的一万魏军士卒最先出场!
手持连弩的士兵和其他的士兵不同,他们人与人之间毫无一丝丝的缝隙,而是肩膀和肩膀都靠在一起的。同时行军之时的脚步,也完全一样,宛如一个人!
手持连弩的一万魏军,分成了五列,肩膀靠着肩膀,脚步轰隆的大踏步前进,如果把他们手中的连弩换成燧发枪的话,那么此时的他们,完全就是排队枪毙之下所诞生的产物!
而在冷兵器时代出现这样的军阵,原因在何处就不必多说了。至于如此军阵状态之下,连弩所施展出来的威力,也算是不差!
一万连弩士卒,一共齐射出了三万支箭矢,通过密集和大规模射击,命中率提升到了十分之五六这样的程度,这样的命中率,已经足以让曹操满意了,洪武二年式连弩的定型生产,算是已经确定了的。
至于曹操身后的众将。双眼已经彻底放光了,大杀器啊,在他们心中,连弩就是一个超级大杀器啊。三万支箭矢,放在以前,由一万弓箭手射出的话,其时间最起码要几分钟这样,但是在此时,竟然只是短短的数秒钟。差距之大,不必多说了,而这还是一万连弩手所造成的威力!
而其后的神臂弓还有障刀,都已经让众将从震惊到麻木了,此时他们的心中只剩下了一个声音,那就是为魏军未来的对手默哀!
神臂弓的射程和强大杀伤力,还有砍断了五把环首刀之后才断掉的障刀,当它们大规模的武装到魏军士卒的身上的时候,就算魏军的数量没有增加,但是其实力却是将会呈几何倍的态势增加!
洪武二年式连弩,神臂弓,障刀这三把武器的威力让曹操十分之满意,毫不犹豫的下达了各自生产十万的命令,一共三十万的兵器生产,也行在之前,对于魏国来说是一个问题,但是在此时,对于魏国来说,那就是洒洒水了。
更甚至,如果日后魏国的领土能够继续增大的话,说不定魏国日后也能够如同有钱任性的高富帅唐朝那样,把陌刀都变成一种制式兵器来武装魏军的士卒!
狂想了一番日后的魏四刀,曹操很愉悦的带着身后已经被遮天箭雨,锋利无匹给震撼到麻木的众将离开了。
离开了校场之后的曹操,转身就带着典韦和许褚两人,来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在这里几乎是大魏国内各个有名的木匠,他们聚集在此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打造水师战船!
大魏的领土在北方,要想统一天下,就必须要有水师战船,则是毋庸置疑的,早在一开始的时候,曹操就想过打造水师不对,只可惜,这对于但是的曹操来说,却是一个天大的问题,光是水师战船的维护金就是一个问题,再加上水师将领,士卒的招募,以及时间和精力,导致水师的建造,一直拖到了现在。
虽然现在开始建造水师,以及是晚了,但是曹操也没有因为这样就不建造了,不管晚不晚,只要开始建造起来,那么魏军的水师总有一天能够彻底的成功,而如果不建造,水师对于魏国来讲,可能就是一个存在在虚无幻想之中的兵种了。
华夏可以说是世界上早在展开海战的国家,早在3000多年前,周武王跟八百诸侯会盟,率领四万五名将士,用四十七艘大船从孟津(今河南孟津县)抢渡黄河,终于推翻了殷纣王的腐朽统治。
尽管不知道这些船是不是真正的战船,但它们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却是不用怀疑的。
而到了公元前八~前五世纪的春秋战国,各种大型的战船不仅纷纷制造出来,而且建立了专门进行水上作战的水军。
华夏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水战,发生于公元前五百四十九年的夏天,当时的楚国派遣水师攻打吴国,楚军无功而返。
吴国地处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水军实力雄厚,拥有当时赫赫有名的余皇、三翼、突冒、楼船、桥舡等各种战舰。
第四百七十二章 荆州之乱()
感谢司徒尚轩v兄弟的打赏!感谢帅帅天狼兄弟投的一张月票!
“余皇”又称“王舟”,是王侯乘坐的大型指挥旗舰。三翼包括大翼、中翼、小翼,是主要的战舰。大翼长二十三米、宽3。5米,可以载官兵和桨手九十多人。
船中兵器有弩三十二张、箭三千三百支、盔甲各三十二副,这是一种快速攻击的战船,船体修长,顺水而下,疾行如飞,作战的威力很大。
而在当时,华夏的水战早已经从江河发展到海上作战,水站也可以称之为海战了,公元前4四百八十五年,吴国水军就凭借强大的战舰优势,入海北上,进攻山东半岛的齐国,这场战斗应该是在黄海海面上展开的,最终以吴军的溃败而结束
中国古代为作战目的制造或改装的武装船舶。一般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
大型的是主力战船,称为“舰”或“楼船”;有两层、三层、四层;甚至四层以上甲板的,中型的是用于攻战追击的战船,如“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