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胶州城里,每天和盐商私盐贩子打交道,每天就是盘算收银子的事,虽然看着银子一天比一天多,感觉大人的事业有了保障,但身为军人,还是愿意自己做的事更纯粹一些,也更简单一些。

    这种心思,在以前当然不会有。

    也是这段日子以来,张守仁的训练之下,这些淳朴的胶东汉子已经有了一个现代军人的灵魂!

    “好,曲瑞说的,也正是我之所思,放心,我已经在着手进行了!”

    军队经商,在后世都是大忌,张守仁可不会因为几个臭钱把自己辛苦带出来的部下给污染了。银子的事,亲丁队将来是不能插手的,当然,前提是把大局稳下来才行。

    “银子到了,就好办事,你们随我来看吧。”

    这所宅院是典史衙门,原任的典史已经自己知趣请辞,请上任的典史大家都认得,此时也是笑眯眯的站在门外,正向着所有人点头打招呼这人自然就是张世福,以试百户的身份兼职方家集典史,正合其宜。

    在朝廷的规章制度上,典史一职就是要能骑马射箭,打仗平乱。最著名的典史就是守江阴的阎应元,以小吏之身任职典史,一上任就集结几十个人手去平定江匪,江匪人多,但阎应元勇武善射,几箭过去,射中匪徒首领,于是江阴一境匪盗皆惊,治安自然就大好了。

    现在也是巧,张世福正好是赶了过来。

    “大人,这个月方家集的账算好了,三座赌坊,十七家酒楼,一百多个大小饭庄,还有绸缎铺子、布店、南货铺子什么的还有过境盐贩子抽分的盐,一共是一千三百两!”

    张世福的脸上也是乐呵呵的,眼前这么多银子是坐地生利,来的太轻松了!

    这银子都不需要自己上门去收,是各大小商家派人送了过来。

    延期不送的,派人过去转一圈,店家立刻就得老老实实的把银子送过来。

    这种类似后世保护费的东西,在这个时代却是正经的商税。明朝的税实在很奇葩,按理来说,工商最富,宋朝的工商杂费和海洋贸易的收入就很高。

    但在明朝农税才是收税的大头,明太祖在立国的时候,士农工商,是把读书人放第一,农民也是基石,工匠和商人就是下等人,要歧视和打压的。

    结果事与愿违,洪武过后商人的势力就蒸蒸日上,因为再打压,商人总是能赚钱,农民却是只能在土里刨食,那能有几个钱的收入?

第125章 收益(3)() 
但因为制度设计的缺陷,商人被屏弃在外,既然如此,想商人给国家出力也不太可能,所以明朝的商税虽然定的低,但收上来的税却是屈指可数,寥寥无几。

    淮安和扬州和江南一带的税关,一个关一年的收入才几万两,到了清朝,一年就升到几十万两,这个差距,可是太大了。

    不过商税虽低,还能赖帐,各种杂费摊派却是免不了的。城市要防火防盗,雇佣更夫,这些杂派都是商家交付给官府,还有一些地方公益的摊派,就是由士绅和典史、总甲这样的小吏来定,然后和商家分摊。

    所以,这银子也不是白收的,冯三宝时代是收钱不管事,还骚扰地方。

    现在亲丁队驻在集上,小偷小摸就绝迹了,逮到的小贼一律送到海边,一人发口铁锅熬盐,什么时候把罪洗清了,什么时候放人。

    还有那些无赖混混,平日依附那些盐丁,靠敲诈勒索过日子,张家堡的亲丁一来,这些人全部抓了起来,痛打过后也押到海边熬盐去了。

    这方家集是四周的商贸中心,有两条大河和几条小河穿流过境,人口有好几万人,论镇子的规模大小比即墨县城还要大的多,军户亲丁们在张守仁这个副千户带领下做了这么多事,名声自然就渐渐传扬开来,现在胶州和即墨一带,张守仁也是个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了。

    当然,名声是比冯三宝这样的恶棍匪类要强上一万倍。

    “大人,利丰行那边的帐结来了,这个月一共是四千三百石,该是五千一百六十两银,现在全部在此,请大人点验。”

    仿佛是商量好的,刚把张世福送来的银子收下来,张世禄又是带人匆忙赶来。

    这一次是真的好几辆鸡公车推来的银子,每辆车都压的重实实沉甸甸的,利丰行给的银子是济南府炉房出来的银锭,二十五两一个,银剪剪开的话,里头银子如雪霜一般耐看,十足成色,非常讨军户们的喜欢。

    看到这么多银子,在场的人,就是和做梦一样的感觉。

    几个月前,大家还是为几两银子辛苦奔波,把人从头到脚倒过来晃一晃,身上也没有一两银子的穷军汉!

    现在眼前却是加起来万把两的银子堆在一起,亮晃晃的刺眼,犹如一座银色的小山。

    打跨冯三宝后,张守仁又把巡检的位子弄到了,浮山和灵山两个盐场的提举也换成了自己人,还派了一个小旗驻守到灵山盐场,又卡住了灵山盐场到胶州一带的路口,虽然人手不足,漏了不少私盐贩子,但因为掌握的盐多了,所以收入仍然十分可观。

    现在还有白河口的银子没送来,那里是苏万年的地方,不过料想今晚之前,苏万年也会赶过来。

    河上行船脚程理应更快,来晚了,说明账目做的久了,那边是港口总汇,每天过境的船有几百条,只要是盐船,一律按斤两来抽分,估算收入的话,应该不比张世福送来的少。

    这样一来,全部收入加起来,一个月是一万二千以上,最多应该能到一万五千!

    一年十八万两白银的收入,这个数字简直象是在做梦!

    要知道,大明一年的茶税总和才几万两,五个税关的收入加起来,一年才二十万两!

第126章 扩军(1)() 
第六十一章扩军

    “这么多银子亲娘,俺不是在做梦吧?”

    银子在点检清楚后就送入库房,方家集这里是一个河运中心,也是一个商业中心。要买生铁、火药、硫磺、硝石、牛筋、生漆、胶、布匹、还有牛羊皮子等要紧物资,就在这里找那些皮货商行或是杂货行就好,十分方便,价格也很便宜公道。

    要是把银子收到堡里去,那可就麻烦了,来回的路程不是很远,但是道路条件不好,晴天三尺土,雨天三尺泥,来回折腾,那是脑子有毛病。

    眼看一堆堆的银子被放进库里,孙良栋就是忍不住大呼小叫起来。

    刚刚他还拿曲瑞来打趣,此时却是自己现眼了。

    “你小子,这点银子就花了眼?老实说,银子还不够我用咧!”

    张守仁也是横了这个部下一眼,看着发呆的孙良栋,又见张世福和曲瑞几个也是吓的呆了,一时间都没有人敢说话,他忍不住一笑,向着众人道:“怎么,你们都不信?”

    “不是不信,”张世福笑道:“实在想不通,一万多银子,大人怎么还不够?”

    “很简单。”张守仁简捷答道:“养人,练兵,打造军械铁甲,还有,要修堡,修路,修墩堡造火炮。你们说,我说的这些,要花钱不要?”

    这么一说,众人便是明白过来。

    上头说的哪一样都是特别的花钱!虽然对张守仁要重修堡垒,又要修路造桥,修海边的防御工事都不大理解,毕竟韩六一伙都被全歼,海上的威胁小的多了。没有仇怨,海盗也不会只盯着浮山所咬,一般海盗还是愿意打劫民户,毕竟按理来说,民户比军户要有钱的多,油水也大的多了。

    但疑惑归疑惑,这些个小旗官对张守仁已经是盲目迷信了。

    反正大人的布置,从来就没有错过,一切听大人的就是。

    此时两边厢房的人声也大起来,刚刚搬抬银子的时候,从东西厢房里出来不少年轻人,甚至有不少是才十五六岁的少年人。

    穿的衣服都是青色褂子,是厚布夹袍,头上有帽子,脚下是布棉鞋,看着也是新的。

    这些人,大的二十来岁,小的十五六,瞧着都眼带精明,口齿伶俐,不象是普通庄户人的样子。

    曲瑞好奇,趁着说话的空档,向着孙良栋问道:“这两边的人,都是干什么的?”

    “这些?”

    孙良栋的心里大约还在飘飞着银子,又听说张守仁要在短期内全部用掉,所以心还在痛苦着听着曲瑞的问话,他有气无力的答道:“这就是大人说的养人了。”

    “他们是新的亲丁?不象哇。”

    “当然不是了,一个个豆芽菜似的,你看他们是当兵的料?”孙良栋没好气的道:“大人说,按他的身份,身边有几个攒吏来伺候文墨和帐务也是该的。这吏员人手,现在还在务色,不过,咱们的摊子大,几个吏员可顾不过来所以,就养了这些学徒在这里。”

第127章 扩军(2)() 
“学徒?”

    “嗯,学典章制度和财务会计之事。这些少年人原本都是各店铺里的,学算帐计数,都是挑的各家的聪明小子,打下手,做生意,还得做家务,每天苦熬的很。咱们这里,吃饭三餐全包,有鱼有肉,每个月发一两银子,差点就撵上亲丁了,每天还是学计数算帐,还学认字,读书,还发衣服,鞋子,笔墨纸砚也发”

    孙良栋还在絮絮叨叨的说,曲瑞却是没有心思听下去了。

    他是世袭的小旗,但家中一直穷困,小时候读过两年书,再下来就没有继续读下去的机会了,但一听到有人能读书上进,还是发自内心的欢喜和羡慕。

    当下上前两步,他扒着门缝隙朝里头看,却是瞧着屋里坐着一排排的少年,加起来怕有好几十人,几个老朝奉一样的老头子摇头晃脑的教授算术口决,底下的青年和少年们把算盘打的噼里啪啦直响,听着是十分的悦耳动听。

    别的房间里有更年少的就是在读书学字,也是请的先生教读,底下跟随,声音也是朗朗动听。

    “大人这心田”

    华夏是以文明传承,薪火不绝,民间哪怕大字不识一个的人也是重读书,也敬重读书人。张守仁这里,一下子就栽培了这么多人,哪怕是教他们学为吏之道,可毕竟也是一件积福积德的大好事了。

    当然,曲瑞是不能理解张守仁的深刻用心。

    这个年头的读书人,过了十几岁的年纪,怕都是读书读傻了!

    张家堡的那几个秀才,怕就是如此。迂腐自大,脑子里除了儒家的那几本书,别的什么也没有了。

    明初时候,考科举的范围还很大,而且生员还要学习骑马射箭,这已经是没出息的宋儒留下来的一点微薄的传承了,但明太祖连这个考试制度也改了,把考试的范围定在了朱熹评注的那几本书上,按八股的形式来回答,从起笔到收束,都有一定的套子。

    再好的文章,不合格式,也是判不合格。

    这样一来,人的性灵自然受到严重的约束,明朝的读书人,只知四书五经,不知唐宗宋祖的笑话就极多了,甚至连韩愈,苏轼这样的文字大家,也有不少读书十年的人都不知道。

    这样的人,读了几本书后还偏偏自视甚高,脾气比天还大。

    张守仁和一些读书秀才打过交道,或是听说对方的脾气秉性之后就打定了主意:这年代的正经读书人就不能用!

    当然,不是说一律不要,有好的当然要,不过要紧的还是自己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