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帐篷,各色背旗,鞑子抢来的粮食和鸡鸭猪羊等鲜肉等等。
这些吃食,都是烤制过了,洒了盐,有人尝了一口,居然还有点余温,吃起来感觉是十分的可口。
地上还抛着一些啃剩下来的骨头,上边剩下不少肉,看的这些浮山子弟十分的心疼。
现在就算他们也能吃饱,吃上鱼肉,但对食物的珍惜是烙在骨子里头的。
“这些王八蛋,还真能享福。”
“抢咱们的,用咱们的,还这么糟蹋,真他娘的是野兽。”
“混帐东西!”
众人纷纷破口大骂,不过到底是年轻人,骂了一阵就又嘻嘻哈哈起来。
有人把清兵的铁盔戴在头顶,看到顶上高高隆起的铁钉,众人都是哈哈大笑,也不知道鞑子是什么想法,要在盔顶上弄这么一根东西。
倒是他们的对襟棉甲和明军相差不多,原本就是鞑子学大明的,所以基本上是一模一样,没有什么区别。
“赶紧脱了吧,穿戴成这样,就跟鞑子一样,老子看着十分不高兴。”
见到有人这么穿戴,马三标看了十分不悦,喝令那人赶紧脱下来。
从战场上缴获的这些东西,都要送回浮山,按浮山军人的穿戴打扮的习惯,重新铸炼熔造,然后才能穿着。
这么一弄,那个浮山军人就赶紧解开衣襟,拉开头盔的扣带。
就在这时,朱王礼脑海中却是灵光突闪,他慢慢抬高右手,阻止道:“不要急,等我想一下。”
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朱王礼微笑着道:“这些鞑子的兵器和衣襟,我们会有用处的。”
“你卖的什么药?”马三标不大明白,问道:“这些东西有啥用?”
“用处不大。”朱王礼笑道:“不过能叫一个倔老头改变主意,或许也能救一些人的性命凭白牺牲,太没有意义了。”
他有一个奇想,突如其来,简直是笑话一样。
第667章 奇想(3)()
但在如今的时势之下,应该是有用的。
树林中的一场激战,高阳城中的人们根本就不知道。这是一座方圆三里多的小城,和一般的卫城差不多大,比起一些大的县城也要小不少。
毕竟高阳在大明的畿辅范围之南,和九边这样的重要军镇相隔很远,而且和凤阳九江淮安这样的重要战略要点也挨不上边,所以城池低矮狭窄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样的小城,当然也不会有什么要紧的军镇在此驻扎,没有可能在这放着重兵守备哪怕是城中有孙承宗这样的前大学士在,也是绝无可能。
这一天,自高阳城北和城西方向都传来警讯,说是有小股的鞑兵侦骑出现,在这个时候,有小股侦骑就意味着大股的鞑军就在相隔不远的地方了。
种种消息使城中的人们十分不安,自从鞑军入境后,破一城则屠一城,越是妇孺老弱反而被屠杀的厉害,反而那些青壮年只要投降后反而容易被留下性命。
真定一府十几个州府县都被攻破,多的城池有三四十万人,少的也有十来万或数万人,这些城池被攻破后,除了少数幸运儿之外,几乎都被杀光了。
城池,城镇,村庄,到处是一片焦土。
这些消息,都是由南逃的人们带了过来,也是使得高阳城中人心惶惶,很多人觉得这是末日来临,感觉天塌地陷,每当有新的不利不好的消息传过来,城中就有不少人家中传来低沉压抑的哭泣声。
少数人逃了,他们有车马身家,敢于逃难,有一些人往着山东方向跑了,大半的人往保定府城的里头逃难。那里头有总督和巡抚,有大量兵马和高大深厚的城墙,所以能够保住他们的身家性命。
留在城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普通的细民百姓,没有钱财和分析时局的能力,在城中富户向大城池里逃去的时候,四周乡镇反而有不少人涌进了高阳城中毕竟和乡村比起来,县城还有一道城墙能给人受到保护的错觉。
而且,高阳城中有一个主心骨般的人物,赫赫有名的孙阁老并没有走,孙家卖光家产,重修加固城墙的消息早传扬开来,而且出资买粮,募集乡兵守城,有孙家在高阳城中,不少人觉得这座城池还是有指望的,于是在这几天,尽管消息很坏,清兵前锋已经出现,每天下午时,高阳城的南门还是打开,放四周逃难的百姓进城躲避。
在城墙上,还是插着原本守军的旗帜,而上头或站或坐,把守城池的人们,却几乎看不到一个正经的军人。
所有人都穿着普通百姓的衣服,大冷的天,还有不少人穿着单衣。
手上的兵器也很少,偶然能看到一些单刀和长枪,都是明军营伍中最下等的货色,没有铠甲,没有鼓乐军仗,有的只是叉耙如林,大多数人,几乎是手无寸铁。
人人形容枯槁,面色难看,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人们不安的眺望北边和西边的天际,唯恐看到有鞑兵犯境的迹象。
这不到一千人的难民一样的武装,就是孙承宗捐助全家财产,购买少量刀枪和发放粮饷募集起来的乡勇。
这座城池,也就是靠他们来保卫了。
第668章 偷袭(1)()
第二百六十七章偷袭
在南门的城楼上,孙承宗的一个孙子在捶打着祖父的双腿,老头子勉强能睁眼坐着,但看看四周的儿孙们,还有高阳城中几户士绅人家的子弟,一时却是相顾无言。
刚刚巡查城防,老孙头心中已经明白,若是东虏来攻,高阳城是凶多吉少,很难守的住了。
他当年在辽东任督师,对女真人的战斗力心中还是十分清楚的。
眼前不到一千的守城兵丁,说是壮丁,但上到五六十岁,下到十来岁拖鼻涕的半桩大娃子都有,怀里抱的连长枪都不是,只是一些叉耙或是削尖了头的木棍,加起来有兵器的不到一百人,还都是一些劣制品这样的军队要能挡住东虏,虏兵也断然打不进关内来了。
虽然心中清楚,但孙承宗也没有畏惧退缩之意。
一旦虏兵来犯,他将亲自在城头击鼓,以忠勇之心激励大伙,而守城的男子保卫的都是自己在城中的家人,必定将会出全力,不象辽东官兵那样,一见虏骑就会惊慌而逃,根本没有奋勇还击的勇气和决心。
还有孙家子弟和一群秀才生员,加上几个士绅家族,这些子弟都曾习武,北地的士大夫还留有一点尚武的遗风,士大夫家的子弟练剑和习弓箭的不少,最少他孙门子弟,都可以拉弓射箭,并且已经毁家从国难,士气上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
既然决心以死报国,以一死唤醒军心民气,孙承宗已经不考虑能不能守住的问题,在他心中,考虑的只是能守多久。
现在看来,士气尚能一手,城上人不多,但高阳城不大,所以每个垛口都有几个人,热油和檑木,石块,都预备的不少。
城下还有一千多民壮,连木棍也没有,但做为预备队,城头人手不足了,他们好上城来助守,而且可以当辅兵来用,搬抬石块木料。
在城下半里内的民房几乎都被拆了,所有的大块石头和木料都被堆在各城门附近,被拆除住宅的居民也没有怨言,都是分别住到亲戚或是城中的一些大型建筑里头去了。
这样的情形,叫孙承宗还算满意,此前他盘算的,就是尽可能的能多守两天,现在看来,这座小城,应该能够守相当长的日子,就算比不上张巡守睢阳,但能够使自己的忠烈之心和民不可屈的信心传扬开来,虽阖城死难,也是值得了。
虽然如此,在这种时候,城楼外面寒风呼啸,冷意逼人,往常这种时候,孙承宗会带着家族中的少年子弟,在放着火盆的大书房里读书,而此时在这阴冷潮湿,四周窗子也透风的破城楼子里,他的儿孙们心中十分难过,但也无话可说,没有什么可安慰的于是也只能相顾无言。
这样休息到黄昏时分,眼看一轮残日通红,慢慢下坠,城头上渐渐人声嘈杂起来,大家感觉高阳城又熬过一天,又升起了鞑子未必来攻这座小城的希望,所以有人开始大声说笑,有的人在祈祷和感谢上天,也有人开始催促伙头兵,叫赶紧蒸煮饭食。
第669章 偷袭(2)()
在这样的人气中,孙承宗的体力也渐渐恢复,因站了起来,打算在城头再看看。
七旬老翁,从早到晚这样的辛苦,此时居然还感觉精力充沛,也是十分难得。
看到孙承宗出来,城头上的嗡嗡声小了不少,不少人都看着这个须发皆白的老人,眼神中露出崇敬之色。
在普通人心中,秀才就是很难得了,中了举人进士的,就是天下星君下凡,下应星命来的。至于尚书一样的大官,就是传说中的人物,戏鼓词里才能听到,看到。
象孙承宗这样,不仅是阁部大学士,还曾经是皇帝的老师,教导过天启皇帝读书,这在很多乡人眼中,不仅叫人敬畏,还充满着神秘色彩。
这样的老头子,在城头和大家一起受冻捱苦,而且全家大小都不曾走,一起留守高阳,光是这一份心田,就足以叫大家感动和敬服了。
“阁部大人,这城头风凉,早些回府去休息吧。”
“就是,咱们会安心守城,老大人放心吧。”
“咱们一定死守高阳,不会卷甲逃走,请老大人放心!”
最后说话的是一个官兵把总,姓郑,年轻英武,算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可惜在大明军中,越是人才就越会被埋没,被派到这样的小城来,麾下兵马不足二十,军资甲仗也很差,这个郑把总虽然年轻,但只能注定早早死在这样一场不会替他扬名的守城战中了。
孙承宗心中感动的厉害,他带兵多年,不知道抚驭过多少将士,但只有在这家乡城头的小城上,才看到这么多忠勇敢死的人。辽镇兵马,他最多时编练数十万,车炮营就有几十个,一旦提到和东虏做战,将领面有难色,请饷要粮,兵士一脸惧意,哪怕穿着重甲,手持三眼铳和佩有精铁腰刀,有高大战马和坚固战车,但仍然是不敢与奴做战。
什么能骑在马上射箭,箭头有鹅蛋大小,能射碎城垛。来去如风,突阵如狂飙,箭箭不落空,满万不能敌,不能与奴野战的话,都是这些辽东将士编造出来的。
看看眼前的情形,孙承宗感觉心上下浮沉,也是有点怀疑自己的决定这么多人,义胆忠心,远比受朝廷养育的官兵忠勇,不仅他们本人在城,这些人的妻儿老小也都在城中,一旦城破,几乎没有希望存活,自己是否应该带这么多人赴死,实在是有点迟疑。
心中虽如此想,但脸上却是平静从容,他对大家的问讯一一回答,没有丝毫前阁部帝师的架子,好在这城上有不少就是高阳城中的人,平时对孙承宗也很熟悉,不象有一些城外乡下来的,看到这样的大人物,连话也不敢说,神色也十分畏缩,有这些本地的居民在,大家和孙承宗还能从容对话,彼此间客气之余,也有几分亲和。
等和百姓民壮打完了招呼,孙承宗又看向郑姓把总,心中感觉对对方十分欣赏,同时也是十分惋惜。
第670章 偷袭(3)()
他对着郑把总道:“郑万应,等鞑兵退出口外,地方转危为安时,老夫会为你拜章上奏,替你担保军功!”
以孙承宗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