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皇太子-第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战李自成损失大顺军近六万,再也无力防御京畿之地,只能做好撤离北京回转西京的准备。

第七十七章流民爆发() 
五月中旬,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吴三桂联虏平寇的消息传到南京,圣武朝大臣人人称快。

    圣武朝第一任内阁,由兵部尚书史可法、户部尚书高弘图、凤阳总督马士英以及大学士姜曰广、礼部尚书王铎组成,按明制南京最高文臣为兵部尚书,所以史可法理所当然成为内阁首辅,而历史因举四镇之兵拥立朱由崧的马士英,自然在没有机会排挤史可法从而成为首辅的机会,如今马士英为平西伯吴三桂大唱赞歌,并请旨晋吴三桂为蓟国公,称吴三桂之举功在社稷,当为万世楷模

    朱慈炯原本不打算启用历史上弘光朝廷任用的这五人为第一任内阁成员,可思来想去还是算了,如今他对于朝堂可以说还不具备真正的掌控力,与其大刀阔斧的去改去变,不如安安心心去做他现在该做的事情,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他还有把握天下大势的机会。

    如今历史的惯性依旧坚挺无比,吴三桂并没有因为他朱慈炯取代朱由崧称帝而放弃联虏平寇,这说明历史,至少北方的历史还在原来的那条线上,如此一来,他完全可以在满清南下之时做好从容应对。

    至于如今的南京朝堂,朱慈炯完全听之任之,比起历史上的朱由崧撂挑子撂的还要彻底,等到朱慈炯决意真正掌控朝局的时候,这些蹦哒的越欢的人,毫无疑问死的也是最快,他砍起脑袋来也就越没有心理压力。

    有点出乎朱慈炯意料的还是流民潮的规模,按照朱慈炯一开始的估算,流民最终差不多会有二十万左右,而实际上远远不止。

    李自成攻陷山西杀进北京,流民的规模其实并没有大规模爆发,但是随着李自成追赃助饷开始,南下逃难的百姓规模堪称恐怖,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逃亡的百姓抵达南京的就已超过十万,当然这不能不说是朱慈炯一路广设赈济点,仁义远播四方的缘故。

    流民潮的爆发也让朱慈炯产生了空前的压力,这也是他没精神和朝堂上一帮大臣浪费精力的原因之一,按照历史大势,满清入主北京之后,多尔衮很快就会推行‘剃发令’,到了那个时候,流民差不多会呈几何倍数递增,如何安置这些南下百姓,已经成为朱慈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毕竟相对于安定惯了的南方百姓,这些无家可归又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只要安排妥当,必然会对新朝或者说对他朱慈炯死心塌地,也会源源不断的为新军提供新鲜血液,成为朱慈炯日后北伐的重要力量。

    如今三支新军官兵人数已达三万,加上榆林九将的七千骑兵和姬际可秘密训练的尖刀队伍,朱慈炯麾下的军力接近四万,然而新军整训最忌操之过急,一群刚刚脱下百姓衣服穿上军装的流民,战斗力不可能强到哪里去,朱慈炯等待三军满员之时,招收的新兵就要分开集训,努力将现有三军编练成为真正有战斗力的半现代化野战兵团。

    流民潮的爆发也不是没有好处,至少再也不用担心劳动力不足,朱慈炯上个月登基之初,收到的第一个好消息就是杨大匠解决线膛枪子弹底火以及制造出新型锻压机械,对线膛枪的子弹完全可以做到规模化量产。

    四月中旬,朱慈炯动用最大力量,在长江北岸建造二十余座专门生产子弹以及线膛枪的厂房和机械设备,如今更是调动两万百姓进行日夜赶制,至于老式火石枪则全面停产,现存的一万火石枪不计消耗配给江心洲上新军进行火器训练,直到彻底消耗一空为止。

    芦大匠受到杨大匠的启发,迫击炮炮弹始终无法解决的底火问题,也终于得到解决,不过炮身的打磨工艺还是不够完善,毕竟枪不同于跑,枪好歹有鸟统在前,枪管的打制基本已经成熟化,而炮管历厚重在现有的观念里,一直都是与威力成正比的,想要猛然改变旧有观念,做出突破时代局限的创新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军工的大幅度跨进,是朱慈炯未来武力解决国土沦丧的手段,但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想要彻底将历朝历代社稷不过三五百年的根本问题解决,根子还是在于体制,朱慈炯没兴趣把封建制度转变为君主立宪制或是社会主义制,这在当下想要实现的可能性基本为零,或许他的子孙会根据世界大势走上那一步,但绝不会在他的手上去实现,封建集权对于他来说可以去毫无顾忌的去做任何一件事,而不是做什么事都要缩手缩脚。

    朱慈炯所要改变的体制问题,是教育体制,现代社会有一句话叫做‘再穷也不能穷教育’,这句话放在当下同样实用,由儒家士人把持的朝堂在朱慈炯的眼里,完全就是社会进步的最大阻碍,这并不是说儒家就一无是处,只是朱慈炯觉得让这些一辈子只知道读死书的家伙,继续执政下去,在即将汹涌而来的世界大变革时期,必定跟不上节奏,跟不上节奏就意味着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

    近代社会中华民族血淋淋的教训,朱慈炯不能不防啊!

    但是想要改革,尤其还是想要革儒家的道统,怎么可能轻易实现,比如朱慈炯想要改革科举制,只要他现在敢在朝堂上提出来,必定会被满朝重臣喷个半身不遂,儒家一些死硬顽固派,面对刀兵或许怕死的很,可触及道统一个个绝对会成为卫道士,前仆后继刀斧加身没准连眉头都不带皱的。

    将这群卫道士全部得罪光,他的圣武朝没准就得剩下个空架子,所以朱慈炯现在只能在不触及儒家根本利益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教育,只要他手里有足够的人,或者说是足够的预备官员,那么就算所有的大臣全部撂挑子,他也不怕,最多朝廷瘫痪一段时间,正好给他革旧出新的机会。

    流民的增多,孩童自然不在少数,如今陈则按照朱慈炯的要求,在六合县又相继开办了五所小学,接受新式教育的孩童已达万人以上,毫无疑问这些学习新学的孩童,必将成为未来圣武朝官员的中坚力量。

第七十八章分流() 
四月下旬,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大败李自成,李自成仓惶退回北京,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武英殿称帝,三十日便匆匆西逃。

    多尔衮打着替崇祯帝复仇的幌子争取民心,又岂肯轻易放过李自成,命令已然剃发降清的吴三桂率本部人马一路追击,五月初二于定州清水河再次大败顺军,直杀的大顺军血流成河、死伤枕籍。

    五月初八,清军追击大顺军于庆都,大顺靳侯谷英战死,随后,清军于真定再次大胜顺军,自此,李自成于京畿再无立足之地,退入山西后留精兵扼守固关。

    五月初三日多尔衮入主北京城,命令京师官员百姓为崇祯吊孝三日后下达剃发令:“凡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

    此令一出数日之间整个北直隶惊悚哗然!

    数百经历了三月北京城破变节投顺,又经历了四月残酷的追赃助饷而侥幸活下来的明官,面对‘剃发令’再也忍不住纷纷出逃,北直隶范围内无数百姓奔走哭号。

    然而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丢给他们选择的只有三条路。

    一是‘留发不留头’想活下去就得成为大清的顺民,而成为大清顺民的第一标准就是头上只能留一根金钱大小的发辫,人称‘金钱鼠尾’。

    第二就是南下逃亡,如今定王在南京登基为帝改元‘圣武’的消息早已传遍天下,定王未登基之前的仁义之名就已传遍大江南北,沿运河而下的十几个大赈济点,至今仍在,每日耗费粮食无数,为的就是尽量不让一个南下百姓饿死,这样的仁君翻遍史书,恐怕也只有宋仁宗稍能比拟,大明失去半壁江山,还能出现这么一位仁义君王,简直就是社稷之福中兴之兆啊,不南下投奔更待何时,一时间南下的流民足不旋踵,多到难以计数。

    至于最后一种选择那就是自尽或着被杀,有勇气自尽的基本在北京城破和李自成追赃助饷两波浪潮中死的差不多绝了,能苟且偷生到满清入京,又岂会轻易抛弃生命,那么不肯死就剃头,不剃的时限一到就准备引颈就戮

    不过好在剃发令颁布不过二十余日,多尔衮终于意识到满清入主中原时机虽到了,可毕竟立足不稳,若是激起全民敌对未免不美,加之逃亡百姓远超想象,砍了数千人头都未能震慑民心的情况下,不得不在五月二十四暂停实施剃发。

    南京圣武朝堂之上,原本叫嚣要加封吴三桂为蓟国公的声音终于因为吴三桂剃发降清戛然而止,不过随着满清攻势愈发猛烈,另一种声音开始终于开始浮出水面。

    那就是南北议和

    六月初多尔衮平定山东、河南、山西、天津等地,拱卫京畿地区后遣辅国公吞齐喀等赴盛京奉迎顺治帝至北京,并致书南京圣武皇帝劝其去除帝位向满清顺治皇帝称臣

    李自成于六月初渡过黄河返回西安,在固关安排大将马重禧死守,大同、阳和留下制将军张天琳,长治地区留下大将刘忠,保德留下降将唐通,临汾还有绵侯袁宗第万余精锐屯兵挂甲庄,企图留守山西重兵抵挡满清大军东进。

    七月初清军经过近两个月的休整后,大规模集军西进,李自成弃西安,经蓝田,商州,败走武关

    降顺的原大同总兵蒋襄随即投降满清。

    七月中旬,各地逃亡南京的百姓已达四十余万,短短两个月,流民数陡增近二十万,可见多尔衮的剃发令对于百姓的冲击何其巨大,不过流民爆增已经远超朱慈炯的预料,光靠江心洲八卦洲安置已然不现实,不得已朱慈炯只能将原定于明年军事力量初见成效,可以震慑朝堂之时才准备实施的计划提前。

    此项计划名为‘第一次工业革命’,而这所谓的工业革命第一步就是炼钢!

    对于最近几个月新近南下差不多二十五万百姓,朱慈炯下令要求苗宣进行第二次大幅度征兵,征兵对象面向流民中所有二十至三十五岁自愿入伍的精壮男子,不过这自愿等于没说,广大流民百姓得知军田制度以及当兵之后能得到的待遇以后,挖空心思都想参军,虚报年龄想要入伍的多不胜数,想要仔细甄别简直就是白费力气。

    苗宣无奈只有提高体能要求,即便如此,五天的征兵期一过,新招入伍的兵勇依旧达到三万,加上原本三军已有的三万官兵,常规三军的规模已达六万,远远超过四万五的编制,不过如此一来朱慈炯直属的近卫、禁卫两军编制倒是正好得到补充得以满员。

    大征兵结束后,朱慈炯留下能够保证枪厂和弹药厂,以及维持造枪铸炮钢材来源的铁厂的基本人员后,分批次将近二十五万流民迁移至南京城南的梅山,营建民居砖瓦厂以及铁厂和矿场。

    梅山铁矿在后世年采铁矿总量超过四百万吨,精铁矿超过一百五十万吨,当然这主要归功于现代工业化采矿设备,要想在如今这个时代达到这样的规模不现实,但朱慈炯没有设备可是有人!还是初期建设时只需管饱饭就几乎没有什么消耗的免费劳动力,他不要求年达四百万吨,十万吨总没问题吧。

    让几十万人脱产成为工人,以江南的粮赋来说,并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