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朱慈炯知道用银子刺激女童入学不是解决观念的根本办法,但却是行之有效的一种途经,只不过苗宣这种纯砸银子的办法太野蛮,也不是长久之计。
独立女校要发展成为男女混校,这其中大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去走,在此期间,死命用银子砸,就是朱慈炯自己也吃不消
一所女校一年就要六万,一百所六百万,如果对全大明的女童施行这种教育方式,女校起码一千所,一年六千万!朱慈炯有的是银子,但他手上要用银子的地方海了去了,这么干,简直就是挥霍,迟早把家底败空!
“大伴。”
“奴婢在。”苗宣精神一振,万岁爷看了这么久,又考虑了足足一炷香的功夫,想来对于女校,心里已经有了决断。
“这女校该建还是要建,先按照县学的标准在各府各州兴建一座女校,每座女校最多容纳五百女童就学,学制由五年降为三年,第一年补偿十两,第二年补偿五两,第三年补偿三两,顺利结业的女童授予女硕士称号!
“然后在各省府兴建一座女校,每座女校可容千人,学制三年,想要入省女学就读,不仅要从府学考试合格,还需缴纳每年五两银子的入学费用,学成结业授女博士称号,最后在南都、北都各建一座女子国学,学制暂定两年,费用每年十两,结业授女学士称号,并可如男子一样走上仕途,并优先为官!”
第四百八十九章军移(上)()
苗宣满怀忐忑和憧憬走了,他的人生似乎一下子找到了新的目标,女校!只要能做出成绩,那么他苗宣必将名垂青史!
什么样的地位决定什么样的眼光,什么样的眼光决定能看到什么样的格局!
这是万岁爷对他耳提面命说的话,苗宣深以为然,就如同女校一样,他能想到的就是用银子砸出一条路,等以后大明百姓不再视女校为蛇蝎的时候,再削掉补偿银,然而万岁爷却是用逐年递减的方式来减少投入,手段比他高明的多。
授予称号更是厉害,称号只是虚名,但天下不知道多少人为了虚名情愿付出不菲的代价,就好像九等善商的虚名一样,多少商人为之乐此不疲,大明因此省下的银子何止巨万,商人有了虚名,走在路上腰杆子都是直的,可以说是一举两利!
这女硕士和女博士也是一样,试想一下,当一户人家的女儿成了女博士,哪怕是乡野小户,格局一下能拔高多少?想要娶女博士回家,起码也得是个秀才吧,你让那些目不识丁的匹夫好意思上门提亲吗?长此以往,女校让女子成为贵族,还真不是一句虚言。
最让苗宣佩服的还是前三年补偿,后面要交银子才能继续读的策略,家中女子读了三年,赚了十八两,你要想让女儿为自己家族增光添彩,是不是应该继续让其读下去,读下去就要花银子,这样一来,前三年补偿出去的,自然而然不就收回了大半?
至于让女子出仕,和男子一样当官,这一点苗宣没想过,也不敢想
苗宣是回也匆匆,去也匆匆,而朱慈炯同样片刻不得闲,此刻正闭着双眼似是在思索,而端坐在对面的史可法则是一脸的期待。
史可法为辽东三省移民之事而来,所提之建议,朱慈炯不是没有考虑过,相反,他心里所想远比史可法提的方略要深远的多。
朱慈炯在朝会上议定的移民计划,是以土地为诱饵,吸引没有土地或者少土的百姓,移民去辽东,但实际上朱慈炯对于此举并没有太大的把握,因为如今的大明与几年前的大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百姓没了沉重的苛捐杂税和套在头上如同紧箍咒一般的徭役,日子好过了十倍不止,最重要的是现在大明遍地都是机遇,以前百姓失去了土地,基本上等于失去了谋生的手段,最后要么成为贵人府里的仆役,要么去给地主老财去做佃户打长工,最悲惨的是背井离乡,自谋生路,甚至沦为乞丐。
而现在不止是辽东三省缺人,大明腹地同样缺人,这些年战乱下来,受匪灾最重的几个大省,空置出了大量无主有待开垦的土地,南方没有受大的兵灾,却被圣武元年张定国的一番血屠之后,同样有上亿亩土地成了无主之地,这些田地大部分被蒋伸发卖和免费分给了无土之民。
除了土地,百姓现在还有做不完的工,各地矿主开矿在招工,修建官道的商贾在抢人,只要你不是懒的出奇,一年挣个十两八两跟玩似的,肯卖苦力的一年二三十两都不稀奇。
相比起辽东的苦寒,还有未知,没准还要直面草原上的恶狼,安全都未必能够得到保障,百姓自然更愿意留在关内,对此,朱慈炯也是无可奈何,他也可以利用自己崇高的威望,以半强迫半自愿的方式学新中国成立时候那样,来上一个上山下乡,号召全大明的有为青年去边塞志愿建设,然后落地生根
但朱慈炯眼下对于号召这种方式还没有认真考虑过,在他看来,这种方式属于不得已而为之,何况辽东的土地对于朱慈炯来说,仅仅只是开始,要运用这种方式,还远远没到时候。
所以朱慈炯现在只能寄希望在那些王侯身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明有爵位在身的贵族,这移民之政可以说是在逼他们,也同样是他们的机会,如果想要把握住这个机会,这些贵族就会想方设法的在三年内去召集百姓移民辽东,他们不缺财富,但是缺人,有了土地,贵族总不能自己下田播种吧,所以只要有一个贵族出关,必然会带动很大一批仆役、佃农,这些人多半已经把自己给卖了,主家要走,他们想不走都不行。
卖身为奴这种制度,乃是一等一的封建恶习,朱慈炯不会不知道,如果他想要废除,其实也就是一道旨意的事情罢了,但他没有这么做,因为觉得此制对于目前的他来说还有点小用,这用处就是强制移民。
而史可法现在兴致勃勃的主动来和他谈移民,不是因为他是内阁首辅,而是他的另外一重身份,军部尚书!
史可法想以军队驻防的名义,施行军移!
天下人都知道,大明的新军之所以强悍,靠的不是个人的武勇,而是靠无坚不摧堪称恐怖大杀器的火枪利炮,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之勇的勇武之地,空间将会越来越小,以后的大明需要的将不再是斩将夺旗的无双猛将,而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将!
在其它国度没有能力对抗明军火器之前,军人的生命安全无疑也是自古以来最容易得到保障的,而且每一军都配备专门的护理营,更是大幅度降低了非战斗伤亡的可能性。
可以说圣武朝的军人是史上最幸福的,这种幸福更重要的集中体现还是军功军田制。
大明新军分为两大部分,一为野战军,共有八支劲旅,二位近卫军,没人知道这支部队的总编制有多少,但谁都清楚这支军队的分支极其之多,例如皇宫禁卫营、皇城戍卫营、京师巡防营、天眼谍报营、特别行动卫乃至前不久才浮出水面,为世人所知的弑血特种兵,等等都属于近卫军编制。
近卫军金中将是这些所有编制名义上的主将,但却不是实际掌控者,比如天眼,实际掌控者是韩赞周,金恩泽甚至连天眼有多少在册谍报成员都不清楚。
再比如皇宫禁卫营和皇城戍卫营,两者直属于天子,唯有圣旨才能调的动,对其编制,金恩泽同样只知道个大概。
至于弑血金中将直接就是一无所知
第四百九十章军移(中)()
朱慈炯当初实行军功军田制,为的是让流民中的精壮自愿参军,当时他的筹码不多,留给他的时间更少,只能开出这种近乎空头支票一样的承诺,来刺激流民参军的热情,同时也可以让新军战士看到希望,从此更加刻苦的去训练,完成由百姓到军人的本质蜕变,从而让新军具备强悍的战斗力。
但实际上,大明八支野战军,总编制如今超过三十万,但其中真正拥有军田申领资格的只有不到七万,也就是一开始,朱慈炯在八卦洲兵营征兵的那一批,至于后来的四镇降兵乃至黄得功的嫡属两万部队,加上国内平定战争开始以后,才入军的军人,是没有直接享受军田的资格的,而这一部分军人在军队起码有二十七八万。
他们想要获得军田的唯一方式只有军功!
因为国内平定战争结束,圣武元年年底核算军功以后,三十几万新军基本上每一个军人的名下都有军田,但拥有二十五亩以上军田的列兵连一万都不到,拥有二十亩到二十五亩的差不多有四万,而基数最大的还是核算军功之后,转化出来的军田,差不多一亩到五亩,拥有者超过二十万以上!
但不管拥有多少军田,最后申报认领的不过五六千人,这些申报认领的军人有最大的两个共同点,一是名下的军田超过二十亩,基本都是八卦洲上参军的那一批新军,另一个共同点就是有家室。
其实这也是废话,没有家室的军人去认领军田,领了也没人种,而不认领的话,军部会根据其名下的军田数进行补贴,每亩每月三钱银子,一年三两六钱,如果名下有二十亩军田,那么每年光是军田带来的收入差不多有四五十两,这比起军饷也差不了多少了,与其领了荒废,更多的军人自然更愿意获取既得利益,并且这种现象,很可能一直持续到退役为止。
还有一种是因为名下军田太少,现在军田分配的地域主要集中在河南,试想一下,你名下只有三五亩军田,就算分配了又能怎样,等以后再有机会换取军田,所分配的地域肯定不可能与第一次分配的地方毗邻,要想集中播种,就只能换田,麻烦且不说,还未必能换的到,别人总不可能把自己连在一起的土地换给你,让自己的分散吧。
所以在很多人眼里,军功军田制存在很大的弊端,甚至有可能上亿亩的土地,在五十年内收不到半分田税,实际上,朱慈炯至今为止,分出去的军田还不到三十万亩,一个寻常县就足以容纳,至于为此支出的补偿银,每年也就六七百万两银子,加上军饷,一千三四百万而已,与军火消耗比起来,也就那么回事。
史可法的建议其实很不错,毕竟辽东三省不像大明腹地,只要有足够的公安部队就足以维持治安,驻军不驻军根本无所谓,而辽东三省毕竟在关外,那里群狼环伺,没有强大的驻军震慑,百姓稍不留神就可能被啃的连骨头都不剩。
所以史可法提议让如今没有申领军田的战士,整编两军甚至三军前往关外,如果申领军田就直接就地划分,以关外的土地面积,不要说八九万,就是百万战士的军田都能轻松安置出去。
而且安置以后,驻军还可以落户,退役之后也可以就地生根,还间接解决了一部分移民问题。
关外嘛,多少年大明都没实际收到过税收了,之所以说实际是因为,就算是收到也直接被边镇驻军直接扣留了,当然还远远不够,不够的部分当然还是政府进行补贴,每年消耗的银子起码超过往年税收的四成以上!
所以在史可法的眼里,关外即便已经收回来了,但潜意识里面还没有将之认定为大明的领土,如果军队介入,这样一块地盘,既能解决耕田,又能解决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