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博弈论的诡计全集-第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此以后,李密十分信任李渊,常和李渊通信息,双方也没有争斗,而是专心与隋朝主力决斗。几年后,李密消灭了隋朝最精锐的部队,自己的队伍也只剩2万人马。这时,李渊出兵不费吹灰之力便收降了李密余部。

    博弈须知借力打力之道,把别人当枪使,既要使别人主动出击,又要保存自己,并从中获利,这是不容易做到的。

    在商场中,也多有借力打力的行为。事实证明,借力打力能够帮助自己成就伟业。蒙牛的发展历程就说明了这一点。

    蒙牛乳业刚刚成立时,处于三无的状态,势单力薄,不说全国发展,就想在内蒙古立足也非常困难。在草原上,只有区区1300多万元资金的蒙牛,与伊利、草原兴发这些大企业相比不过是个“指甲盖”般的小厂。而它的对手伊利,已经是中国乳业的强势品牌,更是内蒙古的老大。

    刚刚起步的蒙牛实力非常弱。蒙牛要想启动市场,从牛奶市场分一杯羹是非常困难的。最初,蒙牛打出的广告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一夜之间,蒙牛乳业的灯箱广告全部被人砸坏了。

    蒙牛老总牛根生非常愤怒,但他还是静下心来理智地思考,想了一个主意,让蒙牛打出了这样的广告:“争创内蒙乳业第二品牌”、“伊利第一,蒙牛第二”、“千里草原腾起伊利集团、兴发集团、蒙牛乳业”,这些广告上统统打上了同行企业品牌的名字。蒙牛这样做,让很多人不解。

    不过,自此以后,蒙牛的发展道路开始通顺起来,迅速地进入了市场,并获得了消费者的肯定。就这样,借助其他企业的名气,一个不起眼的小乳品企业,从残酷的博弈中脱颖而出,成了知名的品牌企业。

    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是全球五百强,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强者,至少在刚起步的时候,大多数的企业都只是一些中小型公司。对弱者而言,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只有借助于其他人的力量,借力打力,才能避开沉重的打击而保存自己,最终获得博弈的胜利。

    “借”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借资金、借人才、借技术、借商标等等。企业家掌握了“借力打力”的精要,就会有层出不穷的办法。

    博弈智慧

    正所谓,好风凭借力。若是不知道借力,即便有再强的实力也无法成为胜利者。借是一种奇妙的战术。无论是借钱还是借力,甚至于借助对手之名,只要借的合适,借的巧妙,都会帮助你取胜。

第122章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三国时的魏人李康在运命论中写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李康运命论中主要探讨国家治乱与士人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其中特别强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要重视这个问题,枪手博弈的最后结论也表明最优秀者往往最容易受到打击。

    比尔盖茨是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早在中学时代,他就为学校编制了一套系统,挣了4200美元,作为青年一代中的佼佼者,他早就“木秀于林”了。

    大学没读完,比尔盖茨就出来创业,他寻找机会,在短短的20年间,就为自己挣了700亿财富,这不是一般的“秀木”。

    也许是太杰出了,后来有人指控微软触犯“反托拉斯”法律,比尔盖茨被联邦法官正式起诉。受“垄断案”的影响,微软股价下跌15%,仅一天时间,拥有微软15%股权的比尔盖茨就损失了120亿美元。

    有句古话:“自古红颜多薄命。”一个人的才能太突出了,难免会惹人嫉恨,如果表现得太显眼,就很容易遭到别人的打击。

    聪明的人懂得隐藏自己的实力,不让自己太刺眼。所谓财不可露白,才也一样不可轻易露白,一旦表现得过分优秀,得到的赞美过多,就会引来别人妒忌。

    韩非子说林上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圉引孔子进见宋国太宰。孔子出来后,子圉就进去问太宰对客人的看法。太宰说:“我已经见过孔子,现在再看你就像跳蚤虱子一样小了。我现在要带领他去见君王。”子圉恐怕孔子受到君王的恩宠,就对太宰说:“国王见过孔子后,也会把你看作像跳蚤虱子。”于是,太宰就没有带孔子去见宋国的君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太厉害,太辉煌,并不一定是好事,在阴暗的角落,总是有那么一小撮人在盯着,想方设法要整你。他们跟你没有什么仇,仅仅是因为嫉妒,他们也不会明刀明枪地跟你动手,而是常常在背后捅刀子。

    檀道济非常勇猛,而且谋略超群,是北魏最忌惮的南朝猛将。刘裕生前就很看重他,临死的时候嘱托檀道济好好为儿子刘义隆效力。宋文帝刘义隆继承了皇位,檀道济辅佐刘义隆外平叛乱,内定国策,成就了刘宋王朝的一代伟业。

    檀道济立功无数,威名日重,左右心腹都是百战之将,他的几个儿子个个有才,引起了朝廷的猜忌。当时,文帝久病不愈,执掌朝政的彭城王刘义康及将军刘湛担心文帝晏驾后难以钳制檀道济,便向文帝屡进谗言,劝其尽早除掉檀道济,以绝后患。

    公元436年,檀道济奉诏回京。临行前,其妻向氏说:“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来如此。朝廷现在无事相召,恐怕夫君此行要有大祸了。”檀道济却说:“我率师抵御外寇,镇守边境,不负国家,国家又怎么会负我呢?”

    檀道济坦然入京。恰逢文帝病情有所好转,文帝卧榻召见檀道济,让他返回边境,用心处理边境防务。檀道济刚要启程,文帝的病情就加剧。这时,刘湛劝刘义康不可放虎归山,便假托王命,以收买人心、图谋不轨之名将檀道济杀害。同时,还将他的11个儿子及一些属下大将都一并处决了。

    一个人太出众了,往往会遭人嫉妒。人才需要土壤,也需要保护。在博弈场上,人们渴盼人才,却往往又不珍惜人才。对于人才,能为我所用,则保之全之;若是不能为我所用或对我产生威胁,则往往会被毫不留情地除去。

    三国时期,曹操为抑制匈奴势力,把匈奴分为五个部分,任命刘豹为左部的统帅。刘豹有个儿子叫刘渊,年纪虽幼但俊秀出众,很有志向。刘渊长大后,文武双全,身高臂长,善于射箭,体力超过常人。

    后来刘渊被送往西晋做人质。晋朝有一位叫王济的官员很器重刘渊,多次向晋武帝举荐。

    晋武帝召见了刘渊,大为倾心。王济对晋武帝说:“刘渊是一位文武英才,陛下把东南的事情交给他,平定吴国都不够他施展才能的。”

    但是,晋朝的官员孔旬、杨珧说:“刘渊的才能确实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但是却不能重用他。他非我族类,必然与我等不是一条心。”

    晋武帝心中犹疑,只好就此作罢。

    后来,凉州陷落,晋武帝问大臣李意用谁为将去救凉州。李意回答说:“陛下如果能给刘渊一个将军的名号,让他率领匈奴人向西进发,那么叛族头领树机能的头颅不用多久就能拿下了。”

    这时,官员孔旬又说:“刘渊要是拿树机能的头示众,那么凉州的祸患就会更深了。”

    晋武帝思考再三,还是没有任用刘渊。于是,刘渊又一次失去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刘渊很无奈,同时又有了危机感,他深知自己之所以不被举用,实际上是权力博弈的结果。有一次,刘渊对好友王弥说:“王济和李意与我同乡很了解我,他们时常向晋武帝举荐我,这让我忧虑。”在刘渊看来,这两个人的推荐不仅帮不了自己,反而会给自己带来祸患。

    后来,齐王司马攸了解到刘渊的感慨,便把刘渊说的话告诉了晋武帝,并对晋武帝说:“陛下如不除掉刘渊,恐怕并州就不会安宁了。既然不能为我所用,那么就杀掉他。”

    王浑听说要杀刘渊,坚决反对,说:“我大晋朝当前正在以信义来安抚异族,为什么为了无形的怀疑,就杀了人侍皇帝的儿子呢?这难道是大国的宽宏气度呢?”

    晋武帝认为王浑说得对,便放了刘渊。

    刘豹去世后,晋武帝放刘渊回家,刘渊继位做了匈奴左部帅。不久,刘渊称王,后来,他的儿子刘聪即位,灭了西晋,侄子刘曜即位,迁都长安。由此拉开了少数民族轮流入主中原的“五胡乱华”时期,造成了中原地区长达一百多年的动乱。

    博弈智慧

    上下五千年历史告诉我们,行事要讲究中庸,要懂得明哲保身才可以出人头地,不能处处锋芒毕露。即使是无意中显示自身的才华,也有可能招致世人的非议,因此为人处世要懂得韬光养晦。

第123章 置身事外,以求自保() 
置身事外不过是一种博弈手段,其目标是为了在冲突的最初阶段更好地保护自己,并且在将要挺身入局的时候能够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左右为难的事情,比如你的两个朋友互相为某一件小事争吵,你也说不清到底谁对谁错,说任何一方的不是势必就会得罪另一方,这时你该怎么办呢?很多人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往往落得个吃力不讨好的结果。其实,只要你学习了博弈论,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也并非难事。

    在枪手博弈中,如果让枪手丙首先开枪,他最好的策略就是朝天开一枪,甲乙双方谁也不得罪,将自己置身事外。当我们遇到双方起争端需要自己出面调停或评理时,枪手丙的这种置身事外的智慧正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虽然没有学过博弈论,但他们却都深具博弈的智慧,懂得运用置身事外的策略,调停双方的争端,最后还为自己赢得了威望。春秋战国时期的魏文侯就是这样一个懂得置身事外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韩、赵两国发生战争。韩国派使者到魏国借兵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与赵国是兄弟之邦,不敢从命。”赵国也来向魏国借兵讨伐韩国,魏文侯仍然用同样的理由拒绝了。两国使者没有完成任务,快快而归。当他们回国后,才知道魏文侯已分别派使者前来调停,劝说双方平息战火。韩、赵两国国君感激魏文侯化干戈为玉帛的情谊,都来向魏文侯致谢。魏国于是开始成为魏、赵、韩三国之首,各诸侯国都不能和它争雄。

    韩、赵两国力量相仿,都不可能单独打败对方,因此都想借助魏国的力量;在这种情形下,魏国的行动直接关系到韩赵之战的胜负。魏文侯没有去介入两国之争,而以第三者公平的立场加以调停,使战争变成了和平,从而使魏国取得了三国关系中的主导地位。

    在韩、赵两国相争时,魏国这个第三者保持一种谁也不帮的态度,并派使者前往调停,使得韩、赵两国都深为感激,从而为魏国赢得了主导地位。由此可见,在他人进入枪弹横飞的交战之时,自己越是不介入双方的争端,就越是能保证自己的优势地位和有利结果。

    但是,在现实中,自己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双方谁也得罪不起,却又被争执的双方逼着自己下结论时,又该如何办呢?我们可以来看一下清稗类钞中记载的一个故事,就可以从中得到更好的启示。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