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世界第一人的魏源。
魏子悠从小跟着父亲在上海生活,华兴女子书院创办后,她的父亲魏国栋便在容闳的极力邀请下作了书院的讲习先生,她也就跟着父亲来到苏州生活,并成为华兴女子书院的第一批学员。魏子悠在上海的十里洋场长大,自然对洋人的新鲜事物了如指掌,在书院里的思想也最为活跃。她创办报刊的想法,就是由洋人在上海创办的《**丛谈》而来。这个想法由她父亲转告给容闳后,到得了容闳的鼎力支持,提供给她一千两白银做为启动资金,并为报纸提名为“华兴女子新报”,简称“华兴女报”。
华兴女报的初刊就由容闳亲自执笔,正反两面洋洋洒洒近千字,把中西方的教育观和教育方法做了一番对比,论述了女子求学的重要性,把“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教育思想驳斥的完无体肤,强调了西学的实用性和传统儒学的禁锢性,主张教育的“********”。由于容闳在江南士子中的威望,初刊所印刷的一千份报纸顷刻间便销售一空,上面刊发的内容,瞬间便在江南的文化界掀起一股巨浪。
第二刊的报纸已经增发为了两份,正反面共四页,每两日一刊。报纸的内容上至宫廷秘闻,下至家长里短,无所不包。苏州城中也第一次看见记者在大街小巷中采集新闻,追踪时事。因为容闳的提点,报纸的经费问题也得到彻底的解决,而且还多有盈利,那秘诀便是广告。其中潘记洋行所创办的服装厂,便是华兴女报的重要客户,报纸每一期的头版都有关于潘记新款服装的广告介绍。如果哪家的小姐太太想跟的上时尚潮流,那华兴女报便成为“开门七件事”外又一件必备的东西。
在华兴女报大获成功之后,华兴书院的士子们自然不甘人后。他们有比女子书院更多的人脉和资金优势,紧随其后的创办了一份名为“华兴时事新闻”的报刊,简称“华兴时报”。这份报刊的发起人便是人称“华兴三杰”之一的盛宣怀。他已在金匮城主事多日,一见到华兴女报便如获至宝,在和两个好兄弟郑观应、伍廷芳合计后,当下筹集了资金,把这份报刊创办了出来。
首刊当然也是让自己的院长冯桂芬提笔,不过冯桂芬却是恪守中庸之道,言辞也没有容闳那么激烈。只是对当今的中西方教育做了具体的阐述,并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教育观点。也就是以传统的儒家学说为根基,以西方的实用科学为富国强兵的辅助。若是按历史正常发展,后世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便出于此。也就是主张在维护满清朝廷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自然科学、文化教育等具体方法来挽救满清的统治危机。
华兴日报一经问世便带有强烈的官方色彩,与华兴女报比起来,更多了些严肃的味道。其刊载的文章从来都是中规中矩的时政新闻,并不和华兴女报一样,小道消息乱飞,连南京洪天王在后宫的私密生活也时常刊文解密,每道消息都成为老百姓们饭后的谈资和笑料。
值得一提的是镇江一役,由于华兴三杰在军中的特殊关系,华兴日报第一次派出了战地记者奔赴前线,把一道道最新的战况时时传回了苏州内。苏州的百姓也是第一次以这么近距离的视角参与到这场战役中来,连大字不识一个的出租马车的车夫都人手一张华兴日报,见到客人便装模作样的胡乱吹侃了起来,“您看华兴日报了没?咱大帅的这仗可打的真够漂亮的。捻军在镇江那可是摆下了九九八十一道连环阵法,据说连神仙进去都出不来。可您猜怎么着?咱大帅一到前线,伸伸手指就把那阵法给破了,您说咱乔大帅是不是天上的武曲星下凡啊?”
华兴日报也自此名声大噪,销量一举超过华兴女报。镇江一役,华兴日报只连载了七天的消息,可仅仅这七天,便有七万份的报纸销售了出去,印刷部的工人也是两班轮换着工作,有的工人甚至因为过于劳累而昏倒在了岗位上。这些报纸甚至远销到了上海,浙江。上海李鸿章的淮军和浙江左宗棠的楚军,那将领都是人手一张,整日里聚在一处讨论着乔志清的用兵之道。刘秀成的太平军细作也不用冒险奔波刺探军情,在苏州茶馆里喝着清茶,听着小曲,再买上一份华兴日报抄上一段,便是一道情报,给李秀成发回去即可以轻松交差。
乔志清和潘巧玉坐着出租马车到了火柴厂门口,刚下了马车,就有十几个报社的记者手持着速记纸笔凑了上来。除了苏州的两家报社,连上海洋人创办的报刊记者也来凑热闹。乔志清如今已然成了新闻红人,报纸上一旦有关于他的消息都可以大卖。
“乔大帅,请问您准备时候进攻南京,能方便透露一下吗?”
“乔大帅,听说您这次刚刚由朝廷任命为江苏总兵,请问您有什么任职感言吗?”
“乔大帅,请问你们清字军的军装是根据什么设计出来的?有什么讲究吗?”
”乔大帅,您对目前的局势有什么看法?您认为长毛贼之乱什么时候可以平定?”
记者们满脸期待的紧盯着乔志清的一举一动,都希望从乔志清的嘴里套出有价值的新闻来。
乔志清对此总是一副微微一笑的表情,耸耸肩膀不做任何的回答,尽量撑起一双有力的臂膀,守护着身边娇弱的潘巧玉。身后的亲兵马上在现场布置好安全措施,等围观的人群让开通道后,乔志清才扶着潘巧玉缓缓进了厂中。
108。第108章 归国华侨()
火柴厂紧临着卷烟厂所建,此处原本就是城中的一片荒地,如今四面却也逐渐繁华了起来。
一排排的房屋拔地而起,客栈、酒楼、商铺林立。
厂门口便是苏州的主干水道,平江河,河上此时已经布满了前来载货的船只。卷烟厂如今常常是供不应求,每条生产线都是加足马力昼夜不停的生产,好多外地的商户要等上十天半个月才能拿到货物。
潘记洋行的实力今非昔比,苏州城中有头有脸的绅士富商都已前来祝贺。乔志清携潘巧玉进了会场后,立即爆发出一阵阵的鼓掌声。乔志清摆了摆手,让众人随意。
会场设在新建好的员工食堂里,有一个篮球场的大小。里面张灯结彩,设好了一桌桌的宴席。地上铺着欧式的羊毛地毯,宴席上觥筹交错,欢声笑语。还有一个洋人的乐团在一旁演奏助兴,有那么几分现代文明的味道。
“乔大人,可算是把您给请来了,欢迎,欢迎。”
潘永泉满脸堆笑的急忙迎了上来,左手端着红酒杯子,伸出右手和乔志清礼貌的握了握手。只见他一身的灰色长袍,带着金色边框的玻璃眼睛,显得儒雅又不张扬。
“潘老板,你为苏州的发展做了这么大的贡献,我应该感谢你才是啊。”
乔志清微笑着拍了拍潘永泉的肩膀,夸赞了一句。
潘永泉畅快一笑,邀请乔志清前往当中的主位上就坐。
“叔父,那乔大哥就交给你了,我那边还有几个朋友要照顾,你们慢慢谈。”
潘巧玉俏皮的冲乔志清眨了个眼睛,指了指一角宴席上的几个姑娘,欢笑着走了过去。
“嗨,这孩子,越来越没大没小了。”
潘永泉轻笑了声,无奈的摇了摇头,和乔志清在宴席上坐了下来,给乔志清介绍起几个南洋过来的朋友来。
“乔大人,这位是来自越南的李光耀公子,他祖上自明朝洪武年间迁徙到越南的西贡府,现在在那里经营一个很大的甘蔗园,主要从事蔗糖和瓷器的贸易。”
“乔大人,您好。久闻大名,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人。”
潘永泉话落,对面的一个身穿白色西装的年轻人端着酒杯,站起了身子,敬了乔志清一杯。那年轻人气度不凡,五官端正有型,梳着明亮的短分头,一双眼睛明亮有神。
乔志清微笑着点了点头,举杯回敬了一杯,平静的问道,“如果本官记得没错,如今西贡府怕是已经被法兰西的洋人给占去了吧。”
李光耀愣了下,继而苦笑道,“大人说的没错,阮朝确实刚刚同法国鬼子签订了西贡条约,把边和、嘉定、定祥及昆仑岛割让给了法国。这些洋鬼子掠夺了大量的土地,然后又出租给当地的农民种植,坐收高额的租金。我们家族的甘蔗园每年也得向他们缴付高额的税捐,大家早已是怨声载道了。”
在座的南洋商人也都是一惊,如今大清朝在洋人的坚船利炮面前尚且自身难保,官员里恐怕也只有乔志清知道越南发生的这点小事了。
“乔大人,这位是来自暹罗国的郑泰,我们的大米就是从他那进口来的,我以前跟你提到过他。”
潘永泉指着李光耀身边的一个中年人介绍着,那中年人面相方阔,浓眉厚嘴,看上去十分的贵气。
郑泰刚要起身敬酒,乔志清连忙摆手,举起酒杯道,“郑大哥与我早已神交已久,不用客套了。”
乔志清对郑泰却是不陌生,他初定苏州后,粮草短缺,一切都是由潘永泉操办的。潘永泉很早就与郑泰有生意上的往来,自然把这个获利丰厚的生意交给郑泰。郑泰为人慷慨,胆色过人,也不用定金,潘永泉需要多少,他便能运来多少。乔志清一直对他心怀好感,可惜今日才得以相见。
这郑泰的身世,潘永泉以前也给介绍过。
他本是暹罗国吞武里王朝郑信(广东人,在海外创立了一个真正由华人统治的王朝)的嫡系子孙,后来郑信手下的大将通銮趁外出领兵作战时上演了一场“陈桥兵变”的好戏。
在群臣拥戴下登上了王位,并处死了郑信,将首都从吞武里迁到对岸的曼谷,史称“拉玛一世”。
此人极度的厚颜无耻,因为担心清王朝的责罚,上表给乾隆时竟自称是郑信的太子郑华,建立起了绵延至乔志清那个时代的曼谷王朝。郑信的子孙在曼谷王朝的几代君主清洗中人脉凋零,郑泰是仅存的一支,如今只从事暹罗大米的进出口生意,并不过问政治。
“乔大人,这位是来自菲律宾的蔡少勇,他是华人城领袖蔡国平的大儿子,家族中主要是从事雪茄和大米的生意,我们金匮城进口的雪茄都是从他们家购置的。”
潘永泉继续给乔志清介绍着郑泰身边的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和李耀祖一般大的年纪,但是看着却稳重了许多,也是中式的长袍短褂的打扮,看上去十分的文质彬彬。
“乔大人,久仰大名,希望我们今后还会有更大的合作机会。”
蔡少勇站起身子,不慌不躁的端起酒杯敬了乔志清一杯。
“如你所言。”
乔志清轻笑了声,端起酒杯小呡一口回礼示意。
“乔大人,这位是来自印尼的苏怀北太公,他的祖上可是印尼华人的第一任“甲必丹”(首领),现在从事蔗糖的贸易,在雅加达有好几个甘蔗园。”
潘永泉介绍着最后一位生意伙伴,言语中多少有些敬重。那人五六十岁的模样,满脸的褶皱,但面色却十分红润,两鬓斑白,显得很是沧桑睿智。
“乔大人,敬仰敬仰,老朽有礼了。”
苏怀北腰板笔直端坐,两手抱拳行礼,声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