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天工-第2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居然真的能动!”朱由校在旁边看得又兴奋又好奇,连忙回头向李彦问道:“这船为何能动,外面可真有这样的大船?”,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250章 格物院() 
“这种船已经有了,但实用性尚未足够,华夏精作坊正在改进设计,”李彦示意小太监将失去动力的轮船模型拿过来,然后给朱由校演示轮船模型使用螺旋桨推动前进的过程。

    “这种螺旋桨转动的时候,能够推动水流向后,从而产生相互作用力,水向后,而船则向前,”李彦简单介绍螺旋桨推动轮船前进的原理。

    “当真是奇巧!”朱由校看得有趣,不禁抚掌感慨。

    “三娃,你说朕的精作坊也造这样的舟船,好不好?”朱由校抬起头,希翼地看向李彦,他将模型拿在手上翻来覆去地看了两遍,已经明白大致结构。

    李彦略一沉吟,露出犹豫的神色:“皇上若是要做这样的模型,自然不成问题。”

    “朕是说,可以坐人的,”朱由校兴奋地用手比划:“不需要用人划船,可以自己行驶。”

    “皇上有没有想过,可以坐人的船,不需要人力,这个螺旋桨要如何转动起来呢?”李彦微微笑着摇了摇头。

    朱由校举起手上的模型:“难道不可以这样”

    话未说完,朱由校自己就摇了摇头,像这种可以自己动起来的小模型,朱由校也做过不少,若是要做大、载人的话,那就不好做。

    “华夏精作坊的轮船,是可以载人的,而且也不用人力,只是航程有限,用的又是明轮,”就在朱由校感到失望的时候,李彦又道。

    “是吗?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朱由校不禁喜出望外。

    “是蒸汽机!”李彦笑着说道,就给朱由校介绍起辽南使用的蒸汽机,特别是在矿井用来抽水,效率挺高,将来还能够用来纺织、行船、行车等等。

    “包括皇上使用的木工车床,也可以用上蒸汽动力,不再需要再用人力,”李彦向朱由校展示了蒸汽机的美好前景,正如他所料想的那样,朱由校变得十分兴奋。

    “朕也要做蒸汽机!”

    “皇上莫急,微臣的话尚未说完,蒸汽机虽然用途广泛,不过眼下制造技术尚且不过关,有些设计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李彦就给朱由校说起制造蒸汽机将会涉及机械、材料、力学、数学等领域,理论和技术跟不上,便无法制造出合乎要求的蒸汽,就好像现在的蒸汽机,用途十分有限。

    为了让朱由校明白理论和技术的重要性,李彦又举了几个例子,最后还恭维了他两句:“能有皇上那样技艺的工匠毕竟很好,技术、理论的作用,就是让蒸汽机可以实现规模化、大型化的制造。”

    事实上,几年之前朱由校就从李彦这边学了机械制图,那时候李彦就曾引导朱由校学习一些数学、机械和制图方面的东西,如今理解起来,倒是并不复杂。

    李彦趁机提出,希望组建一个专门研究技术和理论的“格物院”,召集天下的高手、能手,对机械、材料、化学等等进行研究,以使得实用型的蒸汽机能够早日问世,并在各领域得到推广、使用。

    朱由校一听,就非常感兴趣,所谓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他尚没有这个认识,不过这个“格物院”听起来就很有趣,他对李彦这个想法,很是赞同。

    李彦便建议组建“皇家格物院”,一开始,这个所谓的格物院并不显眼,规模很小,人数也很少,李彦奉行的便是多办事,少说话,悄无声息地弄了个院子,挂块牌子,就从华夏记那边调两个人过来,将框架搭起来,又让情报部、锦衣卫搜集这方面的消息,并以华夏记的名义,在报刊上招募相关的人才。

    “皇家格物院”招募数学、物理、化学、机械、农学、水利、地理、天文、医学等诸多方面的人才,这些在古代都属于“杂学”,地位不显,也很少会有人从事。

    倒是李彦从五年前开始在天津办新学,五年中也培养了许多的人,只不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五年中培养出来的,虽然不乏一些人表现杰出,但无论深度,还是数量,都还难以形成规模。

    当然,就这个时代来说,其中最优秀的那部分人,未必掌握的专业知识最高深,但是他们的知识体系,却是相对比较完整和先进的,特别是有的观点和认识,承自李彦那里,又要远远超前,跳出了这个时代常见的一些误区。

    在李彦的引导下,这些受过系统教育的学生,资质一般的,多成为工场、作坊中的技术骨干,他们的研究和创新能力虽然有限,但是在操作和执行上,又要比那些只凭经验的老师傅来得更好。

    资质比较好的,多数就从事与生产相结合的研究开发,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更偏重于理论性的研究,这也是李彦想要看到的。

    就近代科技与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来说,科学理论的发现,未必能够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譬如影响比较大的蒸汽机、珍妮纺纱机,与同时期的牛顿、笛卡尔等人并没有什么关系,可以说这个时代的技术发展,还不到讲究精准、科学的的层次。

    大体来说,到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时候,也就是十八、十九世纪前后,包括电的发现和使用,很多技术成果,都已经是实验室出来的,那才是科学的黄金时代。

    就十七世纪来说,经验主义和手艺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科学发展的最大作用,首先是一种知识的启蒙,抛弃中世纪那种蒙昧的观念,才能够走上高速发展的进程,首先就是观念上的改变。

    然后科学的知识也对经验主义的发现起到补充和促进,比如对蒸汽机、纺织机的完善,科学知识也能指明正确的方向,譬如这个时代的西方医学,依然停留在“体液说”,经常使用放血之类的治疗方法,直到十九世纪,随着科学的发展,才建立起后来的西医体系。

    作为穿越者,李彦知道科学是如何的重要,后世对华夏文明近现代化落后于世界的总结,大多认为华夏文明的科学精神不足,李彦虽然未必认同这样的观点,但也不会放弃将这一点尽早补上。

    从天启二年开始,李彦先后创办华夏书院、辽南学院、四海大学,分别位于北京、金州和天津,从名称的变化就可以看到办学的重点,如果说主要由华夏社运作的华夏书院仍然侧重于儒学,那么辽南学院和四海大学对杂学、技术,乃至商业都已经一视同仁,而经过四年的学习,天启六年也是第一届学生的毕业年份。

    今年是乡试的年份,华夏书院也有不少秀才身份的学生报名参加乡试,而在辽南学院和四海大学,基本无人报考,也可以看出不同学院的不同风格。

    李彦从辽南学院、四海大学招募那些在专业研究方面比较杰出的导师和学生,组成皇家格物院的骨干,虽然力量还很薄弱,却是一个崭新的起点。

    在过去,李彦是通过华夏精作坊,以及辽南学院、四海大学进行一些专业研究,这虽然也是一种途径,不过,基础学科发展,显然需要国家的大力推动,唯有如此,方能集中最大的资源力量,才能改变、并营造适合科学发展的道理。

    李彦也明白,格物院所囊括的很多学科,在大明帝国都被认为是“杂学”、“末学”,这个时代的精英,虽然都以博学著称,却多是持不太重视的态度。

    当然也有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在数学、机械、水利等方面的造诣很深,特别是徐光启,其博学,在很多领域的理解之深,甚至让李彦也望尘莫及。

    更重要的是,他们未必知道科学发展的深远影响和意义,却很积极地推动东西方学术交流,向西方的传教士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进行翻译和推广。

    这些人受到传统文化的局限,还不能够超越这个时代,但与同时代的人相比,又要超前许多。

    也因为同样的原因,很难让他们加入格物院,从事专门的研究,至少现在还不行。李彦就趁机向朱由校提出,依托皇家格物院,同时组建一座皇家格物学院,可以邀请他们前来讲学。

    魏阉当政之时,曾经下令捣毁各地的书院,京城的首善书院、华夏书院等都遭了劫难,幸亏李彦动手比较快,才使得天下其他地方的书院免于灾难。

    魏阉覆灭以后,随着政治氛围变得更加活跃,就像很多报刊一样,各地的学院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又一下子冒出很多,其中不仅有原来那些给关闭的学院重新建立,也有很多新建的学院。

    虽然华夏向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不过办书院毕竟不同于办报纸,相比起来,数量上还是会差很多。

    而在这些新建的书院中,皇家格物学院无疑是最特殊的,自从皇家博览会举办以来,推出以“皇家”授命的做法,似乎用“皇家”命名的情况越来越多。

    为了避免给保守派责难攻击,李彦刻意保持低调,对外招募专业人才,也是以华夏工场的名义进行,一开始并不是那么引人注目。甚至就连招生,也主要从辽南学院和四海大学中调剂,并通过这两座学院进行招生。,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251章 新城() 
皇家格物院、皇家格物学院的成立,显得悄无声息,甚至连起初挂上去的号牌,也给摘了,为的就是避免诞生之初,就给朝中的保守派攻击,李彦的计划是等到木已成舟,再从容地进行布局,使得大家认识到一些专业领域的作用。

    历史也将会证明,这样的两件事,其影响是如何的深远。

    皇家格物院、皇家格物学院并没有选择建在城内,而是在城东永定河边上的一处庄园,这里本来是某个太监的产业,阉党覆灭以后,就给李彦征用,直到如今作为研究和教学的基地。

    之所以将皇家格物院、皇家格物学院放在城外,一则是因为正好有合适的地方;二则放在城外也不容易引人注目,研究与治学,也需要安静的环境;三则现在的地方也是借用,或者说李彦正在筹划辟地新建新的格物院,以及格物学院的建筑,而这些建筑,会与京城原先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古代的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或者是砖木结构,除了一些特殊建筑,都不会建得太高,在使用水泥作为建筑材料以后,建筑风格势必也将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李彦在辽南的时候,城市基本上相当于是重建,包括金州城、铁工城的城防堡垒,可以说在这个时代的东方,绝无仅有。

    辽南城市的发展,普遍开始使用砖石结构,以水泥作为粘合物,建筑本身也越造越大,像码头港口,以及高大的厂房,很多第一次看到的商人,都会觉得目瞪口呆。

    这个时代并不缺少类似的大工程与雄伟建筑,譬如说万里长城,那是后世都无法企及的建筑奇迹,还有像北京城高大的城墙,南方一些地方的海塘等等,但只有再辽南,这种大型建筑,才能够像野草一样,随处可见。

    建筑风格的变化,源于新材料的使用,以及技术进步,当然,辽南本身也需要这样的建筑,比如港口和工厂的建设,用传统结构的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