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人说陈大虎和刘二愣是大老粗,没学问?说我委任他二人担任布政使乃至总督是在丢大明的脸面。
但是要说治理地方,这两个大老粗可比那些有学问的人好得多。
什么是学问?要我看,能把事情办得明明白白就是学问。
至于说这两人是大老粗,嘿嘿,我也是大老粗,那些文绉绉的话我是不会说的。但是这又怎么样?我说的话只要是人就能听懂,那些文绉绉的话有些人听不懂,说那些话有什么用?
你们从来没听我说过本官,本公这样的自称,嘿嘿,你们想不到有多少人跟我提起过这事儿,说我不注重官威,不注重体面。
我当这个大明首辅是为了摆官威,讲体面的么?我要讲体面,做皇帝不更体面么?要讲官威,还有比皇帝更威风的么?
我就是个老百姓出身,以前还做过土匪,我不想当什么皇帝,也不想当什么国公,我只想让大明强盛,让老百姓富足。可惜,没几个人明白我的心思。”
说着李景长叹了一声。
沈莹默默给李景的酒杯满上,然后柔声说道:“老爷的志向妾身明白,妾身也知道老爷心中苦闷,不过老爷以前从来不跟妾身说这些话,妾身也不知如何开解老爷。
今天老爷跟妾身等人说这些心里话,妾身心里真的很高兴。
开解老爷的话妾身就不说了,妾身只想说,老爷是大丈夫,纵然不被人理解,亦当有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老爷,妾身敬你一杯。”
李景接过酒杯,轻轻拍了拍沈莹的手:“贤妻啊!”
举杯一饮而尽,李景朗声说道:“夫人所言极是,大丈夫生于世,便该有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气。”
沈莹笑了笑,向朱徽媃,小蝶等人摆了下手道:“今天咱们一家人难得聚在一起吃顿饭,大家都敬老爷一杯酒。”
“是!夫人。”朱徽媃等人忙道。
说完众人同时冲李景举起酒杯。
李景笑了笑,与众人一起干了一杯。
放下酒杯,李景轻叹道:“本来我是不想跟你们说这些话的,可是今天得知陈大叔病重心情不好。唉!眼见这个一直把我当儿子一样看待的人就要走了,我这心里难受啊!”
沈莹轻叹道:“老爷,生老病死,人所难免,只要我们尽到了孝心,便可问心无愧。”
李景默默点了点头:“夫人说的是,这些年夫人替我做了许多事情,我心里都有数。”
沈莹柔声道:“老爷忙于国事,这些家务事本就是妾身该做的。”
李景摆摆手道:“夫人做的可不光是家务事,便是国事,夫人对我亦由极大帮助。”
说着李景摇了摇头:“这世上很多人自诩满腹经纶,可是我却知道两位夫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那些自诩满腹经纶的人跟两位夫人相比,实是天差地远。”
沈莹和朱徽媃忙道:“老爷如此夸奖,妾身可担不起。”
李景笑道:“担得起,担得起,两位夫人有没有学问我是最清楚的,认真算起来,夫人乃是我的第一位先生,袁先生还在夫人之后,徽媃可算是我第三位先生。”
朱徽媃忙道:“妾身可当不起老爷的先生。”
李景笑道:“徽媃,我这话可不是哄你,当年你让我读阳明先生的书,后来我到河南赈灾时,你帮我想出解决粮食运输的办法,令我明白知行合一的真谛,因此这个先生你是当得起的。”
轻轻叹了口气,李景接道:“当年我初识字的时候,夫人便让我读史,可以说是我的启蒙先生,后来我正式拜袁先生为师,开始学习为政之道,然后我又从你那里学到阳明先生的心学,这才有我今日之造就。对两位夫人的学问,我是极为佩服的。”
朱徽媃闻言忽然笑道:“老爷,妾身认识老爷十多年了,老爷可从没跟妾身说过这么多好话。”
沈莹也笑道:“恐怕咱们姐妹十多年加一起,没听听到老爷说今天这样多的好话。”
朱徽媃眼珠一转笑道:“老爷一直夸咱俩学问好,怕是要咱们姐妹做什么事吧?”
李景笑着伸手点了点朱徽媃:“说你聪明,你还真是聪明。”
看着沈莹和朱徽媃,李景正色道:“我想请两位夫人代劳写两篇文章。”
沈莹和朱徽媃闻言不由一怔,两人同时看向对方。
朱徽媃沉吟了一下说道:“老爷是想让妾身写和夫人关于孝道的文章吧?”李景点点头:“不错,这样的文章,民生报那些撰写文章的人是写不出的,能写出他们也不愿写,包括我内阁的幕僚书办,他们也不会替我写这样的文章,因此我只能拜托两位夫人了。”沈莹和朱徽媃闻言点点头,知道李景说的却是实情,这些人谁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写这样的文章。
第七百零七章 李景的忠孝仁义()
朱徽媃和沈莹轻轻叹了口气,眼前这个男人看似权势滔天,无所不能,其实并不能为所欲为,尤其他要做的乃是改变传承千年的儒家提倡的孝道,就更显得势单力孤。
作为李景最亲近的人,有时候就连沈莹和朱徽媃都不明白李景到底是怎么想的。
大明的状况一天好似一天,照现在这样发展,要不了十来年,大明就会重振当年一呼四方群应的声威,李景现在就算什么都不干,只要维持住现状,便可当得起大明三百年来之第一人。
可是李景却好像看不到这一点,他根本就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冒出一个个新的念头,而且那些念头全是跟中华数千年的传统思想相悖。
但是要说李景完全摒弃传统思想也不尽然,儒家思想提倡的忠孝仁义李景同样注重,而且他做得比那些嘴里满口仁义道德的人强得多。
李景的忠是忠于这个国家,而不是忠于某个人,为了国家,李景不惜承担任何骂名,不惜四处开战。
李景更讲究孝道,李景的孝更重于实际而不是流于表面。
作为李景的妻子,沈莹和朱徽媃是最清楚李景是如何对待长辈的,对袁可立,李景比袁枢这个亲生儿子还要孝顺,别看李景没有在袁可立年老体弱的时候端汤递水,但是李景把袁可立所有需要的事情都安排地妥妥当当,让袁可立不必为任何事情烦心。
别看李景有时推行的政令出现错误令袁可立担忧,但是只要袁可立提出意见,李景马上便予以改正。每当这个时候,就是袁可立最开心的时候。
有时候沈莹和朱徽媃甚至怀疑,有些无关大局的错误政令是不是李景故意整出来的,好让袁可立指出这些毛病,然后让袁可立开心。
同样,对沈正这个岳父,李景也是极尽孝心。
沈正这些年对李景的政令执行的并不彻底,有时甚至根本就是反对,但是李景从未对沈正进行过指责,只是隐晦地点了点沈正。换做别人,李景怎能容一个把握国家财政大权的人反对他的政令?恐怕早就把他给撤了。
有几次,沈正来看望沈莹,隐晦地提出想要退休的想法,想从女儿的口中探听李景的意思,但是李景根本就没跟沈莹面前提过沈正的错误,反而一直夸沈正是他的得力臂助。
这些事情看似跟孝道没什么关系,但是能让沈正宽心,又有什么比这个更孝顺的呢?
另外还有一个陈老汉,对陈老汉李景亦如亲生儿子一般,几次想把陈老汉接近京就近照顾,可是陈老汉牵挂孙子不愿来京,李景便不强求。
陈老汉两个儿子如今都是身居高位,作为父亲,陈老汉可以说没有什么可缺的,但是李景每年的四时节令,各种所需全部给陈老汉准备齐全。
陈老汉退役的早,并没有抚恤补贴,但是李景每月都会安排人给陈老汉送钱。
其实陈老汉又哪里会用到钱?李景给陈老汉送钱,只是为了能让陈老汉手里宽裕,可以随时给下人们打赏。
作为晚辈,李景几乎是做到了他能想到的一切,这样的孝心可远比那些只会满口孝道,却整日令父母亲长忧心的人实用的多。
李景还有一副仁心,不过李景的仁只对大明的子民,包括曾经跟大明作战多年,现在已经归顺大明的女真人和蒙古人,李景对他们真正是做到了跟汉人一视同仁。
虽然李景改变了女真人和蒙古人的一些习俗,但说到底李景是为了他们能生活的更好,而生活好了,这些人自然不会再想着造反,跟大明对抗。
当然,李景也有残暴的一面,对那些贪官污吏李景下手之狠直追朱元璋,至于对待那些李景要征服的国家,李景更是残暴至极,很多关键的城市和地区,李景都是命令部队实行灭绝政策。即在这些地方,必须全是大明的军队和大明的子民,这样才能保证大明的军队不受任何威胁。
等完全控制这些关键地区以后,再从别处征召当地土著建设这些地方,这时,李景又是另外一副面孔,即保证征召的这些人的利益不受侵犯,让他们认同大明,最终成为大明人。说白了就是最初的军事行动要强有力的打击当地的政权,然后再施行仁政。
李景这种手段还是比较有效的,现在吕宋岛已经完全在大明的掌握之中,在稳固了大明的政权以后,以仁政收服当地的民心,两年下来,吕宋的老百姓已经大抵认同了大明。
李景这个手段其实是跟诸葛亮学的,诸葛亮七擒孟获,最终收服了孟获,解决了蜀国的后方之患,统一了西南的少数民族。
跟诸葛亮的做法不同的是,李景没有收服当地的酋长首领,因为李景不需要这些酋长首领归顺,李景也不想当地有地方势力。李景很清楚,等地方势力壮大到一定程度,那些首领便会起异心。
之所以说李景的这种跟诸葛亮的做法有相似之处,是因为两人都是以武力进行征服。
其实诸葛亮当时七擒七纵也是没办法,因为以蜀国的军力是无法完全消灭当地那些蛮夷的,就算能消灭,蜀国也没有那么多人口往这些地方迁移。如果当时蜀国能像后世的四川一样有一亿人,可能诸葛亮毫不犹豫地就会下令把当地的蛮夷斩尽杀绝永除后患,然后迁移人口,将这些地方完全纳入蜀国。
大明现在人口虽然亦有不足,但是比起蜀国还是充裕的多。
而且李景前两年所预见的情况现在已经开始逐渐应验,那就是随着国家政局稳定,老百姓的生活安稳并且逐渐富足,人口开始急剧猛增。
近两年,大明每年至少增加六百万人口,远远超过李景当年预算的两百万人口。
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误差,是因为李景忽略了随着老百姓生活富足,死亡率将开始大幅下降,以前老百姓因为无钱治病,一些小毛病可能都要死人。
现在这种情况已经越来越少,这就意味着,死亡率和出生率的比例越来越大。
打个比方,以前死四个人的同时会有六个婴儿出生,现在生六个婴儿才会死一个人,这样的比例,人口增加的速度当然要远超过李景的预期。
以前李景算的是一百年以后大明的人口将达到三亿,照现在的速度,三十年就可能达到三个亿,就是说三十年大明将增加近两亿人口。
三十年增加两亿人口,可以想见大明的土地压力会有多大,这个时候如果不开辟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