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大丈夫-第4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震慑力极强,这帮人也不敢说对李景不利的言论。

    但是陈大虎走后,浙江布政使王象晋调任江苏,王象晋是科举出身,对复社这帮读书人自不会像陈大虎那般粗暴,于是复社那帮人再次冒头。

    虽然复社的主要骨干被李景调进京城,但是剩下的人当中也不乏有组织能力的,毕竟矬子里面总能拔出大个儿,这些人时不时的把成员组织在一起搞个聚会什么的,搞得久了新的组织者就又开始出现了。

    而这时不得志的张溥时不时的再给这些人写个诗,作个文啥的,复社这帮家伙更来了劲头儿,蹦地越发欢了,基本上江南的舆论阵地都被这帮人掌握了。

    但是单凭这帮读书人想靠口舌之利就想推翻李景还差得远,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帮人也就嘴皮子厉害,真要让他们干点什么,他们还没那个胆量,而且这帮人根本没有真正的组织能力。52网'

    但是有组织能力的人还是有的,阮大钺和马士英这些或不得志或被罢免的官员适时出现了。

    阮大钺:字集之,号圆海,又号石巢,怀宁(今安徽安庆)人,万历四十四年丙辰科进士。阮大钺是高攀龙的弟子,同乡左光斗是东林党的领袖人物,也是阮大铖倚以自重的朋友。

    阮大钺在打倒方从哲引入的非东林阁老史继偕等人的斗争中立下头功,因此成为东林党骨干,在东林点将录中绰号“没遮拦”。

    天启四年春,吏部给事***缺,左光斗通知阮大铖进京递补,但是这时高攀龙、**星和杨涟等人与左光斗发生内讧,准备任用高攀龙的另一名弟子,东林闯将魏大中。

    经过一番内部交易,等阮大铖到了北京时,**星一伙人让他补工部给事中。

    要知道吏部乃是六部之首,工部排在最后,于是本来按资历应该递补吏部给事中的阮大铖愤怒了。

    此时魏忠贤出现了,阮大铖当即投靠了魏忠

    贤,最后得偿心愿。

    但是阮大铖的官没做多久,便迫于东林党的压力弃官回家,从此阮大钺与东林党决裂。魏忠贤当权时,他被召至京城,任太常寺少卿。

    阮大钺深知自己是东林党出身,现在成了阉党,估计是两面难讨好,因此行事十分小心。一段时间后便回归乡里,打算观望形势。

    崇祯当政后,铲除阉党,阮大钺上书指出东林党和阉党都是“党附宦官”,应该一起罢去。

    (注:当时阮大铖准备了两本不同的奏章送给北京的朋友杨维垣。第一本奏章是专门劾阉党的。

    第二本奏章则是阉党和东林党一起弹劾:“以七年合算为言,谓天启四年以后,乱政者忠贤,而翼以呈秀,四年以前,乱政者王安,而翼以东林”。

    由此可见,阮大钺行事还是非常谨慎的,可惜他选人不当,杨维垣当时跟东林党正处于敌对状态,因此没有按照阮大钺的嘱托“见机行事”,而是上了第二本)。

    结果就是阮大钺被打成阉党罢官。

    阮大钺回到老家以后刻意与张溥等人结交,并赞助钱财于张溥的老师周延儒复起,试图与东林党讲和。

    但是周延儒担任首辅以后,迫于东林党的压力最终并未起用阮大钺,阮大钺无奈之下只好推荐自己的好友马士英。

    李景入京掌控中枢,大力整顿吏治,大批东林党和复社成员被李景拿下,于是在相同的利益驱使下,阮大钺终被东林党和复社接纳。

    其实东林党和复社接纳阮大钺主要是因为阮大钺有钱,因为东林党和复社成员中的官员被拿下以后,大多被抄家,一帮穷鬼要搞聚会,当然需要找个有钱人帮衬。

    (注:历史中阮大钺并未被东林党和复社接纳,相反还对他大加讥讽,最后双方势成水火,因此阮大钺在南明掌权以后,大肆打击东林党人。)

    马士英:字瑶草,贵州贵阳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跟阮大钺同榜),后来任南京户部主事,天启时,升户部郎中,后任严州,河南府,大同等地知府。

    崇祯三年,马士英迁山西阳和道副使,崇祯五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到任刚一个月,因贪污军饷,贿赂朝臣,被镇守太监举报罢官。

    马士英跟阮大钺是同榜进士,本就相识,流放到南京时,恰好阮大钺也在南京,两人算是同病相怜,相交甚欢。

    后来周延儒得阮大钺资助复起,迫于东林党的压力没有起用阮大钺,最后在阮大钺的推荐下,起用了马士英。可以想见,马士英对阮大钺自是感恩戴德。

    也正是因为阮大钺的关系,马士英跟张溥得以结交。

    马士英曾任地方知府多年,熟悉地方政务,其实颇有干才,但是马士英为官并不清廉,因此李景执政以后,再次将他罢官去职。

    马士英被抄家,无路可去,只好到南京投奔阮大钺。

    到了南京以后,跟阮大钺等人自是一拍即合,极力抨击李景推行的政令。

    其实,马士英和阮大钺以及东林党还有复社这帮人反对李景,自然是瞒不过骆养性的下属,而骆养性知道以后,李景自然也就知道了。

    对这些文人的脾性,李景是很清楚的,李景也知道这帮人的危害,但是李景现在事情实在太多,根本没工夫搭理他们。而且李景现在要顾及自己的名声,也不好对他们下手。

    因此陈大虎就任南直隶布政使时,并未把这些人怎么样,当然,在陈大虎这样的粗人治下,一众文人只能夹着尾巴做人,行事当然要收敛一些。

    直到今年陈大虎离任,王象晋接任江苏布政使,这些人终于重新抬起头来。

    而经过李景和陈大虎的连番打压,马士英终于明白,光靠嘴上骂人是没有用的,要想把李景赶下台,必须要联络更多反对李景的人,尤其是手里有兵的将领。

    而听了马士英的剖析,阮大钺等人也明白靠他们这些人确实成不了大事,于是开始联络南京城里那些不得志的官员和一些被李景夺了军权的将领。这些人跟马士英等人自是一拍即合。本来,见李景并不准备为难这些人,加上这些人并未搞出多大事情,骆养性的属下对这些人的监视已经放松下来,因此马士英等人搞得小动作,还真的瞒过了骆养性的下属。

    。。

第五百五十八章 取消八股() 
得知马士英等人秘密串联一些官员和将领,安全部的人大惊,当即把消息汇报给骆养性和马五。

    骆养性和马五不敢轻动,急忙把消息报于李景。李景人还没到南京,就已经掌握了南京的情况。但是在权衡了一下利弊之后,李景决定暂时不动这些人,等他们自己跳出来。

    实际上,李景并未把这些人当成像样的对手,不然的话,李景也不会微服在南京城内转悠。

    而张同敞和文青听到李景连马士英和阮大钺等人的名字都知道,顿时放下心来。

    如果说张同敞和文青对李景执政的能力钦佩的话,那对李景的军事能力,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跟了李景这么久,对李景的发家史两人都十分清楚。两人知道李景是土匪起家,先是平定周边的土匪势力壮大自身,接着击败官军稳固地盘。

    安心发展数年后,借着流寇造反之机,一举拿下平阳府,接着东征西讨,得到朝廷的正式承认,最后借着东虏入关,率兵进入京城,一举鼎定乾坤。

    李景十余年间指挥的战役不计其数,却从未吃过一次败仗。平流寇,征蒙古,定辽东,直是摧枯拉朽一般。

    连雄才大略的皇太极都不是李景的对手,江南这帮文人和一些不得志的文官武将又能翻起多大浪花?只怕李景覆手之间便把这些人收拾了。

    只是李景现在处理问题更多的要从政治方面考量,要不是这样,马士英,阮大钺这些人现在哪里还能这么逍遥?

    但是马士英和阮大钺以及复社这些人现在根本不知道李景已经给他们挖了一个大坑,等他们闹大的时候,就是李景收拾他们的时候。

    张同敞和文青从李景的角度去考虑,倒不认为李景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可是两人也是读书人出身,眼见此事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复社这些人就要被李景一网打尽。以李景的手段,怕是参与的人没一个能逃得了身。

    这可是几千个读书人啊!这些人就算不是大明的精英,也差不了多少。大明要是损失了这么多读书人,怕是多年也恢复不了元气。

    张同敞向文青看了一眼,暗暗使了个眼色。

    文青会意,向李景躬身施了一礼道:“大帅,学生有一言不

    知当讲不当讲。”

    李景看了看文青笑道:“有什么话但讲无妨。”

    “谢大帅。”文青拱了拱手接道:“不知大帅可知大明有多少生员,举人以上又有多少人?”

    “这个……”李景闻言一怔,迟疑了一下道:“这个还真的不知道。”

    文青抱了抱拳道:“学生知道,学生当年参加会考的时候,贡院有间一万余,也就是说,大明全国参加会考的举人有一万多名,而乡试时各州县参加考试的生员(秀才,有资格参加乡试的人)多则三两百,少则几十人,全国共有州县一千三百余个,大明全国生员不到四十万。”

    李景皱了皱眉:“你想说什么?”

    文青忙道:“复社成员大多是生员,其中不乏举人,这些人占了全国生员十成中的一成,大帅若是……”

    李景摆摆手:“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了,你想我放他们一马是吧?”

    文青道:“大帅,管子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大帅,这些人十年寒窗苦读,学的满腹经纶,只因与大帅政见不同,不受大帅重用,因此不免对大帅怀有一定的成见,甚至做出悖逆之举。大帅宽以待人,对这些人该当加以引导,令他们接受大帅,最终为大帅所用。”

    李景摇摇头,轻轻叹了口气道:“我废除八股,以实学选才,已经是给他们机会了,难道这样还不够么?”

    “大帅,您执政至今不足两年,而这些人却受了数百年的士绅制度影响,这种思想在他们心里早已根深蒂固,岂能一朝改变?朱子曰: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执政何尝不是如此?”文青忙道。

    “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我何尝不想循序渐进?可是大明已经病入膏肓,若不用猛药,如何能去得了顽疾?”李景摇摇头道。

    摆摆手,李景接道:“此时我意已决,以后无须再提。”

    文青闻言,猛地跪倒在地,一边磕头一边说道:“大帅,当日您曾对学生和别山言道,您有时难免虑事不周,让我们发现时,一定要提醒于您。大帅,这数千江南士子关乎大明以后十余年的人才培养,大帅千万要慎重啊!”

    李景闻言冷哼一声,森然说道:“恩?你说我要断绝大明的人才么?”

    “学生不敢,但是这几千士子事关江南以后的学祚,对大明亦将产生影响。”文青一边磕头一边道。

    李景盯着文青看了一会儿,见文青的额头已然青肿犹自不住磕头,眼见再不停下,就要皮破血流。

    想及文青来到自己身边一年,做事一向兢兢业业,自己交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