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的药买了就买了,余爷爷同意试试,以后他也会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但要是余喜龄再四处买特效药,他就真不住院了,直接回家去。
被余爷爷逼着,余喜龄没有办法,只能暂时在余爷爷面前妥协,但该打听的还是得去打听。
收到魏敢的第一封信的时候,余爷爷已经度过了第一期的治疗,情况暂时不错,她心情也跟着放松了一些。
新兵营的训练很苦,但是魏敢从小在部队里摸爬滚打着长大,这着训练量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还成功当上了新兵班的副班长,十分有成就感。
看他字里行间表现出的高兴和雀跃,余喜龄不由得跟着笑出来,看来他在部队适应良好,也很喜欢部队里的生活。
魏敢洋洋洒洒写了五张信纸,前四张都是写新兵营发生的事情,给余喜龄介绍他新认识的战友们,最后一页才问到余喜龄的情况,并郑重地向余喜龄道了歉。
那天在火车站,他说话确实有些欠考虑,只想到了乔志梁,没有想到余喜龄,是他的错,让余喜龄一定不要生他的气,等他以后有探亲假,一定回来让她好好出气,任打任骂都无二话。
信的末尾,还几次提醒余喜龄,要给他回信。
大概是刚去部队有些兴奋,魏敢给很多人都写了信,包括他的班主任和玩得来的几个同学,还有叶暖暖也收到了他的信。
当然叶暖暖也在传达室看到了魏敢给余喜龄的信,她悄悄地摸了摸,总感觉余喜龄的信比自己的要厚一点。
虽然很想把信顺走,但是传达室的大爷很尽责,来信取信都是有登记的,而且学校传达室的两个大爷都很神,好像认识所有学生似的,叶暖暖怕被抓住,只能忍耐。
虽然当初做检讨的事情过去很久,但偶尔还是会有人拿这事出来说话,尤其是甄真,虽然初二的时候她换了班,但在学校里还是会遇到她,总是会被她出言讽刺。
叶暖暖觉得难受极了,至今都不明白她为什么要这么针对自己,明明她应该更讨厌余喜龄才是。
还有一件事一直让叶暖暖耿耿于怀,余喜龄升上高一后,学校初中部广播站就空出来一个位置,她去竞选了,当时分明感觉到广播站的人也挺看好她,但最后结束下来,被选上的人却不是她。
知道是投票选出来的后,叶暖暖便认定了,肯定是余喜龄又搞了鬼,唆使大家不给她投票,肯定是这样!
好在这一次,她同样收到了魏敢的信,不然她就是拼着被揭发的危险,毁也要把余喜龄那封给毁了。
余喜龄给魏敢回了信,一张学校里的信纸,三段话只写了信的三分之二,便贴上邮票寄了出去,而叶暖暖则是写了整整六页有余,多贴了几张邮票,才郑重地把信塞进校门口的邮筒里。
放学后余喜龄照旧去医院照看余爷爷,就看到顾钧坐在床边同余爷爷说着话,两人正说着粮食的话题,今天余爷爷精神不错,说起地里的亩产看着心情还挺好。
“顾书记,您怎么在这?”余喜龄差点儿就直呼其名,赶紧改了口。
顾钧回头望了余喜龄一眼,听到书记的称呼微微皱了皱眉头,“来医院复查,听说老爷子在住院,顺便来看看。”
余喜龄算算日子,离上次她送药已经过去半个多月,确实差不多到了复查的时候。
和余喜龄打过招呼,顾钧继续同余爷爷说话,余喜龄放下书包,提了提开水瓶,发现里头水不多,见他们二人相谈甚欢,一时半会不会停,想了想便拎着水瓶去了热水房。
回到病房的时候,余爷爷正高高兴兴地同顾钧说家里拖拉机的事,一个劲夸拖拉机是个好东西,替农民省了不少事,春耕的时不能下田,但双抢的时候地干,卸了车斗挂上犁靶就能当牛用,比牛要省劲得多。
二儿子家里因为买的拖拉机,生活有了很多的改善,余爷爷骄傲地告诉顾钧,这些都是他孙女出的主意并执行的。
顾钧看余喜龄的眼神并不意外,似乎一早就知道这是她会做的事。
余爷爷精神不济,说了没多久便乏了下来,等余爷爷睡着,顾钧才起身告辞。
“药的事谢谢你。”余喜龄送他出门,病房门口,顾钧站定向她道谢,这两年余喜龄又长高了些,现在他只需要微微垂眼,便能和她对视。
和他站在一起还是有点压力,余喜龄微微拉开一些距离,嘴角微勾,“举手之劳,不过您还是要保重自己的身体,魏敢很担心您。”
没想到魏敢那个小管家婆走了,余喜龄倒又说上他了,顾钧眼里带上淡淡的笑意,“我会注意。”
话题到这里也就断了,余喜龄没有别的话要说,冲他微微点头,目送顾钧离开。
“你和阿敢是朋友。”顾钧走了两步,又站定回身,“就继续喊我顾叔叔吧,书记到底生疏了些。”
说完,顾钧才缓步离开。
“”余喜龄,面对刘丽芬她还能开着玩笑喊姐,面对顾钧时,她发现她压根就不大敢拒绝。
无奈地耸了耸肩,目送顾钧消失在楼道里,余喜龄才回病房。
乔志梁站在楼梯拐角的窗边,目送魏敢姑父出了医院大门,这才举着吊瓶,慢慢下楼,到楼梯口的时候停了一会,目光看着余爷爷病房门口,久久无法挪开。
魏敢姑父怎么会来医院探望余爷爷,看他和余喜龄站在门口说话,他们似乎很熟悉的样子。
第144章()
对余喜龄来说,时间过得特别快,一转眼就到了期末,考完试去医院看了余爷爷,余喜龄便上了杨三叔的车。
银行贷款下来,他们准备去省城看厂房。
杨三叔改革开放以前,曾当过几年兵,退伍后凭借着在部队里学的开车技术,最开始是在国营运输队跑车,那会跑车是个油水极其丰厚的活,只有灵活心细胆子大,就没有不赚钱的。
腿伤残疾后,虽然不能在运输队呆着,但杨三叔也没闲着,运输队的人脉还是有的,他开始倒买倒卖。
到了开放后,更是大张旗鼓地搞了两年,那一阵他们那一伙的兄弟,个个钱袋子里流油。
严打那阵,是杨三叔最先察觉到不对,干净利落地从倒卖行当中抽了身,跟着他的那帮兄弟都是信服他的人品和判断力才跟着他干,他撤他们虽然犹疑,但也跟着激流勇退。
最早撤下来的时候,那会正是市场大好,别人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大家伙看着别人继续赚钱心里多少有些不是滋味,还有人想背着杨三叔单干,被杨三叔发现后,直接打了一顿关在家里半个月。
再出来时,已经变了天。
看着昔日的竞争对手不是永远是闭上了眼睛,就是身陷囹圄,关系最硬实了人也丢光了家产远走他乡大家伙都发了一身冷汗。
被关的那一位,大夏天的站在太阳下,都冻得骨头疼,混身冷得直打哆嗦。
正巧那时候杨三叔再次遇到了落魄无依的蒋思桦,惦记了多年的姑娘愿意嫁给他,杨三叔二话不说抛下一切回归家庭。
这一次没人再敢说什么,大家都熄了大富大贵的心思,安安分分地回到原本的位置上,该工作的工作,该结婚的结婚。
当然也有形势明朗后,继续当倒爷的,不过现在已经不流行叫倒爷,都开始改叫老板了。
今天他们去看的厂房,就是杨三叔以前合伙的兄弟的,对方在南边吃了甜头,准备丢下这边的事业,去南边发展,正好杨三叔有想法,他就多留了一天,陪着杨三叔来看地方。
厂房是以前省城一个国营集体旧服装厂,一直效益不好,改制重组后也没熬下去,对方也是前年才接手,改国有为私有,这两年赚钱是赚钱,但赚不了大钱。
“三哥,您要看得上,就拿走。”刚好他也是当年那个被关了半个月的青年,胡有材。
虽然下了个够呛,但他不甘心就这么混下去,观望着几年发现没事后,果断下海,这几年果然发了家。
胡有材没把余喜龄看在眼里,长得确实挺漂亮,不过以他对他三哥的了解,这肯定不能是他三哥背着嫂子找的人,按年纪来看,估计是什么子侄辈的亲戚,带出来见见世面。
“在商言商,胡老板开个价,价格合适我们再坐下来详谈。”余喜龄转完一圈。
这个厂房已经废弃了一段时间,里头的机器都落了灰,不过厂房够大,二层是办公室和宿舍,还有个大院子,离省城新开方的工业区也很近。
虽然工业区还没修到这边来,但院外的大路直通工业区,自己花点钱修条水泥路,交通的问题就能解决,而且工业区还在发展中,假以时日这边的地价肯定会大涨。
买下这里一点也不亏。
“”胡有材看了眼杨三叔,又看了眼余喜龄,见杨三叔不说话,一副完全是余喜龄做主的样子,不由有些傻眼,好半会才有些结巴地开口,“这,这,这得看你们要是租还是直接买下来。”
说完,他又赶紧补充,“我觉得你们还是租吧,你们看那边的工业区,听说要往西发展,这边的厂子都在往那边搬,你们看这里,以后估计就得荒了。”
他划下的那一片,就是这个厂区侧后方,那里还有些小厂,不远区就是连着的几座小山包,地形确实算不得好,“西边过去是一大片田,听说已经跟农民在谈征收的问题,我们这里我可是足足等了两年都没动静。”
说了这么多,这地方几乎就没有什么优点,没想到余喜龄最后还是决定要买下来。
胡有材都有些傻眼,“三哥,你不劝劝你侄女儿?”
杨三叔看了眼余喜龄,其实他的意思也是买,这地方前景不好,地价被压得很低,不趁这时候下手什么时候下手,这里离工业区也就几百米的距离,以后大有可为。
价格谈妥后,剩下的事情由杨三叔去跑。
别看余喜龄口气大,但真买地又买厂房,她和杨三叔掏出老本来都不够,两人早就以三喜食铺为抵押,向银行贷了款。
虽说开放许多年,但实际上这个时候其实还是“计划经济”,相对来讲比较落后,银行批贷款的手续很复杂,有些资料需要经济计划委员会的章子才能通过审批。
开始银行那边不明说,只是不停地拒绝他们,余喜龄和杨三叔逮着机会就带着计划书就去各个银行堵人,他们有土地店面做抵押,所有手续都齐全,不信银行不放款。
结果却是跑遍了省城所有的银行,真没有一家愿意放款的。
堵了半个多月,别人不是躲着就是各种推诿,还是后来一位行长被他们烦得不行,眼看着他们要堵到家里去了,才给他们指了条明路。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利得多,经济委员会的一把手,正是顾钧。
杨三叔找顾钧谈的时候,余喜龄正好在学校考试,不知道具体的谈话结果,但那天晚上在杨三叔家里吃饭,一向克制的杨三叔大醉了一场,贷款终于下来了。
“喜龄啊,三叔不如你!”杨三叔醉的时候,几乎一直在重复着这句话。
这段时间杨三叔心里的压力很大,要开厂的想法是他提出来的,也是他拉着余喜龄合伙的,不然余喜龄有了豆腐坊,有好几个饭店,已经算得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