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这个家族正处在衰败之中,她的父亲十几岁中秀才,又留学日本学习法律,却染上了抽大烟,拿银子当铜钱花的挥霍恶习。
因为身体多病,意志消沉,退学回国,在家无所事事,翻翻医书,看看病,摆弄古董,请客吃饭,刚刚三十岁出头就病逝了。
那时候蒋伟才刚满四岁。
她的母亲姓余,闺名漫贞,生在常德书香人家,幼年读私塾,学会了写诗作画。
丈夫死时,她才三十岁,家庭已经破产,那些上门来吊丧的差不多都是同时来讨钱的债主,没办法,她只好带着孩子回到了常德,寄住在自己的娘家。
这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她不愿意就此寄人篱下,受人歧视,想要争取独立自主,便带着女儿到常德师范学校求学。
母亲上师范班,女儿上幼稚班,在当时的常德县城引起了轰动。
一年后,余漫贞带着女儿来到长沙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但因为没钱继续求学,只念了一年,余漫贞便在桃源县当了小学教员,让女儿一个人留在长沙继续读书。
1916年前后,余漫贞担任了常德女子小学的学监。
又创办俭德女子小学,还为贫苦的女孩开办“工读互助团”,学生不交学费学文化学手艺,还得点工资补助家庭。
1918年,蒋伟就读于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预科,随后转入长沙周南女子中学。
当时正值五四新文化的开端,在周南女子中学她接触到了新文学,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就想着能够离开这个封闭的环境,到外边呼吸新鲜的空气。
然而,舅舅出面粗暴干涉,他要求蒋伟再过半年毕业后与表哥结婚。
母亲却支持女儿,她认为孩子求知识,找出路,要学最实用的学问,是正确的。
1922年春天,上海出现了一所平民女学,以半工半读为号召。
这让蒋伟看到了希望,就和同学一起来到了上海,进入平民女校读书。
只是平民女校办学条件太过艰难,和她想象的不太一样。
在原本的历史上,蒋伟颇为失望,在秋天的时候会离开上海,前往南京求学,直到1923年夏天,她才会回到上海,进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读书。
可林子轩的穿越导致了蝴蝶效应,蒋伟竟然在平民女校坚持了下来,并进入上海大学听了林子轩的讲课,引起了林子轩的注意。
因为林子轩的出现,让上海有了新文学的气息,蒋伟才能坚持下来。
好吧,这么说有点冠冕堂皇,其实是因为明星电影公司的有声电影让蒋伟留在了上海,她特别喜欢《日出》这部电影。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林子轩的出现都或多或少的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
比如郑证秋,比如阮玲钰,比如蒋伟……
这又是一个为了摆脱包办婚姻,追求自由而离开家庭的青年人!
林子轩感慨不已。
在这个时代,这样的年轻人有很多,他们逃出家庭,在社会上游荡,幻想着自由美好的新生活,却低估了社会的残酷。
他询问了一下蒋伟的生活状况,果然不很乐观。
平民女校虽然说是半工半读,却没有多少营生和收入,总共不到30名学生。
女校分高级、初级两个班,教师都是义务来校任教,不收取费用。
高级班授课内容有国文、数学、英文、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讲演术、物理学等。
初级班实行半工半读,每天上午上课,下午做缝纫,晚间自习。
还设有工作部,为学生介绍工作,设专业班,帮助某些年长妇女或不适合一般教育的学员较快地提高文化水平。
学生除在课堂听课外,还经常到工厂做工。
在坚持了大半年后,女校的经费极为紧缺,连正常的上课都不能保证,面临停办的风险。
事实上,平民女校在半个月后就停办了。
正因为如此,蒋伟才有时间跑到上海大学来听课,她不仅听林子轩的课,还听其他教师的课,她和她的同学专门来上海大学蹭课。
上海大学处在草创阶段,管理没那么严格,加上她们是女孩子,也就听之任之了。
林子轩不知道说什么好,蹭课都要成群结队,这求学也太艰苦了。
他带着蒋伟来到副校长邵力字的办公室,说了蒋伟的事情,有了林子轩的担保,她以后就算是上海大学的正式学生了。
“我还有一位同乡同学……”蒋伟弱弱的说道。
或许觉得自己这个要求有点过分,她说的声音很低,不过还是被林子轩和邵力字听到了。
邵力字很清楚平民女校的状况,当初平民女校的招生广告就刊载在《民国日报》上,这份报纸就是邵力字创办的。
上海大学可以接收一些年龄适合上学的女学生,至于那些年纪太小或者年纪太大的女校学生就无能为力了。
林子轩可以提供一些兼职的工作岗位。
比如到报社打杂或者在电影公司帮忙,和后世公司里的实习生类似,让家庭困难的女学生有一定的收入,不至于衣食无着。
邵力字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两人一商量,就把这件事定了下来。
林子轩带着蒋伟离开上海大学,请她吃了一顿饭,鼓励她继续写作,如果想半工半读,可以到万象书局来帮忙。
这让蒋伟非常感动,答应到书局试试看。
望着女学生离去的背影,林子轩觉得自己有做人生导师的倾向。
接下来的时间这位人生导师会很忙,因为他和冯程程会在1923年1月1日这一天举行一个西方式的婚礼。
而且,在春节之前还要举办一个中国式的婚礼。
之所以要在教堂举办西方式的婚礼,是因为他们生活在租界内,要邀请关系密切的外国人参加婚礼,这是不可避免的交际活动,而中国式婚礼则是家族举办的婚礼。
所以说,结婚从来都不是两个人的事情。
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科学家和大文学家()
1922年12月31日,爱因斯坦来到了上海。↗
因为在德国受到了谋杀的威胁,他从七月份开始离开柏林,进行了一趟环球访问,沿途访问了科伦坡、新加坡、香港和日本。
上海并不在他访问的城市之列,只是在前往日本的时候途径了上海。
爱因斯坦应日本改造社邀请,赴日讲学,乘日本船“北野丸”号于1922年11月13日上午10时抵达上海。
也就是在这一天,瑞典驻上海总领事通知爱因斯坦获得了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后,他在上海“一品香”吃饭,到上海“小世界”听昆曲,游览城隍庙、豫园等地。
下午6时,中国文化教育界画家王振在家中设宴招待爱因斯坦夫妇。
参加这次宴会的有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哈尔、同济大学校长德国人斐司德夫妇,日本改造社代表稻垣夫妇,大阪每日新闻社村田。
上海方面出席这次宴会的除王振外,还有大公报经理曹谷兵、总编张计鸾,上海大学校长于右仁、浙江法政学校教务长应拾夫妇及其女儿应惠德等人。
宴会晚上九点结束,凌晨时分,爱因斯坦就离开上海,前往日本。
这次爱因斯坦在上海逗留的时间极短,却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各家报纸都刊登了爱因斯坦的消息,主要还是因为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林子轩并没有参与其中,11月13日晚上他去了上海大学教师的聚餐会。
主要原因是这次爱因斯坦到日本讲学是日本改造社邀请的,在上海的行程安排也是日本人主导,林子轩和日本人的关系颇为僵硬,也就没有去凑热闹。
爱因斯坦在日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日本也是唯一邀请过爱因斯坦讲学的亚洲国家。
日本是以国家元首级的礼节来接待爱因斯坦的,日本的天皇和皇后在皇宫里隆重接见了爱因斯坦。
他在东京的第一场讲座,就有近2500位民众买票出席,接下来又在多个城市举办了讲座,几乎场场爆棚。
日方按照门票的收入给爱因斯坦提成,最后总共给了他2000英镑的酬薪。
也就是说,爱因斯坦在日本讲学五周,共获得5000美元左右的报酬,可谓是获利丰厚。
爱因斯坦于12月27日乘坐“榛名丸”号返回欧洲,31日上午11时再次途经上海。
这一次,上海的各国使节和中外学者们更为热情,邀请爱因斯坦在上海演讲,并和中国知识界的精英进行交流。
没有了日本人的介入,林子轩作为上海的社会名流,也参加了欢迎晚宴。
其实,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赔事先得知爱因斯坦访日的消息,就通过中国驻德大使馆向爱因斯坦正式发出邀请,希望他能顺路来北大讲学。
1922年6月下旬,蔡元赔收到从中国驻德使馆转来的爱因斯坦的回信,信中爱因斯坦欣然同意访问日本结束后,到北大做两个星期的访问,并提出了很高的酬金要求。蔡元赔通过多种努力终于筹集到了足够的资金,他和北大这边热切盼望着爱因斯坦的到来,并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
可是到了1923年元旦这天,蔡元培收到了爱因斯坦12月22日发自日本的信,告知他把计划访问中国的时间用在了日本讲学,因为下面还要去西班牙等国访问,取消了北大之行。爱因斯坦算是放了北京大学的鸽子。
在31日晚上的欢迎晚宴上,上海的学者名流们济济一堂,他们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这个话题可以说是科学界的热点,也是爱因斯坦的重要研究成果。
林子轩不由得在心里吐槽,就算爱因斯坦讲了相对论,在这个时代的科学界,也没有几位科学家真正能明白。
就算来自后世,林子轩也不懂相对论,和这位大科学家没什么共同语言。
而且,他也不敢和爱因斯坦交流太多。
这可是一位绝顶聪明的科学家,林子轩怕自己说出什么来影响到这位大科学家未来的研究方向,对于这种有能力改变世界的人还是敬而远之的好。
想想看,万一因为林子轩和爱因斯坦说了大炸弹的事情,让德国人先研制出了原子弹,那这个世界如何发展就很难想象了。
所以,他只是在远处看着。
此时的爱因斯坦还没有以后那种疯狂科学家的造型,看起来较为正常,他才43岁,刚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正是人生最为风光的时候。
在和中国学者交流的过程中,爱因斯坦思维清晰,谈吐得体。
看的出,他似乎不太想谈论科学方面的话题,可能是觉得我就算说了你们也听不懂,就不太想解释,反而对中国的事情颇为感兴趣,不时询问上海的民生问题。
但中国学者不愿意放过这个了解最先进科学理论的机会,依旧抓住相对论不放。
后来,爱因斯坦在旅行日记中这样描述在上海的见闻。
“这个城市表明欧洲人同中国人的社会地位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近年来的革命事件特别可以理解了。在上海,欧洲人形成一个统治阶级,而中国人则是他们的奴仆。他们好像是受折磨的、鲁钝的、不开化的民族,而同他们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