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只唱歌,不做其他的。”孟晓冬要求道。
“什么其他的?”林子轩不解的问道。
“就是陪客人吃饭喝酒,还有……”孟晓冬支吾道。
“等等!”林子轩打断了她的话,“我刚才白说了,既然加入了音乐培训班,以后有人找你麻烦就告诉我,我替你解决。”
我是怕你找我麻烦。
孟晓冬在心里说道。
在戏班讨生活难免碰到各种应酬,特别是到达官贵人家里唱堂会,更是免不了。
在民国时期的上海滩,堂会成为十里洋场新贵权豪们追求享乐生活和炫耀财势的重要形式,在上海的官商巨子、海上闻人、封建遗老、下野官僚的寓所,堂会演剧此起彼落,愈演愈烈。
孟晓冬对此深有感触。
她年纪尚小,没有碰到麻烦,等过两年豆蔻年华之时,恐怕就会成为被骚扰的对象。
“我知道了。”孟晓冬沉声道,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我父亲病了,需要钱治病,还有弟弟妹妹……”
“放心吧,不会亏待你的,至少比你唱戏多赚好几倍。”林子轩承诺道。
自己很像是周扒皮么?
林子轩看着孟晓冬一副格外认真的模样,颇为无语。
他是没有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对他而言,只是在招收一名员工,可对孟晓冬来说,这是她人生中的一次巨大改变,涉及到她一家人的未来,不能不谨慎对待。
几日后,黎锦挥拿出了音乐培训班的方案,凡是来学习的学生,每月有两块钱的补助。
你没有看错,学习音乐不用交钱,还有补助可以拿。
黎锦挥很有商业头脑,他并不打算创办一所正规的音乐学校,而是要组建一支经过短期培训就可以四处演出的歌舞团。
等到孟晓冬的唱片上市,流行歌曲开始席卷大江南北,他就带着歌舞团到处演出。
有了孟晓冬这块金字招牌,不怕赚不来钱。
他拿着演出得来的资金再去扩大培训班,歌舞团的人手多了,就继续演出,直到规模越来越大,形成良性循环。
如此一来,前期不用投资太多,就能获得巨大的收益。
所以,他所列出的课程都是能够速成的,演员经过两三个月的培训就能登台演出。
他现在招收的学生相当于学徒,所以才会给予生活补助,等到能够演出之后,这些演员还会拿到工资。
这个方案给林子轩的感觉像是后世到处走穴的野团,当然这只是前期规划。
在积累到足够资金之后,黎锦挥才准备办一所正规的歌舞学校,从而推广新音乐。
这个音乐训练班就是歌舞学校的前身。
林子轩对这个方案没有意见,他只要提供启动资金就好了。
孟晓冬也答应下来,作为音乐训练班的台柱子,她不用拿补助,而是直接拿分成,以后演出的酬劳她要拿五分之一。
接下来,她要跟着黎锦挥学习声乐,附带着训练新收的学生。
这些学生都是贫苦人家的女孩子,稍微能够生活的人家都不会把孩子送来学唱歌,更别说男孩子了。
孟晓冬自幼学戏,吃了不少苦,如今终于有机会训练别人了,积极性很高。
谁也没有想到,以后红遍全国的明月歌舞团就这样在一所简陋的院子里开始了训练课程,第一批学员只有八个女孩子。
其中一个是黎锦挥的女儿,叫做黎茗晖,刚刚十二岁。
林子轩看着这八个从十岁到十六岁不等的女孩子,颇为感慨,这就是流行音乐的未来。
孟晓冬的唱片还没上市,冯程程从北平回来了。
她中学毕业了,准备上大学,还没选好学校。
在众多学者和女子团体的呼吁下,去年的时候,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开始招收女学生,实行男女同校,开创了历史先河。
北京大学去年招录了九名女生,东南大学是八名,其中六名为外语系,两名是教育系。
虽说人数很少,可给了女子上大学的希望,这也是冯程程要在北平读大学的原因。
今年一些大学逐渐放开了政策,准许女子入学,上海沪江大学就准备招收女学生。
上海沪江大学是一所美国人创办的基督教大学,在1917年之后,由美国弗吉尼亚州颁发学位证书,在外国通用。
也就是后世的上海理工大学。
冯敬尧为了把女儿留在上海煞费苦心,通过法国人找到关系给了冯程程面试的机会。
冯程程这次回来并不是一个人,还有个男人跟她一起回来,这个男人是欧阳予仟,他是来找林子轩的。
第三十章 理想主义者()
欧阳予仟给北平的《晨报》和鲁讯都写过信,想要和《雷雨》的作者见上一面。
这些信件最终被转交到了冯程程的手里。
作为一个青年女学生,一个话剧爱好者,欧阳予仟的名字她还是听过的。
这可是话剧传入中国的代表性人物,是最早一批进行话剧演出的演员。
于是,她给欧阳予仟写了回信,在表达敬意的同时,也说明了《雷雨》作者不愿意出面的苦衷。
欧阳予仟出身官宦人家,理解大家族的为难之处。
从《雷雨》这出话剧的细节描写就能看出作者的出身,不是官宦家庭,就是商贾之家。
不过他没有放弃,而是离开南通,前往北平。
他在南通的工作并不顺利,虽然开办了南通伶工学社,兴建了更俗剧场,可以带着学生进行实验性质的演出,可离他的理想相距甚远。
他想对戏剧进行一番改革,加入新的元素,但遭到了当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导致演出无法正常进行。
这让欧阳予仟认识到,想要达成他心中的想法,必须要有开放自由的创作环境,南通这座小城太过封闭保守了。
在中国只有诸如北平和上海几座大城市符合要求,也有能够接受新颖艺术形式的观众。
他原本还在犹豫,不想放弃这几年的心血,可当他看到《雷雨》的剧本之后,就知道必须要做出决断了。
在这个大变革的年代,中国最不缺少的就是理想主义者。
在北平,他见到了冯程程。
欧阳予仟用自身的经历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来说服冯程程,想要拉这个女学生入伙,成为话剧演员。
他是有私心的。
很明显,冯程程和《雷雨》作者的关系不简单,只要冯程程成了话剧演员,那么以后还会缺少好的话剧剧本么?
他当年在日本组建春柳社,回国后又参演了无数话剧,最后成为了老师,教授戏曲表演,十几年的演艺经历有无数的好故事可讲。
女孩子最喜欢听八卦和爆料,冯程程也不例外。
欧阳予仟的故事就是话剧在中国发展传播的历史,而她有幸听到了最真实的内幕消息。
作为回报,她带着欧阳予仟来到了上海,把他介绍给了林子轩。
林子轩对这位话剧界的前辈颇为尊重,但他不会参与其中,一个是家庭的关系,还有就是这个时代的话剧提倡“以非营业为目的”的演出。
什么意思呢?
就是大家演出话剧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传播思想。
1921年春,民众戏剧社在上海成立,发起者是汪优幼,主要成员有沈燕冰、郑震铎、陈大北、熊佛锡等13人。
剧社“以非营业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为宗旨。
同年5月创办了中国较早的戏剧刊物《戏剧》,这份刊物发行量极少,算是民众戏剧社的内部刊物。
他们认为看戏作为消遣的时代已经过去。
他们肩负的责任有两重:一重是改造戏剧,一重是改造社会。
并且提倡“民众戏剧”的概念,批判旧剧和文明戏的弊端,改变文明戏商业化、庸俗化的倾向,提高戏剧的艺术质量和教育作用。
按照林子轩的理解,这些人认为只要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理想,就能搞好话剧。
这让他想起后世在电影圈内有关文艺片和商业片的争论,那些拍文艺片的导演恐怕都是理想主义者。
当然这个理解有些片面,但这就是现实的情况。
参与戏剧社的都是话剧的爱好者,他们来自学校、报社、银行等各行各业,抱着一腔热情,想要大干一番。
起初或许一切都很美好,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挣钱,义务劳动的工作成为生活的负担,就难以维持下去了。
经济拮据造成话剧质量下降,人才流失,最终只能解散,各奔东西。
事实证明,这批人后来都跑去电影圈了,因为拍电影能赚钱。
他们终于从理想主义转变成了现实主义。
即便不看好话剧事业的发展前景,林子轩也没有泼冷水,而是婉拒了欧阳予仟的邀请。
他没有时间参与话剧,不过可以让欧阳予仟排演《雷雨》,以后有好的剧本也会提供给欧阳予仟,这才让欧阳予仟满意而去。
林子轩看出冯程程有朝话剧行业进军的趋势,并没有阻止。
谁年轻的时候没有点小理想呢,只要冯敬尧不反对就行了。
欧阳予仟许诺让冯程程出演《雷雨》中鲁四凤的角色,也算是个女主角了。
不过《雷雨》中最出彩的女性角色是繁漪。
她敢爱敢恨,有自己的思想,敢于作出自己的决定,即使在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之后,仍敢于冲破封建的纲常,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
然而这个角色的性格过于复杂,以冯程程的阅历根本演不好。
她只要负责单纯善良的一面就好了。
七月初的一天,林子轩陪着冯程程到上海沪江大学面试。
沪江大学位于黄浦江畔,校园面积颇大。
建有大小校舍三十座,各类球场十九个,游泳池一个,以及图书馆、健身房等,是一所规模巨大、设备齐全的高等学府。
这只是走个过场,后面的关系都打通了,外国人也不是不通情理,何况冯程程的中学毕业成绩不错。
这所大学和美国的大学一样,实行积分制,进入门槛不高,只要毕业时拿够积分即可。
作为基督教大学,自然有教堂和钟楼。
面试结束后,两人在校园里从容漫步,最后来到教堂里,望着前方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雕像。
这里氛围安静,肃穆庄重。
他们彼此相视一眼,一切尽在不言中。
冯程程选择了在上海上大学,就表明了自身的态度,接下来就要看长辈的安排了。
一定是那些情诗起到了作用。
林子轩在心里微微得意,情诗果然是对付文艺女青年的大杀器。
两人并肩走出教堂,没有牵手。
就这样,冯程程成为今年沪江大学招收的四名女生之一,学习教育专业。
第三十一章 电影圈的那些事儿()
七月中旬过后,林子轩总有一种到嘉兴跑一趟的冲动。
他想到嘉兴的南湖上转转,见证一下历史,不过最终他忍住了,他的胆子并不大。
1921年7月23日的晚上,他开车送冯程程回家。
在经过望志路的时候,因为人多,车速不快。
有两个人从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