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他死在了南洋,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那笔钱也没有还给林羽堂。
郁斐先生这算是父债子偿,成就一桩文坛的佳话。
1924年7月20日,《快活林》开始刊载《京华烟云》。
故事从光绪26年7月20日早晨的北京城开始讲起,这一年按照西历是1900年,也是林子轩出生的那一年。
他讲的是24年前的故事。
那一年,北京城正在闹义和团,杀洋人。杀教民,烧教堂。乱成一团。
八国联军占领天津,正要攻向北京。如果说北京是个修罗场,那天津就是个大地狱。
正是乱世将起之时。
北京城的大户人家纷纷逃离,前往外地避难,姚家的女儿姚木兰在逃难途中和家人失散,落入义和团之手,险些被人拐卖,幸好被曾家人所救,脱离险境。
接下来便是姚木兰回到家中,过起了家长里短的生活。
《京华烟云》这样的开局略显平淡。而且还是以一个女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让很多满心期待的读者颇为失望。
甚至不少文人认为林子轩江郎才尽,写了一部鸳鸯蝴蝶派的言情。
但更多的人持观望的态度。
如果这本是一位鸳鸯蝴蝶派作家的,没什么奇怪的,但出自林子轩之手,就需要仔细琢磨一番了。
和《乱世佳人》一样,《京华烟云》的主角是位女性,叫做姚木兰。
在林子轩的中,女性作为主角并不稀奇。只是故事实在是有些平淡。
《乱世佳人》一开场就把读者拉入了战争之中,在战争中讲述人物的坚持和脱变。
相比较而言,《京华烟云》的时代背景同样是中国战乱不休的时期。
清朝末年,外敌入侵。国内纷乱,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中国政局动荡。军阀混战,可以说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很多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
然而,在这个大时代中一个小女孩能做什么事情?
这是读者和关注林子轩新作的文人不理解的地方。毕竟,中国和西方的风俗文化不同。
在西方,女人或许可以独立自主,可以周旋于男人之间,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
但在中国这种保守的环境下,女人的身份注定了只能在家庭内部打转,无法真正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也就是说,这部的格局注定了是大宅门里的故事,或许精彩,却和林子轩这种家的身份不相衬。
按照这些人的想法,你都是家了,不能再写那些低俗,要高端大气上档次,否则就是自甘堕落。
如果林子轩想写中国版的《乱世佳人》,那无疑是自找麻烦。
在中国,宣传女权思想注定要流失男性读者,最终的结果就是不讨好,沦为三流。
很多人看了《京华烟云》的开篇,经过一番分析,觉得林子轩这次要马失前蹄了,等着看林子轩的笑话。
自从林子轩回国之后,一直顺风顺水,就这么混成了家。
这自然引起不少人的不满,我也是满腹才华,怎么就没有出名呢,这种自以为怀才不遇的人任何时代都有,而且为数众多。
他们好不容易等到林子轩失手,机会难得,一定要好好的奚落一番。
也有人不这么看,一些研究红学的学者看到《京华烟云》,第一感觉就是这本有《红楼梦》的影子,无论是叙事结构,还是行文风格,都带着一股《红楼梦》的味道。
《京华烟云》对于清朝末年北京城大家族的日常生活描写的极为细致。
包括风俗习惯,人文地理,家中的各种摆设物件,家族礼仪等等,这是对北京大家族生活风貌全方位的描写。
《红楼梦》被誉为古代生活的百科全书,难道林子轩想写一本现代版的《红楼梦》?
这不是不可能,林子轩本来就是红学研究的大师级人物,他仿照《红楼梦》写一本没什么不可以。
这么看来,这本《京华烟云》很可能是林子轩的野心之作。
他想写一本记录这个时代历史风貌的百科全书,如果成功,那将是文学界一件不得了的事情,这件事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胡拾给林子轩写信:子轩想效仿曹翁否?
对于他们这些研究《红楼梦》的人来说,很容易看出《京华烟云》和《红楼梦》的关联。
林子轩回信:模仿之作,见笑见笑。
他并不是在写中国版的《乱世佳人》,而是在写民国版的《红楼梦》。
1938年,林羽堂在巴黎的时候准备把《红楼梦》翻译成英文,他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甚至记下了《红楼梦》中所有人的名字。
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中国人的名字想要让外国人记住,并且弄清楚书中各个人物之间的亲戚关系,是一件极为不容易的事情。
大多数外国人看中国,都会被其中的人物关系搞得一团迷糊。
但因为种种原因,林羽堂把翻译《红楼梦》的事情暂时搁下,而是模仿《红楼梦》的结构和写作手法写了《京华烟云》。
林子轩不可能告诉别人自己写的是民国版的《红楼梦》,那样会让人觉得太过不自量力。
他先把故事写出来,至于评价,那是以后的事情了。(。)
第两百四十章 真相只有一个()
1924年7月,日本福冈。
郭沫偌回到日本已经三个月了,他四月初离开上海,错过了对于泰戈尔的大批判,本以为在日本会好过一些,现实却非常的残酷。
日本在关中大地震后,经济尚未恢复,百业萧条。
他先是领取了民国政府补助的三百块留学生归国费,勉强度日。
随后翻译了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先驱者河尚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想要依靠出版赚钱养家糊口。
在翻译的过程中,他接受了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对列宁极为赞赏。
然而,现实是这本书就算出版,也要等到卖出去才能抽取版税,他依旧穷困潦倒。
这时的郭沫偌穷到什么地步呢?
他们一家人被房东赶了出来,只好住到一家当铺仓库的楼上,日常生活依靠典当为生,把家里能典当的都典当了,包括冬天的衣裳和棉被。
他尝试翻译屠格涅夫的《新时代》,希望能够换一些钱来。
正是在这种穷苦的境地,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从以往的浪漫主义转到了现实主义道路。
在翻译《新时代》的时候,郭沫偌偶然看到了一本日本的文学杂志。
上面有一篇文学评论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篇评论写的是一本叫做《雪国》的,文章对《雪国》极为赞赏,认为这本是日本传统美学的典范之作。
郭沫偌大概看了看,觉得故事情节似曾相识。
他仔细一想,这不是去年郁达浮翻译的那部么?
当时他们还猜测这种大师级的出自谁的手笔,想不到如今《雪国》在日本备受推崇,成为了一部现象级的作品。
郭沫偌又找来一些文学杂志,发现无一例外的都有对《雪国》的追捧。
不少年轻的日本作家甚至认为这是一条新的创作道路。
尤其以川端康城为首的一派作家更是如此,他们把自己定义为“新感觉派”。
1924年7月,川端康城联合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作家创办了一本宣扬自己文学主张的杂志,叫做《文艺时代》。这是新感觉派宣传的阵地。
《雪国》这本书在日本极为畅销,由日本金星堂出版发行。
这是川端康城代为联络的结果,他写信给林子轩表达了仰慕之情。
林子轩便以村上春术的名义写了回信,信件自然要翻译成日文。两人开始了书信往来。
川端康城相信在中国的上海的确有一位叫做村上春术的日本侨民,林子轩则感觉有点像是后世在网络上注册个假名字和网友聊天。
他还要给这个假名字设定一个完整的背景资料,比如年龄和生活状态。
好在这位网友没有要求见面,否则就是见光死。
还有一位叫做沟口健贰的日本导演想要把《伊豆的舞女》拍摄成电影。
林子轩以《雪国》的全部版权都归属万象书局为理由,把这些事情推给了平禁亚。反正只要日本人掏钱就行了。
郭沫偌在福冈的一家书店找到了《雪国》,翻开一看,果然是郁达浮翻译的那本。
在作者介绍一栏中,只有“侨居中国”几个字。
他询问了书店老板,得知这部因为文学评论界的大肆宣传,很受读者的欢迎。
他有心写信给郁达浮告诉这个消息,可想了想,当初签的合同是买断翻译版权,就算《雪国》在日本热销,郁达浮也拿不到版税。
但他翻到后记的时候不由得愣住了。
这篇后记是川端康城写的。介绍了他发现《雪国》的过程。
《雪国》原本是由位于上海的万象书局出版,后来在大地震期间被万象书局捐赠到日本,被他偶然间发现,可谓是极具传奇色彩。
这篇后记让郭沫偌想起了不少在中国的事情。
他和郁达浮至今都不知道是谁要翻译《雪国》,只是通过中间人得到了一大笔稿酬,让创造社多支撑了一段时间。
没想到《雪国》由林子轩的万象书局出版。
他想起林子轩在日本大地震期间捐书的突兀举动,总觉得这其中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一个念头出现在郭沫偌的脑海,难道《雪国》的真正作者是林子轩?
但他为什么要弄的这么神秘呢?
别人如果写出这么经典的,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何必这么遮遮掩掩。
如果不是林子轩写的。郭沫偌实在不知道上海虹口区的日本人里有什么大作家的存在,他因为妻子是日本人的缘故,经常出入虹口区。
这个谜团让郭沫偌百思不得其解,他写信给郁达浮说了自己的猜测。
郁达浮比较直接。没去猜谜,他写信给林子轩询问了这件事,把郭沫偌的猜测一并说出。
林子轩没想到郭沫偌竟然猜对了答案,可惜没有奖励。
由此可见,任何事情都会留下蛛丝马迹,只要用心琢磨。总能找到答案,这件事告诉林子轩以后做事情要更加小心谨慎。
他没有承认自己是作者,至于其他人怎么想,那就随便他们了。
郁达浮虽然也有怀疑,但他觉得既然林子轩不承认,那就有不承认的理由,这是私人的事情,和他没有关系,便不再想着这件事。
只有远在日本的郭沫偌还在思考林子轩为什么不承认自己写了《雪国》。
这不合常理,一定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内幕,他甚至怀疑林子轩谋害了那位叫做村上春术的日本侨民,夺取了《雪国》的手稿。
否则林子轩没有在日本生活过,怎么能写出如此日式的来。
当初《雪国》的手稿是用中文写成,这又是一个疑点,整件事充满了诡异。
一时间,郭沫偌化身成柯南,不断的进行推理,猜测其中的缘由,他决定回国后一定要查明真相,找到那位村上春术。
他深信,真相只有一个。
联想起自己的翻译作品无人问津,而一本畅销却没有作者承认,这种反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