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垄断地位将遭到挑战。
于是,在胡拾的引荐下,他找到林子轩。想要加入这个联盟。
亚东图书馆在全国有一百多个分销处,又是北大的经销商,在上海出版行业小有名气。
林子轩答应下来,三家书局联手。就勉强有了抗衡商务印书馆的实力。
这件事算是完美解决了,新月社的作家可以自由的选择在其中任何一家出版社出版书籍。
了结了这件事,胡拾便匆忙赶回了杭州,他还要和曹诚映相聚。
他甚至有了回北平向江东秀提出离婚的念头,而且这个念头越来越强烈。
林子轩请徐至摩看了一场电影。这算是中国的第一部武侠片了,《射雕英雄传》第一集拍摄完成,即日上映。
这部《铁血丹心》主要讲的是郭啸天和杨铁心的事迹,以及郭靖的成长史。
因为《射雕英雄传》在上海可谓是家喻户晓,拥有庞大的读者群,所以不用怎么宣传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何况林子轩还每天在电台广播上死命的打广告。
整部电影拍摄的比较粗糙,特别是大漠的那一段,在上海根本找不到太过空旷的地方,而且也找不到那么多马匹来展现草原风光。
上海不是没有马,而是有不少跑马场。可进去拍摄太浪费资金了,只能随便意思一下。
这部电影的一个看点是黄蓉,很多观众虽然知道孟晓冬扮演黄蓉,可还是想看看黄蓉在电影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其次就是武打场景的设计,什么内力啊,暗器啊都要表现出来。
怎么表现内力呢?
在后世的香港电影中经常出现,很简单,双方打斗的时候,一双手掌碰在一起,说明他们在比拼内力。然后从手掌中冒出烟来,或者从头上冒出烟来,就表明内力深厚了。
特别是运功避毒的时候更为明显。
主角坐在一个盛满水的木桶里开始运功,不一会。主角的头上冒烟,水上也泛起雾气,夸张一点的让水直接翻滚。
这说明内功有加热水温的效果。
虽然明知道是假的,但观众看的时候能够直观的感受到内功的存在。
黄蓉要等到故事的后半段才会出现,郭靖离开大漠,碰到了一个小乞丐。请她吃饭,送她金银,然后小乞丐就帮着郭靖化险为夷。
孟晓冬演的还不错,这毕竟只是一部娱乐电影,对演技的要求不高。
电影的结尾是黄蓉换回了女儿装,划着船来见郭靖的一幕。
这段情节林子轩特别关照过,他采用了《大话西游》中紫霞仙子刚刚出场的那个镜头。
在一片芦苇荡中,一名女子悠然的划着小船,配合着悠扬的乐声,更像是一幅油画。
这是黄蓉第一次女装亮相,自然要拍摄的唯美一点,否则就没有人看下一集了。
总得来说,观众还是很满意的,孟晓冬的扮相也足够惊艳,古灵精怪的性格,窈窕的身段,一口吴侬软语,都让人觉得这就是他们心目中的黄蓉。
当然,也有先入为主的关系。
对于这部电影林子轩不用担心票房,这就是改编电影的好处,只要不是拍摄的一塌糊涂,读者基本上都会买账。
《射雕英雄传》的火爆让其他电影公司看到了机会,甚至有电影公司直接来找林子轩,想要拍摄还在连载的《天龙八部》。
林子轩直接拒绝了,他怎么可能做这种帮助竞争对手的事情。
于是,不少其他畅销的武侠被电影公司盯上了,想要改编成电影,向慨然的《江湖奇侠传》就在其中。
这是林子轩阻止不了的事情,在后世,这叫做ip改编热潮。
在日本,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日本文坛也举行了诸多募捐活动。
日本作家今东光和川端康城一起去探望生病的芥川龙之界,此时的芥川饱受病痛的折磨,三人经常前往受灾现场了解灾情。
这一日,他们在灾区发现了不少来自中国的物资,心中好奇,就到当地救灾的部门了解情况,当他们来到当地警察本部的时候,发现这里不仅有大量的大米和面粉,还有很多书籍。
这些书籍杂乱不堪的堆积在地上,也没有人清理。
三人上前翻看了起来,大多都是中文书籍。
川端康城在其中发现了一本日文书籍,他抽出来看了看,那本书叫做《雪国》。(。)
第一百九十一章 所谓知己()
川端康城翻开《雪国》,看到介绍,发现这是一本集。
包括《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两篇,作者叫做村上春术。
他下意识的认为这是一位日本作家的作品,而且看到《伊豆的舞女》这个名字让他有种莫名的熟悉感。
1922年夏天,他写了一篇《汤岛的回忆》,并没有发表。
写作的原因是他在伊豆旅行时,在汤岛的汤本旅馆偶然遇到了一行流浪艺人,他对其中一位年纪不大的小艺伎印象深刻,就写了这篇回忆。
当时觉得不太成熟,就束之高阁,没有投稿。
他翻看了几页,越看越是惊奇,这篇《伊豆的舞女》竟然和他去年所写的《汤岛的回忆》故事情节如此相似,有些语句都一模一样。
但不得不说,无论在故事的讲述上还是文采上,这篇都比他的成熟的多。
川端康城可以肯定,他写完《汤岛的回忆》后就收了起来,就连他最好的朋友都没有看过,那这篇《伊豆的舞女》只能说是巧合。
毕竟,伊豆是国内的旅游景点,汤岛的温泉非常有名,很多日本人都会去那里旅行,那里也是流浪艺人的聚居地,碰到流浪艺人并不稀奇。
而每一群流浪艺人中总有年纪小的艺伎,她们鲜活而美好,让人禁不住生出怜爱之心。
自己的遭遇和其他无数人的遭遇一样,没什么出奇,只是有些人过后就忘掉了,有些人却念念不忘,写成了文字,记录下来。
一时间,川端康城觉得自己和这位素未谋面的村上春术先生可以引为知己。
他们是同样心思细腻而敏感的人,是同样热爱美好事物的人,他有了认识这人的冲动。
金东光看到川端康城发愣,便推了他一把。询问缘由,两人是很好的朋友。
川端康城笑了笑,没有说什么,这种奇妙的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出来怕也没有人相信,不如藏在心底。
他把这本《雪国》递给金东光,金东光同样是日本新锐的作家。
此刻川端康城急切的想知道这些书籍的来历,这本《雪国》的作者在哪里?
他向警察本部的工作人员打听,得到的消息却是这些书籍是中国那边捐助过来的。工作人员还抱怨说捐助什么不好,偏偏捐助这些没用的东西。
因为灾民很多,不少地方发生哄抢事件,所以救灾物资大多存放在警察本部,需要的时候再搬运出去。
对于这些书籍,警察们不知道如何处理,只能暂时堆放在那里,等待命令。
或许还需要文化部门的审查,谁知道里面有没有不健康的书籍,他们也不精通中文。
川端康城想了想。那本《雪国》应该是生活在中国的日本侨民所写,这些书籍不应该被堆放在这里被随意践踏。
他和另外两人商议,应该尽快把这批书籍送到大学或者图书馆。
至于审查的问题,这个时候的文化部门恐怕是顾不上,只能一切从简了,找一位精通汉语的专家来鉴别一下就是了。
在日本,精通汉语的学者不少,很多日本人都会一些汉语。
此时,川端康城和金东光在日本文坛刚刚出头,而芥川龙之界已经是成名作家了。
芥川龙之界生于1892年。在1915年写出了后来享誉世界的《竹林下》,不过那时他还是个无名青年,到1919年才开始在日本文坛崭露头角。
1921年,他被大阪每日新闻社以海外观察员的身份派往中国。
在中国。他从上海出发,一路游览了杭州、苏州、扬州、南京和芜湖,然后溯江而上至汉口,游洞庭,访长沙,经郑州、洛阳、龙门前往北京。
他非常了解中国文学。尤其喜欢《水浒传》和《西游记》。
由他出面,向日本文化部发出申请,代为处理这批由中国运送来的书籍。
几日后,日本文化部才有了回信,并派了一位专员负责此事。
后来,这批书籍被分别送入日本各大学和图书馆收藏,其中一些宣传革命和思想不健康的书籍被查收和焚毁。
川端康城拿走了《雪国》,回到东京仔细。
对于《伊豆的舞女》他有一种熟悉的亲切感,对于《雪国》他就只有深深的叹服了。
他觉得这种融合了日本传统文学和西方文学的作品具有极为震撼人心的力量。
此时的日本文坛,以芥川龙之界为代表的“新思潮派”大行其道。
新思潮派认为文学作品可以虚构,强调题材的多样性,并且十分讲究写作技巧,注重艺术形式的完美。
这个流派表现了本世纪初日本小资产阶级不满现实而又苦于无出路的心情。
川端康城此刻也是“新思潮派”的追随者,但他又不满于这种写作方式,想要有所创新,《雪国》给了他极大的启发。
他和金东光探讨《雪国》的写作方式,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他非常想和《雪国》的作者进行交流,但又没有作者的联系方式,只好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写了一封长信,寄给了出版《雪国》的出版社。
一家叫做万象书局的出版社,并请书局转交给作者本人。
与此同时,川端康城还在《文艺春秋》上发表了对于《雪国》的文学评论,极力的赞誉这篇,并称这是日本最为纯美的文字。
《文艺春秋》这本杂志是在1923年1月由菊池款创办。
起因是菊池款厌烦为适应出版商和编辑的喜好而写作,声称“我要写我自己的话”,于是聚集了二十多个同人,创办了《文艺春秋》杂志,标榜“纯文学”。
川端康城是《文艺春秋》的编辑。
这本杂志后来还设立了芥川奖和直木奖,在日本文坛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雪国》也因为《文艺春秋》的大力推荐而获得了日本文坛的关注。
在上海,林子轩接到了平禁亚转来的信件,信件已经被翻译成了中文,他看了看写信的人和信中的内容,不由得摇头苦笑。
所谓知己,不过是川端康城的另一个自己。(。)
第一百九十二章 中国制造的超级英雄们()
1923年10月8日,上海十六铺码头。∷
一艘从日本而来的客轮驶进了码头,从里面走出来的是伤痕累累的华工,这些人是在日本大地震期间幸免于难的中国人。
这些华工走上码头,忍不住痛哭流涕,让码头上欢迎他们的温州同乡愕然不已。
于是,日本在大地震期间借机残害华工的消息就此公诸于众,舆论一片哗然。
想想当时上海各界踊跃为日本募捐的情形,想想当时新闻媒体煽情的报道,这一巴掌狠狠的打在了中国人的脸上。
10月18日,中国驻日代办张远节来到上海,还带来了一个日本谢赈团,答谢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