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真是低的可怜的概率啊,可是,既然我们没有在火星,木卫三,木卫四,土卫六上取得发现…要是宇宙中真的还有别的生命的话,差不多也该到时间点了。”
所有的队员们同意了,乔运河愉快的安排探索计划,这次起码得花上3个月,大部分的先遣队员会参与。留守少部分,所以得做好周密安排。
10天后,由30人组成的探索队出发。他们乘坐逐月级飞船,在巨大重力的束缚下缓慢升空,就是保持着5马赫的速度快速飞行,无法想像如果没有飞船的话,他们想要翻越脚下的崇山峻岭,穿过层层阻碍该花费多少的时间。
半天后他们抵达目的地赤道,先找寻一处相对安全阴凉之处,避免逐月级飞船被烤熟,随后开出工程车挖出地下空间。按部就班的建设临时营地。
地下空间顶层用耐高温的金属膜覆盖,沿着10多米长的甬道。便可以进入足以容纳几十人休憩的营地,里面甚至包括一个简易的联通到外面的通讯站。可以同基地保持联系。
队员们围在乔运河旁边,听见他说:“初步准备工作完成,下面就没有办法再多依赖飞船和无人单位,而得靠我们自己。“
“尘海的南北长度450公里,东西长度350公里,总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地表土质松软,密度不超过2。5吨/立方米,一直延伸到地底500米深处,穿戴防护服的我们一旦陷入其中,将无限下沉,因此我为诸位准备了能维持24小时呼吸的氧气袋,救生用的空气囊,碰到危机情况启动,便可以产生出浮力不让你们下陷。”
“至于具体探索什么,首先是卫星航拍曾经发现过异常的5个点,还有根据异星地质学与深层地质探测设备找到的11个地质关键点,我先把你们划分为6个小组,平时留一个小组专门负责看护营地和搜集物资,剩余的小组则要前往以上几个点挨个探索。”
1天后,乔运河带着小组来到第一个点。
正值上午,浓烈的光线照耀在头顶,让人头晕目眩,无心工作,所有人不得不抓紧时间用挖掘车采集岩石样本,找到一处相对舒服的地方再完成分析和休整。
“哇,真是爽啊!”在一处隐秘的地下空间,似乎由于特殊的地质结构,导致尘海地底的温度下降极快,在地下20米处,周围温度瞬间降低到50摄氏度,让所有人感觉到无比的舒爽。如果此刻再加上带过来的冰镇饮料,随着低温液体顺着食管进入到胃部后,将部分的冷气全部传递出来,引发肌肉收缩,直到扩散到全身上下,畅快感更是无法言语。
空间另一头,两名拥有实验分析基础的员工正在一旁的实验台上来回的忙碌,一层层土质样本被他们挨个分析,再是结合其他小组获取到的情报,卫星航拍捕捉到的信息。
一名队员没多久了解了尘海的具体元素构成,它的表面富含着相当数量的锌和铜两种金属,并且,如果深入到地下百米,就会非常容易找寻到不少离散高品质富集矿藏,简直是一处天然的矿藏聚宝盆。
如果说此次找寻异星生命,发现矿藏是附加工作,另一名队员的分析结果才是许多人关心的。
他从土质构成上发现一些诡异的特征,尤其是那些富集的矿藏,大都呈现出规则的团状结构,因而不太像是自然生成的,或许跟异星生命相关。
与此同时,陆陆续续的,随着队员们亲自来到异常点,更多的有用情报暴露出来,正如同乔运河猜测的,这片名为尘海的地方的下面,还真可能存在着什么,否则根本无法解释他们到目前为止的发现。
“非常好,看起来我们距离目标越来越近了,诸位,再加把劲,我们或许就会找到它。”(。)
ps:新年第一更,求大家的推荐和月票了
。。。
第二百五十五章 晶虫()
尘海的西北角,此处的2号小组正躲藏在一座数公里长,数百米深的洞穴入口,洞穴并非黑漆漆的,而是被特殊晶矿散发出的冷光源照射的美轮美奂,加上周围温度竟然不超过40摄氏度,因而被2号小组选择为暂时的落脚点。;。
他们身边多出一个奇怪的东西,有着土黄色的外表,约莫公牛大小,不光如此,这个奇怪东西表面似乎相当坚固,摸上去光滑平坦,如果再仔细看,会发现奇怪东西其实有着复杂结构的,分为不同身体部位,因而是个生命。
因而,2号小组已经找到先遣队梦寐以求的异星生命。
然而,这头异星生命似乎非常懒,尽管周围围着一群人,它始终一动不动,对于人类熟视无睹,直到一块岩石样本被不小心掉出来,才引发它的兴趣,凑上去大口的咀嚼起来。
“这就是异星生命?”
“废话,你们不是看到它在动了吗?”
“难以想象,我们竟然主动完成第三类接触。”
“你们小心,没发现它的外壳跟坦克差不多吗?如果再有足够的力量,绝对可以把我们全部撞飞。”
“可是…它看上去挺温顺的,而且,以矿石为食物的话是不会随便攻击人的吧。”又有一名女队员猜测。
“总之快点汇报给大本营,别让人抢先了!”带队的组长见到周围人七嘴八舌的争论。大声叫道,经过他的提醒。队员们才想起来他们刚才太过专注观察这头异星生命,结果忘记了汇报。
发现异星生命,功绩少说100万起,没有人会嫌功绩没用,于是几分钟后,还在忙着找寻异星生命踪迹的几个小组纷纷接收到了发现异星生命的“喜讯”。
不过在得知2号小组只是在附近溜达了一下。就碰到了异星生命自投罗网。其余的小组纷纷表示郁闷和愤慨,觉得太不公平。
乔运河听到这个消息时,内心是高兴的,想着他们终于有值得向大本营方面汇报的成果了。
他赶忙下达命令,让6个小组加紧搜索,再接再厉找寻异星生命的活动规律,社会阶级,最好的话有办法诱拐一头回来。
因为通过跟2号小组得知,新发现的被命名为“晶虫”的异星生命对于人类简直好像是当作空气一样。几乎不会产生出任何反应,由此的,他相信晶虫的威胁性不会太高,应该不会是类似未知这样的敌人。所以肯定是要当作保护动物一样善待。
“总之,以后晶虫就是我们的东银河公司的了,诸位千万不要干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乔运河反复嘱咐道,知道先遣队里有几个吃货,每天想的就是能不能吃,吃了有什么好处,怎么烧的事情。要是他们对晶虫干下什么不可饶恕的事情的话,他肯定要严加惩处。
没多久,由于2号小组的幸运发现,后续各个小组接二连三的获得收获。
例如4号小组找寻到一处被认定为晶虫的巢穴,通过深层地质探测设备看到,巢穴面积超过几十平方公里,位于地下250米深处,保守估计,里面的晶虫数量将超过5万头。
至于6号小组,则大胆深入到晶虫的巢穴当中,拍摄了晶虫的生活习性,了解到它们原来畏惧强烈光线,极少在地表活动,才在过去的1年开拓当中从未露面。
另外一件喜事是2号小组发现的晶虫被成功诱拐回到了基地,这头晶虫看上去是成年体,身体内大部分物质是金属,有着大约2吨的重量,没有人搬得动必须得通过运输车才行。
好在晶虫的新陈代谢速度极为缓慢,不需要呼吸,一次需要摄入大约1到2公斤的矿石,便可以存活下去,因此没有把工程车当作是它的食物,就这样傻傻愣愣的被他们送回到基地附近。
得到乔运河请求的雾月,提前指挥工程车在基地3公里远的地方挖了处1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周围通过重重金属水泥包围,当作是晶虫的新家。
2号小组先行返回,剩余的几个小组还得留在赤道的尘海地区加紧观察,搜集更多的晶虫资料,最好的,再多带回来几头,这样手头的样本量更多,才不容易产生出什么问题。
尼巴斯是2号小组第一个发现晶虫的队员,由于当初无意间的行为,导致晶虫对自己相当亲近,他被委任为晶虫饲养员,职责是看护好这头晶虫的日常生活。
尼巴斯有些后悔,想到自己堂堂一个东银河公司正式员工,竟然要干这种低级的工作,甚至还得照料一头跟小孩子智商差不多多少的异星生命,有些崩溃。
不过正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由于跟他合作的金灵小姐存在,尼巴斯觉得自己不算倒霉到家,有机会每天跟温柔善良的金灵小姐接触,甚至是拉拉扯扯,想着日久生情,说不定自己的人生大事就解决了呢?
尼巴斯抱着一个巨大的饲料盆走进巢穴,嗅到食物气味的晶虫连忙哼哧哼哧的跑出来,朝他身上乱拱,尼巴斯又是把饲料盆放下来,耐心看着晶虫直接把身体压在饲料盆上的丑陋吃相。
金灵在一旁记录,“今天是第15天,晶虫已经适应这里的生活,每天保持着稳定的生活规律,体重也从1850公斤增长到1890公斤,。”
“但是,晶虫身上依旧有着非常多的秘密是我们不知道的,例如晶虫究竟可以生长得多大,寿命有多长,如何繁衍,还有它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金灵记录完,“尼巴斯先生,辛苦了,待会儿我们带着晶虫去散步怎么样?”
散步,正是金灵发明的一种健身活动,虽然晶虫的移动速度不快,在造型方面的加分,可以吸引相当多人的眼球。
在静谧的地下甬道内,金灵坐上晶虫的背部,就这样被拖着缓慢的前进,尼巴斯负责保护她的安全,走在前面引路,路上时不时有留守的队员们侧头观望,以至于让金灵脸上神采风扬。
前面说了,晶虫的新陈代谢非常慢,每天大部分的时间在发呆和睡觉中度过,而且巢穴如此之大,暂时见不到晶虫有其他的行为,比如说筑巢,繁殖什么。
所以经过长达2小时的散步活动,完成了长达5公里的路程重新回到巢穴,接下来尼巴斯就可以下班了。
他总算可以打开通讯窗口,同自己的几个朋友联络。
“尼巴斯,你听说了吗?6号小组又发现了一些新的东西,晶虫的巢穴竟然全部是矿石构成的,意味着这是一种会生产矿物的生命。”
“乔部长的1号小组也诱拐了3头新的晶虫过来,最迟明天前会送到基地,想必你这边马上又会忙碌起来的。”
朋友把一些小道消息发给他,尼巴斯挨个的回应。
很快一件事情令他在意起来——先遣队对晶虫研究下来,一致认为它们有资格称作是希望星的特产,因而,乔运河打算从明年开始将大量资源朝晶虫生意方向倾斜,力争打造出独属希望星的产业。
这岂不是说自己马上会承担起更加重大的使命来?他的内心顿时变得一片火热。(。)
ps:新年第二更
第二百五十六章 特色产业()
会议室里,先遣队队员们正在严肃讨论要怎么对待晶虫。一看书?·1·cc
“毫无疑问,到了该抓住机会的时候!我们要以晶虫为中心,大力展相关产业,让希望星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不用总是靠大本营方面的补贴。”乔运河环视周围:“因此,如果各位有什么展方面的相法,还请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