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得趣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罗辑思维-第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生的增量;第三,学习麦哲伦,沿途获取最需要的帮助,用最低的成本去整合全新的资源,然后像兔子一样去找寻到最近的可以吃到的草;第四,学习库克船长,总结前人的经验,试图提炼出科学的规律,然后外推出去,探寻新的增量。

    以上就是创业的逻辑。创业是一件非常凶险的事情,没有任何道理能够保证你的成功。最后,我还想介绍一下上述三个人的结局:巴尔沃亚被继任者给杀了,因为他不靠谱;麦哲伦在菲律宾的宿务岛被土著杀死,家败人亡;库克船长死得最惨,尸体被大卸八块,甚至被吃掉。

    所以,对创业者来说,即使他为人类历史的进程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生前也不一定会收获他的光荣与梦想。

    创业者的宿命就是面对无穷无尽的不确定性,到最后也许仍然一无所得。但是,几百年的历史烟尘过后,我们再回头来看这些人,不管他们当时为什么出发,不管他们带着什么样的道德水平,过程中用了什么手段,他们都值得我们尊敬。

    在历史上,他们终于收获了glory——光荣和梦想。这就是创业者真正唯一确定能够拿到手的东西。

    03疯狂的投资

    人类社会的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

    我们先从一本书讲起,这本书叫21世纪资本论。它在美国出版之后,两个星期就卖掉了5万册。5万册是什么概念?罗辑思维在卖战天京时,一个星期卖掉了5万册。

    但这两本书没法比,在当时美国那么萧条的出版市场上,一本将近700页的严肃的学术著作,居然能够卖得这么好,已经是一个奇迹。估计绝大部分人是没有耐心看完它的,我要不是为了做节目,连翻都懒得翻它。

    为什么这本书卖得这么好?因为有一个左派的大神、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上连发3篇评论力挺这本书,将之称为“本年度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甚或将是这个10年最重要的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法国经济学家,叫托马斯皮凯蒂。

    这本书得出了几个重要的结论。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如果自由市场经济再这么发展下去,那么人类社会的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

    这个论调并不新鲜,19世纪就有几个左派大神在提,关键是结论,就是怎么办。皮凯蒂的办法就是征税,在全球范围内对高净资产人群和资本高额征税。每年征收的费用,最低0。1%,最高10%。也就是说,你有多少财富,就应该相应地缴纳多少税。

    如果你是一个高收入的人,比如说,你通过炒股一年挣了三四百万元,那么你的年收入就达到了50万美元以上。对不起,你这样的人就算是恶棍,要对你征收80%的惩罚性个人所得税。

    实事求是,这些数字我在这本书里没查到,我是看到有些文章讲皮凯蒂有这样一个观点。

    这不就是上了梁山劫富济贫吗?富人有钱,我们看不惯,那就去抢,把他们的钱给分了。这样的观点,在已经进行市场经济实验30多年的中国,我觉得它不该有市场。

    与此同时,皮凯蒂提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富人的钱到底是怎么来的?来得正当不正当?我们该不该把有钱人绳之以法,把他们的钱给分掉?

    这就暴露出我的真实目的了。我重点给大家推荐一本书——疯狂的投资。书里讲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基本上就可以搞清楚现代财富的源头了。

    电报就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

    疯狂的投资这本书的副书名叫作:跨越大西洋电缆的商业传奇。大西洋里的电缆是什么电缆?电报电缆。为什么电报电缆对于商业史这么重要呢?这就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通则:只要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一次大飞跃,人类的整个文明方式就一定会发生一次大改变。

    比如说,凭什么说一个部落进入了文明社会?一定是因为它有了文字。文字本身仅仅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工具,但是有了它之后,人类代际之间的文明状态、知识就可以传承了。就像司马迁讲的,他写史记是要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如果没有文字,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摸索,文明就不可能延续。

    第二次大的突破,就是印刷术。它意味着信息传播可以冲破空间的阻隔,迅速抵达远方。

    电报实际上是第三次大突破。它意味着信息传播击破了时间的障碍,原来需要通过马和人一站一站送的信息,现在通过电报瞬间可达,而且是全球范围内。这一次大突破的意义可以说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所以现在有人说电报就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

    电报是美国人莫尔斯于1844年发明的,他顺便又发明了莫尔斯电码。到了1846年,美国人就已经开始铺设电报线路了,那个时候还比较短,全美国只有40英里(1英里≈1。609公里)的电报线路。

    但是一个大烟花很快就被放上天了,仅仅两年之后,1848年美国人已经有了2000英里的电报线路。又过了四年,1852年的时候有多少呢?23000英里。这跟今天的互联网投资是一样疯狂的,几年就翻了10倍,而且根据现在我们看到的资料记载,1852年美国人尚在筹划、修建的电报线路还有一万英里。所以,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电报线路铺满了全国的国家,密如蛛网。

    这方面欧洲人的反应速度就相对比较慢,比如说法国人。英国人在这方面倒比较领先,1850年就铺通了跨越英吉利海峡、从英国到欧洲大陆的电报线路。

    当时就有人说俏皮话,说这是自从上一个冰河期之后,英国距离欧洲大陆最近的一次。可见当时的人们非常清晰地知道,电报所带来的划时代意义。

    跨越大西洋电缆的商业传奇

    话说就在这几年前后,加拿大东北角的纽芬兰岛上,有一个神父就在琢磨一件事——从爱尔兰到纽芬兰(就是北大西洋的最北部了),在这两个地方跨越大西洋的航船的日期,要比从伦敦到纽约提前一天。那能不能在纽芬兰岛上设一个电报站,从纽芬兰岛直接铺一条电报线路到纽约呢?这样如果有从欧洲来的消息,直接送到这个地方,然后拍个电报到纽约,就会比航船到达纽约快一天,不就获得了信息的先机吗?

    当时确实也有一些企业家迅速行动起来,开始搞这个工程,但是他们没有料到这个工程的难度这么大。纽芬兰岛到处是森林,包括冻土带,想要挖开地面非常之困难。他们好不容易组织了一个公司,结果工程还没干到十分之一,钱就花完了。

    这个项目的操盘人自然是满心的挫折感和沮丧,同时还有几分不甘。他就跑到纽约,想看看有没有人接盘他这一盘烂尾的生意。他运气还算不错,真就找到了这么一位,这个人叫菲尔德——也是疯狂的投资这本书里的主人公。

    菲尔德是什么人呢?他的祖上在美国建国之前,就从英格兰漂洋过海移民到了美国,所以他就是一个典型的(这个词是whiteanglo…saxonprotestant的简称,意为新教徒的盎格鲁撒克逊裔美国人,现在可以泛指信奉新教的欧裔美国人)。因为他们的宗教信仰和独特的文化渊源,特别强调自我奋斗、努力挣钱,信仰纯洁,各尽本分。这是那个时代美国价值坚定的信条,也是今天美国的共和党所信奉的。

    菲尔德的基因确实不错,他的几个兄弟都混得特别好,但是生意做得最大的还是菲尔德。他做什么生意呢?主要是造纸、印刷,30岁就功成名就,一年可以挣到几万美元了。那个时候美元可值钱了,不像现在贬值得这么厉害。

    他混在美国的上流社会,觉得挣钱太容易了,生活太没意思了,所以整天用非常幽怨的眼光看着这个世界。

    这个时候,他突然听到有这么一盘烂尾生意,就想接盘。他跟这个操盘人一席长谈过后说:“你们这想法也太没出息了吧?从加拿大的纽芬兰岛修一条电报线路到纽约,只为抢出一天时间,这个想法不够酷嘛。要是我干,就直接从纽芬兰岛那个电报站,修一条海底电缆,直达爱尔兰,从爱尔兰再接到英国本土,直接把美国和欧洲给连起来!”

    这个想法在当时太疯狂了,因为实在是太难了。第一个难处,大西洋海底的地形是没有人了解的,甚至没有人知道北大西洋到底有多深。虽然1850年的时候,从英国到法国跨越英吉利海峡的海底电缆已经铺成,但是英吉利海峡才多深?平均深度60米,最深的地方也不过172米。而北大西洋到底有多深呢?我们现在知道是3000米到4000米深,可是当时的人并不知道,尤其不知道海底的地形是什么样的,所以到底需要多少电缆,其实是无法预估的。

    第二个难处,当时虽然已有海底电缆,但是都非常短,从30千米到60千米不等,因为只需要从英国铺到欧洲大陆,比如爱尔兰、撒丁岛、科西嘉岛,甚至埃及都有了跨越红海的海底电缆,但问题是都很短。现在要铺的这条线路可是要跨越北大西洋的,即使选取最短的路线,从加拿大的纽芬兰岛到爱尔兰也有4000千米。这么长的电缆,得是一整根,而且要装载在船上,有没有那么大的船呢?其实大家也不知道。

    第三个难处是真正的大难题,也是这个项目在技术上最迷茫的一点。我们都知道,电通过电缆之后会有电阻,即使用铜芯电缆电阻很小,但是当它累积到4000千米之后,电阻能够有多大,没有人知道。说白了,大西洋这头的发电机一个电流下去,它带的信息在大西洋那一头能否有所反应,没有人能确定,菲尔德当然更不知道。

    其他细如牛毛的问题就更多了,比如说铺电缆的时候,松紧度该如何?有没有一种机械能够把握好这种度?因为铺得太紧容易断,铺得太松又存在电缆总量无法计算的问题。这些都是大难题。

    创业者都是乐观的疯子

    你说菲尔德就没想过这些问题吗?这就牵扯到创新者或者说很牛的资本家都有的一个基本的心态特征:乐观。

    几年前,我参加过一个论坛,很多企业家都在讲,现在环境不好,宏观经济形势很差,企业不好做,反正是各种悲观。然后,主持人就说:“你们刚才说的都很悲观,但是我发现你们都在投资,都在把真金白银变成厂房、机器、基础设施,能说你们真的是悲观吗?”

    我曾看过台湾主持人陈文茜采访企业家潘石屹的一档节目。陈文茜问潘石屹:“你为什么要把女儿送到美国去留学?是不是证明你对中国没信心?”

    潘石屹就各种解释,说有信心。陈文茜就一直不信,最后把潘石屹逼急了,他说:“我这几年在黄浦江沿岸(也就是上海)已经投了几十个亿的房产,你说我对中国有没有信心?”

    所以,我们听企业家讲话,不能光听字面意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还在继续投资,说明他打心底里有一个清晰的判断,这就叫作乐观。

    我们普通人平时不大容易嫉妒那些明星,因为我们服,人家天生有资本、有禀赋,脸蛋长得漂亮。他们挣大钱,我们不嫉妒,可是却会觉得资本家挣大钱不应该,那是社会不公的产物。要知道,资本家也有禀赋,是什么?就是我们刚才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