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这一天还是到来了。此时“一战”刚刚结束,英国人觉得在印度的统治很稳固。但是就在这一年,印度发生了“阿姆利则惨案”:1919年4月13日,在印度北部城市阿姆利则,当地的总督和总司令临时做了一个非常残暴的决定——向集会、抗议的民众开枪,当场死了几百人。
在英国人的伦理道德体系下,这件事情是不可原谅的。在印度这个爱好和平的民族面前,英国人突然公开打死了几百人,这件事也有着强烈的舆论传播意义。“阿姆利则惨案”,点燃了印度民族主义的火光。
而且这个时候,印度独立的所有的准备工作,大英帝国基本都替它做好了。比如说甘地,就是在英国本土学习、接受了英国文化,然后在南非走上了领导南非印度人反种族歧视的斗争。这些,基本形成了他的宗教、人生观和社会政治观。
现在,因为民族认同问题,民族主义通过甘地这些人迅速传播开来。应该怎么办呢?英国人的反应和当年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的反应如出一辙——镇压。有特别残忍的,比如说当时的印度总督戴尔,曾经鞭打大量印度当地的老百姓,还制定了一些法案,剥夺了他们很多基本的人权。
其中最让大家恼火的是一个事件。有一个英国传教士骑自行车穿过一条街,结果被当地的民族主义分子给打了。打了就打了,接下来该怎么判就怎么判。不,总督决定羞辱一下当地人,就下了道命令:谁以后想从这条街上过,就得爬过去,为你们曾经对我们的不礼貌向我们谢罪和道歉。
在民族主义的火苗燃得正旺的时候,这种事无异于火上浇油,所以双方搞来搞去,渐渐地就变得不可收拾了。
大英帝国命中还有一劫,就是希特勒。希特勒跟英国人挑明要开战的时候,印度开始嚷嚷着要独立。大英帝国根本受不了前后夹击,最后不得不向印度提出了一个条件:你们印度人现在帮我打“二战”,只要打胜了,就让你们独立。
印度人很讲道理,“那行,我们打”。转眼就到了1945年,德国投降了,8月15日,日本天皇也宣布投降,这叫独立日。所有印度人都在等这一天,等着英国人兑现他们的承诺。
这个时候,印度的民族主义情绪已经酝酿、升华,而且长出了全新的东西:民族主义内部的民族主义。当时的国大党实际上都是反抗英国的,可是随着“二战”的爆发,这个矛盾被掩盖了,酝酿出了一种别的东西:两种宗教之间的分歧。准确地讲,就是甘地、尼赫鲁这一支和真纳代表的穆斯林一支之间的分歧。
时隔多年,我们不说谁对谁错,因为很多东西一旦牵扯到民族、宗教就没理可讲。尤其是“巴基斯坦之父”真纳,作为穆斯林的领导者,他那个时候已经得了绝症,他特别希望在临死前看到巴基斯坦的独立,只不过别人并不知道。
这时候坐下来谈判的其实就是三方:一方是甘地、尼赫鲁,一方是真纳,一方是英国人派来的印度总督蒙巴顿。蒙巴顿作为最后一任印度总督,来印度之前,首相就告诉他:“你身负着从来没有过的权力,你做任何决定英国政府都不会干涉,放心大胆地去干吧。”
从这个命令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英国人当时很明白,能踏踏实实走,别闹得腥风血雨就很好了。所以,蒙巴顿实际上是到印度来调解的,他后来抛出的印巴分治方案,即“蒙巴顿方案”,背后的宗旨就是不惹事,和平地撤退。
但这个时候,英国人想和平地撤出,事实上已无可能。我们看一下当时谈判桌上的局面。
尼赫鲁说:“我们独立,做联邦,大家都适当地自治,但是我们还是一个印度,好不好?”
真纳说:“门儿都没有,我们巴基斯坦必须独立,跟你印度分家。”
尼赫鲁拗不过,就说:“分家就分家,那就按宗教信仰来分吧。”
但是,有一些邦,可能一墙之隔的两家人宗教信仰都不一样。那这个地方到底是分给印度,还是分给巴基斯坦呢?比如说今天的克什米尔,其实就是这个问题。
当时,英国人急着撤,想在8月15日之前把这件事搞定。只剩下两个月了,蒙巴顿没办法,随意地派了一个根本就不了解当地情况的老律师去处理。老律师丝毫没有考虑当地的民族宗教构成,就随便在地图上画了一条线,这边归印度,那边归巴基斯坦。
结果在1947年9月8日,爆发了延续多日的大规模教派冲突,造成了1000万人的大逃亡,以及伴随着大逃亡的大屠杀。
如今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仍然有着无法弥合的裂痕,很多人讲这是蒙巴顿使的坏,是英国人使的坏。
其实我觉得这样说是没有理解大英帝国的核心逻辑。大英帝国就是在重蹈100多年前在美国犯的错误,它老想去占有,老想去控制,老不让殖民地独立,老不用一个聪明的、明智的、其实英国人自己已经悟出来的,并且在亚当斯密时代就已经创立出来的那套方法,去处理印度问题。结果,就酿成了这样的惨剧。
所以,对印巴矛盾以及造成的惨剧,英国人应该负责,我们得肯定这个结论。
后来,非洲国家渐次独立的时候,英国人就学乖了,非常和平地、理性地给了自己一次安乐死。
回顾大英帝国的历史,我们不禁要提一个问题:控制真的就好吗?
是败亡还是转型
前面,我们用简短的篇幅为大家勾勒了一下大英帝国的崛起和败亡,对,请注意这个词——败亡。我们在看待20世纪中叶大英帝国的解体的时候,通常都是从这个角度来看的:你败了,你不行了,你下场很惨烈。
但是,我们不妨从英国人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没准儿答案就不一样了。英国人没准儿觉得:什么败亡,这叫转型成功好不好?毕竟这两三百年,我哪一次也不是困兽犹斗,把自己搞得遍体鳞伤,只剩最后一口气,然后带着沮丧的心态躲到历史的角落里去舔伤口。我每次都是放下历史的包袱全身而退,做了历史时点当中的最优解,那是我当时最好的答案。就算印巴分治导致血流成河,流的也不是我英国人的血,我英国人见机行事,及时地撤走了。所以,这叫败亡吗?而且,今天全世界的英联邦还搞运动会,还赛鸵鸟,我们女王还出来挥手呢,我们王子结个婚,全世界人不都在抢着看吗?为什么?我们还是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嘛。怎么能说我们败亡了呢?我们是转型。
表面上,我们说的是大英帝国,其实我想说的是从工业社会结束,一直到互联网社会到来,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个主题:商业。传统的大组织如何适应这个新的浪潮,完成大英帝国式的转型呢?
很多企业家都在喊转型,但是你不要听他的,因为主动的转型从来不存在。比如说现在很多的工业企业,看着腾讯、阿里巴巴、小米那么风光,也很羡慕,但是这远远构不成转型的力量,转型的动机一定是来自于它搞不定了。
前不久,我认识了一个开连锁发廊的企业家,他就告诉我:“真的是搞不定了。那些优秀的发型师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再在我这儿干了,他们有固定的客户,有手艺。在cbd(中央商务区)随便租一个一居室,雇一个助手,就可以把生意继续做下去。他们为什么不要那份自由、那份尊严,跑到我这儿打卡上班,领绩效工资呢?”
互联网社会就是这样把传统工业社会那种板结的结构全部打碎了,变成点和点、点和线,每个点都可以和整个社会发生连接,变成一个全新的结构。我们过去追求确定性、追求控制的所有管理方法全部失效了。
过去的所谓管理,无非就是追求确定性,时间不靠谱,我让你打卡,追求时间上的确定性;绩效不靠谱,我搞kpi(关键绩效指标)考核,追求绩效上的确定性;人心不确定,我搞企业文化,搞团队建设,说白了就是给员工洗脑,让员工变得更靠谱。
这一套管理工具在互联网时代,面对90后的新员工,苍白无力得一塌糊涂,怎么办?罗胖没办过企业,也没有招,我只能给大家打个比方,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个其实就是中国老祖宗的智慧。
跟老祖宗学管理智慧
四大名著里面有两本讲的就是传统工业社会,这两本就是红楼梦和三国演义。
第77章 个人崛起的力量(5)()
在传统工业组织里面,上下结构其实就是红楼梦里面的权力结构。上面坐着一个老太太,老太太有几个爪牙,核心是王熙凤。所有人的饭食,每一个丫鬟、每一个小主的月例银子,都得从王熙凤指头缝儿里抠出来,大家能不乖乖地听她的吗?
假设咱是一个丫鬟,想在贾府里混得好,应该怎么办?就得勾搭宝玉,甚至是琏二爷,变成通房丫头。变成通房丫头之后,最好被收为妾,变成赵姨娘。成为赵姨娘之后,再给主子生一个娃,也许这娃像贾环那样不招人待见,但毕竟也是半个主子;最好再把大太太盼死,把咱扶正。这就是一个晋升台阶,导致上上下下一片扭曲,而且这种组织结构一直在风雨飘摇中。前天还是元妃省亲,烈火烹油一般,今天就树倒猢狲散了,覆巢之下无有完卵。
传统工业组织里面的平行结构其实就是三国演义,书中体现的就是:零和博弈。甭管原来是多亲多近的弟兄,最后为了荆州这屁大点的地方都可以拔剑相向,原来的联盟都不算数了,部门和部门之间推卸责任、互相坑害,争斗无尽无休。
老祖宗还给我们留下了另外两本著作,那就是西游记和水浒传。
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其实就是典型的互联网时代的小型创业团队,可能团队里的几个人脾气都不好,也没有什么严格的管理方法,大家连杰克韦尔奇自传都没看过,甚至不知道他老人家是谁,这几个人就知道做一个产品。这样的公司没准儿最后反而成功了。
很多很大型的互联网公司,就是唐僧师徒式的团队成长起来的,到现在还是几个老哥们儿在那儿撑着,虽然有掉队的,但他们有清晰的愿景,有互相之间的谅解。你看唐僧什么都不会,他就一个目标:去天竺。有了这么一个核心,就容易形成一个非常有战斗力的小组织。
更牛的就是水浒传,梁山上是没有kpi考核的,也没有打卡机,它只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不是以权力和暴力为基础的,而是以人格魅力为基础的。核心人物就是宋江,江湖人称“及时雨”,所有英雄好汉见到他都是翻身便拜。
这个团队的其他人都是临时凑出来的,有的是兄弟,有的是隔壁二龙山上的,有的原来就认识,后来因事牵扯上山的。不管怎么样,大家上了山之后都是平等的兄弟,同样是大秤分金、大块吃肉,只不过有个排名座次而已。
怎么做事呢?临时组织团队,比如宋江说:“要打祝家庄,哪位兄弟与我出战?”这时候自由报名,一切都是基于自由意志。
你再回头看一下大英帝国,不需要占有、不需要控制,只需要在一个共生的生态当中,大家达成基本的信任和情感的连接,然后用交易的方式来完成协